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精彩的语言艺术:句海泛舟
30544100000002

第2章 在读名句中学修身(1)

吾日三省吾身

这句话出自《论语》,原句是: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就是:曾子说:"我每天都多次反省自己:为人家做事,有没有尽心竭力?和朋友交往,有没有诚实守信?老师教我的东西,有没有反复练习直到掌握呢?"

"反省"一直是古人提高自己修养的重要方法,曾国藩就是这方面的典型。曾国藩,原名子城,字伯函。他青年时代立志安邦定国,做"国之藩篱",而改名为"国藩"。

曾国藩每天都写日记,其中记载了不少个人的一些过苛过细的自责。他在日记里,从青年时代起,按照京师唐鉴、倭仁帮他制定的"日课十二条",每日自修、自省、自律,即使以后成为高官显贵之后,也从不停止。他曾经在日记中写道:"一切事都必须检查,一天不检查,日后补救就困难了,何况是修德做大事业这样的事!"直到临死的前一日他才停止写日记。曾国藩正是在逐日检点、事事检点的自律自省中,一步一步地走向了事业的成功,走向了人生的辉煌。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高尚君子的行为,以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这句话出自诸葛亮在他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全文是:"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这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也是他对儿子的要求。在《三国演义》中,这句话被用作了诸葛亮的草庐的门联。在《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二顾草庐中,刘、关、张三人跟童子进诸葛亮的草庐,至中门,刘备见门上大书一联"淡泊无以明志,宁静无以致远"。小说作者以肯定句的形式取代了原来否定的形式,实际是从诸葛亮的《诫子书》中化用而来的。

君子之修身也,内正其身,外正其容

这句话意思是说:君子要修身,从内在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外在要端正自己的仪容。

这句话出自《论语》,子路的死就是实践了孔子的这句话。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卫国发生内乱,当时子路和子羔均在卫国做官,子路本来在外面,听说后立即赶了回去,正好遇见子羔出城。子羔对他说:"出公去矣,而城已闭,子可还矣,毋空受其害。"而子路却说:"食其食者不避其难。"于是进入城中,在平定内乱的厮杀之中,子路受了重伤,而且系在脖子上的帽带也被击断。子路说:"君子死而冠。不免。"于是,子路系端正自己的帽子后死去,被乱兵剁成了肉酱。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出自《晏子春秋》,意思是:淮南的橘树移植到淮河以北就变为枳树,比喻环境变了,事物的性质也变了。

这则故事是这样的:齐国派晏子出使楚国,楚王听说这个消息以后说:"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现在他要来,我想羞辱他,该用什么办法?"身边的人说:"等他到来的时候,我就捆绑一个人在您面前经过,您就说:"这人是干什么的?"我回答说:"是齐国人。"您问:"犯了什么罪?"我回答说:"犯了偷盗罪。"以此来羞辱他。"

晏子来到了楚国,楚王与晏子喝酒,正喝得畅快的时候,两个官吏捆着一个人从堂前走过。楚王故意问:"捆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官吏回答:"是齐国人,犯了偷盗的罪。"楚王看着晏子说:"齐国人就是善于偷盗吗?"晏子离开座位严肃地回答说:"我听说过,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只是叶子相似,但它们的果实味道不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水土不一样。现在人们生长在齐国不偷盗,进入楚国就偷盗,该不会是楚国的水土使人变得善于偷盗吧!"楚王笑着说:"圣人是不能跟他开玩笑的,我这样做反而自讨没趣了。"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这句话的意思是:顺随善良像登山一样,顺随恶行像山崩一样,比喻学好很难,学坏极容易。这句话出自《国语·周语下》,原句是:"谚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昔孔甲乱夏,四世而陨;玄王勤商,十有四世而兴。帝甲乱之,七世而陨。后稷勤周,十有五世而兴,幽王乱之,十有四世矣。"

故事讲的是春秋末期,周敬王的王子兴兵作乱,占领了首都洛邑(在今河南洛阳市西)。周敬王逃亡到刘(在今河南偃师县西南),又到滑(在今偃师县南),后来得到晋军的援救,才到达成周(在今洛阳市东北),同洛邑只隔一道洛水。王子去了楚国,但洛邑还被他的同党控制。周敬王不敢回洛邑,就在成周住下。为了取得诸侯的支持,苌弘派人先到晋国去征求意见。

