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门"苦"孩子戚继光是明朝杰出的军事家、著名的抗倭民族英雄。他为人豪放不拘小节,隐忍而不狡黠,行事大胆又懂得谦让雌伏,不受困境的摆布。戚继光出生于山东济宁东南30公里的鲁桥镇的一个将门之家,祖上世代为官,曾经跟随朱元璋起义造反。为表彰老戚家的忠心耿耿,开国皇帝朱元璋给了老戚家一个世袭的将军名头,戚继光从小就继承了家里的祖荫,未成年就弄了个四品将军衔的帽子戴着,搞得小伙伴们也不敢跟他嬉笑打闹,唯恐一个不注意玩得过火弄伤了这位小将军,落个伤害国家公务员的罪名。戚继光的父亲戚景通为山东登州卫指挥佥事,是个不小的军官。他56岁白头得子,自是钟爱有加。但对戚继光却从不溺爱,而从小就进行严格的高标准家教训练。为了防止儿子像富家子弟那样好吃懒做而胸无大志,父亲戚景通特别注重对戚继光进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为荣、贪图享受好逸恶劳为耻的磨砺训练。戚继光13岁那年,外婆送给他一双缎面鞋。戚继光穿上后,觉得挺美,在家人面前来回走动,想显摆一下。父亲看见了,十分生气,训斥道:"有了漂亮鞋子必会进一步想穿好衣裳,有了好衣裳必会想着吃鱼肉佳肴。你小小年纪就贪新图美,追求享受,将来就会贪得无厌,怎能继往开来创立新业?"戚继光听后,默默地脱下缎面鞋,交给父亲。戚景通狠了狠心,竟把这双漂亮的缎面鞋一把撕裂扔掉了。戚家的十几间茅屋由于年久失修,已经破败不堪。戚景通请来工匠翻修,叫工匠在正厅安设四扇雕花门,让戚继光负责监工。工匠认为戚家是名门望族,只安设四扇雕花门小气了点,就建议戚继光设雕花门十二扇,说是这样才和戚家的声望相配。戚继光觉得有理,就向父亲提出了这个想法。岂料戚景通听了大发其火,严厉斥责了他图虚荣、讲排场的奢侈,并告诫他说:"从小贪图虚荣,长大就不能为国家办理大事。"戚继光谦诚地接受了父亲的批评,让工匠仍安设四扇雕花门。
为培养磨练儿子不怕吃苦耐劳的坚强意志,戚景通严格要求戚继光,从6岁开始就让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苦练武艺。劈叉,马步,基本功一招一式,这一通武练下来,戚继光的脸都涨得通红。每场学下来,总是筋疲力尽。不过小戚倒也耐得住寂寞,寒暑苦练,再苦再累也咬牙坚持,不仅没有腻烦心理,竟然越来越迷恋起武艺来。这时候的戚继光喜武却不喜文,一到私塾读书习经,就坐不住了,塾师先生一不留神,他就溜没了踪影。院门上了锁,他就翻墙,因此从小练就了轻捷的"翻墙轻功"。由于受将门之家的影响,戚继光打小就继承了戚家武风,练就了一身好武艺,刀、枪、剑、戟无所不通。他经常和泥筑城,削竹子为旗杆,裁色纸做旌旗,堆瓦砾为营垒,自己充当将军,和小伙伴们进行一场假想战争的游戏。在游戏中,部队整齐,有分有合,还颇有一点战争的味道。
戚继光小时候长得黑瘦黑瘦的,比同龄人个小,但他人小鬼大,敢作敢为,顽皮而有侠气,在孩子中是个头儿。由于从小练武,戚继光力大、胆也大。他最看不惯的就是那些小恶棍仗势欺人、恃强凌弱。当时巷子里有个官家子弟,外号"胖霸",仗着身高力壮,动不动就欺负小玩伴。有一次有个孩子和他拌了几句嘴,被他掀倒在地,揪住头发骑在胯下,逼着学狗叫。小戚继光正好路过,见这家伙又在欺负人,气不打一处来,上前抡圆了拳头把那家伙痛打了一顿,还让被欺负的小孩骑在"胖霸"身上,逼"胖霸"学狗叫。
到十几岁时父亲要求他熟读各类兵书,十五六岁,他各方面就已相当突出。他的武艺十分了得,能在飞驰的马上,弯弓搭箭射中目标;他力气很大,能单手举起石锁耍着玩,他刀法也相当熟练。当地一些习武的人与他交往甚深,他们经常在一起切磋武艺,还常常比武,比来比去,还是戚继光武艺最高,没人能敌过他。
戚继光的青少年时代,并非在安逸中渡过。在父亲的严格教诲下,学业和武艺都有很大进步,为后来轰轰烈烈地抗倭守蓟打下了极好的底子。
