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在埃及尼罗河两岸的非洲大象,它们非常能面对现实,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繁殖的数量。科学家发现,在尼罗河的一侧林木繁茂,野草遍地,生活在这里的大象用不着担心找不到吃的,这里的母象按正常的繁殖周期,每隔4年生育一胎;而在尼罗河的另一侧,沙石遍地,气候恶劣,植物稀少。对在这里生活的大象来说,食物短缺是经常困扰它们的一个大问题,除了减少生育,没有别的良策,它们与河对岸的大象虽是同一种类,但它们要隔9年才生育一胎,以降低“象口”密度来保持食物的供需平衡。
非洲羚羊也懂得“计划生育”,其方法令人叫绝。有的母羚羊因一时疏忽,怀胎过早,分娩时将是寒冬腊月,对小羚羊的成长极为不利。母羚羊为了不使小宝宝一生出来就面临饥寒交迫的困境,它们竟能忍受艰苦的“负重”,把即将分娩的胎儿留在腹内,推迟分娩时间。待到来年春暖花开时,再让小羚羊降生到这美好的世界。这种奇特的“晚生”本领在动物界是罕见的。
“开放性”的社会
大自然中,一些动物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更好地生存,也能采用优生、优育的办法来适应环境,有些方法简直令人惊讶。和人类一样,有些动物在选择交配对象时能避开有血缘关系的近亲,从而避免了因近亲繁殖而引起的退化等现象。
那么动物是怎样识别它们血缘关系的呢?科学家发现,动物主要是根据体味、声音等,并靠嗅觉、听觉和视觉来辨亲的。英国伦敦医学研究所的布鲁斯博士早就发现,雄鼠尿里有一种特殊的气味,雌鼠一闻到它就能辨别这雄鼠是否为近亲。假如嗅出雄鼠是近亲,雌鼠就不会在雄鼠面前发情,它甚至停止排卵,这样就避免了近亲交配、繁殖。
与人类的进化有近亲关系的灵长类属于高度社会性的动物。它们群居在一起,但本群内不婚配。日本科学家对日本的一些猴群进行长期跟踪,发现几乎所有的雄猴到了性成熟时,都要从群体中离开,到别的猴群寻找配偶,成为人家的“招女婿”;而雌猴一直留在群内,直到老死。
海洋中的虎鲸却与此不同,雄虎鲸终生不离开自己的家族。但在本家族内,雌雄兽不交配,只有在两群虎鲸相遇时,雌雄虎鲸之间才会交配。
生长在内蒙古北部草原的野盘羊,体躯健壮,个性凶猛。这种野盘羊本能地忌讳“近亲交配”,即使在找不到同类异性的情况下,它们也不会马虎行事。雄性野盘羊如找不到合适的雌野盘羊,就混人家羊群中当“上门女婿”。这样产下的小羊具有家羊和野羊的双重优势。
动物通过这种“开放性”的社会,进行群体之间的交流,这就避免了因近亲婚配在遗传上给后代带来的种种危害。
驼鹿是世界上最大的鹿,每年8~9月是驼鹿的交配期,公驼鹿开始寻觅和追逐母驼鹿。为争夺母驼鹿,公驼鹿间要展开激烈的决斗。母驼鹿选择获胜者结缘交配,这样能保证生下健康的后代。
生息在我国新疆、甘肃荒漠地带的野胳驼,实行“一夫多妻”制。每到冬季婚配季节,一群中只择留一头最强健的雄胳驼为“新郎”。为了选“新郎”,驼群内的雄驼要展开一场你死我活的恶斗和厮杀。最后胜者得婚,独占整群“新娘”。经过这样去弱留强的优选法,成立的家庭,生下的后代。无疑是比较强壮的,有利于传宗接代。
海狗聪明且理智,它们雌雄交配都选择在秋天进行,并将产仔控制在翌年开春。因为它们懂得,经过一个夏天大量的捕食活动,到秋天时海狗们都身强力壮,这时交配再理想不过了,有利于胎儿的生长发育。
母熊在夏天交配受精,经过一夏一秋捕食,在体内贮存足够的越冬能量,直到初冬,受精卵才开始发育,使胎儿能得到充足的营养,第二年春才产下一只健壮的小熊。
北极熊的爱情
