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精彩的语言艺术:句海泛舟
30544100000007

第7章 在读名句中悟为学之道(2)

一次,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春去冬来,寒来暑往,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后来,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

这句话出自宋代祝穆《方舆胜览·磨针漠》,比喻只要有决心,肯下工夫,多么难的事也能做成。这句话说的是著名诗人李白小时候的故事。

李白出生于一个富商家庭,吃穿不愁,他从小就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这种生活养成了他贪玩的习性,所以他上课不认真听讲,甚至索性丢下书本,偷偷地溜到外边去玩。一次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问道:"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根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这可太不容易了!"老婆婆抬起头来说:"铁棒磨成针是不容易,可是,只要肯下工夫,时间长了就可以磨成针了。"李白从老妇人的话中得到启示:学习不也是这样吗?只要天天认真学习,就会不断进步。

李白回到家,便一改往常贪玩的习性,天天用功学习,刻苦钻研,为以后写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出自南宋岳飞《满江红》,这是一首气壮山河、光照日月的传世名作。建炎三年(1129年),金将兀术率金军南侵,杜充率军弃开封南逃。是年秋,兀术继续南侵,高宗被迫流亡海上。岳飞率孤军坚持敌后作战,他先在广德攻击金军后卫,六战六捷。次年,岳飞在牛头山设伏,大破金兀术,收复建康,金军被迫北撤。七月,岳飞升任通州镇抚使兼泰州知府,拥有人马万余,建立起一支纪律严明、作战骁勇的抗金劲旅"岳家军"。

绍兴六年(1136年),岳飞再次出师北伐,攻占了伊阳、洛阳、商州和虢州,继而围攻陈、蔡地区。但岳飞很快发现自己是孤军深入,既无援兵,又无粮草,不得不撤回鄂州(今湖北武昌)。此次北伐,岳飞壮志未酬,写下了名词《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因为"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有惜时的意思,后来,这句话常被用来作为勉励人努力学习的名言。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出自《荀子·劝学》,这句话的意思是:认准方向朝着理想,从小处做起,一步一步地积累着,走下去,就能够成功。

陈景润的事迹就很好地诠释了这句话的意思。提起我国数学家陈景润,恐怕很少有人不知道,人们每次谈起他,就会把他与那颗数学王冠上的明珠--哥德巴赫猜想联系起来。但人们也会想到关于他的其他一些逸事,比如那十几麻袋的草稿纸。当然也会想到,在通向这座科学高峰的千里路上,攀登者是怎样一步一步地艰难向前的。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出自《后汉书·陈蕃传》,这句话的表面意思是说:一个房间都不去打扫,以后又凭什么平定天下呢?这其实是告诫我们成大事者需要从小事做起,要踏踏实实地做好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

这个典故说的是东汉时一个叫陈蕃的人的故事。陈蕃少年时懒惰散漫,不屑于做小事。他父亲的朋友薛勤批评他,问他为何不把屋子打扫干净来迎接宾客。他回答说:"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薛勤当即反驳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就是这句话的由来。

周恩来总理堪称"欲扫天下而先扫一屋"的代表,他从小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目标。青少年时期他广泛参加了各种社会活动。他办过报纸,做过洋洋万言的演讲,这些对于他日后出任总理有相当大的影响。这说明周总理"扫天下"的光辉革命业绩与他早年的"扫屋"工作是分不开的。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出自《老子》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千里的行程,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夏衍在《〈学人谈治学〉代序》中也引用了这句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建筑百丈高楼,不先打好地基是不行的。"

这句话是告诫人们要注意防备小的错误。商朝末年,有一个叫箕子的太师。一次,他见商纣王用象牙做的筷子,于是非常害怕。他认为,用象牙的筷子,就不肯用泥做的碗,而是要用玉石做的杯子。用象牙筷子、玉石杯,当然就不肯吃一般的蔬菜,而要吃豹胎之类的珍异食品。吃上珍异食品,也就不肯再穿粗布的衣服,住茅草的房子,而要里外穿锦衣,住高级房子。人的享乐是无止境的,一开了头就很难收住,就像一个人得了一种病,讳疾忌医或治疗不对症,就会产生并发症。这就叫"一个小鬼到,数个小鬼登门"。

箕子越想越害怕,想去劝谏,又怕招来杀身之祸,最后还没等他劝谏,纣王就兵败亡国了。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出自《荀子·劝学》,意思是:(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人们常用"锲而不舍"来激励自己努力学习,而唐玄奘就是因为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才取得了真经。人们大都知道《西游记》的故事,书中那惊险刺激的场面不知道迷倒了多少人。而真实的唐僧取经的故事也并不逊色于小说。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玄奘从长安出发,开始了他的西行之路。他偷渡玉门关,艰难地通过了800里大沙漠,又经过千难万险,最后终于到达了印度。