中国最早的抗日英雄17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戚继光承父军职,做了登州卫指挥佥事,开始了金戈铁马的军事生涯。戚继光一上任,摆在他面前的严峻问题就是倭寇为患。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南北分裂的日本统一。在统一战争中失败而失去了依托的武士、商人和浪人流落海上,盘踞海岛,纠集为寇,到中国北起山东、南到广东的辽阔海域进行武装走私和抢劫烧杀的海盗活动,史称"倭寇"。当时中国人口、财力和军队数量都超过日本多倍,倭寇还非正规军,然而明军几十年间在沿海却总是被动挨打。曾有一股40多人的倭寇登陆后竟深入腹地行程千里,从浙东窜入安徽、江苏,一路掠杀,还围绕南京城兜一大圈。南京驻军12万人,却不敢出战。最后这股倭寇虽然被歼,但我国军民伤亡竟有3000多人!倭寇虽只以小股力量杀人越货,却能量极大,比只越货不杀人的索马里海盗凶残多了。倭寇的大小头目对下属能严格管制指挥,狡诈的战法飘忽不定,并配备仿西洋火枪的鸟铳,屡屡以少胜多。
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倭寇侵扰浙江台州桃渚村,杀人放火,掘坟挖墓,甚至把婴儿绑在竿上,用开水浇,看婴儿啼哭取乐。倭寇的滔天罪行,给中国人民造成了严重的灾难,成为侵扰劫掠我国民众的最大公害。
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戚继光被提升为都指挥佥事,管理登州、文登、即墨三营二十五个卫所,主要防御山东沿海的倭寇。到任以后,他大力整顿卫所,严格训练士卒,严肃军队纪律,使山东沿海的防务大为改观。
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秋,朝廷见戚继光御倭有方,把他调到倭患最严重的浙江地区,不久升参将,镇守宁波、绍兴、台州三府,担当起浙东地区剿灭倭寇的重任。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九月,倭寇八百余人侵入龙山所,他率军迎击,但平时缺乏训练、纪律性很差的明军怯战,纷纷溃退。危急时刻,戚继光纵身跃上一块高石,连发三箭,将三个倭寇头目射倒。倭寇大乱,仓皇撤逃。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戚继光又取得桃渚(今浙江临海东)战役的胜利。
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倭寇焚掠浙东,几千人袭击浙江台州、桃渚、圻头等地。一天清晨,大雾迷漫,大批倭船开到台州椒江口外,准备上岸抢劫。为了探知戚家军仅有的三门大炮架在何处,倭兵装扮成卖烧饼的,上岸侦察。他们一边吆喝着卖烧饼,一边贼头贼脑地东张西望。来到海门,抬头望去,迷雾中只见城头架着三门威风凛凛的大炮。倭兵赶紧跑回报告说:"大炮放在东门岭上,海门的有,临海的没有,危险大大的。"倭寇首领不放心,又派人到临海察看,只见临海城头堆着几堆柴草,几名军士懒洋洋地在巡逻,毫无防备的样子。倭寇头目一听大喜,下令大小船只立即驶离海门,沿椒江直抵临海城下。船只正靠岸,忽然一声炮响,临海城头突现无数守兵,掀去城头堆着的柴草,露出三门锃光发亮的巨炮。倭寇没等反应过来,尚在目瞪口呆之际,大炮愤怒地喷出一团团的火舌。随着惊天动地的阵阵巨响,倭船被炸得翻的翻沉的沉,倭寇的浮尸飘满了江面。这些倭寇到死也没弄明白:既然海门东门岭头架着三门大炮,这临海城头的大炮又是哪来的呢?他们做梦也想不到,东门岭上的大炮是用木头做的,那是戚继光的疑兵计。那些乱七八糟的海盗队伍,哪儿是戚家军的对手,交锋了九次,戚家军九战九捷,浙东的倭寇被全部扫除。戚继光大败倭寇。倭寇见到浙江防守严密,不敢再犯。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倭寇又到福建沿海骚扰,在距宁德5公里的海上孤岛横屿凭险固守,官军与倭寇相持一年多。新来的倭寇又在牛田、兴化筑营固守,互为声援。福州的守将抵挡不了,向朝廷告急。戚继光奉命率师增援福建,带着他的新军赶到宁德,打听到敌人的巢穴所在的横屿岛四面是水,地形险要。水道不宽不深。当晚潮落时,戚继光命令兵士每人随身带一捆干草,到了横屿对岸,把干草扔在水里。几千捆干草扔在一起,居然铺出一条路来。戚军踏着干草铺成的路,神不知鬼不觉地插进倭寇大营。经过一场激烈战斗,斩首2600人,全歼盘踞在岛上的倭寇,一举捣毁倭寇巢穴。接着又向牛田进发,到了牛田,戚继光传出命令:"远路进军,人马疲劳,先就地休整再说。"此话很快传到敌人那里,牛田的倭寇防备也就松懈下来。当晚,戚继光突然下令向牛田总攻。倭兵毫无准备,匆促应战,禁不住戚家军猛攻猛冲,纷纷败退。倭寇头目率领残兵逃到兴化,戚继光连夜乘胜追击,连克60营,全部消灭逃敌,盘踞在福建境内的倭寇被全歼。
