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精彩的语言艺术:句海泛舟
30544100000006

第6章 在读名句中悟为学之道(1)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出自韩愈的《劝学解》。意思是说学业由于勤奋而精通,但它却荒废在嬉笑声中;事情由于反复思考而成功,但它却能毁灭于随随便便。

古往今来,多少成就事业的人的经历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道理。战国时期的苏秦,开始时虽有雄心壮志,但由于学识浅薄,跑了许多地方都得不到重用。外出游历多年,弄得穷困潦倒,狼狈地回到家里。兄嫂、弟妹、妻妾都私下讥笑他,说:"周国人的习俗,人们都治理产业,努力从事工商。如今您丢掉本行而去干耍嘴皮子的事,穷困潦倒,不也应该嘛!"

于是苏秦再次发奋学习,努力读书。有时读书读到深夜,为防止打盹,他就把头发吊在房梁上。有时实在疲倦,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刺得鲜血直流。他用这种悬梁刺股的特殊方法,驱逐睡意,振作精神,坚持学习。后来终于学有所成。几年之后,苏秦已经身佩六国的相印,成为当时最有权势的人物之一。当他再次出行的时候车仗百骑,各国诸侯全都派使者前来送行,权势与威仪已经超过了君王。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这是苏东坡《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诗的开头两句。

《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是苏轼写给一个名叫安敦的秀才的赠别诗。安敦参加科举考试落第,苏轼写这首诗给他,旨在劝慰、鼓励安敦,希望他不要过分在意考试的成败,而应当回家安心读书,以图东山再起。科举考试命题的依据主要是儒家经典,安敦科场失意,苏轼分析其原因大概是他未能很好地掌握那些经典著作,于是语气委婉地劝慰安敦秀才回家安心读书,不可急于求成。只要熟读深思,自然会理解经典的奥妙,他日定能科场得意,并且在诗的开头就向他介绍了学习经典的要领:"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读书的方法就是要慢慢来、一点一点进行,多读几遍,遇到问题多思考。这是宋朝理学家朱熹在《读书之要》中的一句话,原句是:"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字得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道乎此则不敢志乎彼。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孟母曾经教育孟子学习要循序渐进。有一天,孟子从老师子思那里逃学回家。当时孟母正在织布,看见孟子逃学回来,非常生气,就拿起一把剪刀,把织布机上的布匹剪断了。孟子看见母亲把好好的布剪坏了,就惶恐地跪在地上问原因。孟母责备他说: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织布要一线一线地连成一寸,一寸一寸地连成一尺,再连成一丈、一匹,这样织完后才是有用的东西。学问也是这样,也必须靠日积月累,不分昼夜勤求而来。但是你现在却偷懒,不好好读书,半途而废,就像这段被割断的布匹一样变成了没有用的东西。"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出自清代钱泳的《履园丛说》,意思是要多读书还要多实践。要求人们把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

钱泳出生于名门望族却不事科举,也许正因为如此,钱泳才会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不人云亦云,也才会年过八旬仍著述不辍。

他弱冠之年即离家远行,长年游于异乡,足迹遍及全国。50年后才回归故里,过起隐居生活来。通常读书人所说的退隐,是指做官的年老多病,做不了官了,回家颐养天年;而钱泳的退隐与这些人不同,因为钱泳一辈子没做过官,故比起做官的退出官场,更像是武林人退出江湖。钱泳的《履园丛话》以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文笔流畅而著称。钱泳晚年潜居履园,"于灌园之暇,就耳目所睹闻,自为笺记",自谦其为"遣愁索笑之笔"。

当然,历史上也不乏只行万里路不读万卷书的例子,项羽就是这方面的典型。项羽少时读书蜻蜓点水,学战术浅尝辄止。其过人之处是"力拔山兮气盖世",横勇无敌,东讨西杀,也曾一度战绩辉煌,成为"西楚霸王"。但由于勇猛有余,谋略不足,竟然连一个"亚父"范增的话都不能听从和采纳,致使八千子弟也都亡命沙场,最后感到无颜见家乡父老,遂自刎于乌江。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出自汉乐府《长歌行》,意思是:小的时候不努力,等到要用的时候后悔来不及了。这首诗的原文是:"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是汉代乐府古诗中的一首名作。尤其是最后两句,一直是催人奋进的名言,激励着人珍惜青春,努力学习。

