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我有一次问孔子:“老师你一天到晚教我们学习‘仁’,到底这个‘仁’有什么实际作用呢?如果有人告诉我们说井里面有‘仁’,那我们是不是要听了他的话就往下跳呢?”宰我的话看起来是信口胡说,实际是他对老师的学问有怀疑,起码是对这个问题感到疑惑,因为他看不到“仁”有什么实际用处,所以他才如此问他的老师。在宰我的疑问背后其实隐藏的是他对仁义道德的不屑。
面对宰我的不屑,孔子的回答是:“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意思是说君子可以走开远避,但不会被陷溺套住。因为君子可能被欺骗,却不可能被愚弄。
做学问也好,做人也好,最怕的是抠死理,陷在外部的环境中不懂变通,这样就让自己变成一个很不灵活的人,那叫迂腐。因此,为人处世应该学会变通。
东晋明帝时,中书令温峤备受明帝的亲信、大将军王敦的妒忌。王敦于是请明帝任温峤为左司马,归王敦管理,准备等待时机将他除掉。
温峤为人机智,早已洞悉王敦所为,便假装殷勤恭敬,尽心尽力地办理王敦府事,并时常在王敦面前献计,借此迎合王敦,使他对自己产生好感。
除此之外,温峤有意识地结交王敦唯一的亲信钱凤,并经常对钱凤说:“钱凤先生才华能力过人,经纶满腹,当世无双。”因为温峤在当时一向被人认为有识才看相的本事,因而钱凤听了这赞扬,心里十分受用,和温峤的交情日渐加深,因此便常常在王敦面前说温峤的好话。透过这一层关系,王敦对温峤戒心渐渐解除,甚至引为心腹。
不久,丹阳尹辞官出缺,温峤便对王敦进言:“丹阳之地,对京都犹如人之咽喉,必须有才识相当的人去担任才行。如果所用非人,恐怕难以胜任,请你三思而行。”王敦深以为然,就请他谈自己的意见。温峤诚恳答道:“我认为没有人能比钱凤先生更合适了。”王敦又以同样的问题问钱凤,因为温峤推荐了钱凤,碍于面子,钱凤便说:“我看还是派温峤去最适宜。”这正是温峤暗中打的小算盘,果然如愿。王敦便推荐温峤任丹阳尹,并派他就近暗察朝廷的动静,随时报告。
温峤接到派令后,马上就做了一个小动作。原来他担心自己一旦离开,钱凤会立刻在王敦面前进谗言而让王敦召回自己。于是,他在王敦为他饯别的宴会上假装喝醉了酒,歪歪倒倒地向在座同僚敬酒。敬到钱凤时,钱凤未及起身,温峤便以笏(朝板)击钱凤束发的巾坠,不高兴地说:“你钱凤算什么东西,我好意敬酒你却敢不饮。”王敦以为温峤真的喝醉了,还为此劝两人不要误会。
温峤赴任时,突然跪地向王敦叩别,眼泪汪汪,出了王敦府门又回去3次,好像十分不舍离去的样子,弄得王敦十分感动。
温峤刚上任,钱凤晋见王敦说:“温峤为皇上所宠,与朝廷关系密切,何况又是皇上的舅舅庾亮的至交,实在是不能信任。”
王敦以为钱凤是因宴会上受了温峤的羞辱而恶意中伤,便生气斥责道:“温峤那天是喝醉了,对你是有点过分,但你不能因这点小事就来报复嘛!”钱凤深感羞惭,怏怏退出。
温峤终于摆脱王敦的控制,他回到了建康,将王敦图谋叛逆的事报告了明帝,又和大臣庾亮共同计划征讨王敦。消息传到武昌王敦将军府,王敦勃然大怒:“我居然被这小子骗了。”然而,毕竟鞭长莫及,无可奈何,王敦无法挽救失败的命运了。
做人固然需要正直,但是如果不知变通,就有可能碰钉子,甚至会遭不测。
因此为人处世头脑一定要灵活,遇事该方则方,不该方时就要圆熟一些,尤其在遇到将要对己不利的形势时,应将刚直不阿和委曲求全结合起来,随机应变,先保护自己以屈求伸。
我们处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中,有时需要的不是朝着固定方向的执着努力,而是不断去尝试寻求一条尽可能快捷的成功之路;我们需要的不是对规则的机械遵循,而是对规则的变通突破。我们不能否认执着对人生的推动作用,但也应看到,在一个经常变化的世界里,灵活机变的行动比循规蹈矩的衰亡好得多。在当今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里,变通更显得尤为重要。而不懂变通、僵化固执的人,最终将会被时代淘汰。
潜龙在渊,飞龙在天
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
--扬雄
《周易》的卦象往往蕴涵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其中有“潜龙在渊,飞龙在天”之句。人生的某个时刻,或是一个人年轻之时,或是修道还没有成功的时候,或是倒霉的时候,必须“沉潜”在深水里头,动都不要动。只要修到相当的程度,摇身一变,便能升华高飞了。
成败宛若两重天,时机未达之时,静若处子,沉心定气,卧薪尝胆;一旦时机成熟,动如脱兔,灵敏应对,抓住机遇,扶摇直上。这句话其实也是沉潜以待的深刻解读。
一位年轻的画家,在他刚出道时,3年没有卖出去一幅画,这让他很苦恼。于是,他去请教一位知名的老画家,他想知道为什么自己整整3年居然连一幅画都卖不出去。那位老画家微微一笑,问他每画一幅画大概用多长时间。他说一般是一两天吧,最多不过3天。于是那位老画家对他说,年轻人,那你换种方式试试吧,你用3年的时间去画一幅画,我保证你的画一两天就可以卖出去,最多不会超过3天。
不悉心准备,默默忍受一飞冲天前的沉闷与凝重,怎能把握机遇,飞得更高呢?
