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世界上最神奇的心理健康课
30729000000011

第11章 心理问题及矫正(4)

从青少年学生自身来讲,应该养成虚心接受家长和老师正确教育的良好习惯,遇有不顺心的事能够多向父母、老师、同龄人倾吐,以求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帮助,取得心理上的平衡。同时,要逐步学会正确地对待自己所遇到的各种现象和困惑,学会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不要自我娇惯,而应有意识地到现实生活中去经风雨,见世面,自觉地锻炼自己。

总之,解除烦恼,最重要的是对待烦恼要有正确的态度和正确的处理方法。有时借助于他人的力量是必要的,但最好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解除。解除的方法很多,且因人而异。不过,下面几点也许是具有普遍性的:

1.坦诚地接纳自己。接纳自己就是要接受真实的自我,客观地看待和评价自己。既看到自己的长处,也看到自己的短处;既接受自己的优点,也接受自己所有的缺点。一个缺乏某种程度的自我接受的人,决不可能有真正的成功与幸福。我们都是大自然之子,你就是你。很多人会因自己外表的造型不能符合现时最时髦的标准,而排斥自己。因为自己身材太矮、太高、太瘦、太胖而烦恼,因为自己的乳房高耸或干瘪而感到无地自容,这是很不应该的。你应该对自己有信心:我也许不完美,也许会犯错误或者有缺点,也许会走偏了路,也许要长途跋涉,但我是有用的,我一定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比现在更美好、更聪明、更强大、更能干。这样,你就既不会觉得世界上独有自己伟大、自命不凡,也不会因为一点微不足道的小事就意志消沉,好似世界上最无能的就是自己,进而保持健康、快乐的良好心境。

2.坦率地面对现实。人是现实中的人,而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如果想脱离现实而避免烦恼的产生,显然是一种天真、幼稚的不成熟想法。解决烦恼最有效的良药,就是坦率地面对现实,保持认真的态度和正确的方法。如果对烦恼采取不正确的态度和方法,不但不能消除烦恼,而且还可能使烦恼越来越多,变得复杂化,最终使自己陷入烦恼的恶性循环中去。这种情况本身就是烦恼所具有的特性。所以,大家应该懂得,不管是依靠自己还是借助他人的力量去解除烦恼时,都要坦率地面对现实,采取认真的态度和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3.勇敢地原谅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不管是出于何种目的和动机,也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的,对一个心理正常的人来说,都应对做了对不起自己和他人的事感到内疚。然而,事实上,这种内疚感在那些出于不良动机和目的的人身上表现得极不明显,甚至可以说是荡然无存。原因何在?原因就在于这些人能“勇敢”地“原谅”自己。尽管这种“勇敢”和“原谅”从道义上不值得效仿,但就方法论而言,这对那些因出于良好动机而说出或做出有违心愿的言行而深感羞愧的人来说,倒是很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因为好心办错事陷入烦恼泥潭不得自拔,不仅于人无益,且于己亦有害。重要的是用我们的情感对目前环境中的事实作出适当的反应。就情感的回应来说,过去的事情只可记录下来、埋藏起来、遗忘掉,而没有必要用各种方法回到过去,那只会使我们迷失于过去之中。对我们来说,目前的方向与目标,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当然我们要认清自己的错误,否则方向修正不过来,引导也不能正确,但是责难、憎恨却徒劳无益。

4.保持乐观、开朗的情绪。生活常识告诉我们,不良情绪和烦恼是一对孪生姐妹,密不可分。所谓情绪,是指客观事物或对象是否满足自己需要时而产生的主观体验。一般来说,对那些能够满足自己需要的事物或对象,就会产生一种满意、高兴、喜悦、爱慕的积极情绪体验;反之,则会产生痛苦、忧愁、厌恶、恐惧、憎恨的消极情绪体验。积极的情绪体验能够激发人体的潜能,使其保持旺盛的体力和精力,维护心理健康,消极的情绪体验只能使人意志消沉,有害身心健康。作为一个现代人,学会保持乐观、开朗的情绪,是十分重要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如何才能保持乐观、开朗的情绪?照下面所说的去做,你就能够做到。建议你不妨试一试:

(1)尽量忘掉不愉快的事情,轻视烦恼本身的价值;

(2)随时保持思想的愉快,永远面带微笑;

(3)学会保持友情,对别人要少苛求,对他们的错误、失败要多加宽容,对他们的行为要寻求可能的最佳解释;

(4)唤醒愉快的记忆,养成快乐的习惯;

(5)学会倾吐和交流,保持快乐的心境。

孤独心理行为分析及矫正

一、孤独心理行为的表现

孤独的特点是社会人际交往和沟通模式的异常,即缺乏与人与环境进行接触交往的愿望,缺乏学习和模仿的能力。孤独离群,不会与人建立正常的联系;言语障碍突出;兴趣狭窄,行为刻板重复,强烈要求环境维持不变;甚至会影响智力的均衡发育。

