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华古代散文精典
30543500000028

第28章 唐宋八大家散文欣赏(8)

我说:"唉!太可悲了!这是秋声啊!它为什么要来呢?大概秋声的形状是这样的,它的色泽惨淡,烟气弥漫,云雾消失;它的容颜清净明丽,天空高阔,阳光闪烁;秋气寒冷,刺人肌骨;秋意萧条,山川寂静寥落。所以它发出的声音凄凄惨惨,呼喊号叫像在发怒一样。绿油油的小草繁茂浓密争先生长,葱茏的树木可爱悦人。可是秋气拂过,草色就会衰变;树木一遇到秋气,树叶就会脱落。它所以摧走残败零落的东西,那是秋气一时的余威在起作用。

"那秋,是自然界的刑官,在季节上属阴;它又是用兵的象征,属于五行中的金。这就是所说的天地间的秋气。常常用严酷萧瑟作为它的意念。天时对于万物来说,春天让它生长,秋天让它结果。所以它表现在音乐方面,商声主要代表西方的声音,而夷则和七月相配。商,就是伤,万物老了自然会悲切哀伤;夷,就是杀,万物过于繁盛就应当衰减。

"唉!花草树木是没有感情的,到时还会飘摇零落。人是动物,是万物中的圣灵。多忧多思触动他的心灵,多事多磨劳累他的形体。内心有所牵动,必定会消耗它的精神。更何况要考虑它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和担忧它的才智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自然使他那红润的脸容会变为枯木一样苍老,黑黑的头发会长出斑白的头发。人怎能用不是金石般的身躯去同花草树木争荣斗盛呢?想一想谁才是罪魁恶首,又有什么必要责怪秋声?"

童仆没有回答,垂着头,睡了。只听到四周虫声唧唧,好像在帮我叹息。

六一居士传

【原文】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①。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②,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③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者乎,而屡易其号?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④。余将见子疾走大喘渴死,而名不得逃也!"居士曰:"吾固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⑤。"客曰:"其乐如何?"居士曰:"吾之乐可胜道哉!方其得意于五物也,泰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⑥;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⑦,阅大战于涿鹿之原⑧,未足喻其乐且适也;然常患不得极吾乐于其间者,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其大者有二焉,轩裳珪组⑨劳吾形于外,忧患思虑劳吾心于内,使吾形不病而已悴,心未老而先衰,尚何暇于五物哉?虽然,吾自乞其身⑩于朝者三年矣,一日天子恻然哀之,赐其骸骨,使得与此五物偕返于田庐,庶几偿其夙愿焉。此吾之所以志也。"客复笑曰:"子知轩裳珪组之累其形,而不知五物之累其心乎?"居士曰:"不然,累于彼者已劳矣,又多忧;累于此者既佚矣,幸无患。吾其何择哉!"于是与客俱起,握手大笑曰:"置之,区区不足较也。"

已而叹曰:"夫士少而仕,老而休,盖有不待七十者矣,吾素慕之,宜去一也。吾尝用于时矣,而讫无称焉,宜去二也。壮犹如此,今既老且病矣,乃以难强之筋骸,贪过分之荣禄,是将违其素志而自食其言,宜去三也。吾负三宜去,虽无五物,其去宜矣,复何道哉!"

熙宁三年九月七日,六一居士自传。【注释】

①自号醉翁:庆历六年(公元1046)欧阳修被贬到滁州,自号醉翁。见《醉翁亭记》。

②将退休于颍水之上:熙宁元年(公元1068),欧阳修在颍州(今安徽省阜阳县)修建房屋,准备退居。早在皇祐元年(公元1049)贬知颍州时,欧阳修便很欣赏颍州西湖的风景,曾和梅尧臣相约为晚年退休之地。颍水,淮河支流,这指颍州西湖。

③金石遗文:指欧阳修《集古录》中所收的金石拓本。今存有十卷,并写了四百余篇跋文,对史实作了考订。

④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庄生,即庄子,《庄子·渔父》:"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举足愈数而迹愈多,走愈疾而影不离身。自以为尚迟,疾走不休,绝力而死。不知处阴以休影,处静以息迹,愚亦甚矣。"

⑤志:标记,记下。

⑥泰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形容心地专一于"五物"之中。语出《祐冠子·天则》:"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两耳塞豆,不闻雷霆。"

⑦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相传舜在洞庭奏九韶之乐。语出《庄子·至乐》:"成池九韶之乐,张之洞庭之野。"九奏,即九韶,传说为虞舜时的音乐。

