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就在这时,天不遂人愿,一直刮着西北风,用火攻不但烧不着北岸的曹兵,反而会烧到自己。周瑜又开始为这件事烦恼,病情反而更加重了。诸葛亮向他献计说:”我曾经遇到一位高人,得他传授奇门遁甲天书,可以呼风唤雨。现在只要将军能为我建一座七星坛,让我做足法事,就可以借来三天东风,火攻敌营。“周瑜惊讶极了,说道:”别说是三天,只要一夜大风已足可成事。你快快去施法吧。“于是诸葛亮辞别了周瑜,来到南屏山上,建起祭坛,煞有介事地做起法来,几天之后,却并没有像诸葛亮所说的那样刮起东南风。周瑜沉不住气,对手下说:”诸葛亮肯定是在吹牛,现在是隆冬时节,怎么会刮东南风呢?“没想到话音未落,营帐外的旗帜就被风吹得”哗哗“作响,周瑜出来一看,果然刮的是东南风,不免又惊又喜。
此时黄盖早已准备好了20只火船,满载着芦苇、干柴,以及硫黄等引火物品,用青色油布遮盖着,假意投降,在接近曹营的时候,却点起了大火。曹军毫无防备,乱成一团,又因为舰船彼此相连,很快就烧成一片。这场战役最终以曹军惨败而告终。
诸葛亮说能”借“来东风,那是因为他懂得天文历法和自然常识。诸葛亮长期生活在江汉之地,对长江一带气象变化规律掌握得非常透彻。赤壁地处江南,江南多暖冬,冬至后起东南风较为常见,故有”九里不怕南风多,只怕南风送九歌“的民间谚语,而且长江鄱阳湖一带在冬天还会出现”小阳春“,此时由于长江与湖面温度不一样,也会形成东南风。正因为这样,诸葛亮才会信心百倍地声称自己能”借来“东风。
睡着了的水雷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是非常强大的一支队伍,令人惊讶的是:战争期间,德军和盟军都曾采用过潜艇布雷的攻击手段。但是,德军方面却遇到了这样一件怪事。
1943年,德军为了切断美、英盟军向苏联运送军火物资的北方”生命线“,便在盟军必经的大西洋某条重要航线上广布水雷,意在封锁航道,以限制和重创盟军船队的行动。
让德军方面失望的是,那些水雷好像全部睡着了一般,任凭盟军船队如何在水雷区畅行,也没有引爆过一个水雷,对此,德军感到十分纳闷。由于这批水雷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制造技术,在灵敏度方面并没有很大的问题,于是德军怀疑盟军肯定是发明使用了什么先进的扫雷装置清除了这些水雷。随着时间的推移,德军自己也将这批水雷忘得一干二净了。
第二年的冬天,一支执行海上截击任务的德军舰队来到了北冰洋的一片海域,正在迎风疾驰,突然一声声闷雷般的爆炸声从水下传来,海面上掀起了巨大的浪涛,几艘德舰在剧烈的震颤中纷纷倾覆。一开始,德军舰队认为自己受到了盟军潜艇的袭击,慌忙掩护受伤舰只撤退。可事后经空中侦察,他们才发现受炸舰队并未受到敌舰攻击,而是在无意中触发了水雷。
这些肇事的水雷经过德军仔细辨认,竟意外地发现水雷的型号恰和数月前布于北大西洋水域的水雷一致。这可让德军指挥官气得暴跳如雷,但是他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什么这些水雷像有灵性似的,避开了盟军,却炸沉了自己的军舰。
德军被自己埋下的水雷重创,这并非由于水雷有什么灵性,而是洋流埋下的祸根。在北大西洋存在着一个规模巨大的洋流系统,即北大西洋暖流。这股暖流将水雷从大西洋海域一直带到北冰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海洋科学还不够发达,德军没有认识到全球的洋流运动规律,结果让一次”聪明“的海上军事行动,害人不成反害己。