天色发白时,戚家军开进兴化城,城里的百姓才知道附近的倭寇已被戚家军消灭。大家兴高采烈,纷纷杀牛带酒,到军营来慰劳。戚继光英勇善战,军功卓著,很快提升为都督佥事,仍回防浙江。戚继光返回浙江后,倭寇又大肆劫掠福建沿海。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戚继光再次领兵入闽,在福建巡抚谭纶的指挥下,与刘显、俞大猷联合攻击平海(今莆田东南)。其时部分倭寇集结莆田林墩,依仗河沟纵横,构筑巢穴。战斗中,戚家军为中军,担任正面进攻,俞大猷为右军,刘显为左军,从两翼配合攻击。九月十四日凌晨,戚家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攻倭寇林墩大本营。官兵们游水进逼,奋勇杀敌。二十一日,戚家军以胡守仁部为前导分兵三路,以火器打乱了倭贼前锋骑兵,乘势发动猛攻,连克营垒几十座,俞、刘二部从两翼投入战斗。倭寇三面受敌,狼狈窜回老巢。三路明军乘胜追击,将敌人围困于巢中,借风火攻,荡平了倭巢。此战只用了四五个小时,杀倭2000多人,解救被掳男女3000多人,收复兴化城,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林墩抗倭大捷。战后,戚继光又率部顺势消灭了原侵扰政和、寿宁的倭寇,提拔为都督同知,后又升任总兵官,镇守浙江金华、温州二府,都督水陆诸戎务。十一月,倭寇闻戚继光回浙,重聚残部进犯福建沿海。他们攻陷兴化府城后大肆奸淫屠杀,无恶不作,府城内外尸横遍野,惨不忍睹。福建巡抚谭纶紧急上书朝廷,请求再召戚继光回师援救。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戚继光又相继大败倭寇于仙游城下、同安王仓坪和漳浦蔡不岭,斩获颇多。四十四年,俞大猷率水兵,戚继光将陆兵,最后扫清了福建境内的倭寇,并于南澳剿平广东倭寇,解除东南倭患,浙、闽沿海地区日趋安定,经济也逐渐繁荣起来。为缅怀戚继光恩德,各地民众纷纷立祠纪念,竖立戚继光石雕像。戚继光最后一次在福建与倭寇大战,杀得二万多倭寇下海而逃。部属欲乘胜追击,戚继光曰:不必,我们只在岸边等候,部下大惑不解,戚继光说:"台风将至。"果然,倭寇下海未逃多远就迎头碰上了咆哮而至的台风,一万多倭寇葬身鱼腹,剩下两千多人拼死逃回岸上,正碰上守株待兔、张网以待的戚继光,于是一个不剩被杀个干净,中国沿海二百多年的倭患至此绝迹。这是世界上最早、最大、最长的反海盗战争。
军纪严明的戚家军明世宗时,戚继光调到浙江,担任参将,镇守宁、绍、台(今临海)三府。他到任后,先检阅那儿的军队,发现旧的卫所制官军纪律松弛,素质低劣,战斗力弱,毫无作战能力,而人民却英勇抗战。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戚继光报请中央批准后,亲赴俗称悍的浙江义乌招募农民和矿工4000人,另组新军。刚发出招兵命令,马上有一批吃够倭寇苦的农民、矿工自愿参军。戚继光把他们编组训练成战斗力旺盛的戚家军,成为抗倭主力。
戚家军英勇善战,自成立以来,历经大小数百战,无一败绩,从而树起了国内外一流的军队品牌。戚家军赖以成名的,是百战百胜的战绩和斩杀敌人首级15万余颗的吉尼斯纪录,这是很恐怖的战绩。其中,比较大的战役,嘉靖四十年台州之役13战13捷;福建之役杀倭5000余人,其中横屿之战是一场精彩的步炮协同作战,先以火炮击沉倭寇战船并轰击倭寇大营,再以突击队强行登陆突破倭寇本阵;嘉靖四十二年平海卫四战杀倭2万余人,另于广东剿灭勾结倭寇的海盗吴平,斩杀中国籍的从倭海盗3万人,吴平逃亡海上。戚家军对日倭之战全是斩杀,他们创造了冷兵器时代敌我伤亡比的奇迹:平均每22人伤亡换取斩杀敌方1000人!戚家军百战不败的原因在于其严明的军纪、职业化的训练水平、东亚最现代化的装备、匪夷所思的作战思想。
