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精彩的语言艺术:句海泛舟
30544100000028

第28章 在名句中领略经典之韬略(2)

此语出自《礼记·杂记下》。孔子的学生子贡随孔子去看祭礼,孔子问子贡:"赐(子贡的名字)也乐乎?"子贡答:"一国之人皆若狂,赐未知其乐也。"孔子说:"张而不弛,文武不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这里的"文武"指善于治国的周文王、周武王。整段话的意思是:一直把弓弦拉得很紧而不松弛一下,这是周文王、周武王也无法办到的;相反,一直松弛而不紧张,那是周文王、周武王也不愿这样做的;只有有时紧张,有时放松,有劳有逸,宽严相济,这才是周文王、周武王治国的办法。

历史上深谙此道的人还真不少,毛泽东就曾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说:"你们的缺点主要是把弓弦拉得太紧了。拉得太紧,弓弦就会断。古人说:"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现在好像"弛"一下,同志们会清醒起来。"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出自《孟子·尽心下》,原文如下: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尚书》中也说:"民为邦本,本固君宁。"老百姓才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稳固了,国家也就安宁了。

这句话在明朝的时候还有一个小故事。洪武初年,明太祖朱元璋翻阅《孟子》,其中的这句话让他感到越来越不舒服,他把书摔在地上,恶狠狠地说"使此老在今日,宁得免耶?"当时正赶上对古代先贤哲人的祭祀活动,朱元璋当即下达旨意,取消对孟子的配享和供奉。朱元璋担心大臣们会反对这一做法,又明告群臣,有敢劝谏者,以"大不敬"论罪处死,"命金吾射之"。当时的刑部尚书钱唐,明知劝阻皇帝有杀头之罪,仍然具本抗旨劝谏,并命役人抬棺随己上殿,"袒胸受箭"。他说:"臣得为孟轲死,死有余荣。"朱元璋看钱唐"情辞剀切,为之感动",急忙命令太医为钱唐治疗箭伤。过了不久,诏告天下,赞扬孟子"辨异端、辟邪说,发明孔子之道",又恢复了孟子配享孔子的地位。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出自汉代王符《潜夫论·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广泛地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就能明白事情的真相,作出正确的判断,只听信一方面的意见就会不了解真相,得出错误的结论。

后来唐朝的魏徵也引用过这句话。唐太宗问宰相魏徵"我作为一国之君,怎样才能明辨是非,不受蒙蔽呢?"魏徵回答说:"作为国君,只听一面之词就会糊里糊涂,常常会作出错误的判断。只有广泛听取意见,采纳正确的主张,您才能不受欺骗,下边的情况您也就了解得一清二楚了。"

从此,唐太宗鼓励大臣直言进谏。魏徵去世后,唐太宗悲痛地说:"用铜做镜子,可以看出衣帽穿着是否整齐;用历史做镜子,可以明白各个朝代为什么兴起和没落;用人做镜子,可以清楚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和得失。今天魏徵不在了,我真是失掉了一面好镜子啊!"

这句"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就是从魏徵劝太宗的话演变而来的。这句话后来被人们广泛应用,1952年,周恩来在一次谈话中就指出"毛泽东同志常常讲"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正是这样一个道理。我们管理着这样大的一个国家,就要注意听取各种意见。对我们共产党员来说,就是要分辨出哪些意见是对的,哪些意见是不对的。"这对于我们也是一种锻炼、教育和学习。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出自《论语》,意思是:君子不只凭一个人的言论来提拔人才,也不因为某人不好而不采纳他的建议。

关于这句话,在唐朝还有一个故事。唐宣宗时,令狐绚也引用过这句话。那时令狐绚任宰相,他向唐宣宗推荐李远,因为唐宣宗听了别人的话,死活也不答应。令狐绚认定李远有真才实学,对宣宗说:"我们不能因为谁言辞动听而提拔他,也不能因为一句话埋没了人才啊!"唐宣宗听从了令狐绚,后来派李远去治理杭州,他把杭州治理得井井有条。

这句话在现在还经常被引用。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中也引用了这句话:"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说的办。"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这句话的意思主要是说将才难得,出自元代马致远的《汉宫秋》。关于此句有一个有趣的故事:相传,楚汉争霸时期,刘邦急需要一个大将军,萧何向刘邦推荐了韩信。刘邦之前并不认识韩信,认为他只是个无名小卒,无足轻重。拜完将后,刘邦和韩信有一次谈话。刘邦坐下来以后,就问韩信,萧丞相一而再、再而三地向寡人推荐将军,那么请问将军准备用什么东西来教导寡人呢?也就是委婉地说,你到底有什么本事呢?韩信说,先谢谢大王对韩信的信任,韩信想问问大王;当今和大王争夺天下的是不是就是项王呢?刘邦说是的。韩信接着说,好,那么请大王自己掂量掂量,就个人能力、自己集团的力量以及势力而言,大王您比得上项王吗?刘邦一下子答不上来了。司马迁曾写道:汉王"默然良久",最后说了三个字,"不如也"。于是,韩信跪下去拜了一下,说恭喜大王,大王说得非常对,就是我韩信也认为大王你比不上项王,无论就个人能力、魅力而言,还是就我们整个集团的实力而言,都比不上,但为什么要祝贺他呢?因为他发现刘邦是一个实事求是的人,韩信最后说了一句话:三秦可传檄而定也,就是说你要发一个战书过去,三秦地区马上就是你的。刘邦一听,说我打仗这么多年来,没听到哪一个人对整个局势有这样清晰的分析,于是对韩信说,哎呀,寡人真是相见恨晚啊。后来,韩信的表现确实印证了萧何"非此人无以取天下"的话。

