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风暴来临(1920-1929)
30869400000073

第73章 1928年(1)

1928年,是北洋军阀和国民党两种政权正式更替的一年,也是共产党开始大张旗鼓建立苏维埃政权的一年。

初,在国民党内部斗争中下野的蒋介石宣布重新上台。上台伊始,蒋介石为增强其在国民党内的统治地位,决定联合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等国民党内各实力派,继续北伐以奉系张作霖为代表的北洋军阀。"二次北伐"于4月7日拉开进攻序幕。北伐军一路凯歌,近2个月时间,北伐先遣部队已进逼京津。迫于战争形势,张作霖于6月2日宣布放弃北京,退守关外,不意在6月4日返回奉天途中被日军所炸身亡。6月8日,北伐军阎锡山部进入北京,12日接收天津。6月15日,南京国民政府宣告北伐结束。同年12月29日,担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的张作霖之子张学良率东北各军政要员通电全国,宣布"服从国民政府,改旗易帜"。以此为标志,北洋军阀势力正式告别中国政治舞台,国民党在形式上统一了中国。

完成二次北伐的国民党政府,为巩固其统治,开始治理内政外交。1928年6月,在北伐军占领北京后,国民党当即宣布"军政时期"结束,"训政时期"开始。是年10月上旬,国民党政府公布了《训政纲领》。这一纲领,明确规定了"以党治国"的原则。与此同时,又公布了《国民政府组织法》,规定国民政府由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院组成。随后,国民党依据上述文件改组了国民政府,正式成立了由蒋介石任国民政府主席的所谓"五院制"政府。

"五院制"政府的建立,并没有改变南京政府的反革命性质。在蒋介石的主持下,南京政府继续实行反共的方针政策。面对国民党的镇压,共产党人没有退缩,继续进行武力反抗。1928年4月,毛泽东和朱德两支武装起义的队伍在井冈山胜利会师,创建了中国第一支工农红军。此后,共产党人在湘、赣、粤、鄂、豫、皖、闽、浙、陕等地,大张旗鼓地组织工农武装,开展土地革命,走上了创建工农红军和革命根据地、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中央日报》创刊

自建党伊始,国民党即十分重视报纸的舆论宣传作用。北伐过程中,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顾孟余奉命筹办中央机关报,经磋商,决定命名为《中央日报》。

2月1日,《中央日报》创刊于上海。因其直辖于国民党中央宣传部,故而社长由宣传部长丁惟汾兼领。潘宜之、彭学沛分任总经理、主笔。为加强党的理论宣传,该报特聘吴稚晖、胡汉民、蔡元培、杨杏佛、邵力子、陈布雷、胡适等社会名流为撰述委员会委员。

2月1日,《中央日报》迁至南京出版,由新任宣传部长叶楚伧兼领社长。该报日出两大张,因中央通讯社方处初创时期,每日稿件常有不敷需要之虞。尽管如此,由于《中央日报》是国民党中央机关报,其人力物力俱较南京其他各报雄厚,发行、广告亦居于优势。随着业务发展,报社员工有所增加。上海"一·二八"事变发生后,南京城内的报纸都减缩篇幅出版,只有《中央日报》不但坚持每天按时出版,反而由原来的日出两大张扩大为日出三大张。自1932年起,《中央日报》改为社长制,同时先后增设《中央夜报》与《中央时事周报》。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于11月20日迁都重庆。《中央日报》一边搬迁器材,一边在南京继续出刊,12月13日终因南京沦陷而停刊。

