蒋氏听后很悲伤,泪流满面地哭着说:"你将可怜我,让我活下去么?那么我这份差事所带来的不幸,远远比不上恢复我的赋税所带来的不幸。假如以前我不干这种活,那么我早就穷困不堪了。自从我家三代居住在这个乡,到现在已经有六十年了。可是乡邻的生活日益穷困,交完地里出产的东西,交尽家里的收入还是不够应付赋税,还要哭叫呼喊地辗转迁徙,又饥又渴而跌倒在地上;且要冒着风雨,顶着严寒酷热,呼吸瘴气,死的人往往一个枕着一个。以前与我的祖父居住在一起的,十家如今剩下的还不到一家;与我的父亲居住在一起的,十家不到二三家;与我住在一起的,十家不到四五家。他们不是死了就是迁到别的地方去了。但是,我却凭着捕蛇的差事生存下来。凶悍的官吏来到我的家乡,叫叫嚷嚷,搔扰整个乡村,吓得人们喧哗惊恐,就连鸡狗也得不到安宁。这时我便小心谨慎地起来,看看装蛇的瓦罐,见到我的蛇还在,就放心躺下。每天细心地喂养它,到了上交的时间,便献上去。回来后,美美地享受地里出产的东西,来消磨我的岁月。大概一年中有两次面临生命危险,其他的时间就可以平和快乐地生活,哪里像我的乡邻每天都要面临死亡的危险呢?现在虽然葬身蛇腹,比起我的乡邻来,我已经死在后面了,又怎么敢怨恨这种差事呢?"
我听到了这些后更加悲伤。孔子说:"暴虐的政令比老虎还凶。"我曾经怀疑他的说法。现在从蒋氏的遭遇来看,这种说法是可信的。唉!谁知道赋敛的毒害,竟比蛇还厉害呢?所以写了这篇《捕蛇者说》,等着视察民风的官员能够看到它。欧阳修佳作
朋党论①
【原文】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②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③,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④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始终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尧之时,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为一朋⑤,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为一朋⑥;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⑦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廷,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书》⑧曰:"纣之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后汉⑨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⑩;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而唐遂亡矣。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夫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注释】
①朋党:指同类的人为了某目的而结成的团体。后专指官员各树党羽互相倾轧。
②幸:希望。
③同道为朋:道,这里指下面的"道义"、"忠信"、"名节"。
④党引:互相勾结。
⑤共工、驩兜等四人为一朋:共工、驩兜,是唐尧时的四凶之二。另二人为鲧(gǔn)、三苗。
⑥八元、八恺十六人为一朋:八元,上古时,高辛氏的八个贤人。八恺,上古时高阳氏的八个贤臣。
⑦皋、夔、稷、契:皋,皋陶(yáo),舜时的贤臣,掌管刑法。夔(kuí),舜时的贤臣,掌管音乐。稷,后稷,舜时的贤臣,掌管农事。契,舜时的贤臣,掌管教育。
⑧《书》:即《尚书》,引文出自《尚书·周书·泰誓》。《泰誓》是周武王伐纣前,兵渡孟津(今河南省孟县南)与各路诸侯会师时的誓词。
⑨后汉:东汉。
⑩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汉献帝,应为汉灵帝,汉献帝是东汉最后一个皇帝刘协。党人,结为朋党的人。东汉桓帝时世家大族李膺、范滂等人联合太学生郭泰、贾彪等人反对宦官集团。宦官反诬他们"诽讪朝政",将李膺等二百余人视为"党人",逮捕了他们。后虽释放,但终身不得为官。史称第一次"党锢之祸"。灵帝即位后,外戚窦武专政,准备起用"党人"诛杀宦官。后事情败露,窦武、陈蕃被宦官杀死。接着宦官挟持灵帝,大兴党狱,捕杀李膺、范滂等名士一百余人,株连近千人。史称第二次"党锢之锅"。以上两件事都发生在刘协即位前,文作汉献帝,应为欧阳修误记。
黄巾贼起:汉灵帝中平元年张角领导农民起义,他们的头上都围着黄巾,史称"黄巾起义"。后汉灵帝为了缓和阶级矛盾,曾经采纳大臣皇甫嵩的建议,解除党禁。