强将手下无弱兵

出自宋代苏轼《题连公壁》:"俗语云:"强将手下无弱兵,真可信。"这句话的意思是:英勇的将领手下没有软弱无能的士兵。明朝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第九卷中也有此语:"强将之下无弱兵。恁样的姐姐须得恁样的梅香姐,方为厮称。"

这句话最好的注解是《亮剑》中李云龙的原型王近山将军。王近山将军曾经指挥中野六纵参加定陶战役,部队主攻大、小杨湖。王近山请战时说:"六纵是年轻部队,让我们上,打剩一个连我当连长,打剩一个班我当班长,都打光了,也对得起哺育我们的太行山父老乡亲。"句句掷地有声,绝对是强将的风范。那场战役后,六纵一战成名,荣升为主力部队。六纵曾经与黄维十二兵团八十五军血战。八十五军的一个团长在望远镜里看了六纵五十四团的一场血战后对他的部下说:"弟兄们,不打了,投降吧。"王近山将军打仗凶猛,麾下猛将如云,如解放战争时期他手下著名的"三剑客":十六旅旅长尤太忠(后任广州军区司令员),1988年晋升为上将;十七旅旅长李德生(后历任北京军区司令员、总政治部主任,1988年晋升为上将);十八旅旅长肖永银(后任南京军区第一副司令兼参谋长),此外还有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马宁(解放战争中为六纵五十团团长)等。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出自《论语·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意思是:不担任这个职务,就不去过问这个职务范围内的事情。

这在政治上是一种美德,但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不在其位,却干预朝政的例子。汉朝时的窦太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汉景帝时,景帝的母亲窦太后疼爱景帝的弟弟梁王刘武,总想要刘武来继承皇位。一个叫窦婴的人,是窦太后的堂侄,看不惯她的行为,有一次顶撞她说,天下是高皇帝的天下,从来都是父子相传的。窦太后一怒之下,就把自己的这个堂侄驱逐出窦家。窦太后干预朝政最严重的一件事,莫过于对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否定。她信奉黄老清静无为的学说。儒生袁固在她面前说《老子》讲的都是奴仆之言,气得她把袁固放到兽圈里去跟野猪搏斗。丞相窦婴、太尉田玢、御史大夫赵绾和郎中令王臧,这四个人都是讲儒学的。后来赵绾上书,说大臣不必向东宫奏事,意思是说窦太后不必再干预朝政了,气得窦太后把这四个人都罢了官。窦太后对政权的干预,直接导致了汉武帝初期朝政的混乱,使汉武帝的雄才大略不得不暂时搁置。

创业维艰,守成不易

意思是指创业不易,继承事业使其不衰更加不易。这句话出自《贞观政要》:"太宗曰:"玄龄昔从我定天下,备尝艰苦,出万死而遇一生,所以见草创之难也。魏徵与我安天下,虑生骄逸之端,必践危亡之地,所以见守成之难也。今草创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者,当思与公等慎之。

隋朝末年,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李渊父子起兵反隋,经过长期的战争,最后建立唐朝。后来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常与众大臣论治国之道。一天,唐太宗问大臣创业与守业哪个更难,曾经跟随唐太宗出生入死的大臣房玄龄认为"见创业之难",而另一大臣魏徵则认为"见守成之不为易"。最后唐太宗做了总结,就是"创业维艰,守成不易"。

