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教师的语言艺术
30674900000003

第3章 语不惊人死不休(1)

不可口不择言

唐朝诗人贾岛曾为一句诗:“僧推月下门”还是“僧敲月下门”苦苦“推敲”了三年,终有“佳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感慨。我们当然用不着为一个词语去推敲三年,但作为教师,还是必须注意在日常口语表达中对词语的选择,绝不能口不择言,随意而说。

教师在口语表达的过程中,必须善于把握词语的个性,根据表达的需要从自己的词汇仓库中选择出合适的词语并把它用到最适当的位置上去。

词语的选择,首先必须考虑与特定的题旨相适应,即以特定的词语形式准确地表达特定的思想内容,做到就意遣词,词到意到。请看钱梦龙老师上《变色龙》一课的教学实录:

师:……那奥楚蔑洛夫是怎样很快地适应这个变化的?你们圈了哪些句子?

生:“整个脸上洋溢着含笑的温情”,说明奥楚蔑洛夫对上表现出的丑态。

师:“丑态”这个词用得好,如果改换“媚态”,就更能把这条看门狗摇尾乞怜的丑态表露无遗了,媚态,也是丑态。作者用“整个脸上洋溢着含笑的温情”这些词语来刻画奥楚蔑洛夫的神态确实能达到如见其人的效果。

钱老师选用“媚态”一词来替换学生说的“丑态”,旨在为了更加准确地表现奥楚蔑洛夫这条看门狗摇尾乞怜、令人作呕的丑恶形象。

再看陈钟梁老师上《我的老师》一课的教学实录:

师:就是在这个时候,老师给了他一封信。刚才同学讲,为什么老师要写信,不可以在课堂里边,或者教室外边谈谈心吗?我这么想,这里更显出蔡老师是很郑重的——对这件事情是很郑重的。通过书信,有些话可以讲得更加深切一些。为了更加显示出老师对他的支持的一番用意,就写了封信去安慰他。——喔,不对,我用词用错了,这里不是用安慰他,用什么?

生(部分):劝慰。

师:劝慰。“劝慰”和“安慰”有什么不同啊?(学生议论)“劝慰”,除了安慰以外,还有什么意思?

生(部分):劝说。

师:劝说,还有道理上的引导。

陈老师把“安慰”一词调整为“劝慰”,更准确地表达了蔡老师给“我”写信的目的和用意。这一教学过程,还在如何就意遣词方面给学生以直接的启示。再看下面一则教学实例:

师:哪个同学说说看,“工农”这个联合词组,是哪两个词性的词组成的联合词组呢?×××说。

生:两个名词。

师:两个名词,对了。——是两个名词混合组成的。它们之间没有修饰被修饰的关系。

这则教例中加点的词语没有准确地达意。“哪两个词性的词”会让人理解为某词有两个词性,而这个“联合词组”则是由两个词性的词组成的。而事实上却并非如此,“工”和“农”都是名词,只有一种词性。把“哪两个词性的词”改为“什么词性的词”就确切了。“混合”是指不同的物体搀杂在一起,用在这里显然与内容不符。“混合组成”可改为“组合而成”,或者可把“混合”改为“结合”。

其次,词语的选择必须考虑与特定的情境相适应,尤其要注意特定的表达对象和角色关系。例如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写道:解剖实习后,藤野先生对鲁迅说:

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

藤野先生这里用“敬重”一词,而不用“迷信”,是有讲究的。因为这是对中国留学生鲁迅讲话,如果说中国人迷信,那就含有批评之意,不大有礼貌,听者会不高兴,说“敬重”,就不含批评的意思,还表现出他对中国人的尊重。再如:

一位学习后进的同学,在得到老师的帮助之后,半是疑虑半是自责地问:“黄老师,要是我有问题问您一百遍,您烦我吗?”黄老师说:“不会烦的。黄老师对学习好的和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学生,一样喜欢。”学生听后心中充满喜悦。

老师不说“差生”、“后进生”,而选用了“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学生”,这是从特定的言语对象来考虑的。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往往有一种自卑心理,缺乏自信心。如直称他为“差生”就更强化他的这种自卑心理。用“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学生”既表明他的后进是暂时的,又体现了老师对他的信任。所以学生听后“心中充满喜悦”。这位学生后来以优秀的成绩升入中学。再看一例:

一次,班里的一套图书不见了。同学们纷纷要求“捉贼”。叶老师冷静地考虑后,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拿书是爱书的表现,这次可能是哪位同学拿回家忘了带回来,也可能他看后忘在课桌抽屉里了。”接着,又以信任的口气说:“我相信我们班里是不会有人故意把书拿走的,请大家好好想想,再仔细找找,找到后请马上送还,好吗?”第二天,书奇迹般悄悄回来了。那位同学还主动找老师承认错误。

