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大自然的故事
30545700000010

第10章 披盔戴甲的虾兵蟹将(1)

种类繁多的蟹

走蟹

走蟹可分成步行、奔跑和攀爬三个类型。步行蟹,如大多数扇蟹及少数黄道蟹,通常体小、腿短,具有厚重的外壳、粗壮的蟹足。这类螃蟹由于行动缓慢,难以猎取快速运动的猎物。然而,它们的大螯却适合处理贝类等厚壳猎物,也可挖掘蠕虫,摄取植物等食物。

快速奔跑的走蟹,最出名的当数沙蟹(俗称沙马)。它们生活在沙滩上,奔跑的速度每秒可达5米。它们常翻食被海浪冲到海滩上垃圾堆中的动物,甚至追捕苍蝇。方蟹类中的近方蟹、相手蟹、大额蟹、斜纹蟹以及地蟹类、溪蟹类等陆生和半陆生蟹类也都属于这一类群。

它们大多以植物为食,快速奔跑主要用以逃避敌害。与快速奔跑相适应,这一大类螃蟹通常具有轻薄的外壳、发达的眼睛及细长的腿。还有一类螃蟹,如蜘蛛蟹、梯形蟹等,主要在垂直面上步行、奔跑,不妨称之为攀蟹。蜘蛛蟹大多体小、体重分散,十分适合在柔软的海藻上攀爬。

有些种类的步足已特化成钩状,当它钩挂在海藻枝上时,风急浪狂也奈何它不得。梯形蟹步足的钩挂能力更强,当它们抓住珊瑚枝时,可抵制章鱼等强敌的袭击。在人为的拉力下,甚至拉断了珊瑚枝也不能把螃蟹取下。

游泳蟹

许多蟹类都能游泳,但真正能称得上游泳蟹的只有梭子蟹类。梭子蟹壳薄、腿长、眼大,具有粗壮的大螯,它们都在海洋中生活,大多以捕食其他动物为生。它们最后一对足变得十分扁平,像个船桨,配上梭状身体,使它们可以在水中快速游泳、捕食和避敌,有时甚至能捕到鱼类这样快速运动的动物。

穴居蟹

穴居蟹有两种类型,一种只是临时挖个坑,把自己埋人其中,作为临时的庇护所,我们把这些螃蟹称为埋栖蟹类,如蛙蟹、黎明蟹、馒头蟹、琼娜蟹等。

另一种穴居蟹能建造真正的洞穴,可供隐蔽几天或几星期,我们称之为洞栖蟹。大多数陆生或半陆生的蟹类,如地蟹、圆轴蟹、长方蟹、绒螯蟹、厚蟹、大擐蟹、段窗蟹等均属于这类。埋栖蟹类通常出现在沙质水底,它通过身体后倾、步足下挖,使自己下沉,直到只露触角和眼睛在外。

埋栖蟹对埋栖生活的适应主要在呼吸方法上。例如馒头蟹埋栖时,只有眼睛和前额缘露在地表。它们螯上有高耸的隆脊齿,齿间具毛剌,它们靠卷曲的大螯围住鳃盖,起到保护呼吸和使水流畅通的作用。

还有些埋栖蟹,如蛙蟹、黎明蟹等,其步足变得十分扁平,酷似铲子,适于挖掘沙子。黎明蟹的挖掘足还可以用以游泳。洞栖蟹大多生活在滩涂,身体纵切面呈圆形,当蟹足卷曲时,整个身体呈一圆柱体,易于进出它们的洞穴。

洞栖蟹挖洞的深度随种类、大小以及底质不同而异。沙滩上的招潮蟹洞深可达30-40厘米,洞穴的形状也各不相同。招潮蟹洞穴多为单一的垂直洞;沙蟹人洞通道可成螺旋形,并在顶部有一分支洞;长脚蟹的洞常呈U形。洞栖蟹以洞穴作为掩蔽所,一旦遇到危险,即可以随时躲入洞内。

隐蔽蟹

蟹类除少数具有鲜亮的颜色外,大多与背景色相近。有些种类的体色还可以随环境的改变而变化。还有些种类身上的各种色斑,可以起到伪装的作用。扇蟹中的毛剌蟹、毛壳蟹头胸甲和步足上出现大量的刚毛,使它们形似泥团;爱洁蟹、花瓣蟹、熟若蟹等体表光滑或具刻纹,极像可爱的小卵石。这种拟态十分适它们缓慢的爬行生活。