3月,《中央日报》在长沙复刊,同年9月1日迁重庆出版。社址初在会仙桥,嗣为避免敌机轰炸,移至化龙桥。1939年5月初,日军飞机对重庆施行疯狂轰炸,重庆各报处境艰难。《中央日报》遂牵头倡议,组成重庆各报联合委员会,于5月6日以"重庆各报联合版"的形式出版。参加联合版的,计有《中央日报》、《大公报》、《时事新报》、《扫荡报》、《新蜀报》、《新民报》、《西南日报》、《商务日报》、《国民公报》及《新华日报》等报。联合版克服种种困难,在日机轰炸中坚持每日按时出版,对稳定战时首都重庆与大后方的社会秩序及人们的抗战情绪,起了很大作用。联合版共出刊99天,于8月12日结束,各报恢复单独出版。

《中央日报》在抗战时共出有9个分版,分别为长沙、重庆、邵阳、贵阳、昆明、成都、永安、屯溪、梧州等版,统属《中央日报》系统,均直隶国民党中央宣传部。

抗日是抗战时期的主题,《中央日报》对此作了不少的报道与宣传。但是,国民党政府又时刻不忘反共,尤其是抗战后期,反共更是成为国民党政府的重要内容。《中央日报》既为国民党中央机关报,在报道与宣传方面也不遗余力。1944年对延安解放区的集中报道即为其中突出的一例。1944年5月至7月间,"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一行21人,赴延安参观访问,几位外籍记者对所见所闻作了客观公正的介绍,《新民报》代表赵超构亦以冷静、客观的态度对延安作了不偏不倚的报道。而《中央日报》代表张文伯,却秉承蒋介石的意旨,以一种仇视的心态写成逾万文字的《陕北之行》,在《中央日报》上特辟专栏连载,对延安解放区进行了恶意的歪曲与诬蔑。

抗战胜利后,《中央日报》于1945年9月10日迁南京复刊。11月,马星野出任社长。南京恢复"首都"地位之后,又成为军事、政治、经济、文教的中心,人口增多,商业渐盛,《中央日报》销路日畅,收入日丰。社长马星野遂决定将该报引上企业化的道路。1947年5月,中央日报社股份有限公司召开创立会,陈立夫为董事长。从此,《中央日报》名义上为中央宣传部直辖的党报,实际上为"二陈"所完全操纵。《中央日报》在马星野主持时期,所出的"妇女周刊"、"儿童周刊"、"画报周刊"相对平淡,但其"报学周刊"、"地图周刊"等副刊极有特色,"新闻资料供应社"与"报学杂志"等刊也属绝无仅有。在这一时期,《中央日报》系统的报纸计有13家,分别为南京、上海、重庆、成都、贵阳、昆明、广西、长沙、福州、厦门、沈阳、长春等地各《中央日报》,其中重庆《中央日报》1946年5月5日后改称陪都《中央日报》,广西《中央日报》有桂林版与南宁版两家。

随着人民解放军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中的相继取胜,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土崩瓦解。《中央日报》在此时刻仍大量发表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的文章与社论,力图为国民党政府维持门面。与此同时,报社人员、器材于1949年初开始迁往台湾。至南京解放时,《中央日报》在大陆停刊。

《中央日报》自1928年2月1日创刊至1949年4月23日停刊,在大陆出版了前后22年。作为国民党中央的机关报,其任务以宣传国民党政府的内政方针和对外政策等为主,其言论和报道亦均以维护国民党政权为前提。

二次北伐

9月20日,宁汉合流后的国民政府在南京发表宣言,表示要"继续北伐,以完成全国之统一"。但由于内部矛盾重重,无暇顾及。1928年1月,蒋介石复出。为进一步提高身份,增强其在国民党内的统治地位,蒋介石打出了继续北伐的旗号。而此时的冯玉祥、阎锡山等实力派,为扩充自己的力量,也都有北伐之意。于是,国民党中各派军阀,在相互利用、相互争夺的基础上取得了暂时的妥协,从而展开了讨伐北洋军阀的战争。

1月18日,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决定,特任蒋介石为国民革命军北伐全军总司令。1月20日,国民政府颁布北伐全军序列,规定:北伐军分为国民革命军之作战军、国民军联军之作战军、北方革命军之作战军和海军、航空军之作战军等四个序列,四军指挥分别为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和杨树庄。北伐全军受蒋介石统辖指挥。