北极熊的真实性格被它那憨态可掏的外表巧妙地掩藏起来。如果你不了解它,还以为它们是儒雅之士,就连走路的姿势,都是那么的婀娜多姿。而事实上,它们并没有因为北极的洁白宁静而改变了熊的习性,它们依旧残忍凶悍,包括对待热恋中的爱人也同样如此。
北极熊的爱情往往从每一年的早春开始,大约在三四月份。这个时候,雄熊会更主动一些。它们一旦发现了心仪的目标,就会毫不犹豫地走过去,展开攻势。而不论对方是否同意,交配是必然的。身材柔弱的雌熊如果看不上求爱者也会奋力反抗,但结果也只能在委屈中顺从。所以,如果你看见两头伤痕累累的北极熊在谈情说爱,也大可不必惊奇,这不过是又一桩家庭暴力罢了。
但若在求爱过程中,冒出另一头雄熊也想拔得头筹,那就要看它的本事了。如果通过直立身体,展示强健的肌肉或者龇牙咧嘴,低声吼叫都不能吓退对方的话,武斗就在所难免了。因为雌熊的数量实在是有些少了,如果不抓住一个来为自己传宗接代,那续香火的大事就又得推迟一年。
不过,好在北极熊的寿命有25-30年,而四五岁它们就算是成年人了,所以只要够强壮,机会还不算少。
大袋鼠的育儿袋
大袋鼠是澳大利亚的特产,也是驰名世界的名贵动物。雌性大袋鼠的肚皮上生有一个皮袋子,是专门用来哺育刚生下来的婴孩的。人们觉得这个皮袋子实在高明,比人类使用的摇篮、摇车更完美,所以为它起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名字:大袋鼠。
大袋鼠独创的这个袋子,没有什么奥秘,只是一个由皮褶构成的普通口袋,不过里面生着雌袋鼠的乳头。这个育儿袋对袋鼠繁衍子孙却是不可缺少的。因为袋鼠从出生到独立生活大约有七八个月的时间,都要隐居在母亲的育儿袋里。婴孩既可以随心所欲地吮吸母亲的奶汁,又可以受到母亲的爱抚和保护。尤其当受到敌害侵扰的时候,婴孩藏在袋里跟母亲一块儿奔逃,丝毫不必为安全担忧。
刚出生的幼袋鼠,只有菜豆那么大,没有眼睛,没有耳朵,根本不能独立生活。幼小的袋鼠一出母腹就准确地降落在母亲的尾巴上,如果发生误差,它就被淘汰了。然后它缓缓地爬进母亲的育儿袋,找到奶头。幼鼠的这种行为全凭灵敏的嗅觉。当然万一它从尾巴上滑掉下去,也就没命了。但这种情况极少发生,它总会到达目的地——这是祖先留给它们的专利。
幼袋鼠在母亲的育儿袋里,无忧无虑地住上七八个月,就能够跳出口袋在地上蹦蹦跳跳、独立游荡了。不过这个时候,母亲开始翻脸,严厉的母亲拒绝子女再进人育儿袋。因为雌性大袋鼠又要生育了,下一步需要照顾新生的幼鼠了。
大袋鼠的育儿袋很少有空闲的时候,第一个孩子离去,第二个又钻进来。有时候即使断了奶的孩子,还要爬人育儿袋重温童年旧梦。所以大袋鼠妈妈偶尔会携带两个孩子在辽阔的大草原奔跑。
为什么要抛弃自己的孩子
在人们的印象里,动物是不吃自己的后代的,真的是这样吗?过去很多动物学家不敢回答这个问题,因为缺乏研究。后来,美国芝加哥大学有两位动物学家,到坦桑尼亚的原始森林研究野生动物。他们对狮子的行为做了详细考察,前后共计19次发现狮子扑杀自己生育的幼狮子。其中有17次是雄狮父亲将雌狮母亲一胎生出的未满4个月的幼狮子全部杀死。而几只稍大些的少年狮子竟然被雄狮撵出家门。怎样解释狮子的行为呢?
狮子“杀婴”杀后代是动物界仅有的例外现象吗?不是的。科学家在猿猴家族中,也发现过这种“杀婴”的残暴现象。在印度的丛林,有许多猿猴家族。每一个家庭由一头雄猴和数头雌猴组成。猴群中的婚姻是不平等的。雄猴是威严的家长,独断专横,它占有几头雌猴,可以随心所欲地与其中任何一头雌猴交配。那些身体软弱的雄猴,却极难找到配偶,只好打光棍,在森林中流浪。作为家长的雄猴,有时会杀掉几只亲生的小猴。这真是有点骇人听闻。猿猴怎么也同狮子一样残忍?
