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外生物故事
30637600000007

第7章 妙趣横生的动物故事(2)

今天,就看看我们的主人公小海参鲁鲁的故事吧。这天,鲁鲁刚刚从家里出来,想到附近散散步,不想却遇到了贪婪凶恶的大鲨鱼飞龙,飞龙一看到鲁鲁便垂涎欲滴,冲上前去就想抓住鲁鲁。鲁鲁一看,撒腿就跑,可是他怎么跑得过飞龙呢,眼看就要被捉到了,鲁鲁反而不跑了,很镇定地停在那里,只见他迅速地把体腔内又黏又长的肠子、树枝一样的水肺一股脑儿地喷射出来。飞龙张开血盆大嘴,将这些美味一股脑儿地吞了下去,口里还念叨着:“不错,算你识相,自己送上门来,不过让我光吃这些怎么行,我可是不会手下留情的啊!”说完,飞龙又扑了上去,可是奇怪的是,这下连鲁鲁的影子都不见了。

原来鲁鲁是有绝招的,当遇到强敌的时候,他会放弃自己的内脏,在对手饱餐的时候,自身则借助排脏时的反冲力,逃得无影无踪。当然,没有内脏的空躯壳海参并不会死掉,大约经过50天时间,又会生出一副新内脏,以原有的模样出现在海洋生物大家族之中。

海参是可以夏眠的,因为海参是靠吃海底的小生物为生的,而这些小生物,对海水的冷暖变化很敏感,夏天,海面温度比海底高,它们就纷纷浮到海面进行一年一度的繁殖。这时,留在海底的海参由于食物缺乏,为了维持生命,就只好夏眠了。

心灵手巧之奇才,美化庭院之精英

我们经常说“勤劳的小蜜蜂”,殊不知动物界还有一种“勤劳工作,不求回报”的小精灵,它和人一样,会建造庭院,而且把它布置得很漂亮,它就是鲜为人知的园丁鸟。

园丁鸟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等地的丛林中靠吃树木的果实或昆虫生存。可是这种鸟很奇怪,会在自己的巢穴周围建造一个庭院。

园丁鸟为了把庭院装饰得漂漂亮亮,很多东西都成了它们的装饰品。从其他鸟的羽毛,到贝壳、蘑菇、树的果实,甚至硬塑料的碎片都会被它叼来。

但它也不是毫无目的的什么都拿来做装饰品,颜色暗的或者破烂不堪的东西它们是绝对不会叼来的。

如果有人把石头之类的东西放到园丁鸟的庭院,它就会马上打扫掉。

营造庭院的是雄性园丁鸟,到了交配时期,雄性就开始在巢穴周围营造美丽的庭院,来引诱雌性。据说,雌性园丁鸟只喜欢漂亮的东西,只会垂青于拥有美丽庭院的雄性,因此能不能得到雌性的爱,完全取决于雄性的庭院漂不漂亮。

美丽的庭院也是雄性向其他雄性展示自己力量的手段。再不起眼的雄性,只要它拥有美丽的庭院,其他雄性就不敢惹它,所以越是羽毛很不起眼的雄性,就越是把自己的庭院装饰得很漂亮。

神秘杀手显奇异,阴险狡诈现神功

“食人鱼”是硬骨鱼纲、脂鲤目、脂鲤科、锯脂鲤属鱼类的统称,也称食人鲳,共约有17种,目前一般特指纳氏锯脂鲤,在西方称红腹锯脂鲤。由于其幼体体色美丽,并具有集群生活的习性而受到人们喜爱,是世界许多地方的常见观赏鱼。但该鱼生性凶猛,牙齿锋利,以其他鱼类为食,常成群攻击过河的人和牲畜。这种鱼身体左右侧扁,前后呈卵圆形,尾鳍略呈叉形,最大体长仅32厘米左右。成鱼背侧蓝灰色或灰黑色,腹部具有银灰色的光泽。幼鱼体侧呈灰绿色,背部为墨绿色,喉部和胸腹部为朱红色,外观上很像我国的短盖锯脂鲤(淡水白鲳)。

