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华古代散文精典
30543500000029

第29章 唐宋八大家散文欣赏(9)

管仲相威公①,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②,威公薨于乱③,五公子④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⑤,齐无宁岁。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则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⑥;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⑦用之者,威公也。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⑧。彼威公,何人也,顾其使威公得三子者,管仲也。

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⑨"而已。呜呼,仲以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威公处几年矣,亦知威公之为人矣乎。威公声不绝乎耳,色不绝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威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虽威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馀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威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

五霸莫盛于威、文,文公之才,不过威公,其臣又皆不及仲;灵公之虐,不如孝公之宽厚。文公死,诸侯不敢叛晋。晋袭文公之馀威,得为诸侯之盟主者,百有馀年。何者?其君虽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威公之薨也,一乱涂地。无惑也,彼独恃一管仲,而仲则死矣。夫天下未尝无贤者,盖有臣而无君者矣。威公在焉,而曰天下不复有管仲者,吾不信也。

仲之书,有记其将死论鲍叔、宾胥无之为人,且各疏其短,是其心以为是数子者,皆不足以托国,而又逆知其将死,则其书诞谩,不足信也。吾观史鰌以不能蘧伯玉而退弥子瑕,故有身后之谏;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注释】

①管仲相(xiàng)威公:管仲,名夷吾,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相,辅助。威公,即齐桓公,姓姜,名小白。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任用管仲进行改革,国富民强,以"尊王攘夷"相号召,多次会合诸侯,订立盟约,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②竖刁、易牙、开方用:竖刁,官为寺人(古代宫中供使令的小臣)。易牙,雍人,名巫,擅长调味,善于逢迎。开方,卫国的公子,弃其母至齐。他们都是齐桓公宠幸之臣。管仲死后,三人专政。五公子争夺王位时,他们拥立公子无亏,逼走太子昭,乱杀群臣。齐国从此内乱频繁。

③薨(hōng)于乱:薨,周代称诸侯之死。齐桓公染病,五公子各树党羽,争夺王位。桓公死后,五公子互相攻杀,以至无人收敛尸体,尸腐生虫。

④五公子:指公子武孟、公子元、公子潘、公子商人、公子雍。他们都是齐桓公的宠姬所生。

⑤讫(qì)简公:讫通"迄",止。简公,姓姜,名壬,公元前484~前481年在位。

⑥鲍叔:即鲍叔牙,齐国的大夫,管仲的好友。公孙无知杀死齐襄公,自立为君,不久被杀。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即齐桓公)回来争夺王位。管仲辅佐公子纠,而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后来,公子纠兵败被杀,管仲当了俘虏。齐桓公即位后要杀管仲,鲍叔牙竭力称誉管仲的经世治国的才能,于是齐桓公赦免了管仲,并任他为相。

⑦顾:但是,转折连词。

⑧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仲尼,即孔子,名丘,字仲尼。少正卯,春秋末期鲁国大夫,复姓少正。传说孔子任鲁国司寇时,少正卯被杀。

⑨非人情不可近:宦臣竖刁为了进入齐国内宫,自阉其身;易牙把儿子烹熟,献给桓公吃;开方本是卫国的公子,抛弃了父母亲,事奉齐桓公。管仲认为他们的所作所为都不合人情,不能忠于国君,所以劝桓公不要亲近、起用这三个人。

⑩遂:满足,达到。

弹冠相庆:比喻即将出来作官,互相庆贺。多为贬义。弹冠,弹去冠上的灰尘,是说准备出仕。

絷(zhí):绊马用的绳索。这里用作动词,捆住,束缚。

匹夫:普通的人,含有轻蔑的意思。

悉数:全数,全都。

五霸莫盛于威、文:五霸,指春秋时期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即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宋襄公、秦穆公。文,即晋文公,姓姬,名重耳,公元前636~前628年在位,继齐桓公后,称霸诸侯。

