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世界上最神奇的心理健康课
30729000000012

第12章 心理问题及矫正(5)

(4)家长的期望程度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可以说是广大家长的共同心态。这种心态应该说是正常的。问题是如何引导子女成“龙”成“凤”。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往往对孩子的学习抓得很紧,使其整天处于“学习、看书、作业、成才”的氛围之中,甚至不顾孩子身心发展特点及实际情况,制定一些严厉的奖惩措施,多少分以上进行奖励,低于标准则受皮肉之苦,给孩子背上沉重思想包袱,有的甚至会出现孤僻、焦虑和烦躁不安等异常心态。

2.学校原因。细心观察,不难发现,学校教育中的一些不良因素,也是导致学生产生孤独行为的重要原因。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题海战术,加班加点。为了应付竞争激烈的升学考试,不少学校千方百计在升学率上做文章。搞题海战术,加班加点延长教学时间,这是当前存在的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讲究升学率,这本身并没有错。问题在于许多学校违背教育教学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搞得学生整天精疲力竭,头昏脑涨,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致使有些学生出现孤僻、冷淡等异常心理,岂非得不偿失?

(2)学习气氛过于紧张、严肃。学校的教育教学既应是紧张、严肃的,更应是团结、和谐、活泼的。但现实情况是,许多学校是紧张、严肃有余,团结、活泼不足。不少教师在学生面前总是板着面孔,从不露一丝笑容,做出一副严肃的样子。学生怕见老师,见到老师往往比较紧张,课堂里不敢接触教师的目光,生怕教师叫起来回答问题。正像日本学者所说,课堂里“弥漫着防卫型气氛”。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又怎能心情舒畅呢?特别是那些胆怯、退缩的学生,其精神时常处于紧张状态,在学习和生活中,几乎总是在畏首畏尾、提心吊胆地过日子。

(3)情感偏差,教育态度不端正。有的教师缺乏教育基本理论知识,不懂得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往往把注意力放在少数尖子学生身上,对那些所谓的差生或双差生是冷眼多、鄙视多、批评多、呵斥多,而热情少、关心少、表扬少、平时融洽的谈心少,从而有意无意地挫伤了学生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自尊心,使学生产生消极的情绪,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三、教育与引导技巧

通常认为,年纪越大的人会更多体验孤独,事实并非如此。1979年,珀里的调查报告指出,孤独最容易在18岁以下儿童中发生。在这一年龄阶段,有79%的人报告他们有时或经常体验孤独,而55岁以上的成人中仅占37%。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年轻人正处在一个脱离旧家庭关系和寻找新知己的转折点上,这时,他们往往会因为缺乏知己而更容易受到孤独体验的挫折。

孤独通常伴有情绪和行为症状。孤独学生往往表现出惧怕、自卑、无能为力、情感淡漠、悲观失望等症状。他们往往厌恶学习,在自悲自叹、自暴自弃、颓废彷徨、唉声叹气中打发时光。有的会因无法忍受孤独的痛苦,走上离家出走甚至自杀的道路;有的出现心理变态;有的受不了被集体孤立的痛苦而求救于外面的“问题团伙”,滑入“问题儿童”。

由于孤独行为具有一定的内隐性,往往以消极顺从的形式表现出来。对集体的干扰不太明显或无影响,因此,不太容易引起家长和教师的注意。但孤独在中小学生中存在的广泛性,以及孤独所造成的不良后果应引起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重视。广大家长和教师应提高对孤独现象的认识,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矫正学生的孤独行为。

从家庭来说,首先要注意丰富孩子的生活。患孤独症的孩子往往生活比较单调乏味,家长应多带孩子到公园、游乐场或郊外走走、看看、玩玩,以开阔孩子的视野,陶冶其性情。不要总是把孩子关在家里,让其长时间一个人呆坐、玩积木、看电视、翻图书等,以减少其孤独感。也可多带孩子到左邻右舍、亲朋好友家串串门,让孩子在与他人的接触中,在与同伴的玩耍、游戏、交往中,培养其社会交往能力,享受儿童应有的欢乐。

其次,应多与孩子接触、交流,家长不应因工作忙而忽视与孩子的接触与情感交流,造成与孩子情感上的隔膜与疏远,应在工作之余尽可能多地同孩子在一起谈心、讨论、游玩,例如,在干家务活时应鼓励孩子参与,以便在共同劳动过程中交流思想,沟通情感,增加了解。

再次,应为孩子创设良好的活动条件。孩子如果老是闲着、无事可做,便会感到孤独、寂寞、烦恼和不安。因此,要为孩子创设活动的条件,让他从事一些有趣而且有益的活动。如在阳台上为孩子开辟一块自由活动的天地,教他种植花草、喂养小动物等,孩子可以在栽培、喂养的过程中,增强自信心和责任感,减少呆坐、无所事事等造成的孤独机会,而且在栽培、喂养后的成功所产生的愉悦心情,会缓解其孤独的症状。

