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7月,孔繁森出生在山东省聊城市堂邑镇五里墩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18岁参军,在部队工作了七年。1966年9月,孔繁森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复员后,他当了工人,后被提拔为国家干部,历任聊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西藏岗巴县委副书记、莘县县委副书记、聊城行署办公室副主任、聊城市林业局局长、聊城行署副专员、拉萨市副市长及阿里地委书记。1994年11月29日,孔繁森在新疆塔城不幸殉职。
大爱无疆1979年,国家要从内地抽调一批干部到西藏工作。时任聊域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主动报了名,还请人写了"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做千秋鬼雄死不还乡"的条幅以自励。刚到西藏,他又写下"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的诗句,以此来表明自己的志向。
从踏上西藏这片土地开始,孔繁森就暗下决心,要把自己的一切献给西藏这块神圣的土地,献给勤劳、勇敢的藏族人民。孔繁森在岗巴担任了三年的县委副书记,与当地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有一次,他骑马下乡,不幸从马背上摔了下来,昏迷不醒。当地的藏族群众抬着他走了三十里山路,把他送到医院抢救。当他从昏迷中醒来时,看到很多藏族同胞守护在身边,内心十分感动。当他调离岗巴时,藏族同胞依依不舍地含泪为他送行。
在西藏工作期间,孔繁森深深爱上了这片壮丽、神奇的高原,深深爱上了这里的藏族人民。同时,他也深深感受到当地群众要求改变贫困面貌的迫切愿望。
回到山东后,他曾表示:"我这条命,是藏族老百姓捡回来的。如果有机会,我愿意再次踏上那片令人终生难忘的土地,去工作,去奋斗!"1988年,孔繁森担任聊城市行署副专员。这一年,山东省在选派进藏干部时,省政府认为孔繁森有在西藏工作的经验,便准备让他带队入藏。组织上问他有什么困难时,他说:"我是党的干部,服从组织的安排。"回到家后,他鼓起勇气对妻子说:"庆芝,组织上又安排我进藏了。我亏欠你的太多了!等从西藏回来,我一定会加倍地补偿你。"临走时,孔繁森默默地来到年迈多病的老母亲面前,想到这也许是他和母亲的最后一次见面,就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感情。他跪在母亲面前说:"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娘,您要多保重!"说完,流着眼泪给母亲深深地磕了一个头。
为了党的事业,孔繁森把对家乡、亲人的爱深深地埋在心底,把博大无私的爱奉献给了祖国和广大的人民群众。
没有血缘的父亲和儿子孔繁森第二次入藏后任拉萨市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和民政工作。任职期间,他跑遍了全市八个县区的所有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的乡办、村办小学,为发展西藏地区的少数民族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991年,孔繁森因为车祸,造成了严重的脑震荡,颅骨骨折,高烧昏迷。住院治疗期间,他得知一所学校出了问题,便不顾高烧骑着自行车赶到那所学校去处理。在孔繁森和全市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拉萨的适龄儿童入学率从45%提高到了80%。
1992年,拉萨市墨竹、工卡等县发生地震。时任拉萨市副市长的孔繁森立即赶赴灾区。在羊日岗乡的地震废墟上,有三个失去父母、无家可归的藏族孤儿---曲尼、曲印和贡桑。这三个孩子一看到孔繁森,就哭着喊着扑到他的怀里。孔繁森看着他们心疼极了,于是他决定亲自承担起抚养这三个孤儿的责任,成为他们的父亲。
孔繁森一个人孤身在外,又要工作,又要照顾孩子,承受着一般人难以想象的辛苦和劳累。尽管他自己的家庭负担比较重,但每次下乡,他总要把钱分给那些生活贫困的藏族群众。往往刚过半个月,他的工资就花得所剩无几,有时连交伙食费的钱都不够。
在西藏工作的近十年时间里,孔繁森几乎没有往家里寄过钱。他节省下来的工资,大部分都花在了藏族群众的身上。收养孤儿后,他在经济上就更加拮据了。以前,他是一个人,生活上还能凑合,可现在他要照顾三个孩子,他不能让孩子们受委屈。
1993年春天,孔繁森悄悄来到西藏军区总医院血库,要求卖血。护士看着他那已经斑白的鬓角,婉言劝道:"您这么大年纪了,不适合卖血。"孔繁森连忙恳求道:"我家里孩子多,负担重,急需要钱用。请你帮个忙吧!"护士见孔繁森如此恳切,只好同意了他的请求。
孔繁森的生活极其俭朴,他经常只吃白饭和榨菜,工作忙的时候,开水泡馒头和方便面也是常有的事。他穿的许多衣服都打着补丁,就连块香皂都舍不得买。每次去拉萨和阿里,他总要买一些比较便宜的生活用品带回家,因为有地区差价,这样可以省一些钱。尽管对自己苛刻,但他对别人却总是很慷慨大方。