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指从唐穆宗长庆元年起直到宣宗的四十年间,朝中以牛僧孺和以李德裕为首的"牛李党争"。
此辈清流,可投浊流:昭宣帝天祐二年,李振唆使奸臣朱温在白马驿杀死朝臣裴枢等三十多人,有的投入黄河。这句话是李振说的,"此辈常自谓清流,宜投之黄河,使为浊流"。清流,德行高洁的人。浊流,黄河的浑浊流水,比喻为品格卑劣的人。上文"及昭宗"应为"及昭宣帝"。
不厌:不满足。
【译文】
我听说朋党的说法,自古以来就有。只是希望国君辨别出他们是君子结成的朋党,还是小人结成的朋党罢了。
一般君子与君子之间凭着共同的志向走到一起,小人与小人凭着共同的利益结为朋党。这是很自然的道理。但我认为小人没有真正的朋党,只有君子才有。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小人所爱好的是升官发财,所贪的是钱财货物。当他们有共同的利益时,就暂时勾连在一起结为朋党,那是假的朋党;当他们见到有利可图时就争先结交,有时无利可图,交情便疏远了,还反过来互相陷害,即使是他们的兄弟、亲戚也不能相互保全。所以我以为小人没有真正的朋党。他们暂时结成朋党,也是假的。君子结成的朋党就不是这样。他们所遵守的准则是道德义理,行动的指南是忠诚信用,爱惜的是名声节操。用这些来修身养性,那么结成的朋友就能相互受益。用这些来为国家做事,那么他们就会同心协力、同舟共济,做到善始善终。这就是君子结成的朋党。所以当国君的,要斥退小人结成的虚伪的朋党,任用君子结成的真正的朋党。那样天下就可以治理好。
尧统治的上古时代,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结成一党;君子八元、八恺等十六人结成一党。舜辅佐尧斥退四凶结成的小人朋党,而进用八元、八恺等结成的君子朋党。尧因此把天下统治得顺顺当当。等到舜自己做天子时,皋陶、夔、后稷、契等二十二人一起为朝廷办事,他们互相称赞,相互推让。即使是二十二人结成的朋党,舜对他们也都加以任用。天下也被治理得顺顺当当。《尚书》说:"纣王的臣民有亿万,但有亿万条心;周有臣民三千,只有一条心。"纣王统治的时候,亿万人各怀异心,可以说是没有结成朋党。然而纣却因此亡国。周武王的大臣有三千人,他们结成一大朋党。而周因为任用他们,得以兴盛起来。后来汉献帝时,把天下的名士全都拘捕、囚禁起来,把他们当做是勾结成一派的党人。直到黄巾军起来造反,汉王朝烽烟四起,皇帝才后悔醒悟,解除党人的绳索,把他们释放了。可是国家已经无药可救。唐朝末年,渐渐兴起朋党间的争论。到唐昭宗时,杀光了朝廷上的名士,有的被投进黄河,说:"你们这些人自称是清流,正好可以投进混浊的水流。"而唐后来也就这样灭亡了。
以前的君主,能够使得人人各怀异心,结不成朋党的,没有哪一个比得上商纣王;能够禁绝好人结为朋党的,没有哪一个比得上汉献帝;能诛杀清流结成的朋党的,没有哪一个时代比得上唐昭宗的时代。可是他们都出了乱子,灭掉了自己的国家。能互相称赞,相互推让而不产生疑心的,都比不上舜时的二十二个大臣,舜也不怀疑他们而是都加以重用,但是后世的人并没有讥刺尧舜被二十二个人结成的朋党所欺弄,反而称赞舜是一位贤明的圣君。因为他能够辨别出是君子还是小人结成的朋党。周武王在世的时候,起用全国的大臣,让三千人结为一大朋党。自古以来,人数又多规模又大的朋党全都比不上周朝的。可是周却任用他们而得以兴盛,正是因为有很多贤人而武王也从不感到满足的缘故。
上面这些国家兴盛、灭亡、治乱的事迹,作国君的可以把它当做鉴戒。
醉翁亭记①
【原文】
环滁皆山也②。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③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④,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⑤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⑥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⑦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荫,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⑧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⑨,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⑩,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注释】
①醉翁亭:位于安徽省滁县城西南七里琅琊山后。
②环滁皆山也:实际上滁州只是西南有丛山,这里说"环滁皆山",恐怕是文学上的夸张手法。
③琅玡:即琅琊山,位于滁县城西南十里。