戚家军的军纪,严明到可怕的程度。无论何时何地,戚继光都严格要求士兵不准扰害百姓,但凡出征时有扰民行为的不是挨军棍挨罚款和开除,而是一律斩首示众。所以戚家军无论在哪都获得百姓的一致支持,就连少数民族都愿意为之誓死效命。戚家军还有着严酷的奖罚条例:作战不力而战败,主将战死,所有偏将斩首;偏将战死,手下所有千总斩首;千总战死,手下所有百总斩首;百总战死,手下所有旗总斩首;旗总战死,手下队长斩首;队长战死,如手下士兵手中没有敌人首级,也全部斩首。与此相应,斩杀敌首的奖赏也非常惊人:每一颗人头赏银40两,约合现在12000元!如此巨大诱人的机制和动力,促使每个士兵都拼死作战,一直战斗到要么胜要么死。在战斗中,戚继光自己也身先士卒,与士兵同甘共苦、同生共死。
戚继光在河北迁西县主持长城防务时,为执行军纪竟斩杀了自己的儿子。塞外朵颜部的骑兵要入犯铁门关。威继光很快布下天罗地网,传令诸将分头行动。戚继光的爱子戚卫国当时13岁,聪明伶俐,练就了一身好武艺,就是从没上过战场。戚卫国见将士们都领命出战,也吵着要去杀敌。
戚继光见他执意要去,也想让他去锻炼锻炼,就让他随王将军到东山口埋伏。朵颜骑兵在铁门关吃了败仗,一窝蜂向东山口逃窜。只听一声炮响,王将军和戚卫国领兵挡住去路。骑兵头领一看有人挡路,发狠咬牙,舞着刀向戚卫国杀来。戚卫国毕竟年幼,又是头一次上阵,看见他那凶神恶煞的样子,有些害怕,一愣神的功夫,这个骑兵头领就突出重围,跑了。戚继光听说戚卫国放跑了敌兵头领,立刻下令把他推出去斩首。众将苦苦求情,但戚继光一向治军严谨,赏罚分明,忍痛斩了自己亲生的儿子。戚继光一生斩过二子:一个是戚卫国,一个叫戚勇,是在江南抗倭时因违反军令被斩的。
戚继光治军有方,深知兵士不经过严格训练是不能上阵的。他教育将士要明确当兵宗旨就是杀贼保民,严格军事训练,"教以击刺法,长短兵选用"(《明史》卷212《戚继光传》)。嘉靖年间戚继光率军在台州、温州抗倭时,戚家军所习拳术就是戚继光亲自创始的戚家拳、三十二势长拳。戚继光不仅能领兵打仗,也是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的武术家,是中国近代真正的武圣。戚继光于1561年秋在台州编著的武术名著《纪效新书·拳经捷要》记有"宋太祖三十二长拳、六步拳、猴拳、温家七十二行拳"等十多家拳种,当时还无少林拳,资料只载有"少林寺之棍与青田棍法相兼"。戚家拳又被当地称为"戚继光拳""大拳",在浙江省台州市、温州市所属各县、市、区民间沿袭至今。经过他严格训练,这支新军战斗力特强,屡战屡胜。凭着严酷科学的训练,戚家军在台州剿倭战斗中以四千对五万多敌军,杀伤倭寇5500余人,自己的伤亡居然不到20人。这在古代战争杀敌一千自伤八百的常例下,实在是耸人听闻,史称"台州大捷"。
在繁忙的军务之中,他还抽空撰写了两部很重要,影响比较大的兵书,即《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这两部书是他练兵打仗的经验总结结果,也是他训练军队的教科文本,在军事学上拥有很高的地位。
在武器上,戚家军的装备绝对是当时的东亚第一,在世界上也属前列。他们装备东亚最先进的武器,拥有带后膛的神威大将军炮、佛郎机炮、大口径的加农炮,单兵配备仿西欧新式火器的鸟铳、倭刀、铁甲。三十年之后日本最强悍的萨摩兵团,也只有两门轻炮,全日本直到江户时代才开始有大型的火炮出现。而戚家军作为一支地方武装,其火器的先进程度甚至接近京都神机营,即直接保卫皇帝的中央精锐卫戍部队。戚继光注重研究葡萄牙和日本的新式火器,仿制出中国特色的武器系统,从而使明军进入了冷热兵器混用的阶段。