虎寺禅院中的学僧们正在寺前的围墙上模拟一幅龙争虎斗的画像,图中龙在云端盘旋将下,虎踞山头,作势欲扑。虽然修改多次,却总认为其中动态不足,适巧无德禅师从外面回来,学僧就请禅师点评一下。
无德禅师看后说道:“龙和虎的外形画得不坏,但龙与虎的特性你们知道多少?现在应该要明白的是,龙在攻击之前,头必须向后退缩;虎要上扑时,头必然自下压低。龙颈向后的屈度愈大,虎头愈贴近地面,它们也就能跳得更高。”
学僧们非常欢喜地说道:“老师真是一语道破,我们不仅将龙头画得太向前,虎头也太高了,怪不得总觉得动态不足。”
无德禅师借机说教:“为人处世与参禅修道的道理一样,退一步的准备之后,才能冲得更远,谦卑的反省之后才能爬得更高。”
学僧不解,问道:“老师!退步的人怎能向前?谦卑的人怎能更高?”
无德禅师严肃地说道:“你们且听我的禅诗--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身心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诸仁者能会意吗?”
那些学僧听到这里,都有所醒悟。
每个人有自尊的一面,有时顶天立地,孤傲不群,有如龙抬头,虎相扑;但有时也非常自谦,有如龙退缩,虎低头。这正说明了当进则进、当退则退、当高则高、当低则低的道理。
沉潜的日子相当于长长的助跑线,能够让你飞得更高、更远。成功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静下心来日积月累地积蓄力量,才能够“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一个人要想干出一番事业,有所成就,必须培养自己的能力、才智,有了本钱,就拥有了足够的动力,也才能飞上九万里的高空。
驴夫和驴子的故事
见可而进,知难而退。
--《左传》
在斗鸡中,如果双方实力相当,一只公鸡英勇地选择“前进”,另一只也丝毫不懂避让,最后即使有一方胜利了,也只是一种“驴子式的胜利”。
在《伊索寓言》里有一个驴夫和驴子的故事。
驴夫赶着驴子上路,刚走一会儿,就离开了平坦的大道,沿着陡峭的山路走去。当驴子贴近悬崖时,驴夫一把抓住它的尾巴,想要把它拉过来。可驴子拼命挣扎,驴夫抓不住,一下子让驴子滑了下去。驴夫无可奈何地说道:“你胜利了!但那是个悲惨的胜利。”
如果凡事一定要争个输赢胜负,那么必然会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在这方面,西方政坛上“费厄泼赖”式的宽容,也就是网开一面与人活路的政治斗争,相比之下显得更为可取。这不仅是一种感性和直观的认识,也有着博弈论的依据。
子濯孺子曾受郑国之命去攻打卫国,战败逃跑,卫国派庾公之斯追击。子濯孺子说:“今天我的风湿病发作了,拉不了弓,看来这次凶多吉少啊。”
子濯孺子又问给他驾车的人:“追击我的是谁呀?”驾车的人回答:“庾公之斯。”子濯孺子便说:“那就不用担心了。”驾车的不明白:“庾公之斯是卫国的名射手,他追击您,您反说您不用担心啦,这是什么道理?”子濯孺子笑而不答。
庾公之斯追了上来,他见子濯孺子端坐不动,便问道:“老师为什么不拿弓呢?”子濯孺子说:“我知道你是有名的射手,但我的技艺想必你也知道,如果我们同时射击的话,你觉得我们谁会生还呢?最有可能的结果是两败俱伤,所以与其这样,我还不如不拿弓,让你完成任务好了。”
庾公之斯本是个正派人士,听了子濯孺子的话,自是不会动手,更何况他的师傅是子濯孺子的徒弟。但是他今天追杀子濯孺子是国家的公事,又不能完全放弃。于是,庾公之斯抽出箭,在车轮上敲了几下,把箭头敲掉,用没有箭头的箭向子濯孺子射了4下,然后回去了。
虽然子濯孺子与庾公之斯所采取的行动都很冒险,但是却包含了很深的谋略智慧。因为这种做做样子的攻击对于庾公之斯来说是很有利的,一方面他保全了自己不杀伤老师的正人君子的名声,另外也为自己留下了一条后路--万一将来走投无路落在子濯孺子手里的时候,后者肯定也会手下留情。
在这种博弈中,只有一方先撤退,才能双方获利。特别是占据优势的一方,如果具有这种以退求进的智慧,提供给对方回旋的余地,也将给自己带来胜利,那么双方都会成为利益的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