在珊瑚礁中生活的粗糙蚀菱蟹,活像一团珊瑚碎块,在碎石底质生活的尖壳蟹几乎就像一块块卵石。蟹类的这种拟态是不胜枚举的。不过,真正的伪装大师,大概要数蜘蛛蟹了。蜘蛛蟹身体上常常长有不少剌毛,它们把身边的固着生物挂到剌上或毛上,让这些生物长期在蟹壳上定居,以达到伪装目的。它还可以选择不同的伪装物以便达到最佳隐藏效果。浅水中主要固着物是藻类,在较深水体中的伪装物有海绵、水螅、苔藓和藤壶等,脱壳后的螃蟹还知道必须在自己身上重新“种植”伪装物。还有一些蟹类如绵蟹、关公蟹、人面蟹等,它们已完全适应伪装生活,最后两对步足已经发育成钩挂“装置”,专门用来背负用作伪装的海绵或贝壳。

共生蟹

有些螃蟹常常与其他动物共生、共栖或寄生于其他动物体内。最常见的共生或共栖动物是腔肠类,关公蟹背负物中常有海葵。

螃蟹与海葵的共生是双方主动配合的:螃蟹用螯触动和颤动剌激海葵,海葵辨认出螃蟹的剌激,主动从它所附着的底质上松脱,然后由螃蟹举到背上附着。螃蟹从此得到海葵的保护,而海葵增加了活动范围,从而取得了充分的食物。

在太平洋珊瑚礁中生活的花纹细螯蟹与海葵还有一种特殊的合作方式,这种螃蟹用螯足夹住一个海葵,每当遇敌时,它们就把海葵举到敌人面前,用海葵的毒刺来对付敌人。

在珊瑚枝上生活的梯形蟹是另一类出名的共生蟹。它们体色鲜亮,成对地居住在珊瑚丛中。它们对这种生活的适应,主要是在步足的末端发展出抓握机制。

最特化的共生蟹类当数珊瑚蟹。雌蟹生活在年幼的珊瑚枝轴上。它们的活动影响了珊瑚的生长,使珊瑚枝包住螃蟹形成袋状虫癭,只留下一列小孔,用作呼吸流通道。

真正营寄生生活的,大概要数豆蟹类。它们栖息在双壳类的外套腔中或多毛类管中或美人虾的洞内,通常偷食宿主的食物。由于只需要很少的武装和运动,所以它们一般壳薄、腿短。但它们在离家交配时及最初入侵宿主阶段曾有过硬壳。

海底鸳鸯

海底鸳鸯指的是中国鲎。鲎属节肢动物,但是因为它的长相,无法确定它是哪一房的子孙后代。它有坚硬的壳,属甲壳类,至于天生一支坚硬的尾巴,则属剑尾类无疑;追根溯源又被列为蜘蛛类。鲎的这副尊荣,经生物学家一番仔细推敲,终于把它归入肢口纲。

鲎虽说形象不够美,但家系门纲还是有点来历的。远在3亿年前的泥盆纪末期,鲎家族就已存在于海洋世界里了。3亿年的风霜雨露,3亿年的沧桑变迁,鲎依然故我。科学家把它与水杉、银杏、鳇鱼并称为活化石。这丑7八怪家族现有三属五种,分布于北美东部、印度洋以及东南亚沿海一带,分布在我国浙江、福建、广东、台湾省沿海的鲎称为中国鲎。

林道远在《碧波下的蓝色血库》一文中写道:他一路采风,兴冲冲到了北部湾,前去参观广西北海市的一家制药厂,到了一个水光潋滟的滩边,据说制药厂的全部原料,就贮藏在这碧波之下。好奇与疑惑使他急于想知道这水下的秘密。

“瞧,水里是些啥?”有人惊叫。他定睛一看,原来水里有许多鲎。这东西,对大海陌生的人大都叫不出它的名字来。它的甲壳是碧绿色的,头和胸相连,嘴长在头部正中,周围有6对长爪;长满针剌的坚硬的尾巴,是它游水时的“舵”,也是有力的自卫武器。

药厂这个底平水浅的鲎池,寄养着上万只成熟的鲎。透过清澈的海水,他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水里的鲎,大都是成双成对的,每只母鲎的背上,都驮着一只比它痩小的公鲎。鲎对“爱情”很专一,雌雄一旦结为夫妇,便形影不离,因此获得“海底鸳鸯”的美称。北部湾一带的渔民,都称它们为“俩公婆”。

