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大自然的故事
30545700000016

第16章 鲜有耳闻的动物异能(1)

动物大聚会

蝴蝶聚会

平时,人们看到的蝴蝶都是三三两两地在空中飞舞,可有时候会出现千万只蝴蝶大聚会的壮观景象。你听说过云南大理的蝴蝶泉吗?每年的农历四月,成千上万只蝴蝶汇聚泉边,首尾衔接,从树枝上垂下一条条长长的蝴蝶“链”,几乎和水面相接,煞是有趣。

蝴蝶为什么会聚会?是什么力量使它们聚到一起的呢?原来蝶类在性成熟期,雌虫能分泌出一种叫性引诱素的挥发性物质,来引诱雄虫。一只雌蝶分泌的性引诱素可能还不到千分之一克,但这足以使方圆几里之内的无数只雄蝶赶来“约会”了,这就是蝴蝶聚会的原因之一。

蝴蝶聚会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迁徙。蝴蝶不仅善于成群飞舞,而且常常跨洲越海迁飞。美洲的大斑蝶,是少数迁徙性昆虫中的一种。每当冬天来临之前,它们纷纷结成庞大的队伍,从寒冷的北美洲加拿大出发,飞到北美洲南部墨西哥的马德雷山区过冬,形成了大斑蝶的大聚会。待来年春天,它们又成群结队,浩浩荡荡地飞向北方,行程长达2880千米。每当大斑蝶迁飞时,如云似雪,遮天蔽日,好像黑夜即将到来。如果它们在迁飞途中落到某山头休息、取食,远远望去,整个山头就好像覆盖着一张美丽的花毯子。有趣的是,蝴蝶的迁飞有着一定的方向,而且很少有偏差,仿佛存在着一条无形的空中“航线”。

喜鹊聚会

我们常常喜欢用喜鹊来表示吉祥,而欧洲人则把喜鹊称为神秘鸟。因为欧洲喜鹊平时多半孤独或成双活动。但到了1月和2月初的时候,它们却聚集在一起’少则6只,多至20只,最多可达200只。这种神秘莫测的鹊会,使许多鸟类学家迷惑不解。

鹊会好像一个“集体婚礼”。成对的鸟在飞行中追逐,有些鸟在地面或树梢上低声情话,有些雄鸟在雌鸟面前展示漂亮的羽毛。

鹊会又像是一个“互赠礼品的聚会”。一些鸟将啄到的枝条、枯草递交给另一些鸟,这是不是鸟类以营巢的象征来求爱呢?

根据鸟类学家在一些地区所作的观察和研究,每年鹊会都发生在同一地点。在参加鹊会的鸟类中,很大一部分是失去繁殖能力的老年鸟,所以鹊会又像一个“老年院”。

虽然人们对鹊会的解释不一,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鹊会是由于某种剌激的原因而引起的。因为参加鹊会的鸟都爱竖起鸟冠,翘起尾巴,并不时地抖松羽毛。

蟾蜍群集

蟾蜍俗称癩蛤蟆,属于两栖动物,是青蛙的“堂兄弟”,平时多在农田、草丛、石下和洞穴内生活。每当东风送暖,大地回春的早春季节,蟾蜍便纷纷从陆地上爬到池塘、小河等水里繁殖。体小的雄蟾蜍腹部紧贴在体大的雌蟾蜍背部,进行抱握交配。然后,雌蟾蜍产卵,4~5天后受精卵即孵化为黑色的有尾蝌蚪。蝌蚪像鱼儿一样在水中生活,尾消失后,长出四肢,发育成为幼蟾蜍。

在繁殖季节里,人们常常可以在淡水水域里看到许多雌雄蟾蜍聚集在一起。有时候,早春的气温上升较快,蟾蜍会提早到水域里繁殖。如果蟾蜍的生活区陆多水少,那么成千上万只蟾蜍会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同一条小河,或者同一个池塘里,相互挤在一起交配繁殖。数量多时,曾出现过约10多万只蟾蜍的大聚会,可谓规模洪大,气势壮观。