当时晋国的执政者是正卿魏献子(即魏舒),他同意苌弘的主张,愿意联合诸侯在成周筑城建都。卫国大夫彪溪正好来到这里,听说筑城的事后并不赞成。他对周王的另一卿士单穆公说:"苌弘和刘文公的一番苦心,看来是白费了。自从幽王以来,周朝就一代一代地衰弱下来。俗语说:"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夏朝从孔甲开始堕落,只有四代就灭亡了;而商朝的兴起,从玄王开始,经过14代,直到汤王才正式建立。商朝传到帝甲,就开始走下坡路,也只有7代就垮台了。周朝,从后稷开始积德,到文王取得天下,却经过了15代。可见向上发展是多么不易,而向下败亡却是很快的。现在,周朝自从幽王走入邪路以来,已经14代了,难道还能挽救吗?"

后来,"从善如登,从恶如崩"这句话就流传开了。

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

这句话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说的是周公的故事。周公就是武王的弟弟周公旦。周武王建立了周王朝以后,过了两年就病死了。他13岁的儿子姬诵继承王位。那时候,刚建立的周王朝还不太稳固。于是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辅助成王掌管国家大事,实际上是代理天子的职权。历史上称为周公。

周公的封地在鲁国,因为他要留在京城处理政事,不能到封地去,就派伯禽代他到鲁国去做国君。伯禽临走的时候,他嘱咐说:"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当今天子的叔叔,我的地位确实很高,但是我每次洗头发的时候,一碰到急事,就马上停止洗发,把头发握在手里去办事;每次吃饭的时候,听说有人求见,我就把来不及咽下的饭菜吐出来,去接见那些求见的人。我这样做,还怕天下的人才不肯到我这儿来呢,你到了鲁国,不过是个国君,可不能骄傲啊!"

这就是"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的典故。后来,曹操在他的诗中有一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引用的就是这个典故。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出自陈寿的《三国志》。三国时候,刘备为夺回荆州及报关羽被杀之仇,发动了对东吴的战争。结果在夷陵这个地方,被东吴打得大败,全军覆没,损失惨重。刘备退到永安(今四川奉节)驻扎下来。不久,刘备就病倒了,并很快于蜀汉章武三年(223年)四月病危,于是他把诸葛亮从成都召来,对他说:"你的才能胜过曹丕十倍,必能安邦定国,完成大业。我的儿子刘禅,才能平庸,如果他可以辅佐就辅佐他,如果他实在无能,你可自取之!"诸葛亮流着泪说:"陛下这样信任我,我怎敢不竭尽全力辅佐幼主,我愿以死效忠贞之节。"刘备又遗命刘禅:"你要像侍奉父亲那样与丞相相处。"并且在遗书中告诫刘禅:只要是"恶",即使是小恶也不做;只要是善,即使是小善也要做。刘备死后,诸葛亮便肩负起治理国家和复兴汉室的重担,尽心竭力,直到最后病死在五丈原。

自作孽,不可活

这句话出自《孟子·公孙丑上》:"《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意思是:"《诗经》上说:"我们永远要与天命相配行事,则福禄就会自己来。"《太甲》上也说过:"天降的灾害还可以躲避,自作的罪孽,逃也逃不了。"正是这个意思。"

历史上有很多自作孽而导致灭亡的故事。公元前229年,秦国派大将王翦攻赵,赵国派李牧、司马尚抵抗。秦军苦战数月未果,王翦使用"反间之计",用重金赂赵王宠臣郭开,诬陷李牧谋反并将其杀害。三月后王翦大军攻入赵都,赵国灭亡。

檀道济是南朝宋第一名将,屡建奇功,威镇敌酋,多次打败北魏的军队,对宋忠心耿耿。但宋文帝受小人挑拨而将其杀害,北魏得知檀道济被杀,弹冠相庆,次年便长驱直入,抵建康城下,饮马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