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似善本古册间一帧精美的插图。
连绵不绝,令人眼睛乏困酸涩的荒原戈壁终于远遁而去,千万米高空,当敦煌跃入视野的时候,我脑际立马产生了这样一种联想。
秋风把大泉河边擎天白杨婆娑的叶片涂染得一派灿亮的时候,揣拥着别样的一种心境,走进敦煌,置身莫高窟,我终于感受、聆听到了这部属于中华民族、属于全人类“善本”所传达出的无穷魅力。
不知是敦煌莫高窟文化、历史、艺术气息太具吸引力,还是佛对众生的渗透太深刻,抑或还有别的什么奥妙潜伏其中,时令虽近深秋,但偌大的莫高窟依然游人如蚁,喧嚣非凡。即便如此,置身其中,我依然觉得此刻连路旁空无一佛的残龛,古榆身上沧桑狞厉的疤痕也仿佛禅意横生。
背靠鸣沙山,面对三危峰,前临大泉河,南北长1601米的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据唐初李怀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记载,莫高窟始凿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说最早有个沙门乐僔和尚,“杖锡林野,行止此山”,“忽见金光,状有千佛”,于是“造窟一龛”。不久,有个叫法良的禅师,又凿了第二窟。从此,这里便一代又一代,建窟造像,香火绵延。至唐武则天时,已有“窟室一千余龛”。历经千年朔风漠雪,现在莫高窟依然保留着从十六国后期,到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乃至明清各朝代的492个洞窟、2415尊彩塑、4.5万平方米壁画,是一座把历史、宗教、建筑、雕塑、绘画、艺术熔于一炉的宏大宝库。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的文化艺术宫殿。故此,她又有“人类文化珍藏”、“形象历史博物馆”、“世界画廊”的美誉。
毋庸讳言,我之所以不避嫌疑将早已跻身诸多册籍的文字又一次粘贴移植过来,是因为,远距离、大视野中的莫高窟太壮阔恢弘,太摄人心魄,以我的文字功夫组织概括起来确实有力不从心之虞。
遵循着一种文物保护规则,在所参观有限洞窟过程中,我用小学生一般虔诚的心态与眼光,着重记录下了自己对唐代壁画、彩塑的粗浅感受与理解。
唐代艺术是整个敦煌莫高窟艺术的魂。有艺术家如是说。
这是一句极中肯、极有见地的评价。
历经几百年的实践积累,唐代的敦煌莫高窟艺术,无论壁画、彩塑,抑或洞窟建筑,都可以说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天衣飞扬,满墙风动。
在所有唐代壁画中,佛教经变画凸显张扬着属于那个时代最璀璨壮观的艺术个性。无论在哪一方面都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它显示了唐代艺术家卓越的创造才能和艺术成就。
驻足凝神,壁面上,佛像庄严仁慈,神情恬静,姿态安然。菩萨娟秀雅致,温顺虔诚。仙人圣贤俊秀丰腴,神情各异。观音面相丰满,体态健美,满身珠宝,遍体绫罗,曲眉丰颊,丰肌秀骨,意态温婉,眉目传情。飞天线描流畅,概括简练,色彩艳丽,造型优美。有的脚踏彩云,徐徐降落;有的昂首挥臂腾空飘举;有的手捧鲜花,翱翔云霄;有的手托花盘,横空飘游。飘曳的衣裙,飞卷的舞带,给人一种豪迈有力,蓬勃向上,变化无穷的动态之美。初唐321窟和盛唐320窟中的双飞天更是绝世无双。细看,双飞天眉目轮廓清晰,她们身材修长,昂首挺胸,两腿上扬,双手散花,衣裙飘带随风舒展,自上而下自由飘落,其非凡艺术造型非丹青高手不能胜任。
然而,属于唐代艺术家们身上的事情就是这样令人不可思议。敦煌莫高窟绝大多数的艺术作品均没有落款和署名,也就是说这些画师无一例外属于名不见经传之列。但艺术圈中人评价说,“有些画的线描、用色、造型、传神,与吴道子不差上下,并明显带有顾(恺之)、闫(立本)、尉(迟乙僧)、吴(道子)艺术的真髓。”
艺术的真谛是什么?艺术家及其艺术创造,该用怎样的尺度去衡量判定?带着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我联想到了现实生活中,许多自命不凡,动辄以“高手”、“大师”自居的“艺术家”的种种所作所为。从尊重历史、承袭传统、吸取营养这一极朴素的艺术观出发,我以为这些人无论如何都应调整心态,放下架子,降低调门,多光顾几回敦煌莫高窟才是。
相对壁画而言,富有强烈立体动态之美的唐代彩塑,给人的则是另一种艺术感受。如果把莫高窟整体唐代彩塑看成一出壮美的华章,我以为最精彩的章节应属菩萨造像。
洞窟中,这些姿态各异的菩萨都似袒胸露臂、年轻美丽的女性,她们一个个雍容华贵,肌肤润泽,气质娴雅,眉眼修长,眼神里流露着自信、智慧与聪颖。小巧红润的小嘴,唇角洋溢着微笑与幸福。稍近前一步,你仿佛能嗅闻到她们身上特有的女性气息,甚至听到她们的呼吸、心跳、娇喘,感受到她们典雅高贵的气质。使你在欣赏她们的时候,常常忘却了其厚重宗教载体的一面,而把她们当成了唐代出身名门,徜徉、往返于长安街头的美丽少妇。
生活是艺术之母。面对洞窟中美轮美奂,源自大手笔的彩塑菩萨,我们虽然无法判断艺术家本人具有怎样的宗教情感,对佛及佛教是否尊崇笃信。但有一点可以大胆推测,千年之后依然光彩照人,唤之欲动的彩塑菩萨,说不定就是当时艺术家们自身生活、社交圈中的贵妇、宫娃或者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红颜知己。说来令人怦然心动,由敦煌返回至今已两年有余了,但我依然清楚记得那天在敦煌市博物馆,自己对盛唐第45窟立式菩萨计算机复制铜版像的钟爱和因种种原因而最终忍痛割舍的沮丧与烦心。
“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只相似。”唐代大诗人张若虚诗句中所传达出的时空认识观的确值得回味。是啊,站在21世纪的历史经纬上,今天,我们固然没有任何办法、任何技巧、任何高招,真真切切走进唐朝四季,感受大唐气象,领略大唐风范,倾听大唐节奏,与曾经腾跃闪亮在那个时代的艺术家们同台共舞,交流切磋,并聆听他们对自然、对生命、对艺术的认识理解。但有一点我们完全有做到的可能,那就是走进敦煌、走进莫高窟、走进色彩斑斓的唐代艺术,并以小学生的心态去学习观摩之。
岁月不老,艺术之树常青。
2004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