在国民党上下一片"北伐"的呼声中,1928年2月3日召开的国民党二届四中,通过了《限期完成北伐案》。2月11日,国民政府向军事委员会发出了"限期完成北伐令"。随后,蒋介石以北伐之名,对军队进行了重新改编。北伐全军总司令蒋介石,参谋总长何应钦。国民革命军之作战军改称第一集团军,辖18个军,29万人,由蒋介石自兼总司令;国民军联军之作战军改称第二集团军,辖25个军,31万人,总司令冯玉祥;北方革命军之作战军改称第三集团军,辖11个军,15万人,总司令阎锡山;海军总司令杨树庄,辖4个舰队。

月16日,蒋介石颁布国民革命军北伐总方略,阐述北伐作战任务及部署。蒋介石将北伐作战任务分为前后两期:在前期,北伐军须进展至胶济路亘高唐一清河一南宫一石家庄之线;后期须进展至山海关一承德一多伦之线。前期作战部署可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中,第一集团军左翼部队及黄河右岸第二集团军第一方面军诸部队,首先攻占济宁,同时第一集团军之右翼及中央部队占领日照、临沂、兖州之线;第二集团军河北诸部队及第三集团军向正面之敌徉攻,并严防敌方反攻。在第二阶段中,以协助济宁诸部队之大部,迅速北渡黄河,向大名以北地区协攻京汉路方面之敌,时第二集团军主力,全力猛攻河北之敌进取石家庄,第三集团军全力协攻石家庄,第一集团军主力肃清胶济路以南地区的敌人,进占济宁。后期的作战部署是,第一集团军沿津浦路及其东南地区急进,第二集团军沿京汉路及其东南地区急进,第三集团军进出东北一带及京绥路,会师京津,同时各以主力部队向榆关、承德、多伦猛烈追击。

在蒋介石加紧部署北伐过程中,桂系李宗仁于4月1日发表对时局的意见,拥护国民政府二次北伐。并于4月2日在长沙召集白崇禧、程潜、陈铭枢等人商讨桂系参加北伐事宜。随后,蒋介石将桂系部队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参加北伐,任命李宗仁为第四集团军总司令,白崇禧为第四集团军前敌总指挥。第四集团军辖8个军2个独立师。4月4日,北伐军第一、第二、第三集团军分集津浦路、京汉路和正太路,待命进攻北洋奉系政府的安国军。其时,奉系政府的安国军号称百万。对于南京国民政府的北伐,奉系政府也作了紧急部署,任命张宗昌为津浦路总指挥,孙传芳为鲁西方面总指挥,张学良为正太路、京汉路总指挥,张作相为京绥路总指挥;并决定对京汉、津浦两路取守势,对正太路及鲁西一带取攻势。

月7日,蒋介石下总攻击令,各路战事同时发动。第一集团军在鲁南和津浦线进展顺利。7日发起进攻,9日占郯城,10日克台尔庄,中旬占临城、滕县、兖州、曲阜,下旬占莱芜、泰安,5月1日攻克济南。第二集团军发起攻击后,在直隶南部首克邯郸,后受安国军重兵相抗,苦战于大名、彰德一带;在鲁西,则连克郓城、巨野、济宁。第三集团军则于4月20日打破安国军防线,冲出娘子关,向石家庄进攻。

正当国民政府在山东的北伐战事取得节节胜利,准备继续北上时,受到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干涉。4月17日,日本政府决定出兵山东。5月3日,公然武装进攻济南,对济南居民和进驻济南的北伐军进行大肆屠杀,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济南惨案。面对日本的武装干涉,蒋介石妥协退让,命令部队撤离济南,绕道北进。

