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写给男孩子看的英雄故事
30807800000005

第5章 碧血丹心文天祥

意欲改革,无奈返乡公元1236年,文天祥出生在江西吉安的一个地主家庭。虽然家境很好,但文天祥却没有一般官宦子弟的不良习气。他从小就喜欢读书,而且志存高远,他希望将来自己能和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一样有所作为。

文天祥自幼天资聪颖,再加上他刻苦攻读,在他21岁那年,就以优异的成绩在殿试中拔得头筹,成为状元。文天祥是一个胸怀大志、忧国忧民的人,他非常关心国家大事。在殿试的"御试策"中,他就提出了和北宋时期大政治家范仲淹、王安石一样的政治思想。他要求朝廷惩治贪官、改革弊政、注重军事,这些切中时弊的主张和措施都显示出文天祥过人的政治才能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在文天祥23岁那年,蒙古的忽必烈率军打过长江。在这个危急时刻,南宋满朝文武官员惊慌失措,一片混乱,不知如何是好。这时有一个叫董宋臣的宦官向皇帝提议迁都。这种当逃兵的建议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于是,文天祥大胆向宋理宗要求朝廷斩杀董宋臣,以鼓舞士气。他对宋理宗说:"陛下为中国主,则当守中国;为百姓父母,则当卫百姓。"只可惜当时朝廷内的投降派占了大多数,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无奈之下,文天祥只好回到故乡。

积极抗元,亲赴谈判此后,蒙古的势力日渐强大,不断向南挺进,南宋大片的国土被攻陷。文天祥39岁那年,元军大将伯颜占领了现今的武昌,直逼南宋首都。危急关头,南宋朝廷不是想着奋勇抗敌、保家卫国,而是选择了逃跑。当时正在江西做地方官的文天祥得到消息后,果断地做出了决定,他变卖了家产作为军饷,召集义士组成勤王军,立即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抗元斗争中。

但令人遗憾的是,朝廷的投降派对文天祥的忠肝赤胆视而不见,不仅不支持他的抗元斗争,反而在背后搞破坏,极大地影响和干扰了勤王军的发展壮大,使文天祥的抗元斗争受到了极大的束缚。

元军连连取胜并乘胜追击,包围了南宋首都,朝廷宰相陈宜中临阵脱逃。在广大军民强烈的主战要求下,朝廷只好任命文天祥为丞相,并命他到元军驻地与元军将领伯颜谈判。文天祥不顾个人安危到了元营,他严厉地斥责了元军的侵略行径,坚持双方平等谈判,并为此与伯颜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在文天祥强硬的谈判态度面前,伯颜无计可施,只好把他扣留下来押到大都。幸运的是,在押解途中,文天祥趁元军不备,成功脱逃。

重新获得自由的文天祥仍然一心抗元,当他来到福建后,迅速集合旧部,招募新军,继续和元军作战。在文天祥40岁那年,临安失守,皇帝被俘,南宋王朝自此宣告灭亡。后来南宋在福州组建了一个临时朝廷,文天祥出任丞相。事实上,此时流亡的南宋政权与强大的元军对抗无异于以卵击石,但文天祥并不气馁,仍然带领军民与元军苦苦交战,百折不挠。这期间,他曾在一篇文章中写了"生无以救国,死犹为厉鬼以击贼"的句子,可见文天祥抗击元军的决心。

舍生取义,诚感天地公元1278年十二月,文天祥在广东与元军交战时终因寡不敌众被俘。文天祥是抗元斗争的代表性人物,元朝统治者见文天祥被俘,非常高兴。他们想,如果能让文天祥归降,此举必将有力地缓解各地人民的抗元斗争,进而收服人心、巩固政权。于是元朝统治者极力对文天祥进行劝降。

首先是已投降元军的宋朝官员张弘范来规劝,遭到了文天祥的严词拒绝。张弘范又要文天祥给仍在坚持抗元斗争的爱国将领张世杰写信劝降,文天祥仍然不答应,并把自己写的一首《过零丁洋》抄录给张弘范。这首诗是这样写的: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张弘范看到文天祥的这首诗,为他的那种大义凛然、宁死不屈的精神所折服,也就不再勉强他了。

接下来,文天祥被送到"会同馆",那里是专门招待投降宋臣的地方。这时,原来在宋朝做过丞相的留梦炎登场了。留梦炎跟文天祥一样,也是"状元宰相",投降元军后仍然像在宋朝一样享受着高官厚禄。但文天祥在富贵的诱惑面前,丝毫不动摇,留梦炎只好悻悻而归。当元朝统治者把已投降元军的9岁的宋恭帝赵显派来劝降时,文天祥也只说了一句"圣驾请回",就再也没有第二句话了。

文天祥宁死不降的精神远远超出了元朝统治者的想象。他们见利诱不行,就实行威逼。但经过三年多牢狱生活的折磨,文天祥仍然没有丝毫的屈服。软硬兼施都不奏效,他们弄不懂文天祥究竟想要什么。而文天祥给元朝统治者的回答却是:除了死,他什么都不要。

公元1283年一月八日,文天祥拒绝了元世祖忽必烈的亲自劝降,气急败坏的元朝统治者决定将他处死。

第二天,被押赴刑场的文天祥在临刑前问明了哪边是南方以后,就朝着南方拜了两拜,然后面不改色地从容就义了。

文天祥这种宁死不屈的气节被明朝的于谦赞为"殉国亡身,舍生取义,气吞寰宇,诚感天地"。几百年过去了,当年那些贪图富贵、苟且偷生的投降之徒早已化作尘土,而文天祥那种宁死不屈的浩然正气却永远存留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