在《儒林外史》第二十二回中也有此句;"两边金笺对联,写:"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比喻关系十分密切,休戚相关。这句话出自《左传·僖公五年》。公元前658年,晋国准备攻打虢国,可是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虞国,晋国不知虞国是否会让他们经过他的国土。大夫苟息献计说:"虞国国君是个贪婪而没有见识的人,如果我们把美玉、宝马送给虞国国君,他一定会答应借路的。"于是,晋献公采纳了此计。虞国的贤臣宫之奇知道了这件事,就劝国君不要借路给晋国,否则大祸就会降临到虞国的头上,他说:"虞国和虢国的关系就像车子和车旁的夹板一样紧密。车子要依靠夹板,夹板也要依靠车子,否则就不稳固,如果嘴唇都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虢国之所以没有被灭掉,依靠的是我们虞国;虞国之所以没有被灭掉,依靠的是虢国。如果我们现在借路给晋国去打虢国,那么虢国如果在早上灭亡,当天晚上虞国就会被消灭。"虞公不听宫之奇的忠告,收了晋国的礼物,把路借给了晋国。于是晋国派苟息带兵借道虞国去攻打虢国。晋国把虢国灭了之后,回来时顺道把虞国也消灭了。这就是"假道伐虢"的故事,"辅车相依,唇亡齿寒"作为一个典故也从此流传开来。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意思是:天下的治理符合大道,那么平民百姓就不会议论朝政。出自《论语·季氏第十六》:"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战国时期,齐威王听从了邹忌的建议,下令全国:"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命令刚下的时候,人们纷纷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只是偶尔有进谏的,虽然想进谏,却没有什么事值得进谏了。这是一个"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最生动的例子。

有人说,有道的社会更应有舆论监督,因此就说孔子在这里的意思好像是不让百姓对政府施行舆论监督,因而是专制的体现。

所以,后来康有为就把孔子的这句话改为:"天下有道则庶人议。"而聂绀弩老先生对于康有为与孔子的话感觉还是不太满意,于是就又改为:

"天下有道则庶人议,天下无道则庶人不议。"

名句索引

1.土地者,民之本也。--汉·王符《潜夫论》

2.善为国君,使民无论而农益勤。--《汉书·食货志》

3.农事伤则饥之本也,女红害则寒之源也。--《汉书》

4.谷贱伤农。--《汉书·昭帝纪》

5.安民之术在于丰财,丰财者务本而节用也。--《三国志·魏书·杜畿传》

6.朕一食,便念稼穑之艰难;朕一衣,则思纺织之辛苦。--唐·吴兢《贞观政要·教诫太子诸王》

7.求人安者,莫过于足食;求国富者,莫先于急耕。--唐·张说《请置屯田表》

8.废一善则众善衰,赏一恶则众恶多。--汉·黄石公《三略》

9.为上能自爱,群属必畏钳。--清·康熙《示江南浙江守土诸臣》

10.国家必有文武,官治必有赏罚。--《韩非子·解老》

11.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宋·王安石《商鞅》

12.嘉赏未尝喜,抑挫未尝惧。--宋·朱熹《名臣言行录》

13.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战国子思《礼记·大学》

14.下民易虐待,上天难欺。--宋·张瑞义《贵耳集》

15.赏不加于无功,罚不加于无罪。--战国·韩非《韩非子·难一》

16.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战国子思《礼记·曲礼上》

17.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则何物不正!--《论语》

18.不为近重施,不为远遗恩。--汉·桓宽《盐铁论·地广》

19.为人臣者,以富乐民为功,以贫苦民为罪。--汉代贾谊《新书·大政上》

20.不有严刑,诛赏安置?--梁·任日方《奏弹·曹景宗》

21.大者不能,小者不为,是弃国捐身之道也。--《荀子·大略》

22.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三国·曹操《论吏士行能令》

23.禁必以武而成,赏必以文而成。--《尉缭子·治本》

24.禄当其功,则有劳者劝,无劳者慕。--三国·魏桓范《政要论·臣不易》

25.明主者务闻其过,不务闻其善。--《战国策》

27.农人不饥,而天下肥,蚕妇不寒,而天下安。--唐·刘轲《农夫祷》

28.在暖须在桑,在饱须在耕。--唐·聂夷中《客有追叹后时作诗勉之》

29.汝知稼穑艰难,则常有斯饭矣。--《资治通鉴·唐纪》

30.古之强兵者未有不从农事起者。--明·徐光启《拟上安边御虏疏》

31.立政之本则存乎农。--明·王廷相《刻齐民要术序》

32.地者,万物之本原。--《管子·水地》

35.古之立国家者,开本末之途,通有无之用。--汉·桓宽《盐铁论·本议》

37.农商交易,以利本末。--汉·桓宽《盐铁论·通有》

38.世有乱人而无乱法。--《三国志·魏书·杜畿传》

39.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荀子·君道》

40.释法术而心治,尧不能正一国。--《韩非子·用人策》

41.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尚书·大禹谟》

42.钢刀虽利,不斩无罪之人。--宋·普济《五灯会元》

43.罪止一身,家属不问。--《资治通鉴·陈纪》

44.水浊者鱼浮,令苛者民乱。--《淮南子·缪称训》

45.以战去战,盛王之道。--《后汉书·耿秉传》

46.行一不义,杀一无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孟子·公孙丑下》

47.兵不攻无过之城,不杀无罪之人。--《尉缭子·武议》

48.圣王之用兵,非乐之也,将以诛暴讨乱也。--《三略·下略》

49.兵不妄动,师必有名。--唐·白居易《策林三》

50.恃武者灭,恃文者亡。--曹操《孙子序》

51.天下虽兴,好战必亡。--唐·白居易《策林三》

52.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曹操《置屯田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