⑧阅大战于涿鹿之原:《史记·五帝本纪》记黄帝曾与蚩尤大战于涿鹿。涿(zhuó)鹿:地名,在今河北省。

⑨轩裳珪组:借指官场事务。轩,车马。裳,服饰。珪,一种皇帝、大臣朝祭时所拿的玉器,此指印信。组,印绶(系印之带)。

⑩乞其身:古人认为作官后就是将身体献给皇帝了,故告老退职称乞身。

赐其骸骨:与"乞身"相应,为获准退休。

佚:同"逸",安逸。

置之,区区不足较也:置之,放下这事。区区,形容事小。

有不待七十者矣:欧阳修不到七十岁,所以用他人不到七十就告退的例子作为自解。

讫(qì)无称焉:讫,一直。无称,不能有所建树,为人称道。

自食其言:欧阳修五十二岁任翰林学士时,曾和韩绛、王珪等相约五十八岁退休,现已过限,所以这样说。

负:有,具备。【译文】

六一居士初时谪贬滁州,自号为醉翁。现在年纪大了,衰弱多病,即将退休到颍州的水滨居住,所以又改名号为"六一居士"。

有客人问我:"六一,为什么这样叫呢?"居士说:"我家拥有藏书一万卷,采集笔录夏、商、周三代以来的金石遗文有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且常常置酒一壶。"客人说:"这才五一啊!怎么说六一呢?"居士说:"加上我这个老翁,在五物的中间消磨衰老,那岂不是六一吗?"客人笑着说:"你是想逃避声名吧,屡次更改你的名号?这就像庄子所讥诮的人,畏惧留下影子而走到太阳底下去。我将见到你飞快奔走、气喘吁吁、饥渴而死,但声名是逃不掉的啊!"居士说:"我本来就知道声名是不可逃避的,也知道没必要逃避。我取这个名号,姑且用来表示我个人的乐趣罢了。"客人说:"那乐趣怎么样?"居士说:"我的乐趣能说得尽吗?当我在五物之间非常得意时,即便是泰山坐落在眼前,我也看不到;迅猛的雷电劈破柱子,也不会惊慌。虽然在洞庭的野外响起虞舜时代九韶的音乐,看到黄帝蚩尤在涿鹿之原大战,也未能形容我在五物中获得的乐趣和舒适。可是我常常担心不能在这五样东西中尽情玩乐。世俗的事情太多了,那是我的拖累。其中影响大的有两方面:车马、服饰、印信、绶带从外面劳累我的身躯;忧愁、担心、深思、考虑从里面劳累我的心灵,使我的身体没有生病,但已经憔悴不堪;心还未老,已经先衰。哪里还有时间顾及五物呢?虽然如此,我向朝廷请求退休,已经三年了。总会有一天天子会哀怜我,准许我退休,使我能够与五物归返田园。什么时候能如愿以偿呢?这是我要取号"六一"写下这篇传记的原因。"客人又大笑道:"你知道车马、服饰、印信、绶带会累倒你的身体,难道不知道这五样东西也会忧累你的内心么?"居士说:"不是这样的,累在车马、服饰、印信、绶带中已经很疲劳了,又还有很多忧虑;累在这五样东西中,很安逸,又没什么可担心的。我选择哪一样呢?"于是与客人一同起来,握手大笑道:"把它放到一边,区区小事不值得计较。"

过了不久居士叹息道:"一个读书人年少时当官,老了就退休,这是我应该退休的第一个理由。我曾经得到皇帝的重用,可是不能有所建树为人称道,这是我应该退休的第二个理由。还健壮的时候也是这样,何况现在年老多病,仍要用难再强壮的身躯去贪取过分的荣禄,这样将违反我的志向,而且说话不算数,这是我应该离去的第三个理由。具有这三条应该离去的理由,即使没有这五样东西,我也应该走了,又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熙宁三年九月七日,六一居士自传。苏洵佳作

六国①论

【原文】

六国破灭,非兵②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③。赂秦则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④丧,率⑤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⑥,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⑦先祖父暴⑧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⑨。今日割十城,明日割五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毗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注释】

①六国:指韩、魏、楚、燕、赵、齐,它们先后在公元前230~前221年为秦所灭。这篇文章选自《权书》。《权书》是一部从现实问题出发、研究古代战略的兵书。

②兵:武器。

③弊在赂秦:弊,弊病、错误。赂秦,这里指割让土地给秦国。贾谊《过秦论》:"于是纵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④互:交互,交替,先后。这里有一个接一个的意思。

⑤率:一律,全都。

⑥邑:小城市。

⑦厥:代词,其。这里指六国君主。

⑧暴(pù):显露。

⑨草芥:小草,比喻极微贱的东西。

⑩"古人云"句:见于《史记.魏世家》。古人,指战国时代的苏代。魏安釐(xí)王四年(公元前273),秦国打败魏国,魏国被迫割地求和。于是苏代对安釐王说:"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事,服侍,侍奉。薪,柴。