对于雄猴为什么要杀死亲生骨肉的问题,科学家们长时间地进行了研究。1974年,一位名叫赫代的科学家考察猿猴家族之后,向人们公布了他对猿猴杀婴的研究结果。
雌猴通常每胎能生下四五只小猴,如果全部喂养,雌猴的奶汁是不够它们吃的。只有除掉几只体弱的小猴,剩下的小猴才能吃饱。其次,孩子多了母亲的负担重,减少几只小猴,雌猴负担会轻些,哺育幼子不影响与雄猴交配。这正是雌猴与雄猴都需要的。生物学家分析说,惨遭杀害的那些小猴,都是体格羸弱、精神迟钝的,而那些身体健壮、跑得快、动作机敏的幼猴总能保留下来。这是符合生物界“优胜劣败”的自然规律,对动物进化与种族发展显然是极有益处的。
雄性的风采
1月中旬藏羚羊开始交配,藏羚羊的发情期有一个多月。11月中旬,高原骄子们开始谈情说爱。雄性的风采、气质、勇敢及阳刚程度,直接关系到能吸引多少雌性。多数情况下,一只雄性藏羚羊可以吸引6-7个雌性的情爱。魅力十足的雄性可以征服多达30多个雌性,少的也有1~2个,当然也有没有一个情人的孤家寡人。
一旦两情相悦,交配群就形成了。此时的雄性藏羚羊是幸福的,但也是高度紧张和警惕的。因为没有得到交配权或者已经得到却还要贪得无厌的雄性藏羚羊要争夺“爱情”。而这种争夺是你死我活的决斗。
随着交配期临近,雄性藏羚羊们不吃不喝,前后奔走,仰天长啸,时刻骚扰身边的情人们。此时,一旦有个性刚强的雌藏羚出走,雄藏羚就会飞快地追杀过去,用又尖又长的犄角把雌藏羚羊顶回去,血气方刚的壮年雄性藏羚羊绝对不允许自己的情人被抢走或者背叛自己。
从12月中旬起,雌藏羚羊们也开始为情所困,不愿吃草。当雄藏羚羊追赶自己的时候,也不像当初那样拼命地奔逃,而是跑跑停停,半推半就。雌藏羚羊一旦进人发情期,就再也不跑了,而经常回头深情地张望自己心目中的白马王子,还不时翘起尾巴不停地摇晃。
此时,雄性藏羚羊高高昂起头颅,两只“V”字形的长角直指蓝天,两只前腿迈开正步,蹄子使劲儿地叩击地面。这一连串的动作完成以后,它开始静静地认真地靠近自己的情人。它那在地球第三极奔跑的有力的前腿,此时却出奇的温柔,一如男人温暖的大手,轻轻地抚摸爱侣的腰际。如此2~3次后,雄性藏羚羊高高跃起,把大半个身子搭在了雌性藏羚羊的背上,由于高原高寒缺氧,环境恶劣,藏羚羊交配的时间只有短短5秒钟。
动物的“结婚礼服”
动物的婚姻装,在淡水鱼类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例如螃鱼、马口鱼、罗非鱼、剌鱼,在繁殖季节雄鱼皮肤颜色都变得艳丽多彩,像珍珠一般闪闪发亮。蛙鱼在银白色皮肤上,突然出现亮红色;虎鱼和麦穗鱼的皮肤则变成浓黑色,栖息海洋中的蝴蝶鱼,在原本华丽多姿的身体上,又增加几样浓艳,如同锦上添花。
鱼的有些种类在繁殖时期,除了身着婚姻装以外,还要佩戴“首饰”。例如鳊鱼、鲫鱼,在生殖期间雄鱼分别在吻部、鳃部或胸鳍上,生出一些突出物,宛如胸花、胸针一般新颖且别致。科学家称这些突出部分为“追星”。
鱼类所以会有这样奇怪的变化,是鱼类由于分泌激素而促成的。在繁殖时期,鱼类身体内部的性腺发展成熟,它分泌出来激素,激素促使鱼的身体表面出现“婚姻装”。鱼类学家曾做过实验,对雄鱼做一次小手术,把它的雄性性腺切掉,结果发现它就再也不会出现婚姻装了。
很显然,鱼类的婚姻装,是生殖期吸引异性的需要。因为艳美的“结婚礼服”会格外受到新娘的注目和喜爱。这种繁殖习性在鸟类中也是屡见不鲜的。
收藏的财富
鸟类在繁殖前有一个求偶过程,有展示悦耳歌声的,有炫耀自己华丽羽毛的,或用特技飞行赢得对方“芳心”的,还有的鸟修筑工艺杰出的巢,总之,这一行为表现的方式多种多样。
黄胸大园丁鸟修筑的巢像林间小路,构成一个像走廊那样的封闭场地,虽然不像其他一些鸟巢那样精巧细致,但场地内却丰富多彩,里面五颜六色,原来全是黄胸大园丁鸟收集来的红色蓝色的桨果,以及色泽艳丽的卵石。
另外一种缎园丁鸟,在求偶的过程中,先清理出一块空地,把一束束树枝垂直插成平行的两列,构成通往巢穴的走廊,巢穴所在场地不像巢,倒更像舞池,上面摆着黄色的花、桨果和各色羽毛。缎园丁鸟特别偏爱蓝色和黄绿色的装饰物,如果它住在居民区附近,有时在巢中我们还会发现玻璃珠、毛线头、金属丝等装饰物。
它们不断扩大自己的收藏,以炫耀自身的实力,为此甚至不择手段地“行窃”。科学家们做过这样的实验,故意放一块耀眼的蓝色玻璃在园丁鸟们出没的区域,不久就会发现,这块小玻璃从一个巢转移到另一个巢,显然每只园丁鸟都想将它窃为己有。不过园丁鸟炫耀收藏的财富,起的作用是吸引雌鸟前来交配产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