1983年早春,在河南省内乡县就发生了一件癩蛤蟆大会师的惊人场面。内乡县街东有一条不宽的小河沟,一天清晨人们突然瞧见小河沟里聚集着大批蟾蜍,挨挨挤挤,成堆成片,据估计蟾蜍的数量在10万只以上。这百年不遇的自然奇观惊动了全县的居民,消息不胫而走,很快便传至邻县、邻省,并引起了动物学研究者的兴趣,他们亲临现场,进行了认真的观察和研究,科学地向人们解释了这种奇妙的动物集群现象。蟾蜍对人类来说,是极有益的动物,它们帮助人们吞吃害虫,保护农田和森林。平时蟾蜍隐居在草丛、石缝、田埂、洞穴里,每到早春时节它们就开始繁殖。蟾蜍的生育是离不开水的,因为它的幼体蝌蚪是用鳃进行呼吸的,离开水就会死亡。雌蟾蜍经过交配之后,便在小河沟里产卵,卵孵化成黑色的生有尾巴的小蝌蚪,在河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泳,一直到长出四肢、丢掉尾巴,变成小蟾蜍才登陆生活。

蟾蜍繁殖需要水,所以在春天有淡水的河湖池沼经常能够看到蟾蜍聚会。这是正常的自然规律。但有时由于干旱或其他原因,河湖池沼突然减少,蟾蜍找不到交配、产卵的地方,众多的蟾蜍便会同时聚集在同一条河沟或者池塘,这便形成了蟾蜍大会师的动物奇观!

长蛇成群结队

1976年6月中旬,在云南省下关市西洱河者摩山脚公路上,有几百条黑线乌梢蛇成群结队地从山上往山下游动迁徙。根据有关方面研究发现,这个蛇群绝大多数是雌蛇,同时在蛇群所到的该处山脚沿西洱河南岸一线,有许多深大的岩缝,适于安全产卵。河边还有一个温泉,环境温湿,幼蛇的食物——昆虫也很多,适宜于幼蛇生长,加上黑线乌梢蛇有群集下蛋的习性。最后,科学家们认为这次蛇的群集行为是为了寻找合适的产卵场所。

由于气候条件等方面因素的异常,蛇在不利于它正常生活的时候,也会群集迁移。1982年6月,当时的苏联哈萨克阿拉木图以西的一条公路上,突然出现了一大群蛇,熙熙攘攘,首尾相接,形成了一条宽约24米、长达1千米的“群蛇阵”,公路交通因此停顿了40分钟。群蛇迁移往深山方向,原因可能是它们的“老家”出现了长时期不寻常的酷热,迫使它们忍不住而群集“搬家”。

有人在新疆某地挖掘蛇窝时,曾发现一窝蛇少则几十条,多则200余条,当时挖掘者感到十分惊奇。实际上,这是蛇的一种群集冬眠现象。因为蛇是变温动物,每当秋末冬初,气温渐低,不利于蛇的活动,所以它们群集在一起冬眠。这样可以防寒保暖,提高体温,增加下一年出蛰后雌雄蛇的交配机会,有利于存活和繁殖。

严谨的河马家规

河马是一种过两栖生活的大型哺乳动物,最大者有3米多长、3?4吨重,比犀牛还要大,是仅次于大象的世界上名列前茅的大四足动物。河马是非洲特产动物,性喜结群,通常每群约20只,它们在河中或湖里生活时,都得遵循一条不成文的“家规”。雌河马和幼年河马占据河流或湖沼的中心位置,年长的雄河马在它们的外缘,年轻的雄河马离它们更加远些。谁要是越轨,就会受到全群河马的“谴责”。但是在繁殖季节里,发情的雌河马允许进入雄河马的地盘,并得到主人的热情接待。相反,一头雄河马闯入中心位置,那里的雌性河马和幼年河马虽然不会驱赶,但它必须严格遵守“家规”——站立或蹲伏在水中,不准乱碰乱撞。一旦违背这一“家规”,它将受到其他雄河马的共同攻击。

动物喝酒之谜

动物中也有喝酒的“瘾君子”。苏格兰一家酒店老板饲养的一只猫,平时以酒作为主要饮料。这只猫喝完酒后,既不耍酒疯,也不睡觉,而是精神抖擞地捉老鼠。据酒店老板说,它已捉鼠2.1万多只,可能创下了世界纪录。

蚂蚁中有一种褐蚂蚁,嗜酒如命。它们把隐翅虫养在蚁穴里,并待如上宾。因为隐翅虫肚子两侧的第一节上有一种黄色的绒毛,绒毛下有皮脂腺和脂肪体。褐蚂蚁只要拨一下它那绒毛,隐翅虫便会分泌出一种化学成分与乙醇很相似的芳香液体。褐蚂蚁喝到这种专供“酒”,会感到麻醉、舒服。如果褐蚂蚁遭遇劫巢之灾,它必定首先保护隐翅虫的幼虫,却不顾自己的子孙。