相传在很久以前,一位探险家在丛林茂密的河边目睹了惊人的一幕:一只爬在藤萝上的猴子不小心掉到河里,挣扎了几下就突然水面上血色荡漾。好奇探险者希望知道是什么把猴子拖到水底然后悄无声息地吃掉的。于是他便把一头山羊用绳子绑住推入水中,仅仅几秒,湖水便猛烈地翻腾起来。5分钟后,他拉起绳子一看,只剩下一具山羊的骨骼,肉已被啃得干干净净。让他感到奇怪的是:山羊的胸腔骨里有几条形状怪异的小鱼在挣扎跳跃,它们掉在草地上后还在乱跳,碰到什么就咬什么。这个惊人的发现拉开了文明社会认识“食人鱼”的序幕。一提起食人鱼,人们就会想到它的故乡———南美洲的亚马孙。凡是到那里旅游的人们,脑海里总会浮现有关食人鱼的种种传说,心头涌起一种莫名的恐慌。

在巴西有15种食人鱼,它们的个头在18~45厘米之间,巴西人俗称它们“皮拉尼亚”,在印第安图皮族语中,它的意思是“割破皮肤的”。的确,当地的印第安人经常把食人鱼的牙齿当小刀来用。1986年,一个名叫杜琳的女探险家来到秘鲁亚马孙地区进行科学考察。有一天,她不由自主地在一个僻静的湖边停住脚步想要下水去,一切都准备好后,只听当地印第安人酋长边跑边大声疾呼:“巴那!巴那!”酋长粗鲁地冲过来抓住她,后来她才知道,在秘鲁土话中,“巴那”指食人鱼。酋长跑到杜琳跟前,看到她怀疑的样子,便将手中刚猎到的一只大鸟绑在绳子上,抛到湖里,并将绳子的一端交给不知所措的杜琳。可怕的情况出现了:湖水立刻激荡起来,她感到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将绳索往水下扯,但可以肯定的是,绝不是那只鸟的挣扎。不一会儿,这股力量消失了,她把绳子拉了上来,大鸟被吞食得只剩下骨架,这位女探险家禁不住吓出了一身冷汗。

警防“蝙蝠炸弹”引火烧身

据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军事上的需要,发动了太平洋战争,将战火烧到了美国本土上。日军为了在美国后方制造混乱,经常放飞一些携带炸药的空飘气球,越过太平洋骚扰美国。美国人大为恼火,决心以牙还牙,对日本进行报复。他们想出了一条妙计———借助平时不引人注意的蝙蝠作为运送炸弹的“使者”,在日本国内制造些麻烦。这种“蝙蝠炸弹”的特点是:重量轻、效率高,一架飞机运载的蝙蝠可造成4700多处燃烧点,而一般炸弹顶多只有400处。令人遗憾的是,没等到美国的“蝙蝠炸弹”发挥威力,日本就投降了。“蝙蝠炸弹”并没有吓着日本人,反而使美国人虚惊一场:一天,一只全副武装的“蝙蝠敢死队员”

擅自飞离了训练基地,不知去向,急得美军训练人员马不停蹄地四处寻找,好不容易用侦察仪器在一座飞机库房阴暗的角落中发现了它,胆战心惊的训练人员轻手轻脚地靠上去,快速地一把抓住了它,熟练地卸下了它身上那颗“滴滴答答”还在启动的定时炸弹引爆装置,这才长吁一口气,避免了一场自己炸自己的悲剧。