戚继光精通战法,其作战思想攻无定制,守无定规,在特定情形下往往突发奇想,变通灵活运用,令人防不胜防。在福建剿倭时,他竟不可思议地利用猴子建立了一支"特种兵"。福建福清有座石竹山。戚家军士兵们在石竹山下操练火器时,常有山上嬉闹玩耍的猴子偷偷观看并好奇地仿效,照着将士们的样子拉开架式,模仿士兵的动作玩耍,一招一式丝毫不差。戚继光发现后十分高兴,当即命令士兵们从山上捉来数百只猴子喂养,并训练操作火器,把它们组成一支"特种部队"。经过一段时间,这些灵猴都成了使用火器的"高手",会施放真正的火器。这天,倭寇从海面向福清县进攻,在山下扎营。当天夜里,戚继光先在四周设好伏兵,形成包围,再指令"特种兵"操起火器一齐扑向敌营。不一会儿,敌营内到处都布满了活蹦乱跳的猴子,敌哨以为是野猴嬉闹,未加防范。不料猴子们一接近倭寇就突然发射火器,敌营顷刻烈焰腾空,四处起火。倭寇惊慌失措,四处逃窜。这时,埋伏在四周的戚家军纷纷杀出,倭寇还没弄清是怎么回事,便被全歼。从此,这些经过严格训练的灵猴就成了戚家军正式编制的"特种兵",在后来的抗倭战斗中屡建奇功。倭寇都知道戚家军手里有一批会用火器的猴子,夜里宿营,见了猴子就心惊肉跳。戚继光还曾巧用上千条毒蛇破解驻守桃渚城的五百名戚家军被两千多倭寇围困的危局,使敌寇丢下几百具尸体,逃之夭夭。作战不拘成法,一切资源能用则用,灵活机动,是戚家军屡败倭寇的重要原因,也是戚继光和戚家军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财富。
中国历史上只有两支以主将命名的军队,一支是岳家军,另一支就是戚家军。戚家军军纪之严明,战力之强悍,也只有"岳家军"能与之媲美。这两个名号,都堪称国际名军品牌。
"空城计"戚继光负责蓟州、昌平、辽东、保定的练兵事务后,总兵官以下均受其节制,威名远震。在这期间蒙古的俺答部已与明朝通贡,基本上保持着睦邻友好的局面,所以宣化、大同以西烽火寂然。但是东部蒙古的土蛮部,控弦十余万,经常进塞掠夺。东部蒙古朵颜部首领董狐狸和他的侄子长昂与土蛮相勾结,时叛时服。隆庆二年(公元1563年)戚继光到蓟镇不久,董狐狸与长昂依仗土蛮的势力,屯兵会州(今内蒙宁城),企图进犯董家口、榆木岭(今迁西县境)、青山口(今迁西县境)等处,戚继光接到情报,亲自率军至青山口,用火器击溃了敌兵前哨,并引兵出青山口迎战,敌人慑于戚继光的威名,慌忙逃窜,这一仗大大鼓舞了蓟镇军队的士气。
这一年,董狐狸探得戚继光染病在床、三屯营守军不足2000,料定戚继光不能起床布阵应战,觉得是个报仇雪耻的大好时机,于是,立即率兵5000,突破喜峰口,沿途烧杀劫掠,杀奔三屯营。当时,病中的戚继光身体虽很虚弱,仍然从容制定了退敌之策,他召集众将,一一做了布置。而后披挂停当,登上西门楼,坐在"戚"字大旗下,像当年唱空城计的诸葛亮一样静待董狐狸的到来。
过了一会儿,天边扬起一片黄尘,大批蒙古骑兵漫山遍野而来,在西门外列成阵势。董狐狸在亲兵簇拥下来到队前。耀武扬威,指名要戚继光出来答话。戚继光收起病容,精神焕发地走近城墙垛口,高声喝叫道:"董狐狸,久违了,你还好吗?"董狐狸一见戚继光,大吃一惊:不是重病在床吗?怎么还能披挂上阵?一想起青山口那一仗,他就头皮发麻。于是壮壮胆,高声叫道:"戚继光,今日我要血洗三屯营,荡平蓟州,叫你身首异处,报那青山口一役之仇!"戚继光仰天哈哈一笑,大声说道:"你口出狂言,不知死活。本帅为两国长久之计,已饶你一次不死,今日交战,当不再饶!"董狐狸见戚继光无恙,本已胆怯三分,听了戚继光这番话,顿时疑心大起,试探道:"你城中兵力空虚,即便有所布置,怎奈我五千精兵!"戚继光说道:"你不妨引兵后退,本帅调出军队,让你清点。"说完,大手一挥,三屯营城头树起无数旗帜,大批守兵盔甲鲜明,火铳、大炮一齐对准城下。
董狐狸放眼一看,不仅大吃一惊,忙不迭地引军退出两箭开外。只见三屯营城门开处,"戚"字旗下大队兵士列队而出,严整有序地奔训练场而去,从展到午,从午到昏,还没见到队尾。董狐狸粗粗一算,出城的已有三万之众,再看那城头众多的兵勇,城内还不知有多少呢!他猛然一惊:要是这时候戚继光率军从城中杀出,与城外的三万精兵里外夹攻,还不把自己剁成肉馅啊!事不宜迟,还是赶紧逃命!于是董狐狸急忙下令拔营起寨,丢下许多辎重,马不停蹄地逃回老窝去了。
就这样,三屯营一场血光之灾被戚继光的"空城计"化解了。敌军去后,戚继光再也支撑不住,被亲兵抬回了总兵府。实际上,董狐狸的情报没错,三屯营城内的兵力确实不到两千。那么,城上那么多守军是哪儿来的呢?那列队出城的大批军队又是哪儿来的呢?原来,城内通西面训练场有条地道,军队是明出暗进转圈走,首尾相连,当然看不到队尾了。至于那城上的守军,则是临时招来的城内百姓装扮的!