有位名叫艾伦?约翰逊的人,把4公斤半劣酒和酒精倒在草地上,竟吸引了数百只鸟来。它们把酒糟里的麦子、土豆及葡萄吞吃了许多,而且醉得昏昏欲睡,满地乱躺,甚至挂在晾衣绳上。主人为防野猫来抓吃,把醉鸟集中关在笼内,等它们醒后再放走。

蝴蝶中也有“酒鬼”。当成熟的果子落到地面上,它会慢慢发酵产生酒味。那些好酒的蝴蝶便远道寻味而来。因此,捕蝶人就带了浸过酒的布条,将它们挂在树枝上,引得树林里的蝴蝶翩翩飞来,聚集在酒布上过瘾,捕蝶人就有了一个大丰收。

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的亚齐地区和我国江南的一些地方,在春耕之前,农民们都要给即将下水田的水牛喝酒,因为喝了酒的水牛耕作起来劲头十足,而且特别听从使唤。

凡是到过约旦河西岸约旦山谷的旅游者,都会对爱喝啤酒的胳驼“迈克尔”留下深刻印象。“迈克尔”今年5岁,据主人介绍,它从2岁开始喝上了啤酒,整天喝得嘴边堆满了白色的啤酒泡沫。此外,它还有个坏习惯,即只喝外国名牌啤酒。

大象也爱喝酒,时常到居民家偷酒喝。靠近孟加拉地区一个印度军队的储酒库被一群野象发现了,好几桶酒被喝得精光,野象醉了便大发酒疯,狂跳胡闹了一阵儿,临走还把一个装有12瓶甜酒的箱子带进密林里。有一年圣诞节的晚上,大约有20头野象闻到啤酒的香味,突然闯进印度亚萨姆邦的一个村子,大肆抢喝啤酒,结果演出一场人象啤酒争夺战,后来村民们采用火攻,才将这些“酒徒”赶走。

人们还发现,山羊、绵羊、猴子、鹦鹉、蜜蜂、老鼠等动物也都有嗜酒的习性,它们非常喜欢吃一些发酵的果子或吃一些具有麻醉性的草。

美国的一些动物学家在探索饮酒动物时,发现老鼠和家猪特别喜欢饮酒,其中还有大发酒疯的。这里有两份鼠、猪饮酒的研究资料:

一位动物学家在饲养室内饲养了300只老鼠,室内放足量白酒,以观察它们的饮酒情况。结果发现,65%的老鼠酒量中等,10%的老鼠饮酒量较大,25%的老鼠不饮酒。这一比例与人类十分相似。在一般情况下,饮过量白酒的老鼠往往会发生醉酒,表现出不是较长时间躺地不醒,便是大发酒疯,到处乱冲,甚至袭击同伙,这种现象也与人类酒醉相似。

另一位专门研究猪的专家,发现大多数猪也嗜好饮酒,平均每头猪一天可饮约1升86度伏特加酒,少数“酒徒”一天可饮约4升86度伏特加酒。个别酒瘾特别大的猪,甚至会采取不法手段盗酒呢!这位专家曾经发现一只猪闯人自己的食品储藏室,用前爪扒开6个装有啤酒罐头的硬纸箱,然后用牙齿咬破铝制的啤酒罐头,舐饮流出的啤酒,大约在2个小时内,把60听啤酒全部饮尽,最后酩酊大醉,躺倒在地。这位专家还发现,猪饮酒过量之后,也会大发酒疯,乱冲乱撞,甚至袭击同伙和咬人。

谁是首领

在陆地上,成大群活动的野兽不多。只有某些啮齿类和有蹄类动物在迁徙时才集成上千只的大群。有些兽类总是过着孤独的生活,有些动物则成对在一起生活或是一个家族在一起生活。

群居兽类中一般都有一个首领,首领多是老雄兽或老雌兽。是雄是雌都无关紧要,只要它身强体壮具有丰富的经验就可以成为首领。这些兽类并不是进行秘密选举,也不是公开表决,而是凭直观感觉承认首领的威信,于是大家都会服从它。当然,有的兽群首领是雄兽间经过残酷搏斗才确立的。