灵公:晋灵公,姓姬,名夷皋,残暴无道。公元前620年~前607年在位。

孝公:齐孝公,姓姜,名昭。齐桓公死后,五公子争位内乱,太子昭奔宋,在宋襄公派军护送下回国即位,公元前642年~前633年在位。

老成人:阅历多而练达世事的人。

一乱涂地:本作一败涂地,出自《史记·高祖本纪》。是说一旦失败,便如泥土坠地,不可收拾。

仲之书:指托名为管仲著的《管子》。书中所述思想见解则是依据管仲的事迹。

宾胥无:齐桓公时的贤大夫。

逆知:预料。逆,预先,事先。

诞谩:荒诞无稽,瞎说骗人。

史鰌:字子鱼,春秋时期卫国大夫,以耿直敢谏有名。

蘧(qú)伯玉:名瑗,卫国的贤士,后被卫灵公所任用。

弥子瑕:卫灵公的幸臣,善于奉承,后卫灵公用史鰌之谏,将他治罪。

身后之谏:史鰌多次进谏卫灵公,要他进用蘧伯玉,斥退弥子瑕,不被采纳,就在临死之际,让儿子把他的尸首停放在窗下,进行"尸谏"。卫灵公前来吊唁,终于省悟过来。

萧何:汉初丞相。他在病重时,曾向汉惠帝刘盈推荐曹参继任丞相之职。

曹参:西汉的开国功臣,萧何死后,任为丞相,一切遵循萧何所订的法度,史称"萧规曹随"。

何以死哉:意思是说管仲死前没有尽到举贤的责任。【译文】

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攘斥少数民族的进攻。一直到他死去,齐国国富民强,诸侯都不敢背叛。管仲死后,竖刁、易牙、开方得到重用。齐桓公死在内乱中,五个公子争夺王位。这些灾祸一直蔓延到齐简公的时候,齐国没有一个安宁的年份。事业的成功,并不是成功在完成的日子,那一定有它完成的起因。灾祸的产生,并不是产生在发生的日子,也一定有它发生的预兆。那么齐国的太平强盛,我不说是由管仲造成的,而说是鲍叔牙;等到齐国祸乱四起的时候,我不说是由竖刁、易牙、开方这三个人造成的,而说是管仲。为什么这样说呢?竖刁、易牙、开方三个人,他们本来是扰乱国家的人,看看起用他们的人,那是齐桓公啊!有了舜,然后才知道要流放四个大恶人。有了仲尼,然后才知道要除去少正卯。那齐桓公,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呢?看看使齐桓公任用三人的人,却是管仲啊!

管仲生病的时候,齐桓公问他谁可以担任相的职务。那个时候我以为管仲在回答时,将会推举天下的贤人。可是他的话不过是说:"竖刁、易牙、开方三个人,不具有人的性情,不可亲近而已。"唉!管仲以为齐桓公真的不会起用这三个人么?管仲与桓公相处了几年,也应该了解齐桓公的为人啊!齐桓公的耳朵离不开音乐,眼睛离不开女色,不是这三个人侍奉,就无法满足他的欲望。当初他之所以没有起用他们,那是因为管仲还在。一旦没了管仲,那么这三个人,就可以弹冠相庆了。管仲以为他临死时的话就可以捆住齐桓公的手脚么?齐国不担心没有这三个人,而担心没有管仲。有了管仲,那么这三个人不过是三个匹夫。不然,难道天下会缺少像这三个人一样的人么?即使齐桓公有幸听从管仲的话,诛杀这三个人,可是余下的像他们这样的人,管仲能够把他们全部除去么?唉!管仲可以说是不知道抓住问题根本的人!趁着齐桓公的询问,荐举天下的贤人来代替自己,那么即使管仲死了,齐国未必缺少像管仲一样的人。何必担心这三个人呢?这个道理不说出来,人们也能明白。

春秋五霸没有哪个超过齐桓公。他的大臣也都比不上管仲。晋灵公暴虐残酷,不如齐桓公宽厚。晋文公死后,诸侯都不敢背叛晋国。晋国承袭晋文公的余威,得以继任诸侯的盟主。这种情形长达一百多年。为什么会这样呢?他们的国君虽然不贤明,但还有年老持重的大臣在。齐桓公死后,齐国一败涂地。这是没什么疑问的。齐国单独依靠一个管仲,而管仲已经死了。天下未尝没有贤明的人,大概是有才能的大臣,而没有贤明的国君吧?齐桓公在世的时候,说天下不再有像管仲那样的贤人,我是不信的。