老师的讲话有意避开一个“偷”字,而代之以“拿”,这使听者更容易接受。事实证明他的说话是成功的。

适应语境除了注意言语对象外,还要考虑特定的时间、地点、场合、话题等。

再次,词语的选择还要考虑语体的需要。教师口语作为口头语体的一种形式,除了重视口语词语的选用外,还要注意同音词的分化。语言中有许多同音词,如报到——报道,暴力——暴利,笔记——笔迹,期终——期中,全部——全不,配制——配置,法制——法治,有礼——有理,等等。在口语中同音词往往容易造成歧义。如小学语文《老水牛》一课中有这样的句子:

他叫它干什么,它就干什么,他走到哪里,它就跟到哪里。

写在书面上清晰明白,但用口语表达,就容易混淆了。同义形式的选用是分化同音词的有效方法。如上面的意思,口说时,用“老水牛”来替换“它”,就不会混淆了。又如说“上个学期他qīzhōng考试不及格。”听者往往不知这是“期中”还是“期终”,为了避免与“期中”相混,“期终”可改用“期末”。再如“不要有理不饶人,有理也要有礼。”“有理”和“有礼”,听起来容易相混。将“有理”说成“有道理”,“有礼”说成“有礼貌’,语意就明白了。又如“法制”和“法治”,口语中也很难区别,可把“法制”说成“法律制度”,或“法律体制”,就可区别于“法治”了。

不妨新语旧用

语言是发展变化的。随着时代社会的进步,新名词、新概念、新句式会不断涌现,它们身上必然浓缩着某个时代的特征,也积淀着特定时期人类文明的成果,因而是教师不可忽视的知识宝库。这就要求教师在注重自身语言的科学性、逻辑性和条理性的同时,还要讲求语言的鲜活性和新颖性,使自己的语言生动活泼而富有时代感,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位教师在讲授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的时候,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作了如下解释:“同学们,苏东坡先生远离家乡,在中秋佳节特别地思念亲人,他的情和爱都熔铸在这如水的月光里。他对月抒情,借月怀人,这最后两句表达的意思是:‘我的爱也真,我的情也深,月亮代表我的心。’只是他的爱是对亲人的爱,他的情是手足之情,他托月亮捎去的是对亲人的深深祝福。”

这段话情感真挚、流畅自然,教师巧借流行歌曲的歌词打通了古今情感表达的通道,生动展现了课文的意境。由于学生对这段歌词十分熟悉,教师的讲解便深深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大大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在新鲜而充满活力的语言诱导中深刻地理解了课文。

丰富多彩的生活是教师语言取之不尽的源泉,只要教师是一个有心人,常在周围的语言世界中“取清风、揽明月”,他的教学语言就会日新月异、多彩多姿。有了这种基础,即使是最传统的知识在他的口中也能花样翻新,魅力无穷。

一位政治教师在讲授《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一节时就因巧借新语而达到了这种境界。这位教师上课伊始就满怀激情地朗诵当时流行的《众人划桨开大船》的歌词:“一只竹篙哟,难渡汪洋海。众人划桨哟,开动大帆船。一棵小树哟,弱不经风雨。百里森林哟,并肩耐岁寒。一加十,十加百,百加千千万。你加我,我加你,大家心相连。同舟共济海让路,号子一喊浪靠边。百舸争流千帆竞,波涛在后岸在前。”

少年儿童都非常喜爱这首歌,有的还经常吟唱。自然,教师慷慨激昂的吟诵必然使学生沉浸在愉悦、欢快、热烈的氛围之中,教师再乘兴点题:“这段歌词的寓意就在于揭示,要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那么什么是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为什么要坚持前者、反对后者?”这样,在歌曲激起的情趣中,学生们兴味盎然地开始了对政治理论的探讨。

词语搭配不按常规出牌

一般说来,人们说话,须要符合语法和语义常规,词语间的搭配不能随意偏离语言的习惯和规范。但是,有时为了表达特殊的情感和体验,也可以突破言语常规,将词语进行奇异的搭配,从而创造出全新的语句来。例如,高中语文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一课中写道:

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悲凉”是一种心理上的感觉,是抽象的,没有颜色,“浓黑”则是表示具体事物的色彩的词。两者通常是不能配合使用的。这里以“浓黑”修饰“悲凉”是词语的异配。它表现作者深深体味到的一种特殊情感。他直面执政府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又听了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什么“没有审判力”、“自蹈死地”等阴险论调,愤怒到了极点。面对反动统治下的凄惨悲凉的黑暗现实,他感到自己的“悲凉”也是“浓黑的”。这一异配用法,形象地表现了当时现实的黑暗,渲染了阴沉、昏暗的氛围,流露出作者的哀痛之情。

教师口语中,这种词语的异配用法并不少见。它是使教师口语艺术化的一种重要的手段。下面从于漪老师的教学语言中举出一些实例来分析。先看《茶花赋》的教学语言:

①先用“有时难免”来写时隐时现的怀念祖国之情,“难免”就是抑制不住,情感的潮水犹如被一堵闸门拦住,起伏隐现,含蓄深沉……

②作者置身于花的海洋之中,沐浴在祖国的大好春光里,饱享着祖国现实生活的美,怎不“心都醉了”?

