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上课、评分成为人的精神生活的惟一的、吞没一切的活动领域。如果教师和学校舆论惟一的根据分数来给一个人做出好的或坏的结论,那他就不会努力去当一个好人。如果人的精神生活(而且是什么样的人啊,幼小的,非常娇嫩的,在兴趣、愿望和需要上都还极其脆弱的人)仅仅被局限在这个领域,也就是说,他只能在掌握知识上、分数上表现自己,那么就会有失败和困难在等待他,使他的生活变成一种痛苦。”
——[前苏联]瓦·阿·苏霍姆斯基
“我们还把创造认识上争论情景的方法和组织学习讨论的方法列入刺激学习和启发学习动机的方法。学生参与科学争论,不但使他们在有关问题上加深知识,而且不知不觉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主题上,引起新的学习兴趣。”
——[前苏联]尤·克·巴班斯基:《论教学过程最优化》
“顽强的回忆是一种劳动,这种劳动有时也是相当艰巨的;但是必须使儿童逐渐习惯于它,因为遗忘的原因往往是懒于回忆被遗忘的东西。因此,对记忆痕迹漫不经心的恶习就根深蒂固了。正因为这样,所以我们说那些当学生稍有遗忘就急于提示而不耐心等待的教师,是在损害着儿童的记忆。”
——[俄]康·德·乌申斯基:《乌申斯基全集》第10卷
“不要把课堂变成问答会。但是,只要学生能提问题,这就是重要的条件之一,它有利于形成和巩固学生对学习的内部诱因。单纯地听教师讲课不能充分发动学生的精神力量。正像我们在第一次谈话中所说的那样,只有当学生自己发觉在对教材的理解上还有这样或那样的衔接不上的地方时,他们求知的渴望才会产生和增长起来。当某些不相符合的地方引起学生的警觉,当他们感到还缺少某些成分才能使知识相互“吻合”的时候,这就是好事。”
——[前苏联]列·符·赞科夫:《和教师的谈话》
“不去尝试把学生引入某一领域或者感到这件事有困难的时候就过早地放弃它,那就等于承认,学生只要是在学校里,就无论如何不能在这些领域中得到发展。”
——[英]P·赫斯特:《教育的逻辑》
“(自卑)固然不好,“自负”也不好,容易停滞。我想,顶好是不要自馁,总是干;但也不可自满,仍旧总是用功。”
——鲁迅:《鲁迅书信集》第797页
“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当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陶行知:《行知书信集》
“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
——[德]阿·爱因斯坦《纪念爱因斯坦译文集》
“在优秀教师那里,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教师并不把现成的结论、对某一定理的正确性的证明告诉学生。”
——[前苏联]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怎么叫用不着“讲”用不着“教”?学生入了门,上了路了,他们能在繁复的事物之间自己探索,独立实践,解决问题了,岂不是就用不着给“讲”给“教”了?这是多么好的境界啊!”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如果你想要儿童变成顺从而守教条的人,你就会用压服的教学方法;而如果你想让他们能够独立地、批判地思考并且有想象力,你就应当采取能够加强这些智慧品质的方法。”
——[英]R·皮特斯:《和目的永别》
“不好的教师是给学生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使学生找寻真理。在第一种情况下,运动是由上而下进行的;在第二种情况下,运动是由下而上进行的。前者是学生由顶峰开始,努力走向基础;后者是从基础开始,学生站在基础上面,然后进到终点,升到顶峰。”
——[德]阿·第斯多惠:《第斯多惠教育文集》
“经验证明,小学首先应当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小学最重要的任务是授予学生一定范围的知识和技能。学习的能力包括一系列与掌握知识有关的技能:会谈、会写、会观察周围世界中的种种现象、会思索、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形象地说,这些技能是工具,没有这些工具就不可能掌握知识。”
——[前苏联]瓦·阿·苏霍姆林斯基
“研究应当以语文为主,还是应当以科学的专业教育为主呢?对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照我的见解,这一切都是次要的。如果青年人通过体操和走路训练了他的肌肉和体力的耐劳性,以后他就会适合任何体力劳动。思想的训练以智力和手艺方面的技能锻炼也类似这样。因此,有个才子讲得不错,他对教育下了这样一个定义:‘如果一个人忘掉了他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东西,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
——[德]阿·爱因斯坦:《论教育》
“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人生不外乎意志;人与人互相关系,莫大于行为;故教育之目的,在使人人有适当之行为,即以德育为中心是也。顾欲求行为之适当,必有两方面之准备:一方面,计较利害,考察因果,以冷静之头脑判定之;凡保身卫国之德,属于此类,赖德育之助者也。又一方面,不顾祸福,不计生死,以热烈之感情奔赴之;凡与人同乐,舍己为群之德,属于此类,赖美育之助也。所以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
——蔡元培:《蔡元培美学文选》
“教员不是拿所得的结果教人,最要紧的是拿怎样得着结果的方法教人。”
——梁启超:《教授法》
“现代教育的重点在于指导活动和采用活动型的教学程序。这种学习类型比起课堂的学习类型更合理,这主要是因为由活动而学习比起课堂情境下的学习更有意义,而且更易于迁移到新情境中去。”
——[美]J·M·索里:《教育心理学》
“教学要合一,有三个理由:
第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
第二,教的法子必须根据于学的法子。
第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
——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选》
“当人的世界观统帅着他的思维、感觉、意志、活动等一切精神生活领域时,知识就变成了起作用的东西。在创造性劳动中培养思维,这是教学技巧的重要表现,凭借这种技巧,教养使人变得聪明起来。”
——[前苏联]瓦·阿·苏霍姆林斯基