二、孤独行为形成的原因

青少年学生孤独行为产生的原因十分复杂,国外有研究认为,它可能是由于在脑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的缺损所致。但我们认为它更多的是与人的生理与心理因素有关,也受到学校,家庭及社会环境诸多因素的影响。

学生自身的因素

1.生理因素。青少年期的孩子由于处在第二个生长发育期,有机体各部分之间以及整个有机体和环境之间常常暂时失去平衡,其机体发育和肌肉力量的增长往往超过各运动器官的调节能力的发展,以致会出现一些短暂的动作不灵巧、不协调或笨拙之感。这时期如果他们适当的温情与欢乐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情绪上的饥饿。再者,随着性的成熟对异性的兴趣增加,有的学生会感到不安。当他们与异性接触的时候,会出现脸红,不自在,举止呆板,词不达意,如果不以为然,多次接触就自然了。如若产生“我担心控制不住自己”的想法,与异性接触会变得越发的不安,并在“我控制不住”的心理作用下日趋严重,导致“社交恐怖症”,这种青春期的不适应现象在女生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由于生理上的较早较快的变化,以及对肥胖的厌恶感和恐惧感,她们会产生羞怯、紧张厌恶、不安、抑郁等心理,从而形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再加上过重的课业负担的影响,她们在心理上往往难以接受,从而影响学业成绩的提高,造成一定的自卑感。因此,在孤独型学生中往往女生多一些。另外,有些生理上有某种缺陷或身体上有某种残疾的学生,这类学生从小就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低人一等,有一定的自卑感。随着年龄的增长,入学以后,他们非常担心老师和同学因自己的缺陷而瞧不起自己或歧视自己,自卑感日益增长。他们不愿和老师同学交谈,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即使在别人的劝导下参加,往往也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难以调动其主动性、积极性。有时在别人再三要求下参加时,甚至觉得别人想看自己的笑话。他们总喜欢一个人呆着,独自思考,时间长了以后,他们就会出现寡言少语,情感冷淡,不善交际等表现。孤独感日益增强,学习上主动积极性受到抑制,学习成绩日趋下降。

2.心理因素

(1)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的影响。青少年期学生心理的发展极其复杂,是一个半成熟、半幼稚的时期,一个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复杂的时期:①自我意识有了迅速发展,突出表现在“成人感”的发展上,青少年强烈要求独立自主,开始意识到自己和别人的不同之处,表现出自我教育的要求,在调节、支配自己的行为方面的独立性、自觉性有了很大发展,但这种评价和调节能力还不高;②在情感的发展方面,由于青少年时期性成熟过程的急骤进行,受内分泌腺素的影响,青少年的神经系统具有高度的兴奋性,同时也依赖于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使青少年的情感过程具有以下特点:首先,青少年的情绪具有较高的兴奋性,例如,他们会因一件小事而狂喜,也会因一件小事而痛心。其次,由于青少年的生理因素和心理发展的矛盾和困难,使他们产生情绪上的紧张性,尤其在少女身上表现得较明显。例如,她们精神不振,容易发怒,不安和自卑等,这些都与月经周期有密切的关系。总之,青少年期确实是个不稳定时期,是“困难期”、“危机期”,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充满着矛盾,这个时期可塑性大,如果教育不得法,青少年就会不接受成人的教导,而经常用固执、粗鲁、执拗、孤僻等方式来表示对抗。

高中学生处于青年初期,这个时期最重要的心理成果就是发现了自己的内心世界,随着心理的成熟,青年学生越来越发现自我与其他同龄人之间的心理差异,意识到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产生了与人交往,了解别人的内心世界,并被同龄人接受的需要。如果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感到“自我”无法找到理想的依附之处,便会感到空虚,从而产生孤独感。同时,他们还面临着一个自我同一性的问题,即关心自己是怎样的人,会成为怎样的人以及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因此,一方面,会觉得自己心中有许多不愿轻易告人的秘密,有一种闭锁心理;另一方面,又渴望别人了解自己,能与自己彼此以心换心地沟通思想。在觅不到这样的“知音”时,便会陷入惆怅和苦闷之中,觉得自己与周围世界存在着一层隔膜。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有些学生在进人高中以后,因一时不能适应高中富于竞争的学习生活,自己感到有一种精神压力,又不肯向别人诉说自己心中的焦虑,所以变得寡言少语,闷闷不乐。