这个事件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国家在发展海洋科学上不遗余力,大力开拓第二生存空间,对洋流的研究也已达到了相当水平,并总结出了风海流、密度流和补偿流等洋流系统,还准确勾画出了全球洋流的分布规律,从而使这一科研成果为天气预报、环境研究、航海、渔业、军事等领域的研究和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自然界赋予的”救命恩人“
一提起台风,人们首先会想到它那非同寻常的破坏力,但是,这可怕的台风竟然曾经在战争中拯救过不少国家呢。
公元前480年,处于鼎盛时期的波斯帝国大举入侵希腊,希腊人在陆地上节节败退,丢掉了雅典等重要城市,最后退守到萨拉米斯岛上,仅存有300多艘战船的军力。波斯王哪肯放过这种有利形势,马上命令600余艘巨舰驶入萨拉米斯海峡,准备一举消灭希腊舰队。
不料,这天海上突然刮起台风,波斯战船多为巨型帆船,被台风吹得东倒西歪,队形大乱,甲板上的士兵也站立不稳,一个个叫喊着跌落水中。趁此机会,小巧敏捷的希腊海军飞速扑来,插入波斯舰队,利用大风和地形的优势,对波斯舰队发起了迅猛的攻击。一场恶战之后,希腊只折损了40艘舰船,而波斯方面却被击沉了200艘舰船,另外有50艘舰船被俘获,创造了一个以少胜多的战场奇迹。
无独有偶,公元13世纪,日本也曾借助台风避免了覆灭的危险。当时,蒙古帝国的统治者忽必烈一心想征服日本,派出了一支由900艘战舰组成的舰队东征日本,遭到日本武士的抵抗后,战争陷入僵持阶段。由于天气恶劣,忽必烈被迫下令撤退到朝鲜,可是他惯于在陆上行军,对海洋气候一无所知,途中就遇到一场台风以致全军覆没。能征善战的忽必烈对此很不甘心,过了几年,他再次集结兵力,率领了一支由4000多艘战舰组成的超大规模舰队出征日本。这一次,日本无力抵抗,形势岌岌可危,谁知海上又刮起了猛烈的台风,忽必烈的战船几乎损失殆尽,最后只剩下几艘残破的战船仓皇逃走。这种结果是日本军队做梦也没有想到的,他们都相信是已故天皇的神灵帮助他们铲除了敌军,所以诚惶诚恐地跪倒在地,向台风磕头不止,把台风称作是”神风“。
台风与所谓的神明当然没有什么关系,只是古代人们对台风的认识有限,不了解它的成因和出现的规律,才会把台风当成救命的”神风“。现在,随着人们对台风研究的深入,人们已基本弄清了台风的形成过程:台风只能在热带海洋上出现,因为只有那里才同时具备台风形成的两个必要条件,即比较高的海洋温度和充沛的水汽。在温度较高的海域内,水汽因蒸发作用开始上升,外围空气又源源不绝地流入。再加上地球正在一刻也不间断地转动,流入的空气就会在地球自转带动下,像车轮那样旋转起来。当空气旋转非常猛烈的时候,台风就形成了。
台风过境时,经常会伴随着狂风、暴雨等强对流天气,近地面最大风速每秒可达17米以上。但在台风中心,气压却很低,气流垂直运动,天气晴朗,风平浪静,而在风眼附近则宛如另一个世界,狂风大作、大雨倾盆。
生死存亡之际的”神兵“
在战争中充分利用气候条件对于杰出的军事家来说是一项必须具备的素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中,就有这样一个著名的战争---莫斯科保卫战。
1941年9月的一天,在德国腊斯登堡,希特勒面对一众亲信,用一种充满鼓动性的语调号召道:”现在已经到了战争的关键时刻,我们下一个攻击的目标就是莫斯科,这将是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战役,让我们齐心协力,把莫斯科这个该死的城市从地球上抹去!“话音未落,室内响起一片掌声。
9月30日,希特勒策划的”台风“行动正式开始,德中央集团军群以180万的兵力大举进攻莫斯科。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顽强抵抗,展开了一场令世人瞩目的保卫战。