就学校教育而言,在明确办学方向、端正教育态度的前提下,尤应注意以下几点:

培养优良的班集体

几十名学生组成一个班集体,一个班集体就好似一个大家庭。温暖、健康、和谐的家庭会使人生活愉快,心情舒畅,反之则会使人产生紧张、没劲之感。因此,教师应努力培养优良的班集体,建立团结、和谐、健康的班级气氛。同学之间在学习上相互帮助、共同进步;生活上相互关心、相互照顾。建立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一个同学犯了错误,全体同学共同关心他、帮助他。大家共同珍惜班级集体的荣誉,为成为班级集体的一名成员而自豪。

培植自信

自卑是孤独学生的一个较显著特征。不少学生因成绩较差,受到挫折或犯有错误以及其他原因而产生自卑情绪,形成闭锁心理。教师应注意发现学生自卑的苗头,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增强自信心。对中等生和差生应采取表扬为主批评为辅的方法,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哪怕是学生的一点进步,一次好人好事,都应当予以表扬,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对于学生的错误也应耐心指导与帮助,切忌以冷淡、厌恶、嘲讽、蔑视等态度,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有位老师介绍了这样一件事:一名孤独学生,表面上对学习漠不关心,考试成绩好坏都不太在乎,实际上全不是这回事。有一次,教师在他的作业上批了“有进步”三字,他竟然激动得晚上睡不着觉,心想我只要加把劲,学习是会有进步的,并暗下决心保持这个荣誉,还要不断进步。家长和教师不断地给他鼓励和表扬,这样不仅提高了他对学习的兴趣和爱好,也增强了他学好的信心。

培养兴趣

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是中小学生的一个心理特征,即使差生也不例外。他们也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老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特别是差生的兴趣、特长,有意识地通过第二课堂、选修课、活动课等形式加以培养,从而使学生的兴趣、特长得到发展,形成个性。学生在兴趣活动中的成功体验也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再通过教师的引导,从而成为学习的动力。例如,一名学生成绩很差,不少老师都很嫌弃他。班主任发现他很少说话,不大参加班级活动,经常一个人在课余时间摆弄一台照相机。经过了解,发现他十分爱好摄影,班主任知道这一情况后,特意请了一位对摄影颇有研究的物理老师教他摄影,使他学到了不少摄影方面的知识,掌握了一些摄影技能,摄影技术有了很大进步。他心里十分高兴,在感激班主任和这位辅导老师的同时,他觉得学习并不是一件难事,自己学摄影,进步不是很快吗?如果把这股劲花到学习上,学习肯定会有很大进步。后来,在班主任老师的帮助下,这位同学学习不断进步,最后成为班上的三好学生。

照顾个性

教师所面对的是几十张不同的面孔,教育的亦是几十颗不同的心灵。教师在教育学生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气质、性格等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例如,对于抑郁质的学生,教师切忌公开指责,要加倍关怀、爱护他们,要根据他们的潜力、体力与能力适当降低或调整要求,鼓励他们勇敢前进。对于内向型性格的学生,教师要耐心教育,鼓励他们参加集体活动,激发他们对新鲜事物的兴趣,改变他们适应能力差的状况,培养他们积极、热情、开朗、活泼的性格,融洽他们与教师、学生之间的关系,培养他们的集体观念,使他们乐于参加集体活动。

自卑心理行为分析及矫正

一、自卑心理行为的表现

自卑作为一种主观心理体验,总是通过其言行举止反映出来,因此,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不难发现青少年在不同情境下表现出来的自卑心理。例如,假使我们看到一个傲慢自大的人,我们可以猜测他的感觉是:别人老是瞧不起我,我必须尽力地表现表现,让他们知道我是何等人物;假如我们看到一个人说话时表情过多,我们也可以猜测出他的心理:如果我不加以强调的话,在这时我所说的东西就显得太没有分量了;一个同学,在举手间处处故意要凌驾于他人之上的人,我们也可以猜测:在他背后是否有需要他做出特殊努力才能抵消自卑感的存在,这就如怕自己个子太矮的人,总是要踮起脚尖来走路,以使自己显得高一些。在班级中,我们每每也可以见到这种情形,怕自己个子太矮的同学会挺直身子并且紧张地保持这种姿势,以使自己看起来比实际高度要高一些。总而言之,每一个人都在依他的生活方式,用自己的方法来表现出他的这种情绪,只不过是表现方式不一样而已。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积极、主动的反映,社会经历不同、心理创伤不同,其表现出的自卑心理也各不相同。因此,对青少年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怀有自卑感,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和学习的观察、了解中获得。对自卑感的研究,从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开始,很多心理学家都对此进行了研究和揭示,在这儿,我们可以介绍一下日本心理学家中岛义友的自卑感检查量表及检查方法:

1.你小时候在摔跤或赛跑中总是输吗?