(2)青少年学生气质、性格的影响。气质是表现在人的情感、认知活动和言语行动中的比较稳定的能力特征。人的气质可分为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四种类型。大量调查结果表明,孤独型学生多为黏液质和抑郁质的学生,这是因为黏液质学生具有沉着冷静,情绪发生慢而弱,思维语言动作迟缓,内心少外露,坚忍、执拗、冷漠等心理特点;抑郁质学生具有柔弱易倦,情绪发生慢而强,易富于内心体验,言语动作细小无力,胆小、忸怩、孤僻等心理特点。性格是表现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根据内外倾向可把性格分为内倾型和外倾型。内倾型学生往往更多地注意与关心内部世界,富于幻想与自我体验,孤僻;外倾型学生往往更多地注意与兴趣有关的外部世界,开朗、活泼,善于交际。有人调查了55名孤独型学生,发现性格上都属于内倾型,他们和别人亲近较慢,一般不太活泼,在新的环境中多半沉默,需要较长时间才能适应。

(3)青少年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影响。青少年学生因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较低,往往会出现对自己评价过高或过低的现象,产生自傲或自卑心理,从而影响人际交往。自卑不同于自谦,它是一种不健全人格的反映。按照心理学家艾里克森的自我发展观的解释,一个人在学龄初期,即从六岁至十一二岁年龄阶段,应是获得勤奋感而避免自卑感的时期。这时的儿童,智力得到不断发展,特点是逻辑思维能力迅速发展。这时期,如果他们的学习等各项活动因为获得成绩而得到同伴和成人的支持与肯定,就会发展起进取心和勤奋感。如果他们的活动得不到积极的支持、帮助、肯定和赞扬,而受到了种种否定和压制,他们就会产生挫折感和自卑感,在以后的长期生活中,会有事事不如人之感。也有一些学生自视清高,以一味清高绝俗的态度对待周围人。一位高三学生,他原是个活泼好动,很爱说话的少年,进入高中以后,他开始立志“奋战三年,考上北大”。也就在这时,他与周围同学格格不入了,认为“他们总是说废话多,目光短浅,只满足于现状”。他强制自己不跟同学接触浪费时间,而是自己一个人学习。从此,他开始与外界“隔绝”,与同学们疏远了。然而,事与愿违,由于缺乏与同学们的情感沟通,信息交流,学习反而退步了,人际关系上的隔阂又加重了心理负担,烦闷、苦恼,孤独感不时袭上心头。

外部环境因素

1.家庭原因。研究表明,家庭气氛紧张,家长期望过高以及教育方法简单、粗暴等,都是导致青少年产生孤独感的重要原因。

(1)父母不和、分居或家庭缺损。父母分居、家庭缺损的孩子,由于长期只能跟一位亲人生活在一起,如果这位亲人因忙于工作而无暇给孩子以温暖和爱护,就会致使孩子从小就得不到或很少得到父母的爱,很小的时候就已感受到孤单一人的寂寞和痛苦,长大以后很容易形成孤独的性格。父母不和,经常发生争吵,家庭不良的精神压力会使孩子过于紧张,造成孤僻不合群的性格。如某初三有一个学生,原来生长在一个温暖的知识分子家庭。由于他天资聪明,从幼儿园到小学老师都很喜欢他。他兴趣广泛,会下围棋、象棋,学习成绩一向很好。可是三年前,父母开始闹离婚,经常争吵,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的,有时连晚上也不得安宁。他曾含泪跪在父母面前恳求他们不要吵架。但盛怒的父母谁也不肯让步,反而把气出在他头上,使他无法安静休息、学习,经常从恶梦中惊醒,第二天,还得拖着沉重的脚步去上学。他的父母终于离了婚,他整天愁眉苦脸,唉声叹气,有时暗自哭泣。一听到嘈杂声便心烦意乱,晚上经常失眠,自卑、忧郁、焦虑等痛苦缠绕着他,他默默地承受着这一切。

(2)家庭教育方法不当。家庭教育方法与家长的教育风格有关。家长的教育风格一般分专制型、民主型和放任型三种。研究表明,有孤独症学生的家长多采用专制型或放任型教养方法。他们有的用打骂、训斥等方法管教孩子,特别是当孩子犯错误时,家长总是怒气冲冲地责骂,不允许孩子有申辩的机会;有的对孩子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只关心孩子的吃住问题,对孩子的思想问题不闻不问。孩子觉得自己在家中得不到重视,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体会不到自己的成长在家庭中所起的作用,因而产生自卑情绪,不求上进。这两种教养方式都会造成孩子与父母感情上的疏远、冷淡,导致孩子出现孤独行为。

(3)青少年在家庭中的地位影响。青少年在家庭中的地位对其心理成长有一定的影响。有不少孩子在家中得不到重视,不受喜欢;但更多的孩子在家庭中是“小皇帝”、“小太阳”,他们听不进别人的话,尤其是听不进批评的话。这些儿童在顺境中长大,往往经受不住一点挫折和失败,甚至遇到一点不顺心的事也会伤心、发脾气,觉得家长对他不好。这部分孩子一旦到了新的环境中,往往由于自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差,而不能与他人融洽相处,有的甚至成为众人所讨厌和嫌弃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