管仲所写的书里,有记载他临死时议论鲍叔牙、宾胥无的为人,并且说出他们各自的短处,那是他认为这几个人都不能把国家托付给他们,可是又预料他自己将要死了。那么他的书是荒诞不经的,是不能令人信服的。我看到史鰌因为不能进用蘧伯玉、斥退弥子瑕,所以有死后的尸谏。萧何将死的时候,荐举曹参代替自己。大臣们的用心,本来就应该这样。国家重用某一个人而兴盛起来,重用某一个人而国破家亡。贤明的人不会悲叹他的死,而会担忧国家的衰亡。因此,一定要贤明的人接替他,他才可以瞑目。那个管仲,怎么就这样死了呢?

广士

【原文】

古之取士,取于盗贼,取于夷狄。古之人非以盗贼、夷狄之事可为也,以贤之所在而已矣。夫贤之所在贵,而贵取焉;贱,而贱取焉。是以盗贼下人,夷狄异类,虽奴隶之所耻,而往往登之①朝廷,坐之郡国②,而不以为怍③;而绳趋尺步④、华言华服⑤者,往往反摈弃⑥不用。何则?天下之能绳趋而尺步、华言而华服者众也,朝廷之政、郡国之事非特⑦如此而可治也。彼虽不能绳趋而尺步、华言而华服,然而其才果可用于此,则居此位可也。古者,天下之国大而多士大夫者,不过曰齐与秦也。而管夷吾相齐贤也,而举二盗⑧焉;穆公⑨霸秦贤也,而举由余焉。是其能果于是非而不牵于众人之议也,未闻有以盗贼、夷狄而鄙之者也。今有人非盗贼非夷狄,而犹不获用,吾不知其何故也。

夫古之用人,无择于势。布衣寒士而贤,则用之;公卿之子弟而贤,则用之;武夫健卒而贤,则用之;巫医方技而贤,则用之;胥史贱吏而贤,则用之。今也,布衣寒士持方尺之纸,书声病剽窃之文,而至享万钟之禄;卿大夫之子弟饱食于家,一出而驱高车,驾大马,以为民上;武夫健卒有洒扫之力、奔走之旧,久乃领藩郡,执兵柄;巫医方技一言之中,大臣且举以为吏。若此者,皆非贤也,皆非功也。是今之所以进之之涂多于古也。而胥史贱吏忽之而不录,使老死于敲榜趋走,而贤与功不获一施。吾甚惑也。不知胥吏之贤,优而养之,则儒生武士或所不若。【注释】

①登之:使之登上。登,使动用法,提升。

②郡国:汉代地方行政单位有郡,又有诸侯王国,诸侯王国大致相当于郡,因此往往连称郡国。

③怍(zuò):惭愧。

④绳趋尺步:形容举止行动皆合法度。绳、尺是木工取直和测量长度的工具,引申为行事的准则、法度。趋,急走。步,行走。

⑤华言华服:漂亮的言辞,华丽的服饰。

⑥摈(bìn)弃:排除,抛弃。

⑦非特:不只。特,副词,只是,仅仅。

⑧举二盗:据《礼记·杂记下》记载,管仲遇群盗选取二人而荐进,使为公家之臣。

⑨穆公:秦穆公,姓嬴,名任好。公元前659~前621年在位,继晋文公后,称霸诸侯。

⑩由余:春秋时期晋国人,先在西戎任职,后来投奔秦国,帮助秦穆公统一西戎各部。

布衣寒士:布衣,古代指平民百姓。寒士,生活清苦的读书人。

巫医方技:巫,巫师。医,医师。方技,古代指医、卜、星、相等技能。

胥史贱吏:古时在官衙中办理案牍、看管监狱之类的小吏。

书声病剽窃之文:声病,诗文不合格律。剽窃,割裂摘取经典中的文句,这是科举文章的通病。

万钟之禄:指优厚的俸禄。钟是古量度单位,周制一钟相当六斛四斗。

领藩郡:指出任经略使或安抚使之类官职。藩郡,边防地区。宋代废郡,置州或府,州府之上置路。边防地区置经略使,掌管一路军事,又有安抚使,掌管一州(或府)的军政,常由知州(或知府)兼任。