迁灭:随之而灭亡。公元前221年,王贲攻破齐都临淄,齐王建降秦。

丹以荆卿为计:公元前227年,燕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王未成,后荆轲被秦国杀害的事件。

始速祸焉:始,这才。速祸,指荆轲刺杀秦王未成后,秦王翦(jiǎn)进攻燕国,燕王喜退守辽东;始皇二十五年,秦将王贲进击辽东,虏燕王喜,燕亡。

二败而三胜:这里借用了苏秦的话。他对燕文侯说:"秦、赵五战,秦再胜而赵三胜。"再,再次。苏秦讲的并非事实,只是说明只要坚决抗秦,就能胜利。

李牧:赵国名将。先后于公元前234年、233年分别在宜安(今河北省藁城县西南)、番吾(今河北省平山县南)击退秦军的进攻。

洎(jì)牧以谗诛:洎,及,等到。赵王迁七年,李牧正在前线与秦军作战,秦国买通赵王家的宠臣郭升。郭升诬称李牧要造反,赵王听信谗言,派人夺李的兵权。李牧不受命,被杀。

邯郸为郡:邯郸,赵国的国都。秦灭赵后,以赵原来的都城邯郸为郡名,把赵国变为秦国的一个郡。

并力西向:同心协力对付西方的秦国。六国在函谷关以东,秦国在函谷关以西,所以说西向。

故事:前例,旧事。【译文】

六国的破败灭亡,并不是兵器不锋利、不善于指挥作战,弊病在于他们用自己的土地来贿赂秦国。贿赂秦的时候,自己的国力就亏虚了。这就是六国破败灭亡的原因。有的说:"六国先后丧国,都是由于争先用自己的土地来贿赂秦国吗?"我说:"没有贿赂的国家,因为受到贿赂秦国的国家的影响而灭亡。这是因为他们失去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持完整。所以说弊病在于他们用自己的土地来贿赂秦国。"

秦国除了直接攻下的城市以外,接受贿赂的土地:小的就可以获得小城镇,大的就可以获得大城市。秦国所得到的土地与直接战胜而得到的土地相比较,实际上要超过一百倍。诸侯所失去的,与直接战败而失去的相比较,实际上也超过一百倍。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诸侯最大的祸害,本来就不在于战争本身。想一想他们的祖先风餐露宿、披荆斩棘才拥有尺寸大的地盘。他们的子孙对待它却不怎么珍惜,拱手让给别人,如同丢弃一根小草。今天割让五座城市,明天割让十座城市,然后才能睡一个晚上的安稳觉。可是早上起来,看看四周的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侵犯了。但是诸侯的土地很有限,而强暴的秦国得到土地的欲望却不会满足。你割奉的土地越多,它对你的侵略也就越急。所以不用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可以判断出来了。至于六个国家的颠覆灭亡,也是理所当然的事。古人说:"用土地来贿赂秦国,好像抱着木柴去救火,柴没烧尽,火也就不会熄灭。"这句话形容得很恰当。

齐国从来没贿赂过秦国,也终于继五国以后灭亡了。这是什么原因呢?那是因为齐国采附亲取秦国的政策,没有帮助五国的缘故。五国灭亡后,齐国也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燕国、赵国的国君,开始时有远大的谋略,能够守卫自己的国土。坚持道义,不用土地去贿赂秦国。因此,燕国虽然是小国,但它是最后灭亡的。这就是采用武力抵抗取得的成效。直至太子丹采用派荆轲去刺杀秦王的计谋,这才很快招来祸害。赵国曾经与秦国打过五次大仗,两次失败而三次获得了胜利。后来秦国两次攻击赵国,李牧接连两次击退他们。等到李牧因为谗言受到诛杀后,邯郸才变为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未能把武力抵抗秦国的策略坚持到底,而且燕国、赵国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都快侵占完了的时刻。可以说他们两国的才智、力量都处在孤单、危亡的境地。战败后亡国,那确实是没办法的事。假使三个国家各自珍爱他们的国土,齐国没有亲附秦国,太子丹没有派刺客去秦国行刺,优秀的将军还在,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如何?倘若拿六国与秦国相比较,或许还未这么容易量定谁胜谁败。

唉!如果六国把贿赂秦国的土地分封给天下的谋士大臣;把事奉秦国的心态,用来礼待天下杰出的人才;六国团结起来,同心协力地对付西边的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想吞食他们,他也吞不下去。太可悲了!六国拥有如此强大的势力,而被秦国日益积累起来的威势所抢掠,日削月割,逐步走向灭亡。作为国君可不要被积累起来的威势所胁迫啊!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国。各自的势力比秦国弱。可是还有不贿赂秦国而战胜秦国的形势。如果当今用天下如此大的国土,去重蹈六国破败灭亡的命运,这又在六国之下了。

管仲论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