③作者用“一树诗”这样的词语,把自己对祖国的美好景色的歌颂,以及自己热爱祖国的炽热感情倾泻无遗

这三例都是修饰语和中心语的异配。例①中“情感的潮水”和例②中“花的海洋”是定语和中心语的异配,分别表现了“情感”之丰富和“花”之盛,极富形象性。例③中“把……歌颂,……感情倾泻”是状语和中心语的异配,用“倾泻”一词把“歌颂”“感情”等抽象概念具体化,给人以形象的联想。再看《春》的教学实录:

④一开始就写它的旺盛的生命力——钻出来!很强的生命力,从泥土里钻出来。这个词用得非常好!春回大地啊,人盼望着春天,草呢?(生:也盼望着春天)也盼望着春天。

⑤他写的这篇文章哟,很清新,就好像小河里的水流淌下来一样!这些词句都从他的笔端流淌出来,我们要好好学习,怎么样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

这两例都是主语和谓语动词的异配。说“草”“盼望着春天”是用写人的词语去写“草”,将草人格化了,生动地表现出春天的美好。说“词句”“从笔端流淌出来”则是以写溪水的词语去写行文,为拟物的用法。形象地表现出《春》这篇文章清新自然的风格特点。再看一位教师《百合花》的教学语言:

⑥新媳妇不是用针在“缝”而是用心在细细密密地“缝”。她把老百姓对解放军战士的无比深厚的感情,无比真挚而纯朴的爱,细细密密地“缝”进去,缝织出感人肺腑的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

腼腆的小通讯员在向新媳妇借被时,不小心把衣服挂住了门钩,撕破了一个口子。后来,他在一次战斗中为抢救担架员而牺牲了。新媳妇十分伤心。她强忍着悲痛为通讯员擦洗身子,还一针一针地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课文中作者对新媳妇为牺牲者默默缝补破洞的细节反复渲染,以展现这位羞涩的农家少妇纯洁晶莹的精神世界。该老师在分析课文耐抓住一个“缝”字做文章,她以“用针缝”的常配用法引出“用心”“缝”、“把……感情,……爱”“缝进去”,”缝织出”“鱼水深情”的异配用法,准确生动地揭示出“缝破洞”这一细节所蕴含的丰富内涵。

在具体的言语活动中,词语的常配和异配经常结合运用。例如,一位中学物理老师讲楞次定律时说:

线圈有双重性格:既多情又冷酷。当磁极来时,线圈近端产生同性磁极,排斥原磁极,抗拒磁极接近,显得冷酷无情。但磁极走时,近端又产生异性磁极,吸引原磁极,挽留磁极不离去,显得多情好客。

这段话在词语的运用上非常有特色。首先,“线圈”与“双重性格”、“多情”、“冷酷”等词语是超常搭配,属词语的异配用法,这位老师赋予“线圈”以人的思想感情,把它人格化了。其次,还运用了多种常配手段,如“多情”和“冷酷”,“来”和“走”,“同性磁极”和“异性磁极”,“接近”和“离去”,“排斥”和“吸引”,“抗拒”和“挽留”,“冷酷无情”和“多情好客”等是反义词语的匹配;“排斥”和“抗拒”,“冷酷”和“无情”,“吸引”和“挽留”,“多情”和“好客”等是同义词语的匹配;“多情”与“无情”,“同性”和“异性”等是同素词语的匹配;而“多情”、“冷酷”等词反复出现,则是同形词语的匹配。多种方法的配合运用,使整段话语富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

深描细绘总相宜

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教学浯言尤其应该有“文”,否则就不能渗进学生的耳中心中脑中。而“文”即是美,只有美的教学语言才能入耳入心入脑。入耳是前提,入心入脑是教学语言的高标准高境界。入耳,是指声音听起来舒服;入心,是指声音具有磁性,具有穿透力,能产生打动人心的效果;入脑,是指教师通过语言所传递的知识能像刀刻一般留下深刻的印象,并长久地留在脑海之中。当一位教师的教学语言在以上三个层面达到美的标准时,学生们就会把听课当作一种审美体验,一种艺术享受。

请看下面这个案例:

一位教师在教《鸟的天堂》时这样描绘:

“大榕树的叶子绿得发亮,它们把生命力全部展示给了我们。有的正在轻轻摇摆,好像在翩翩起舞;有的正在左右旋转,仿佛在翻动美丽的衣裙;有的发出沙沙的响声,似乎在说着甜蜜的悄悄话;有的相互簇拥,层层叠叠,俨然要把这‘天堂’的每一寸土地都铺上迷人的绿荫。”这段话形象生动地阐释了课文中的小学生较难理解的主题句:“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它听起来如此优美,就在于句式构造的错落有致,在于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在于词语选择的多姿多彩,在于情致描绘的细腻生动。由此可见,教学语言的审美创造存在着极大的想象空间。下面我们就其中的深描细绘来谈谈教师如何美化自己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