涂:通"途"。

敲榜趋走:敲榜,用木棍短棒打人,指贱吏干的事。趋走,遵奉长官的命令执行差役,指贱吏干的事。

或所不若:或,代词,有的。不若,不如。【译文】

古代选拔人才,有的从盗贼中选取,有的从夷狄中选取。古代的人并非认为盗贼、夷狄的事是可以干的,是因为他们中间有贤明的人罢了。贤明的人生活在高贵的人当中,就从高贵的人中选取他们;生活在贫贱的人当中,就从贫贱的人中选取他们。因此,像盗贼这样的下等人、夷狄这样的外族人,就是奴隶也会耻笑他们,可是掌权的人往往把他们提升到朝廷里,让他们坐在州郡的公厅上,都不当做是羞愧的事。但是那些循规蹈矩、言辞堂皇、衣着华丽的人往往被摈弃不用。为什么会这样呢?天下能够循规蹈矩、言辞堂皇、衣着华丽的人太多了。朝廷的政务、郡国的事情,并不是靠这些东西就能够办好的。他们虽然不会循规蹈矩、言辞堂皇、衣着华丽,然而他们的才能恰好可以用来处理这些事情。那么他们担任这样的官职是可以的。古时候,天下的诸侯国既大又多读书人的,不过是秦国和齐国。管夷吾担任齐相,很有贤才,可他荐举了两个盗贼出身的人。秦穆公称霸诸侯时,也很有贤才,可他选用了西戎的由余。这说明他们在是非问题上勇于决断,没有受到众人议论的牵制。也从来没听说过他们由于起用盗贼、夷狄而被鄙视。现在有的人既不是盗贼,也不是夷狄,而没受到重用,我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

古代选用人才,不会受到门第高低、势力大小的影响。平民百姓贫穷的读书人,如果贤明就起用他们;有权势的人的子弟,如果贤明就起用他们;武夫士卒,如果贤明就起用他们;巫师、医生、打卦的、相面的,如果贤明就起用他们;地位卑下的书吏衙役,如果贤明就起用他们。现在,平民百姓、贫贱的读书人拿着几尺见方的纸片,写上有声病、剽窃的文章就可以享受万钟的俸禄;卿大夫的子弟在家里饱食终日,一出来就可以乘高大的车、驾着高大的马,去作为民众的长官;武夫士卒拥有为达官贵人洒扫的力气,奔走效劳的旧情,干得久了就可以做藩郡的长官、执掌兵权;巫师、医生、打卦的、相面的,凭借几句中听的花言巧语,就受到大臣们的推举,任为官吏。像他们这样的人,都不是贤明的人,也都不是有功劳的人。所以现在升官晋级的途径超过古代。但是忽视了书吏衙役,没有录用他们,使他们老死在鞭打罪犯、奉命奔走的小事上。可是他们的贤才和功夫从没得到施用。我感到很疑惑。人们不了解贤明的文书小吏,如果用优厚的待遇来供养他们,那么读书人武夫有的也比不上他们。

【原文】

昔者,汉有天下,平津侯①、乐安侯②辈皆号为儒宗,而卒不能为汉立不世大功,而其卓绝隽伟、震耀四海者③,乃其贤人之出于吏胥中者耳。夫赵广汉④,河间⑤之郡吏也;尹翁归⑥,河东之狱吏也;张敞⑦,太守之卒吏也;王尊⑧,涿郡之书佐⑨也。是皆雄隽明博,出之可以为将,而内之可以为相者也。而皆出于吏胥中者,有以也。夫吏胥之人,少而习法律,长而习狱讼,老奸大豪畏惮慑伏,吏之情状变化出入,无不谙究。因而官之,则豪民猾吏之弊,表里毫末毕见于外,无所逃遁。而又上之人,择之以才,遇之以礼,而其志复自知得自奋于公卿,故终不肯自弃于恶,以贾罪戾而败其终身之利。故当此时,士君子皆优为之。而其间自纵于大恶者,大约亦不过几人;而其尤贤者,乃至成功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