到了夏季,雌蝙蝠会生出一只发育相当完全的幼体。初生的幼体长满了绒毛,用爪牢固地挂在母体的胸部吸乳,在母体飞行的时候也不会掉下来。蝙蝠有用于飞翔的两翼,翼的结构和鸟翼不相同,是由联系在前肢、后肢和尾之间的皮膜构成的。前肢的第二、三、四、五指特别长,适于支持皮膜;第一指很小,长在皮膜外,指端有钩爪。后肢短小,足伸出皮膜外,有五趾,趾端有钩爪。蝙蝠休息时,常用足爪把身体倒挂在洞穴里或屋檐下;在树上或地上爬行时,则依靠第一指和足抓住粗糙物体前进。蝙蝠的骨很轻,胸骨上也有与鸟的龙骨突相似的突起,上面长着牵动两翼活动的肌肉。

蝙蝠的口很宽阔,口内有细小而尖锐的牙齿,适于捕食飞虫。它的视力很弱,但是听觉和触觉却异常灵敏。一些实验证明,蝙蝠主要靠听觉来发现昆虫。蝙蝠在飞行的时候,喉内能发出很强的超声波。当超声波遇到昆虫或障碍物反射回来时,蝙蝠能够用耳朵接受到,并能据此判断探测目标是昆虫还是障碍物以及距离有多远。人们通常把蝙蝠的这种探测目标的方式,叫作“回声定位”。蝙蝠在寻食、定向和飞行时发出的信号是由类似语言音素的超声波音素组成,蝙蝠必须在收到回声并分析出这种回声的振幅、频率、信号间隔等的声音特征后,才能决定下一步采取什么行动。

蝙蝠大脑的不同部分能截获回声信号的不同成分,如大脑中某些神经元对回声频率敏感,而另一些则对两个连续声音之间的时间间隔敏感,大脑各部分的共同协作,使蝙蝠作出对反射物体性状的准确判断。蝙蝠用回声定位来捕捉昆虫的灵活性和准确性,是非常惊人的。有人统计,蝙蝠在几秒内就能捕捉到一只昆虫,一分钟可以捕捉十几只昆虫。同时,蝙蝠还有惊人的抗干扰能力,能从杂乱无章的充满噪声的回声中检测出某一特殊的声音,然后很快地分析和辨别这种声音,以区别反射音波的物体是昆虫还是石块,或者更精确地决定是可食昆虫,还是不可食昆虫。当5万只蝙蝠生活在同一个洞穴里时,也不会因为空间的超声波太多而互相干扰。蝙蝠回声定位的精确性和抗干扰能力,对于人们研究提高雷达的灵敏度和抗干扰能力,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重型坦克”上战场,胜利归来功劳大

大象体格健壮,巨大无比,是陆上现存的最大的哺乳动物。如果说发达的肌肉是健美的象征,那么大象是动物中当之无愧的健美冠军,它们身材魁梧,也有用武之地,是古代战场上的“重型坦克”,下面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大象的战场风采。

据说大约在公元前600年的时候,印度就开始用大象来作战。古印度亚格伯皇帝在一次战争中利用300头大象参战,踩死敌人士兵无数,一举攻占了有8000名敌军据守的希托安要塞。这种巨型动物组成的部队突然出现在战场,好像是不可战胜的庞然大物,使敌人恐慌万状,加上大象生性聪明,力大无比,势不可当。因此它一出现在战场上,就给敌军以巨大的威慑作用。好比第一次世界大战坦克刚刚投入战场一样,曾使对方束手无策,因而大象的使用很快扩大到了近东和非洲地区。

我国也是最早使用大象作战的国家之一。据记载,春秋时候,吴国同楚国作战,一直打到了楚国京都,楚王弄来一群大象,在象鼻子上系上尖刀,尾巴上绑着火种,让象群列队出战。楚军在它尾上点燃火把,使其拼命向前猛冲,终于把吴国军队赶跑了。在南北朝时,宋国名将宗悫,有一次被文帝(刘义隆)任命为“振武将军”,奉命征讨林邑国。战斗中,林邑国王一见宋军到来,便命令大象部队出战。由于象的力气很大,皮又厚,刀枪不易杀伤,宋军难以取胜,于是,宗悫便设计制作了一些狮子的模型,上阵迎敌,象被假狮子吓得乱跑,宗悫乘胜追击,获得大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