"囊萤夜读"这个典故就是一个少壮时努力学习的例子。这个典故说的是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但他很喜欢读书。一天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在黑暗中特别耀眼。他突发奇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立即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这就是"囊萤夜读"的典故的由来。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出自《论语》。孔子的这句话虽指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逝,感慨人生世事变化之快,但亦有惜时之意在其中。后人往往用此句来勉励人们珍惜时间,勤奋为学。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珍惜时间、勤奋为学的人。晋代的孙康就是一个珍惜时间的典型。由于家贫,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浪费,非常可惜。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他发现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取出书籍,来到屋外,看起书来。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

同样勤奋的还有汉朝时的匡衡。他小时候家里也很穷,晚上家中没有灯光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借着微弱的灯光读书。靠着这种勤奋的精神,匡衡终于成了大学问家。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这句话的意思是:多多阅读,了解事物,才能有少量的获得。大量地、充分地积蓄,才能少量地、慢慢地释放,形容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办好事情。出自苏轼《稼说送张琥》:"吾今虽欲自以为不足,而众且妄推之矣。呜呼!吾子其去此而务学也哉。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子归过京师而问焉,有曰辙子由者,吾弟也,其亦以是语之。"

后来,"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一直被作为一句学习的名言,激励人们努力学习。

厉归真学画虎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个道理。五代画虎名家厉归真从小喜欢画虎,但是由于没有见过真的老虎,别人总笑话他把老虎画成病猫,于是他决心进入深山老林,寻找真的老虎。他经历了千辛万苦,后来在猎户的帮助下,终于见到了真的老虎。他通过大量的写生临摹真虎,其画虎技法突飞猛进,笔下的老虎栩栩如生。他从画虎中得到启发,后来又用大半生的时间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最后终于成为一代绘画大师。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出自宋代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意思是:从书本上学习到的知识,总是不够扎实,也不够用。只有经过自己身体力行地去实践,才能够获得全面的知识。

人们都熟悉中国古代的医药名著《本草纲目》,而这本书的作者李时珍对"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就有深刻的认识。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是当地的名医。李时珍继承家学,尤其重视本草,并富有实践精神,肯于向劳动人民学习。

在行医的十几年中,李时珍阅读了大量古医籍,又经过临床实践发现古代的本草书籍"品数既烦,名称多杂。或一物析为二三,或二物混为一品"(《明外史本传》)。特别是其中许多有毒性的药品,竟被认为可以"久服延年",而遗祸无穷。于是,他决心要重新编纂一部本草书籍。在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中,最使李时珍头痛的就是由于药名的混杂,使药物的形状和生长的情况十分不明。过去的本草书,虽然作了反复的解释,但是由于有些作者没有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而是在书本上抄来抄去,在"纸上猜度",所以越解释越糊涂,而且矛盾越来越多,使人莫衷一是。在父亲的启示下,他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地进行调查,搞清了药物的许多疑难问题,于万历戊寅年(1578年)完成了《本草纲目》的编写工作。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出自唐代白居易《放言》诗:"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著。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意思是:要知道事物的真伪优劣,只有让时间去考验。经过一定时间的观察比较,事物的本来面目终会呈现出来的。

元和五年(810年),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因得罪了权贵,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元稹在江陵期间,写了五首《放言》诗表达自己的心情,如"死是老闲生也得,拟将何事奈吾何"(其一),"两回左降须知命,数度登朝何处荣"(其五)。白居易与元稹命运相同,过了五年,他也被贬为江州司马。这时元稹已转官通州司马,闻讯后写下了充满深情的诗篇《闻乐天授江州司马》。白居易在贬官途中,风吹浪激,感慨万千,也写下五首《放言》诗奉和,其中用了周公和王莽两个典故。周公在辅佐成王的时期,某些人曾经怀疑他有篡权的野心,但历史证明他对成王一片赤诚,他忠心耿耿是真,说他篡权则是假。王莽在汉代末时,假装谦恭,曾经迷惑了一些人,《汉书》说他"爵位愈尊,节操愈谦";但历史证明他的"谦恭"是伪,代汉自立才是他的真面目。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

出自唐代颜真卿《劝学》,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生是短暂的,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努力学习。全诗为:"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说起"三更灯火五更鸡"就不能不说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闻鸡起舞"的故事。晋代的祖逖是个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学问大有长进。后来,祖逖幼时的好友刘琨一直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