“学生提难题,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挑战’。老师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得不‘应战’。一个难题从提出到解决,学生提高了,老师也跟着学生一起提高,这就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
——茅以升:《学生考老师》,《解放日报》1980年9月15日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日: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礼记·学记》
“教育者的能动作用,表现在运用精神的和物质的教育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长期的影响,来达到自己预定的教育目的。受教育者的能动性,则是自己努力学习与善于接受教育者对自己施加的有利的影响。教育过程是否能够收到最好的效果,要看能否充分发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两个能动作用和这两个能动作用是否结合得好。”
——于光远:《教育认识现象中的“三体问题”》
“学习是得到促进还是受到妨碍,取决于任务的复杂性、顺序和结构,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教。”
——[英]威·道·沃尔:《儿童心理学对教育科学的贡献》
“把教授最优化和学习最优化融合在一起,就能保证教学最优化有一个完整的过程。但是,由于学习最优化是当前学校工作最薄弱的环节,所以它应当成为学者特别关怀的东西。”
——[前苏联]尤·巴班斯基
“教学要截得断才合得拢,教童子者总要作今年读书,明年废学之见,则步步著实矣。如其牵肠挂肚,瞻前顾后,欲其双善,反致两伤矣。”
——[清]王筠:《教童子法》
“穷苦和学问是好友;富贵和学问是仇敌。”
——陶行知:《行知书信集》第七页
“懂得还不等于已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为了取得牢固的知识,还必须进行思考。
思考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学生对所感知的东西要想一想,检查一下他理解得是否正确,并且尝试把所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践。”
——[前苏联]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人之病,只知他人之说可疑,而不知己说之可疑;试以诘难他人者以自诘难,庶几自见得失。”
——宋朱熹,摘自宋·黎靖德《朱子语类》卷十一
“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
——叶圣陶:《叶圣陶教育书简》
“如果你想通过科学教育学生,你就要热爱自己所研究的科学,并且精通它,那么学生就会爱你,也会爱科学,你也就能够教育他们;但是,如果你自己并不热爱科学,无论你怎样强迫他们学习,科学也不会起任何的教育作用。”
——[俄]列·尼·托尔斯泰:《托尔斯泰全集》第八卷
“虽然偶然的失败,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包括受惩罚的失败,对学习的进步并不是不利的,但相当经常的成功,还是必不可少的。正如普雷西和他的同事们提出:“学习以成功为动力。”除非动机是非常强烈的,连续的失败就会使学生失去信心而受挫折,妨碍进一步努力的程度。”
——[美]M·L·比格:《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
“若在中小学内,并没有建筑好基础,等到自悟不够时,再要补习起来,那就很不容易了。”
——蔡元培:《蔡元培选集》第149页
“教学总是很清楚地反映着教和学两个方面。
教是教师的活动,它包括讲述教材、组织学生观察所学习的事物和现象、指导学生学会和运用知识,还包括检查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和技巧的程度等。
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的自觉活动,它包括学生对一定事物和过程的感知,听取教师的讲解,理解所学习的事实、事物、现象和它们之间的联系,概括所感知的事实,按照教师指定的作业来巩固和运用知识等。”
——[前苏联]达尼洛夫等:《教学论》第128页
“凡人有记性,有悟性。自十五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则多记性,少悟性。自十五以后,知识既开,物欲渐染,则多悟性,少记性。故人凡有所当读书,皆当自十五以前使之熟读。”
——[清]张伯行:《养正类编》
“教育——这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教育者还必须具备一种对美的精细的感觉。你必须热爱美、创造美和维护美(包括自然界的美和你的学生的内心美)。”
——[前苏联]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信三四》
“应该尽可能地避免一切可能引起学生对自己记忆丧失信心的因素,因为这种经常跟优柔寡断的性格结合在一起的不自信,往往会使得儿童记忆力衰退。”
——[俄]康·德·乌申斯基:《乌申斯基全集》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陶行知
“师生年龄有差别,知识有差别,身份有差别,人格无差别!”
——储昌楼
“前后不一致是教育中最严重错误之一。”
[英]斯宾塞
“欲改革国家,必先改革个人;如何改革个人?惟一方法,厥为教育。”
张伯苓
“要教育人民,有三件东西是必要的:第一学校,第二学校,第三还是学校。”
[俄]托尔斯泰
“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无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
蔡元培
“保住我们的教学理想与热诚,鼓起勇气,继续点燃孩子的生命。”
[希腊]德谟克里特
“正确的教育是我们幸福的晚年,不好的教育是我们将来的苦痛、辛酸,是我们对其他的人们和整个国家的罪过。”
[苏]马卡连柯
“我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
[英]达尔文
“对于青少年,最关键的是从小要有好奇心,遇到问题追问下去,这种精神比考试得到好分数更重要。”
李政道
“必须按照事物的发生和存在的本来面目进行教学,即通过研究因果关系进行教学。”
——[捷克]扬·阿·夸美纽斯:《夸美纽斯教育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