5月上中旬,北伐军继续向奉系的安国军进攻,相继占领石家庄、临沂、德州等地。5月19日,蒋介石根据战事及时调整部署:以第一、第二集团军沿津浦线进攻,第三集团军沿京绥线进攻,第四集团军沿京汉线进攻,分兵三路,齐逼北京、天津。至6月1日,安国军控制的保定、沧州、河间、绥远、大同、张家口等地,相继被北伐军攻克。安国军政府大元帅张作霖眼见大势已去,决定放弃固守京津的计划。6月2日,张作霖发出通电,宣布退出北京,安国军实行全线总退却。随后,安国军全军向滦东、山海关、锦州等地退守。6月3日,张作霖携安国军政府成员潘复、张景惠等人出京返奉。张作霖在行至沈阳近郊皇姑屯车站时,被日军炸死。

月4日,国民政府任命阎锡山为京津卫戍总司令。6月8日,阎锡山的第三集团军商震部进入北京,12日,接收天津。15日,国民政府宣布"统一告成",并于21日改直隶为河北省,改北京市为北平市。国民政府的"二次北伐",也随之宣告完成。二次北伐的完成,结束了北洋军阀在中国的统治。

济南惨案

4月初,亲英美的南京国民政府,打着"统一"的旗号,开始了讨伐奉系军阀张作霖的战争。4月7日,战争打响后,北伐军进展顺利。在相继攻占泰安、济宁后,于4月30日进到济南城下,守军张宗昌弃城而逃。

日本帝国主义为了阻止英美势力向中国北方发展,确保其在华利益,决定干涉国民政府的北伐。4月17日,日本政府以"保护侨民"为借口,悍然决定出兵山东。4月19日,福田彦助的第六师团奉命从日本门司直航青岛。与此同时,驻守在天津的500名日军奉命即日开赴济南,意在抢在北伐军之前占领济南。对于日军的行为,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曾提出了强烈抗议,并要求立即停止军事行动,但为日本所拒绝。4月25日,日军先遣队进入济南。

月1日,北伐军第一集团军所属第四军团一部攻占济南。北伐军进入济南后的当日,即遭到日军的无理挑衅。两名北伐军官及随行数人在行至《济南日报》社附近时,被50多名日军无故抓住,当场用刺刀全部刺死,并将尸体焚毁。第四军团总指挥方振武于当日下午,亲至日本领事馆与日本领事西田耕一进行交涉,未果。次日,当北伐军宣传员上街进行宣传时,又遭到日军的阻挠,日军还当场打死数名群众。

月2日,日军福田师团主力从龙山进驻济南。到达济南后,日军开始紧急部署,准备围攻北伐军。5月3日上午,日军向北伐军发起进攻。卫戍济南的北伐军对日军曾进行了顽强的抵抗,挫败了日军的多次攻势。但蒋介石决定对日军采取妥协政策。蒋介石命令北伐军各师"约束士兵,不准开枪还击"。蒋介石的妥协政策,更助长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日军肆意屠杀中国军民。3日夜间11时左右,日军借口在交涉署门口发现两具日侨尸体,即不顾国际惯例,将当天刚刚到任的战地政务委员会外交处主任兼国民政府山东特派交涉员蔡公时及署内全体职员捆绑起来。当蔡公时提出抗议时,失去人性的日军,残忍地将其耳、鼻、舌、眼剜下,并用机枪将其他17名职员全部杀害。是日从早到晚,日军任意枪杀中国军民,使得济南城内尸横街巷,惨不忍睹。

月4日,蒋介石命令中国军队撤离济南,绕道北上。蒋介石的妥协,并没有能终止日军的暴行。5月7日,日军突然宣称,济南商埠铁路北面的土堆下面发现有9具日侨尸体,另在其他地方又发现3具。日军第六师团长福田彦助以此为借口,于当日下午向蒋介石提出最后通牒,提出要求严惩北伐军有关高级军官等5项条件,并限定12小时内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