在拉萨市堆龙德庆县桑达乡的敬老院里,有一个叫琼宗的老人,到现在还保存着孔繁森送给她的一双棉鞋。在一个寒冷的早晨,孔繁森冒着严寒来到敬老院。他发现老人的鞋破了,脚冻得发红发肿,便心疼地把老人的双脚抱在自己的怀里,细心地呵护着。
第二天,他就送给了老人一双新棉鞋。不久,他又给敬老院的老人们送去了半导体收音机。接过孔繁森自己掏钱买的收音机,老人们都非常感动。其中的一位老人激动地对孔繁森说:"还是新社会好哇!要是在解放前,我们根本就见不到像您这样的崩布拉(当官的)!"有一次,孔繁森到拉萨市林周县阿郎乡的敬老院去看望孤寡老人。当他看到一位藏族老阿爸的脚因烫伤而溃烂发炎时,便打开随身携带的药箱,为老人擦洗涂药。然后,他又用纱布将老人的脚裹好,还把自己穿的灰色风衣送给了老人。
临走时,他掏出身上仅有的三十多元钱塞到老人手里。老人感动得边流眼泪边说:"孔书记真是比亲儿子还要亲!"阿里人民的活菩萨后来,孔繁森要到阿里工作。有人劝他说:"你是山东的干部,已经先后两次进藏,该吃的苦也吃了。凭你的政绩和能力,回去一定可以干得更好,进步得更快。"孔繁森听后,神情顿时严肃起来,他说:"怎么能说我是山东的干部呢?我们共产党员无论在哪里工作都是党的干部,都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为了深入了解阿里的情况,孔繁森挨个县、区、乡不断地跑。整个阿里地区总共106个乡,他的足迹遍布其中的98个乡,行程八万多公里。
阿里地广人稀,只有六万多人。有时,他开着越野车在空旷的荒野奔波一天也看不到一户人家。饿了,他就吃一口风干的牛羊肉;渴了,他就喝一口山上流下来的雪水。由于过度劳累,他的直肠纤维瘤复发,疼痛难忍,可他一直瞒着别人。
有一天,孔繁森到噶尔县门士区检查工作,看到前面有几间土坯房,听说那儿住着两位孤寡老人。他走进房间,看见一位藏族老阿妈有气无力地靠在墙上。"阿妈,党派我来看您老人家了!"说着,他用手摸了摸放在地上的袋子,糍粑不多了。他又摇了摇一旁的酥油茶壶,也快空了。原来,政府给老人的生活费不够用。孔繁森马上掏出两百元钱给随行的同志,说道:"去给老人买些茶叶、食盐、酥油和大米吧。"然后他又转身走进另一位孤寡老人的家。老人病了,正躺在一张破羊皮上。孔繁森心情沉重地对区里的干部说:"马上请医生来给老人看病,另外再买张床垫来,要厚,要暖和。"从那以后,只要有人去噶尔县,孔繁森必定要托他们给这两位孤寡老人带些钱、粮食和衣物。
1994年初,正当孔繁森带领全地区人民为建设阿里而努力奋斗时,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风雪席卷了整个阿里高原。漫天的风雪,给阿里地区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2月26日,孔繁森来到受灾最严重的革吉县亚热区曲仓乡。他看到一位藏族老阿妈把外衣披在风雪中哀号的小羊羔身上,自己却在零下二十多度的严寒中冻得瑟瑟发抖。他的眼睛湿润了。他用手捂住脸,强忍着不让泪水流出来。他猛地转身回到越野车上,脱下自己穿的一套毛衣毛裤,下车后递给了那位老阿妈。老阿妈伸出已经冻僵的双手,接过还带着体温的毛衣毛裤,嘴唇颤抖着说:"你真是我们的活菩萨!"背着药箱的地委书记每次下乡,孔繁森都要随身携带一个小药箱。他冒着风雪,走村串户,慰问受灾的群众,给他们看病。他以前在部队的医院里工作过,所以略懂医术。来西藏后,为了解决当地缺医少药的困难,他做了大量的工作。每次下乡前,他都要买几百块钱的药随身带着,以便为农牧民们看病治病。
有一次,一位七十多岁的藏族老人肺病发作,危在旦夕。经过孔繁森的及时抢救,老人最终转危为安。然而,由于高原反应强烈,再加上持续不断地超负荷工作,孔繁森的身体变得越来越虚弱。他有时会感到眼前阵阵发黑,身上不停地冒虚汗,但他还是坚持给冻伤的牧民做检查。
有一天,孔繁森一直工作到凌晨两点多才躺下休息。狂风仍在不停地咆哮,他头疼得睡不着。凌晨三点左右,他感到心跳加快,胸闷气短。有高原生活经验和医学常识的孔繁森,预感到死神正在向自己逼近。他勉强支撑起虚弱的身体,打开手电筒,在笔记本上给同行的小梁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小梁,不知道为什么,我的头痛得厉害,怎么也睡不着。人有旦夕祸福,万一我遭遇了不幸,千万不能让我的家人知道。请你每月以我的名义给我家里写一封平安信。我在哪里遭遇不幸,就把我埋在哪里。"幸运的是,这一夜,孔繁森坚强地挺了过来。
一腔热血撒高原在孔繁森的努力下,阿里地区的经济有了快速的发展。1994年,全地区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8亿元,比上年增长37.5%。国民收入超过1.1亿元,比上年增长6.7%。为了制定更有利于阿里地区经济发展的规划,孔繁森准备在最有潜力的边贸、旅游等方面下工夫。为此,他亲自到新疆塔城进行边贸考察。
1994年11月29日,孔繁森在完成任务返回阿里的途中,不幸发生车祸,以身殉职,时年50岁。
人们在料理孔繁森的后事时,看到两件令人心痛的遗物:一是他仅剩的8.6元钱;二是他的"绝笔信",是他去世前四天写的关于发展阿里经济的十二条建议。
孔繁森去世的消息令无数的人悲痛不已。在阿里,在拉萨,在聊城,成千上万的人在呼唤着同一个名字,那就是孔繁森。
孔繁森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有着坚忍不拔的性格,为人民指引着前进的方向。他将宝贵的一生都献给了自己的祖国,他用实际行动,实现了自己"一腔热血撒高原"的许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