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路上的记忆
30715100000036

第36章 从古阳关到寒山寺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我是一路吟咏着唐代大诗人王维这首历经千年江水濯洗,珠玑般耀眼的七绝华章走进古阳关的。

塞外就是塞外,时令还未进入10月,敦煌的大多数风物就早早裹上了一层浓重的苍老气象。漫步街头,多数当地人已秋装加身。傍晚,秋风掀动丝路饭店门口高大白杨的叶片,连送入耳内的鸣响也带着几分萧瑟与苍凉。

然而,对一批接一批远道而来的中外游客来说,其热情依然空前高涨。不必说名震天下的敦煌,一大早,单是通往古阳关的路上,各类车辆就已如涌似潮。驶出敦煌城,满眼便是浩瀚的戈壁滩。秋阳下,一条公路墨色丝带般飘向远方。10时许,汽车绕过一段古烽燧,又越过一条波光闪动,芦草金黄,禽鸟翔集的湖泊,一大片绿洲霍然跃入视野的时候,陪同告诉我们,阳关到了。

这就是包括王维、杜甫、张祜、白居易、寇准、苏轼、林则徐、洪亮吉在内,被大大小小数不清的中国文人反反复复吟咏了千年,我朝思暮想的古阳关吗?跃入视野风物及其扑面的商业气息告诉我,这里就是古阳关。

西风秋阳下的古阳关和我想象中的古阳关相差甚远。没有蜿蜒厚重,夯层明晰的边墙,没有崩毁坍塌但不失威严的关隘,也没有大气悲壮写满沧桑的寨堡。注目留神,沙梁土塄边甚至连巴掌大一片印有绳纹的残破瓦当都难以觅见——承载记录着阳关千年兴衰和数不清文人雅士击节吟唱的典型历史载体,仅是高高隆起沙岗上用栅栏箍围着,被岁月风雨侵蚀成圆锥状的一座汉烽燧和远处西南方向一派苍茫的古董滩。

阳关气象、阳关三叠、西出阳关……在河西,在甘肃,在西北高原,在整个中国,阳关可是一个太响亮、太传神、太富穿透力和诱惑力的名字呵!

对不起!我之所以有意回避、放弃了对现代阳关小气蹩脚的“汉代关门”,仿汉风格文物展馆,商店里形形色色、烟熏火燎的“汉唐遗物”和那群拉着驴、牵着马、拽着骆驼无休止追逐纠缠着游客的阳关男人女人的叙述,是因为我始终觉得这些东西与古阳关厚重浓郁的历史积淀、人们对古阳关美好的印象格格不入。

车如蚁、人如潮。但看得出来,那一刻和我拥有同一心态的游人着实不少——走出车门,披一身秋阳,站在高处把东南方向镶着绿边,苍苍茫茫的古董滩望上一望,在充斥贩卖着虚假历史文物的商店溜达上一圈,在一幅幅技法浅拙,装裱粗糙无名之徒书画前默吟一回《阳关三叠》,在镌有“阳关古址”字样石碑旁留下一张照片后,便都匆匆钻进了大巴车。

“风景是希望中的好!我就是在王维诗句诱惑下奔着阳关而来的,今个一见我满足了。”返回途中,为大家即兴演唱完秦腔的陕西老马很经典哲理地道出了他对阳关的读后感。

敦煌七日眨眼成过眼烟云。乌鲁木齐—塔城—吐鲁番—善鄯—连木沁。戈壁、绿洲、古遗址,还有浓的扯不断的亲情。送走好友同行,西出阳关,随后的我俨然一个浪迹天山南北的独行侠客。

树梢抚摸着蓝天的白杨、永远不知疲倦的风力发电机、别致的葡萄房、奔腾的天山雪水、金色的草场、悠闲的牛群、装满维吾尔少女欢快笑声的毛驴车。那天下午,大巴车上,当达阪城这独有的风景不经意跃入我被火焰山灼伤的视野的时候,那一刻,我才猛然意识到我在阳关扎扎实实犯了一个主观唯心主义错误——我太苛求旅游景点历史内涵与现实外在品位的统一,而忽视了景点地方经济利益及不同品位旅游者的心理需求。

虽然我没有专门从事过人文历史景点和现代商业旅游的关系研究,但简单的知识积淀告诉我,严格人文意义上的历史景点和以追求最大经济利益为目标的旅游开发之间永远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是我孤陋寡闻,有意哗众取宠,强词夺理么?不是,国内近年来类似这样的例子太多、太普遍了。继续着对这一问题的深层思考,我又想到了苏州寒山寺这处因张继及其《枫桥夜泊》而声名远播的旅游景点。