其实,戚继光导演的空城计可不止一次。当年,戚家军驻扎在浙江宁波北仑区戚家山时,与倭寇交战,屡战屡胜,倭寇听到戚继光的名字就吓得胆战心惊。一天,倭寇头领得知戚继光被削职为民、戚家军被解散的消息后,大为高兴,当天夜里便带大队人马杀气腾腾地直扑戚家山。到了山下,隐隐约约地见山上亮着几盏风灯,但听战鼓咚咚地响着。倭寇心想:这是虚张气势,敲鼓是吓唬人的。戚继光走了,没人指挥打仗了!于是一窝蜂拥上山去,一路也确实没遇到抵抗。等上了山顶,只见寨内只有四只山羊被悬空吊着,下面两只后腿各对着一面战鼓,四只山羊八条腿对着八只大鼓拼命地踢蹬,四周却不见一个人影,只有几盏风灯在风中摇曳。倭寇一见,知道大事不好,正要退兵,忽听一声炮响,四面亮起无数火把,呐喊声四起,数路人马打着"戚"字大旗提刀挥戈杀了出来。早已被戚家军吓破了胆的倭兵哪有心思恋战,扔下一地尸体没命地逃窜,没来得及逃走的都乖乖地举手投降了。原来,戚继光早已料到倭寇会趁他离去时进犯。为保护当地百姓,他冒死违背皇命,留下义子戚荣及其带领的一支戚家军余部,并向他密授了"空城计"。戚荣依计而行,大败倭寇。
修建长城一代名将戚继光不仅是杰出的民族英雄和奇异的军事指挥天才,还是一位锐意进取、善于改革军制的创新者,是建设新式明军---捍卫中华"万里长城"的"工程师""建筑师"。他的最大特点,就是爱琢磨,好学肯钻,处事解难总是和别人不一样,喜欢试个新花样。冷兵器与新式火器的制作操作,拳法刀法的创建使用,阵法练法的改革创新,使这位中国武将成为一个军事科技集大成者。其带兵之才,变革之法,所用武器之精,为将之风范,时人无出其右,被同僚们誉为"足称振古之名将,无愧万里之长城"。
戚继光受命抗倭后,立即改革军制。他建立队、哨、营等新编制,组织调度比较灵活。在战术训练上,戚继光摈弃旧式训练法,针对倭寇惯用重箭、倭刀、长枪等武器的特点,创造了独树一帜的鸳鸯阵,以12人为一队。最前排是队长和两个刀牌手,第三、第四排各两名长枪手,各护住一牌一筅。此阵形适合于山林、道路、田埂等狭窄地形,因敌因地变换队形,攻防兼宜,灵活作战。这是和敌人进行短距离肉搏的最佳战斗组合。
战斗中,戚军在敌人进入百步之内先发火器,进入六十步内发弓箭,再进便用"鸳鸯阵"冲杀。鸳鸯阵发挥集体互助、长短兵器相互配合的机动、严密的作战优势,大大提高了战斗力,有效地打击敌人。在战略战役上,戚将军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进攻时集中兵力打歼灭战,防御时积极主动而不机械死守,在防御中伺机反攻。军制改革后,他的新式军队出现在浙东沿海战场,抗倭形势很快改观。如今,军队在集合队伍时,常用"稍息""立正"的口令,这口令就是戚继光最先使用的。戚继光在南方抗倭时,夜间派出士兵沿海警戒,若发现敌情,及时报警。但夜间敌我分辨不清,戚继光就规定联络口令。警戒的士兵都带着竹哨,如果发现人影,要立刻端枪跨步,嘴里喊:"哨起!"意思是警哨要响起。对方若是自己队伍里的人,就要立刻停止行走,双手下垂站正,嘴里喊:"立正。"意思是他立刻站正了。如果不这样喊,就会被认为是倭寇,警哨就要真的响起。为了让士兵把这套口令熟稔于心,部队操练时,戚继光不停地让士兵练习这两个动作,重复喊出相应的口令。后来,几经演变,"哨起""立正"竟成了军队队列练习的正规口令,沿用至今。
戚继光又是一个聪明绝顶的兵器制造师、改良家,不管是冷兵器戚家刀还是西式火炮、鸟铳,他都烂熟于胸。他不限于运用现成的传统武器,还注重发明新的奇特利器装备。当年倭寇打仗,常赤膊使一口倭刀,劈起人来,十分厉害。戚继光经调研讨论,采用民间老百姓支撑晒衣竿用的竹杈对付倭寇的大刀。竹杈顶部削尖,像利矛,竹节间有众多枝杈,柄长叉多,可直抵敌于六七步之外。倭寇如不用刀,怕它七枝八叉伤眼睛和皮肉,不敢逼近;如用刀,倭刀砍进竹中,嵌在竹筒里一时拔不出来。这时候我方就可利用竹杈叉头尖利的优势乘势直刺过去,敌人必定惨败。这种奇怪的"兵器"见所未见闻所未闻,但用起来非常顺手,效果奇好,倭寇次次都望而生畏。戚继光据此进一步设计了一种叫做狼筅的兵器,在竹杈的顶端装上利刃,更增强了进攻的锐利和力度。这种兵器配合鸳鸯阵的打法,在沙王与倭寇的决战中大显神功。后来倭寇一看到戚家军的这种"新式兵器"就恐惧得肝胆俱裂。一天晚上,倭寇在沿海登陆抢劫。戚家军闻讯赶到时,倭寇已撤到了海涂。戚家军急忙下海涂截击。