最奇特的是,它的背上有4只骨眼,两只单眼,两只复眼。两只单眼紧挨着,中间只有一条黑线相隔。它的单眼只能感光,看东西主要靠复眼。在昏黑的深海里,鲎能够行动自如,看清外界物体,这个现象为人们提供了研究课题。

科学家们发现鲎的复眼中有800~1000个小眼,每个小眼是一个独立的视觉功能单位。在深人研究鲎的视觉系统是如何对信息进行处理的过程中,不断发现一些难以解释的现象。美国生理学教授哈特莱从艰苦的实验中获得了具有重要意义的答案,因而获得了1967年度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

每年春深水暖,成群的鲎乘大潮从海底游到海滩生儿育女。有经验的渔民熟悉鲎的行动路线,事先在半路上布下了长长的渔网。鲎一旦遭到暗算,就只好等在网中待毙,插翅难逃了。这些夫妻鲎,不论是从深海旅行到浅滩,还是被捕人“狱”,都是双宿双游,从不分开。最令人惊讶的是,当抓住一只公鲎的尾巴时,这只公鲎紧紧抱住母鲎不放,母鲎也不愿弃夫而逃,结果它们一块儿被提出水面。

说起鲎来,他不由想起了在海岛听到的一桩趣闻。那年海防前线战备紧张,常有敌特上岛骚扰。一个月黑潮静的夜晚,哨兵在沙滩上潜伏。忽听有规律的潮声中杂着一些奇怪的声响,哨兵当即用暗号报警。一个紧急集合令,部队包围了沙滩。结果闹了一场笑话,原来是几只鲎爬上海滩产卵。它们走动的声音,确实容易引起误会。鲎的产卵方式很独特。雌鲎产卵时必须先在松软的沙滩上筑巢,它先用锐利的头胸甲前缘往沙下钻挖,身子形成一个角度以后,即以尾剑插人沙中,将身体撑起,接着以胸部附肢有力地向前后不断挖掘,很快扒出一个马蹄形的产卵窝来。雌鲎伏在窝中产卵的时候,雄鲎在雌鲎的体后给卵子受精。

有趣的是,雌鲎产卵不是一次产完,而是产一堆换一个窝。少的产二三窝,多的超过10窝。每窝产卵1000粒左右,窝与窝之间相距不远。雌鲎产完卵以后,随着潮水涨落,产卵窝被沙覆盖。一个多月以后,受精卵在沙窝里借助太阳的热能孵化出一只只黄豆大小的小鲎。它们一出世,就成了孤儿,狠心的爹娘早就溜回海里去了。

小鲎像螃蟹那样随着身体的发育一次次把旧皮蜕去,从一个只有拇指大的幼鲎成长为一只大似磨盘,重数公斤的成年鲎。

这个生长过程是艰难的,要几经寒暑,雌鲎又只管生不管养,它将卵产下后盖上一层薄沙就算万事大吉了,任其自生自灭,只是由于子女众多,再加上它们的一身盔甲,鲎子鲎孙们才能在那弱肉强食的海洋中,泯泯不灭地生存了几亿年。

鲎的生态和习性都颇具有特色,鲎身上最与众不同的是它的血液。如果用尖刀将鲎腰部连接鲎壳周围的软组织割开,将躯体剥离,瓢状的甲壳底部便留下一摊蓝色的汁液,这就是鲎的血。作为低等动物的鲎,血液中含有0.28%的铜元素,没有红血球、白血球和血小板,只由单一细胞组成,因而它的血液呈蓝色。

我们知道,高等动物的血液能够通过红血球输送氧气,并将二氧化碳排除出去,同时又通过白血球的千军万马与人侵的各种细菌决一死战。鲎血没有白血球,因而它经受不住各种细菌的进攻,鲎血中的单一细胞遇到细菌便一触即溃,迅速被瓦解,很快地萎缩,蓝色血液迅速凝固,鲎便丧失了生命。

鲎是宝贵的资源,它是生物学研究的活化石,是仿生学研究的对象,而且这丑八怪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它的壳可以做成用具,尾可以磨制工艺品。正因为鲎身价百倍,故而遭殃,连年来的滥捕已使鲎资源明显下降。生物学家、生态学家们纷纷呼吁网开一面,保护鲎资源,切勿竭泽而渔!