这场战争最初,德军因为兵力强大、准备充分,轻易地冲破了莫斯科的第一道防线。这让希特勒更加志得意满,他觉得莫斯科已经是自己的囊中之物了,便命令部队不准接受莫斯科的投降,也不要进入莫斯科,只需用炮击和轰炸予以毁灭,直到把莫斯科夷为平地。
在这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莫斯科的军队、人民众志成城,结成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德军竟一时无法突破。眼看天气一天天变冷,希特勒有些坐不住了。
这一年的10月6日,莫斯科周围的广大地区下起了第一场冬雪,气温骤降,穿着单薄夏衣的德军在凛冽的寒风中瑟瑟发抖,战斗力大幅下降。秋雨、冬雪将大片土地化为泥泞,拖住了德军行进的速度,大炮、弹药车也不时地深陷泥沼中。
此后,莫斯科的温度继续下降,德军供给不足,无法为士兵提供御寒的衣物,被严重冻伤的德军难以计数,很多人甚至留下了终身残疾,寒冷的天气使得大炮上的瞄准镜失去了作用,燃料常常冻结,汽油也冻成了黏糊状,发动坦克时,得先在底下点火烘烤一阵才行。抱怨、沮丧情绪开始充斥德军。
与此同时,苏联军民因为早已适应了这种恶劣气候,纷纷穿上棉衣、戴上手套,就连机枪也套上枪套、涂上润滑油。斯大林又恰逢其时地举行了红场阅兵式,大大提升了莫斯科军民的斗志。大家精神饱满、信心十足,准备一鼓作气,夺取战争的胜利。
1941年11月6日,斯大林发表了演说,他说道:”同志们,今天是在严重情况下庆祝十月革命24周年的。德国强盗背信弃义的进攻和强加于我们的战争,造成了对我国的威胁……而我们的国家,我们举国上下,却已经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战斗堡垒,同我们陆海军一起,共同粉碎德国侵略者……彻底粉碎德国侵略者!消灭德国占领军!我们光荣的祖国、我们祖国的自由、我们祖国的独立万岁!在列宁的旗帜下向胜利前进!“斯大林慷慨激昂的演说,回荡在莫斯科红场的上空,使苏联军民得到了极大的鼓舞。
远在腊斯登堡的希特勒也从收音机中听到了这篇演说,他气得浑身发抖,立即调兵遣将再次从地面以包抄之势进攻莫斯科,但这时的莫斯科早已不像战争初期那么软弱可欺了。德军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才勉强推进了一小段距离。而这时已经是12月初了,正是莫斯科最寒冷的时候。在这零下40多摄氏度的冰天雪地中,到处可见冻僵了的德国兵的尸体,不可一世的德军此时已毫无还击之力。
12月4日,苏军抓住有利时机,发起了反击,经过一番苦斗,把德军赶出了莫斯科小镇红波利亚纳。12月6日,苏军组织了100个师的兵力,全线出击。他们带着对侵略者的满腔怒火,将疲惫不堪的德军打得溃不成军。残余的德军也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不得不开始逐步回撤。
苏军没有给德军留下任何喘息的机会,不停顿地把他们向西驱赶,收复了大片失地。到了1942年,希特勒妄图占领莫斯科的计划完全化为了泡影,莫斯科保卫战以苏军的伟大胜利而告结束。在这次战役中德军损失官兵50余万人,其中冻死冻伤的就有10万余人。
苏军之所以能够在莫斯科保卫战中一扫颓势,将战争的主动权牢牢握在手中,是因为苏军对莫斯科地区的气候状况了如指掌,并适时做好应对的准备。相比之下,德军虽武器装备精良,兵力强盛,但因为长期生活在大西洋与东部大陆性气候之间的凉爽的西风带,很少经历温度大起大落的情况,所以在精神上、物资上都缺乏御寒准备,奇寒光临必将不攻自溃。