海涂又湿又滑,寸步难行,等将士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越过海涂,倭寇已下海登上贼船,满载抢劫的财物逃之夭夭了。为了这件事,戚继光一直茶不思,饭不想。一天,他在海堤上漫步,看见几条鳗鱼在海涂上快速滑行,灵机一动,命人找来一根毛竹,截成一人长短,劈成四片,两头经烟火熏烤后向上弯曲,四片一组扎成竹筏,在海涂上一试,滑行既快速又灵巧。当天,全军便按样赶制成数百条竹筏,并很快掌握了使用技巧。过了几天,又有一股倭寇上岸抢劫,被戚家军围追堵截,好容易逃到海涂,满以为会像上次一样逃过此劫。谁知戚将军一声令下,戚家军取出隐藏在海堤后面的竹筏,直下海涂,如神兵天降般向倭寇杀去。倭寇没等弄明白怎么回事,就死的死,伤的伤,剩下的全部做了俘虏。从此,戚家军在海涂上对付倭寇,就有了新的招式。由于这竹筏因鳗鱼而来,军中将士都叫它"泥鳗船"。直到现在,这泥鳗船还是人们在海涂上作业时使用的主要运载工具呢。就连将士吃食戚将军也有创新,他发明一种中间带孔的圆形饼,时人称之继光饼,作战时士兵们用绳子将带孔的饼串起来背在身上,饿了很方便地拿起来就吃,一边走一边吃,不需停下休息,争取了时间,往往出其不意消灭敌人。后来老百姓支前时家家烙制这种饼送给戚家军,支援他们的抗倭斗争。
戚继光对国防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不仅建设了一支堪称"长城"的新式明军,还是最后一次大规模修筑健全长城的主要功臣。我国万里长城的主要身段在东部,东长城真正大规模的扩建完善是从隆庆至万历年间由戚继光完成的。隆庆元年,蓟门多警,明廷召继光专训边卒。戚继光及其老部下3000人遵守军令调往京师,督阵蓟辽,这样戚继光再次来到他年轻时曾经戍守之地。在这一二十年间,他作为蓟镇总兵官,为明朝长城防御工事设施添砖加固,形成墙、台、堑密切联络的防御体系,同时整顿屯田,训练军队,制订车、步、骑配合作战的战术,多次击退侵扰之敌,军威大振,使蓟门平静,为抵制蒙古族入侵,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我国东段长城在明初大多过于简单,边墙不仅低薄,而且颓废较多,根本无法阻遏蒙古人的武装袭击。而且在旧长城线上虽有一些砖石小台,但这种小台彼此之间毫无联系,既不能掩蔽士卒,又没有地方贮存军火器具,敌军只要登高发矢,台上守军就很难固守。戚继光巡行塞上,针对这些薄弱环节,他向中央提交报告说:"蓟镇边垣,延袤二千里,一瑕则百坚皆瑕。比来岁修岁圮,徒费无益。请跨墙为台,睥睨四达。台高五丈,虚中为三层,台宿百人,铠仗糗粮具备。令戍卒画地受工,先建千二百座。"报告获批之后,自隆庆三年开始,进行了艰巨的修墙、筑台工程,戚继光亲自监工,对工程质量要求极为严格。戚继光修建的长城由城墙、敌台、墙台、烽火台、关城等几部分组成。他将城墙分为一、二、三等,双侧包砖城墙为一等边墙,单侧包砖城墙为二等边墙,石城为三等边墙,要冲地段一律包砖,严禁任何偷工减料现象。在城墙垛口下的宇墙上,以一定的距离及地势情况设置了望孔、射孔,有些地段在外侧城墙筑有雷石凹槽溜道,大大加强了防卫能力。
增设的墙台是齐墙而建的平台,上面也可以放置军械、粮草等物品,并且可以协助进击台攻击来犯的近敌。烽火台与进击台密切配合,形成一定的传烽路线,一遇敌情,举烽鸣烟放炮,迅速地把情况传递到蓟镇防线。而关隘处建筑的城堡,在战时守兵登城打仗,平时则可在城门设卡盘查过往行人。
戚继光在加固城墙的同时,又修建空心敌台。空心敌台分为三层:基座、中空及顶部楼橹。在戚继光所著《练兵杂纪》中对空心敌台有这样的记载:"今建空心敌台,尽将通人马处堵塞。其制:高三四丈不等,周围阔十二丈,有十七八丈不等者。凡冲处数十步或一百步一台;缓处或四五十步,或二百步不等者为一台。两台相应,左右相救,骑墙而立。造台法:下筑基与边墙平,外出一丈四五尺有余,中间空豁,四面箭窗,上建楼橹,环以垛口,内卫战卒,下发火炮,外击敌人。敌矢不能及,敌骑不敢近。每台百总一名,专管调度攻打。"一时间在东起山海关、西到居庸关的两千里防线上,长城随着地势蜿蜒起伏,加之疏密分布的敌台、烽火台、关城等建筑,高下相间,蔚为壮观。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在明代的名将里,戚继光算是很幸运的。在任期间,直接上司胡宗宪、谭纶、刘应节、梁梦龙等都很支持他,而朝中执政的徐阶、高拱、张居正也对他很信任。戚继光军事上的成功很大程度仰仗着数十年的"人和",而宰相张居正就是他强硬的后台老板。尽管戚继光还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愿望来施展抱负,但不论剿倭和镇北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可是到了晚年,他的生活历程却日渐坎坷。