奔走不息的洄游大军

在节肢动物中,对虾被列为甲壳动物。只有20多种的对虾,分布却很广,几乎在世界各处的深洋浅海都有它们浩浩荡荡、奔走不息的洄游大军。

对虾头上长有3对细长的螯足,全身裹着一节节薄而坚韧的甲壳,加之身材“魁梧”,比虾类王国的其他成员更显英气,因此在一些脍炙人口的神话故事里,它们常常被描写成一群手执兵器,全身披挂盔甲,日夜巡游守卫着龙宫宝殿的卫兵。

对虾又叫大虾或明虾,具有个大、壳薄和生长快的优点,一般体长为12~18厘米,体重20~60克,对盐度的适应范围较宽。中国对虾个大味美,嫩脆可口,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钙、磷等微量元素,为海产珍馐。最大的对虾叫斑节对虾,长30厘米,重250克以上,而一般的对虾仅长10余厘米,重40克。

为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除了海上捕捞外,我国辽宁、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以至广东等沿海地区已开始大规模人工养殖对虾,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提起中国对虾这个名字,谁会不喜爱呢?你看它那纤细修长的触须,饱满弯曲的身段,透明如玉的色泽,人们自然会联想起它那鲜美可口的滋味。

记得过去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华侨来到东京,一天中午,他在饭店就餐,也许是思恋故土的缘故吧,他要了一盘地道的中国菜——红烧大虾。可是饭后算账时,这位华侨大吃了一惊,原以为物美价廉的对虾竟如此昂贵,以至于后来他和朋友聊天谈起此事时风趣地说,他在东京一顿饭就吃掉一只手表!

也难怪对虾的身价如此之高,它在我国一直被尊为八大海珍品之一。在日本,对虾也是作为上等的畅销水产品而蜚声市场。它须长腰弯,煮熟后体色透红,被日本人民视作长寿的吉兆,每逢喜庆佳节,对虾必是宴席上的佳肴。

据说东京水产市场的活对虾有时每公斤售价高达30美元。在美国和西欧,对虾更是供不应求了。为什么这小小的对虾如此深受人们的青睐呢?这是因为它不仅肉嫩味美,而且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

在对虾王国中,独有一类称为中国对虾,它们可算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了,在国际市场上已久负盛名。中国对虾居住在我国黄海、渤海海域,它们从不远游,也不走亲访友,一起闭关自守、辛辛苦苦地经营着自己的天下。

渤海三湾是它们得天独厚的产卵场,这里水温适宜,饵料丰富,每年春夏之交,散居在黄海南部的越冬对虾便成群结队地纷纷游来。它们过威海、经烟台,长途跋涉,历尽千辛万苦,在短短的两个月内,完成了长达两千里的生殖洄游,到达地腴馔美的渤海三湾产卵繁殖。

新生的对虾婴儿就在这优裕的环境里生长发育。等到严冬来临时,渤海水温急剧下降至10°c以下,这些起源于暖海的对虾系变温动物,不能调节自己的体温,只好背井离乡,踏着春游而来的原路,躲到黄海南部济州岛附近水温较高的海区越冬,待到次年春暖花开的时节,虾群再度北上产卵。中国对虾这种在自然海区长期形成的归原性,使得它们世世代代居住在世界的东方,建立了具有悠久历史的独立王国。因此,海洋生物学家最早给中国对虾定名为东方对虾。

“对虾”这个名称,听起来似乎有那么点人情味,因此一些人望词生义,猜想它们一定是雌雄相伴为生,终日形影不离才获此名的。其实不然,对虾生性孤僻,雌雄之间很少往来,更谈不上成双成对、共度一生了。

我国在拍摄《对虾》的电影时,拍摄人员把正逢青春年华的雌雄虾放在一起,希望它们能向人们公开自己的恋爱秘密,不料文质彬彬的雄虾却羞羞答答,不敢前去求爱,人们耐心等了好几个夜晚,都没拍到雌雄对虾耳鬓厮磨的镜头,使人遗憾不已。难道对虾就不会谈情说爱吗?不,在它们的一生中,还是有那么一段短暂的浪漫插曲的。有人曾亲眼观察到日本对虾甜蜜的爱情生活,并生动细腻地做了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