有些动物,它们的首领总是由雄性担任,如袋鼠、高鼻羚羊、麝牛、野马和家马等。有些动物的首领总是雌性的,如驯鹿、长颈鹿、水鹿、摩弗仓羊、岩羊、欧洲野牛和野驴等。

也有些动物,如蝙蝠、啮齿类和有袋类(大袋鼠除外)则没有首领。

有趣的是,各种兽类的首领在行军时的表现是不一样的。

象群要作长途旅行时,领头的往往是老雌象,雄象领头的很少。经常是带幼象的雌象在中间,成年雄象在两侧。

野牛出行时的队形是半月形的,最强的雄牛在两翼,首领一般为雄牛,是在半月形的中央处。

鹿是由首领殿后,保护鹿群的老年雌性长颈鹿总是在最后面。而马的首领时而在前,时而围着马群转动,催促掉队的马追赶上去。

为了在夜里或者赶上坏天气时彼此不丢失,也不掉队,各种动物常常此呼彼应地鸣叫着。在雾蒙蒙的天气里,海象也是彼此招呼。在热带密林里,猿猴类跳来跳去,相互用叫声联络。

残酷的猴王之争

猴子喜欢过集体生活,离开集体它就感到孤独。一群猴子中间是尊卑有序的,猴王威风凛凛,统率全群,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它享受最好的食物,当它大嚼大咽时,群猴只能站在一旁眼巴巴地瞧着,尽管垂涎欲滴,也不敢与它分食。偶有谁犯了家规,猴王即滥施王威,对它连揪带咬,叫你遍体鳞伤,只得拜倒在地,哀告求饶。

那么谁来当猴王呢?它们不搞选举制,也不搞世袭制,而是竞争。一旦老猴王谢世,几只成年公猴便开始竞争搏斗,争夺王位。猴群中有竞争实力的按体型大小区分,有老大、老二、老三,3只猴争斗最为厉害,其他猴只好作壁上观。

开始之初,3只公猴都讨好已故先王的遗孀,悄悄地为它梳披毛发,目的是求得支持,壮大自己的威势。老大自恃身壮,首先向老二发动攻势,将老二撵下山涧;老三趁老大、老二扭打厮咬时,袭击老大,撕扯老大的背毛。老大丢下老二,直取老三,老三自知不是对手,不敢恋战,钻进母猴群中躲藏起来。它们反复激战多次,历时一两个月,时战时和、难解难分。猴群中公猴争夺王位之战,虽然主要是取决于公猴的实力,但与先王的遗孀关系极大。它静观公猴之战,心中逐渐有了倾向性。它观察老二作战英勇,身经百战而毫毛未损,认定它智勇双全,必能胜任猴王的职责,便宣告自己做老二的妃子。它的行动是主动为老二梳理背毛,接受交配,追随老二形影不离。老二得到妃子支持,实力大增,开始对老大主动出击。老二与妃子携手并肩战斗,左右夹击老大,老大处于劣势,常被咬得鲜血淋漓,抱头鼠窜。老二击败老大后,转攻老三,老三惊恐万状,不敢迎战,表示愿意南面称臣。于是老二正式继承王位,群猴对它表示归顺,像孝敬已故先王那样顺从它。于是猴山上烟消云散,又恢复了和平生活。

罕见的报复行为

蜜蜂以死相抗

蜜蜂的报复行为属于先天就有的本能行为,这是小小昆虫在天敌众多的自然界里求得生存的一种方式。蜜蜂一般是不主动螫人的,只有遭到侵害而万不得已时才以死相抗,实施报复行为。有一个养蜂人,早晨把5箱蜜蜂运到草地上摆开,以采集秋花蜜源。恰巧碰到一只小山羊在这儿吃草,它撒欢地蹦到一个蜂箱上,踩死了几只蜜蜂,同时也惊吓了飞进飞出在巢箱内忙忙碌碌工作的蜜蜂。蜜蜂顿生杀机,纷纷向小山羊发起进攻。小山羊蹦跳着、哀叫着四处逃窜,群蜂穷追不舍。很快,5箱蜜蜂倾巢而出,农田里的群众、道路上的行人、天上的飞鸟、地上的畜禽都成了蜜蜂攻击和报复的对象。

蜜蜂何以能“群起而攻之”呢?其中的秘密武器在于工蜂释放出的报警信息素,它是由20多种有机化合物组成,这些化合物具有很强的挥发性,能迅速扩散,激起群蜂的螫剌反应,从而向人侵者发起进攻。

乌鸦的复仇也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