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时任内阁首辅的张居正病故,反对派群起攻击张居正,戚继光也因为深得张居正的赞赏,而被诬陷为张居正的同党。有一些居心叵测的人也借机攻击戚继光。此时,戚继光有一个部将叫杨四畏,想要取代戚继光的官职,便到处散市流言蜚语,说戚继光的坏话。同时,对戚继光早已心怀不满的给事中张鼎思,也借机上疏说戚继光闽浙抗倭有功,请求把他调往南方,以达到闲置的目的。这时,蓟门边境晏然多年,朝廷认为戚继光可有可无,于是,便根据这一条莫名其妙的理由,在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二月把戚继光调任广东镇守,都督南粤诸军事。此时广东沿海倭乱已平,实在没有什么事情好干,不过只是名义上的官职罢了。当然,这对一个不想有作为的人来说,无疑是个颐养天年的好差事,但对一个一心报效国家,以保卫北部疆域安宁为己任的戚继光来说,则是一个莫大的打击,他再也不能率领十万大军,驰骋长城内外卫国为民了。
虽然戚继光很不情愿,但他也只好从命,告别了共处十多年的蓟州父老军民。
就在这次到广东就任的途中,戚继光借道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对于故乡的眷恋和对前程的忧虑,使得这位老英雄萌发了退居林泉的念头。这年夏天,戚继光来到广东。广东局势比较平静,倭寇早已不敢大举进犯。戚继光到任后,唯一的职责便是整饬身边的士兵。他不顾年老体弱的身体,亲自巡视了广东沿海惠州、潮州、肇州、庆州等地的防务。在整饬兵备的同时,戚继光重新校补刊印《纪效新书》,并对《止止堂集》进行了再整理。如此宽松的环境,如此安逸的生活,对驰骋疆场的一代名帅来说,无疑是一种空虚和无奈。
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春,因为久劳成疾,肺病复发,他再度上书请退,朝廷解除了他的职务,允准他回乡养病。戚继光抱着一种"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心情回到了故乡。在回乡途中,得知弟弟因为受他牵连致死,这一噩耗对戚继光又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他的麻烦事还不止于此。他的原配夫人王氏因为他娶妾之事同他反目,使这位离职回家的老将军心里也得不到安宁。他的心情很不好,在家里有时也发发牢骚。
然而,退居林下的闲适生活让戚继光无所事事,备感空虚。他只好用修立家庙、整理公文函牍、捐修蓬莱阁这些琐事,来排遣自己的寂寞。戚继光晚年生活的凄凉并不仅仅如此,朝廷对他的态度也是十分令人寒心的。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冬天,河南道御史傅光宅上疏朝廷,建议再度起用戚继光,结果不仅遭到朝中当权派的严厉拒绝,连他本人也因此受到夺俸的处分。这也预示着戚继光已不可能东山再起了。
他因没有私人积蓄,晚年生活凄凉,在这种恶劣的政治环境和贫困的折磨下,万历十五年(公元1588年),戚继光病逝于蓬莱故里,年仅60岁,这位驰骋南北、为明廷立下不朽战功的老将,就这样默默地离开了人世。
但更为可悲的是,这位身为特进光禄大夫少保兼太子太保左都督的一品高官,死后朝廷竟杳无声息。明朝政府一再疏远他,但在他征战过的地方,百姓却为他立庙祭祀,怀念他。戚继光死后两年,他的长子戚祚国到京师请求恤典,朝廷才下诏祭葬。万历末年,明朝廷谥以"武庄",天启年间改谥"武毅",崇祯八年在蓬莱建表功祠,春秋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