莫斯科冬季的奇寒对于德军来说是致命的,当年11月6日第一次寒潮到来,大地冰冻,10日大雪,气温骤然降至-28℃,27日再降至-40℃,最低气温达-50℃。奇寒袭来,那些身着单衣的德国兵完全失去了生存能力,哪里还谈得上打仗。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有力地证明了地理、气候环境对战争的影响作用。
逃出鬼门关的幸运儿
世界上真有能逃出鬼门关的幸运儿吗?在古代文献记载当中,造成严重后果的严寒气候比比皆是。在残酷的战争史上,严寒更是大显身手,曾经创造出一个士兵死而复生的伟大奇迹。
那是在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打得如火如荼的时候,某日,法国军队和意大利军队在位于欧洲南部的阿尔卑斯山山脚展开了一场激战。突然一场大风雪袭来,双方被迫暂时撤兵。法国军队向阿尔卑斯山麓行进,半路上,只听一声惊叫,一个士兵一脚踩空,消失在厚厚的冰层中。周围的同伴虽极力抢救,却还是没能把他拉出冰层。事后,军方只得把他当”战死“处理,他的名字”普里斯“也被记入了阵亡名册。
70年过去了,一个来自英国的登山队攀上了阿尔卑斯山。他们在经过一条冰河时,意外地发现在冰层中躺着一具尸体。走近一看,只见那尸体穿着式样古朴的服装,似乎正在熟睡,神态栩栩如生。大家觉得非常奇怪,就派人通知了当地的博物馆。而博物馆也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奇事,非常重视,立即组织人力带着先进的设备前来。他们小心翼翼地用切冰器将尸体周围的冰块切割下来,本来打算带回博物馆研究,但考虑到博物馆没有保存这具尸体的条件,便改道把尸体送到了一所医学研究所。
在医学研究所,几位专家对尸体进行了解冻,在此过程中,大家又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尸体还有极其细微的心跳。这个发现让专家们兴奋不已,他们马上组成了医疗小组,重新拟定了解冻计划,以避免刺激”尸体“的心脏。经过细致、慎重的解冻之后,僵硬冰冷的”尸体“逐渐变软、变暖。几天后,”尸体“竟然微微地抖动起来,面部也慢慢地开始蠕动。不久,”尸体“死而复生,睁开了双眼。他用茫然的目光看着四周,嘴唇翕动着,似乎想说点什么,但却不能够发出声音。专家们又赶紧为他做了动脉注射,帮助他尽快恢复。
几个小时后,这个死而复生者终于说出了第一句话:”我,我这是在什么地方?“专家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对他讲述了发生的情况,而他脸上那极度震惊的表情让专家们难以忘怀。
在医生的悉心照料下,他的语言和行动能力渐渐恢复了正常。人们这才知道他就是当年那位掉入冰缝的士兵---普里斯,那时他年仅22岁。在冰层中沉睡了70年之后,普里斯的真实年龄已经超过了90岁,可他的面容看上去仍像是一个20多岁的青年。
严寒气候拥有瞬间将人体冷冻的威力,可是阿尔卑斯山处于温带和亚热带纬度之间,似乎并不应该拥有这种惊人的严寒气候。那么,阿尔卑斯山的严寒是从哪里来的呢?这就要提到一个特殊的气候名词---垂直气候带了。
垂直气候带是因高度和地形影响而形成的山区特殊气候,从山麓到山顶的垂直方向上会先后出现类似赤道到两极的气候变化。气候的垂直变化还影响土壤和植被的分布,从而形成自然带的垂直更迭。阿尔卑斯山脉就具有山地垂直气候特征,冬凉夏暖,阳坡暖于阴坡,高峰全年寒冷,特别是在海拔2000米的地方年平均气温达到0℃。高山区更是严寒刺骨,终年积雪不化,冰川纵横,因此,战斗在阿尔卑斯山的法国士兵遇到冰雪的冷冻也就不足为奇了。
光折射出的天下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