贞观十七年(643年)春,玄奘携带657部佛经,取道今巴基斯坦北上,经阿富汗,翻越帕米尔高原,沿塔里木盆地南线回国,两年后回到都城长安。玄奘此行,行程5万里,历时18年。玄奘取经为佛教的传播、人类进步以及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出自《论语》,意思是: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这实际是要求人们要对学习拥有浓厚的兴趣。

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常常长时间观察昆虫的活动。一天夜里,他提着灯笼蹲在田野里,观看蜈蚣怎样产卵,一连看了好几个小时。他忽然感到周围越来越亮,原来不知不觉中天亮了。还有一次,法布尔爬到一棵树上,聚精会神地观看蜣螂的活动。就在他观察得如痴如醉的时候,突然他听到大树下有人大喊:"抓住他,抓住这个小偷!"他这才惊讶地发现,原来人们竟把他当作小偷!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出自刘勰《文心雕龙·知音》,这句话的意思是弹过一千首曲子后才能够通晓音律,研究过一千把剑后才能够懂得兵器。简单地说就是"实践出真知"。

"实践出真知"的一个典型就是李白。唐朝是我国古典诗歌登峰造极的时代,"诗仙"李白无疑是这个时期的一座高耸如泰山的里程碑。其热情奔放的作品不知令多少人为之倾倒、为之陶醉。而这些作品除了因为诗人冰雪灵气的天赋外,更与其心血的浇注和凝练分不开。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诗凌相如"。更重要的是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遍踏青山,闲游绿水。正是因为常年游历的经验,因而他才有了"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大气磅礴,才有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奇思妙想,才有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百结愁肠。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出自《荀子·劝学》,比喻不实际进行实践,光夸夸其谈是没有用的。中国历史上最典型的夸夸其谈的例子当然要属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了。

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自幼熟读兵书战策,谈起行兵布阵之法便会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朝野上下无人能出其右,连威震敌胆的父亲他也不放在眼里,并自以为天下无敌。但知子莫若父,他父亲深知儿子并非他自己认为的那样是一个合格的将军。公元前259年秦军进犯,此时赵奢已驾鹤西去,赵军以老将廉颇为帅御敌于长平(今山西高平县附近),廉老将军久经沙场,宝刀未老,寸土不让。秦军无法取胜,于是便使用反间计,派人在赵国四处散布说秦国军队畏赵括如虎,而对廉颇则根本不放在眼里。赵王退敌心切,闻听此言后不顾蔺相如及赵括母亲的苦心劝说,火速遣赵括去阵前取代廉颇。赵括雄心勃勃,将前任主帅的英明作战方案全部推翻,按兵书所云,死搬教条地与秦军展开决战。秦军方面在新任上将军白起的指挥下故意几次败北,一路引诱赵军进入埋伏区,又用精兵将赵军切成两段,同时切断后路和粮草通道。赵军在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的情况下,坚守40天后缴械投降,赵括也在突围中被秦军乱箭射死。

名句索引

1.一日不书,百事荒芜。--唐·李诩

2.节饮食以养胃,多读书以养胆。--战国·庄周

3.知不足者好学,耻不问者自满。--宋·林逋

4.学如才识,不日进,则日退。--清·左宗棠

5.日习则学不忘,自勉则身不坠。--汉·徐干

6.温故而知新。--《论语》

7.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宋·朱熹

8.学之不精,由于多心。--春秋·帅旷

9.欲读天下之奇书,须明天下之大道。--清·蒲松龄

10.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明·于谦

11.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宋·孙洙

12.物之成于气,人之成于学。--清·陈确

13.知而好学,然后能才。--战国·荀况

14.文须字字作,亦要字字读。咀嚼有余味,百过良自知。--金·元好问

15.学者贵于行之,而不贵于知之。--宋·司马光

16.人有知学,则有力矣。--汉·王充

17.读书之法无它,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宋·朱熹

18.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唐·杜甫

19.人无贤愚,非学曷成?--清·陆以田

20.家贫志不移,贪读如饥渴。--宋·范仲淹

21.读书贵神解,无事守章句。--清·徐洪钧

22.读书要玩味。--宋·程颢

23.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其专精。--清·章学诚

24.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春秋·孔子

25.贫寒更须读书,富贵不忘稼穑。--清·王永彬

26.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宋·程颐

27.积财千万,无过读书。--南北朝·颜之推

28.为学,正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缓。--宋·朱熹

29.人臣若无学业,不能识前言往行,岂堪大任。--唐·吴兢

30.少年喜书策,白首意未足。幽窗灯一点,乐处超五欲。--宋·陆游

31.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春秋·孔子

32.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宋·朱熹

33.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东晋·陶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