和着飘飞的冻雨,那年与一帮朋友踏进寒山寺大门之际,苏州这座以古典园林和经济发展迅猛而闻名天下的江南名城上空已弥漫着特有的年的气息。即便如此,寒山寺里依然香烟缭绕,游人如织。

在广袤的江浙大地上,比寒山寺规模大的多,抑或与寒山寺一样规模的道观寺庙谁知道有多少,但可以肯定地说,能与寒山寺比肩的并不多。道理简单得很,寒山寺与唐代那个名叫张继的读书人瓜葛深远,其上空曾回响过一首名曰《枫桥夜泊》千古绝唱的清响。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帆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真正的大美艺术是没有地域时空界限的。哪位放浪狂狷之徒敢否认这首诗及其所独有的艺术美感呢!不尽悠悠胥水,往事越千年。历经岁月风雨的无情冲刷,如今的寒山寺已和千年前的寒山寺大不一样了。月落乌啼霜满天——除了这特定季节的自然物象和张继所处的唐代没有太大的差距,其余包括寒山寺的和尚僧人在内都统统与时俱进了。在银子的驱使作用下,过枫桥、泊胥水、游古寺、听钟声已成了游程中程序化经典保留节目。想实地真真切切体验感受一回张继创造描绘的诗境么?告诉你,难乎其难!因为那船已不是客船,而是画舫;人也不是对愁而眠,而是摩肩接踵,歌舞如潮;渔火吗,绝对不会是寒星般闪烁的一点两点,而是流光溢彩,满河璀璨。令人神往的钟声就更没的说了——高悬的大钟被小和尚专门把守着,谁敲都可以,敲一下五元,交完钱后该敲几下就几下,多一下都不行。有如此简单理由作支撑,寒山寺的钟声便一年四季从早到晚,弥天扯地地轰响着。

“闻钟声,轻烦恼,长智慧,添吉祥……”

伶牙俐齿的导游告诉我们,寒山寺听钟声活动一直是古城苏州的一个极具特色和影响力的旅游项目,深受众多海内外人士的推崇和喜爱。近年来,每年都有100多万游客前来寒山寺寻找张继诗中的意境。除夕寒山寺听钟声活动自1979年开始,至今举办了20多届,已成为中国开办最早、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旅游节庆活动之一。记得我们逗留驻足寒山寺的时候,那一年除夕寒山寺听钟声的活动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之中,门票竟拍销售和新年祈福钟声的预订异常火暴。据称,多数门票被连续10多年在寒山寺钟声里过年的香港和日本人购去了。为了最大限度满足游客的愿望,也为了最大限度的经济利益,当年除夕寒山寺听钟声活动又增加了一项新的内容,即在官方组织的108响辞旧迎新钟声敲响之后,凡愿掏大把银子的海内外游客还可以自己再敲150响新年祈福钟声。

缘于整体行程安排和囊中银子等因素,寒山寺除夕潮水一般的人流里自然不会有我晃动的身影。但可以肯定,在彻夜轰响的钟声里谁若说自己感受到了张继《枫桥夜泊》诗意的美妙,那是在把别人和自己当十足的白痴、傻瓜哄。但不管怎么说,有一点是无法否认的:趋向群聚,追逐热闹,张扬自我是大多数人的本性。

一首美妙的诗,一曲动人的歌谣,一方帝王的脚印,一段艳丽凄婉的传说故事,成全、造就一个高品位的旅游景点,这样的事例在国内国外并不鲜见。但火暴如古阳关、寒山寺者又有几处?是啊,当年的王维和张继无论如何意想不到,仅仅因为自己的一首诗,竟会使本来默默无闻的古阳关和寒山寺热闹红火到这样一个令人无法理解的程度,两地百姓会得到如此宏广的福祉,他们的脸上会那样溢满阳光般的灿烂。

知恩不报非君子。从这一原始朴素人情理念出发,我以为两地政府真应当拿出景点收入的一部分,请高手为两位功德无量的诗人建一座纪念馆,并用纯金或汉白玉雕一尊全身或半身像,并置于显赫位置供游人参观、凭吊才对。这样做至少要比挖空心思,组织、网罗平庸文人,牵强附会对诗人几十代,甚至几百代后裔、传人进行身世稽考要有意思有价值的多。

万里路长须年年走,万卷书厚应时时读。从古阳关和寒山寺归来,我不仅直接见证了名人效应的威猛,还在南方某刊一篇题为《争夺名人为那般》的文章里,读懂了国内诸多地方若干年前就十八般武艺并用,打的不可开交的名人争夺战背后一连串鲜为人知的故事。

2005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