④潺潺(chán):流水声。
⑤太守:作者自指,汉朝郡的长官称太守,而宋有州无郡,这里是袭用前朝郡的长官称号。
⑥醉翁:作者自取的称号。他在《赠沈遵诗》写道:"我时四十犹如力,自号醉翁聊戏客。"
⑦若夫:文言文中承接上文引出下文的虚词。
⑧负者:挑担背物的人。
⑨伛(yǔ)偻(lǚ)提携:伛偻,弯腰驼背的人,这里指老年人。提携,搀扶、牵引的人,这里指小孩。
⑩山肴野蔌(sù):野味和野菜。
非丝非竹: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射者中:射,投壶。这是古代饮宴时的一种游戏,以盛酒的壶口为目标,用矢投壶,投中者胜,不中者罚酒。
觥(gōng)筹交错:觥,酒器。筹,行酒令时计数的竹签。觥筹交错,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情景。
阴翳(yì):树木茂密成阴。
庐陵:吉州庐陵县(今江西省吉安县)。【译文】
环绕滁州城的都是山。其中西南方向的各座山峰,树林、深谷的景色尤其秀美。放眼望去树木葱茏、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在山中步行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在两座山峰之间倾流而下的是酿泉。峰回路转,有一个亭子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立在泉水旁,那便是醉翁亭。建造这个亭的是谁呢?是山里的高僧智仙。给它起名的是谁呢?是太守自己取的名。太守与客人来到这里喝酒,略喝一点就醉了,而且年龄又最大,所以自称为醉翁。醉翁的真意不在喝酒上,而在于山水间的乐趣。山水间的乐趣,体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中。
太阳出来,那林间的雾气散了;黄昏云雾飘起,岩石洞穴显得暗暗的;昏暗明亮交替变化,这便是山间的早晨和夜暮。野花开放,溢出清幽的香味;树木秀丽,枝叶繁茂布满浓荫;风霜高洁,溪水回落,石头露出,这是山间四季的景色变化。早上去,晚上回,四季的景象不同,那么游山玩水的乐趣也无穷无尽。
至于背负重物的人们在路上放声高唱,赶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回应,老老小小相互提携,来往不绝的,是滁州城的人在游览。他们在溪边捕鱼,溪水深深、鱼儿肥肥;用酿泉的水来酿酒,泉水清香、酒色清纯。山里的野味、野菜,品种多样摆到桌上,这就是太守设的宴席了。席间的乐趣,并不是琴瑟等乐器带来的。用箭投壶的,中了目标;下棋的,胜了对手。他们举起酒杯来回敬酒,宾客或坐或站大声喧哗,那是众多宾客的欢快场面。苍苍的面容,白白的头发,坐在他们中间,困倦倾倒,那是太守醉了。
不久,夕阳布满山林,人影交叠散乱,那是众多的宾客跟随太守回去的情景。茂密的树木遮天蔽日,鸟儿飞上飞下不停地鸣叫,那便是游人离去后禽鸟欢欢乐乐的情景。可是禽鸟只知道山林中的欢乐,而不知道人的欢乐。人们只知道跟从太守游山玩水会很快乐,可是不知道太守为他们的快乐而感到快乐。醉的时候能够共同玩乐,酒醒时能写文章记述这种快乐的,是太守。太守是谁?那就是庐陵的欧阳修。与高司谏书①
【原文】
修顿首再拜白司谏足下②:某年十七时,家随州,见天圣二年进士及第榜,始识足下姓名。是时予年少,未与人接,又居远方,但闻今宋舍人兄弟与叶道卿、郑天休数人者③,以文学大有名,号称得人④。而足下厕其间⑤,独无卓卓⑥可道说者,予固疑足下不知何如人也。
其后更十一年,予再至京师。足下已为御史里行⑦,然犹未暇一识足下之面,但时时于予友尹师鲁问足下之贤否。而师鲁⑧说足下正直有学问,君子人也。予犹疑之。夫正直者,不可屈曲;有学问者,必能辨是非。以不可屈之节,有能辨是非之明,又为言事之官⑨,而俯仰默默,无异众人,是果贤者耶?此不得使予之不疑也。
自足下为谏官来,始得相识。侃然正色⑩,论前世事,历历可听,褒贬是非,无一谬说。噫!持此辨以示人,孰不爱之?虽予亦疑足下真君子也。
是余自闻足下之名及相识,凡十有四年而三疑之。今者推其实迹而较之,然后决知足下非君子也。
前日范希文贬官,后与足下相见于安道家,足下诋诮希文为人。予始闻之,疑是戏言;及见师鲁,亦说足下深非希文所为,然后其疑遂决。希文平生刚正,好学通古今,其立朝有本末,天下所共知。今又以言事触宰相得罪。足下既不能为辨其非辜,又畏有识者之责己,遂随而诋之,以为当黜。是可怪也!
夫人之性,刚果懦软,禀之于天,不可勉强,虽圣人亦不以不能,责人之必能。今足下家有老母,身惜官位,惧饥寒而顾利禄,不敢一忤宰相以近刑祸,此乃庸人之常情,不过作一不才谏官尔;虽朝廷君子,亦将悯足下之不能,而不责以必能也。今乃不然,反昂然自得,了无愧畏,便毁其贤,以为当黜,庶乎饰己不言之过。夫力所不敢为,乃愚者之不逮;以智文其过,此君子之贼也。【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