2.受重伤或大病后,对运动是否丧失信心?

3.身体有残疾之处吗?

4.小时候口吃吗?

5.是左撇子吗?

6.你是否认为爸爸或妈妈只爱弟弟(姐妹)?

7.你有时是否非常羡慕朋友的家庭?

8.你在小时候经历过可怕或羞耻的事吗?

9.隔壁传来窃窃私语时,是否经常怀疑在谈论自己?

10.一个人独处时感到舒畅快乐吗?

11.是否因讨厌遇上的人而绕道?

12.你容易受煽动吗?

13.你讨厌比赛吗?

14.至今你是否认为有人看透自己的内心,并且因而感到苦恼?

15.见到你所讨厌的人遭到困难,是否觉得他活该?

16.喜欢和年幼的人一道玩吗?

17.你觉得欺负女孩子有趣吗?

18.老师特别无视你吗?

19.你总是不服输吗?

20.你认为即使父母不在也能设法生活吗?

请对于以上问题,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

经过概括总结和加权平值,中岛义友认为,如果对该调查项目的一个肯定答案以一分计算,那么,正常青少年的平均分数是4.88分,非正常青少年的平均分数是7.07分,那么7分至8分以上者都是极端自卑的人,并且,那些怀有强烈自卑感的人,在正常青少年中占14%,在非正常青少年中占45%,但是,如果将轻微的自卑感也包括进去,那么,丝毫没有自卑感的青少年反倒是极少数了。

青少年进入十三四岁这个年龄阶段以后,在年龄特征上,身心发展变化得十分明显,具体地表现为:体重、身高迅速增长,第二性特征开始出现,并且开始有了青春期心理。伴随着身心的不断成长和变化,青少年的自卑心理在这一时期具有较为明显的年龄特征。因为青少年的自卑心理不是先天带来的,而是他们在后天的学习、生活过程中形成的。自卑感作为自我意识的一种表现,随着他们对自己的认识,比如,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尊心、自信心的不断变化而变化,青少年的自卑心理往往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身体方面的自卑心理、自我意识方面的自卑心理及性方面的自卑心理等。

身体方面的自卑心理

青少年在从14周岁到17周岁这个年龄阶段,身体发展变化速度很快,表现出的特征也较明显,虽然他们的身体发展变化带有稳定性和平衡性,但也不可一概而论,还带有不平衡性和个别差异性,表现在不同个体身上,因自我意识的不同,会给有些青少年带来自卑心理。

比如,有一位中学生,因为自己是“豆芽菜”体型而深深苦恼,在校组织的各种文体活动中羞于出头,在力量型的体育活动及比赛中,往往不好意思在别人面前打赤膊,上课时,时时猜测周围的人们都看着他,心情十分苦闷,即使是在烈日炎炎的夏季,他也是长衣长裤,久而久之,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伤害,形成自卑心理。对这种类型的学生,作为教师和家长,应该注意培养他的自信心及自尊心,将他的注意力吸引到其他活动上来,进行兴趣及注意的迁移,发挥他的长处。也有的青少年因错误的自我意识而长期受自卑心理的困扰。一位整形医生曾谈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个女同学来到这位医生这里,要求作冷冻治疗,说自己患上了严重的狐臭,同学们都不愿和自己交往相处。医生检查完后,发现她并未患上所谓严重的狐臭,只不过是正常的汗腺分泌而已。他针对这位女同学的心理作了这样的治疗:打上麻药后,什么也未做,给这位女同学讲“治好了”。后来,这位同学一直未再来。实际上,她就是一位因身体而产生自卑心理的一个典型例子。

在家庭中的自卑感

在儿童心理发展及变化的过程中,什么都可以成为自卑感的源泉,因为自卑感在不同的场合有着不同的表现。在对某校四个班中的7位养子、随嫁儿学生的跟踪观察中,发现一个这样的问题:他们都有较一般同学严重的自卑心理。一般来说,养子父母亲心中充满着美意和爱情,但他们对于是否将养子这一事实告诉收养的孩子这一点感到十分犹豫,因此,他们心中总有一种不安和担心,对养子的关系缺乏自信,不能安心地承担养育的责任,随之而来的,当孩子意识到这一问题时,会因为自己是养子而在同学们面前感到抬不起头来,时刻猜疑别人会指其后背说:“这个人的爸妈不是亲的。”由此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

学习及知识方面的自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