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风暴来临(1920-1929)
30869400000074

第74章 1928年(2)

月8日晨,蒋介石派出代表熊式辉、罗家伦,驰奔济南,准备答复日军,但日军谬称限期已过,下令重炮轰击济南城和黄河铁桥,截击渡河北上的北伐军。5月11日,济南全为日军占领。日军入城后,再次大施淫威,杀人放火,连续数日不止。据世界红十字会济南分会统计,在"济案"中,死亡6123人,伤1700余人。

济南惨案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反日高潮,曾由此引发了一场大规模的抵制日货运动。迫于民众压力,南京国民政府于"二次北伐"结束后,曾多次与日本政府交涉"济案"问题,但由于日本帝国主义肆意抵赖罪责,直至1929年3月28日,双方才达成"济案"协定。在中国政府保证日本人"生命财产之安全"的条件下,日军撤离济南。济南惨案至此结案。

井冈山会师和革命根据地的开辟

10月,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秋收起义的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改造了袁文才、王佐的当地武装,并逐渐恢复了宁冈、永新、茶陵、遂川等县的党组织,建立了工农民主政权,在湘赣边开辟了中共领导的第一块革命根据地。

与此同时,朱德率南昌起义的部队南下至广东,其主力部队在潮汕地区遭到国民党军阻击后,转战到湘南,继续组织武装暴动。1928年1月,朱德与陈毅一起,在湘南地方党组织的配合下,发动了宜章、郴州、耒阳、永兴、资兴等地的年关暴动。在暴动中,扩大了武装,建立了湘南工农民主政权。随后,朱德、陈毅率部进入赣南。4月28日,在井冈山地区的砻市与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团胜利会师。这就是著名的"井冈山会师"。

月4日,朱德、毛泽东在砻市召开两支部队胜利会师大会。会上正式宣布两支部队合并组成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并决定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军委书记和党代表,王尔琢任参谋长,陈毅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十、十一、十二师。第十师师长朱德兼任,党代表宛希先;下辖第二十八、二十九、三十团。第十一师师长张子清,党代表何挺颖;下辖第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团。第十二师师长陈毅兼任,党代表邓宗海;下辖第三十四、三十五、三十六团。全军共一万余人。6月30日,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并成立红四军前委,毛泽东任书记。这支部队后来成为中央革命根据地、红一军团和红一方面军的主力。

朱德、毛泽东两支部队会师改编成工农红军第四军后,在井冈山地区多次打退了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到1928年夏,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已扩大到宁冈、永新、莲花三个全县和吉安、安福、遂川、酃县的一部,并成立湘赣边界工农兵政府。1928年12月,彭德怀率领红五军主力到达井冈山与红四军会合,进一步壮大了井冈山地区的红军力量。

朱德、毛泽东两支部队在井冈山会师,以及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它将革命的退却与革命的进攻巧妙地结合起来,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正确道路。

中央大学的成立

中央大学是南京大学的前身,1928年5月成立于南京。其历史可向上追溯到1902年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三江师范学堂1902年由清两江总督张之洞创办,1905年改称两江师范学堂,辛亥革命时停办。1915年在原址设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并入国立东南大学。至此,东南大学共设5科27系,学科齐全,人才辈出,理科尤为世人推崇,被公认为中国东南地区的最高学府。

6月,国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颁布大学区制,决定先自江浙两省试行。故此,东南大学与河海工程大学、上海商科大学、江苏政法大学、江苏医科大学、南京工业专门学校、苏州工业专门学校、上海商业专门学校、南京农业学校等校奉令合并,成立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校址在南京四牌楼原东南大学旧址,并代行江苏省教育厅行政权。1928年3月,国立第四中山大学依照国民党政府大学委员会决议,改名江苏大学,同年5月又改名国立中央大学。

中央大学成立之初,内设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学、哲学、教育、农、工、商、医九学院。1928年8月进行院系调整,改自然科学院为理学院,社会科学院为法学院,哲学院并人文学院,社会科学院的史地、社会两学系并入文学院,史地学系改为史学系,其他理学课程则并入理学院的地学系。教育行政院迁镇江,划归江苏省教育厅掌管,中央大学本部之名亦不复存在。由于中央大学的商、医两学院分设于上海,行政、教学多有不便,故于1932年正式独立,改称国立上海商学院、国立上海医学院。1935年,中央大学在南京另设医学院,并附设国立牙医专科学校。经过调整,中央大学便拥有文、理、法、教育、农、工、医7个学院,下分34个系科,有教师330人,在校师生2514人。

中央大学成立时,国民政府任命吴稚晖为校长。吴未到任,校务仍由原校长张乃燕负责。1930年底,朱家骅接任中央大学校长。九一八事变后,中大师生抗日情绪高涨,校方压制学生的抗日要求,于是引发了"驱朱运动",朱家骅被迫辞职。国民政府先后任命任鸿隽、段锡朋为中大校长,均因学生反对而未履职。1932年8月,罗家伦就任中央大学校长。他就任之后,提出重建中大"安全、充实、发展"的步骤,稳定教学秩序,广聘教师,调整院系,改革课程,建设教材,扩充设备,使中央大学得到稳步发展。

七七事变后,中央大学西迁入川,除医学院及农学院之畜牧兽医系迁成都外,其余各院均迁重庆沙坪坝松林坡。1938年夏,中央大学教育学院改称师范学院,在离校30里的柏溪设立分校。

8月,罗家伦辞职,顾孟余、蒋介石、顾毓绣先后出任中央大学校长。在他们任期内,设立了农业经济学系、气象系、边政系及俄语专修科,同时对师范学院设置的系科进行归并。至抗战胜利前夕,中央大学拥有7院43系,23个研究所。其规模之大,学科之齐全,师资力量之雄厚,办学条件之充裕,均居全国前列。

抗战胜利后,吴有训出任中央大学校长。1946年6月,中央大学分批东下,文、理、法、工、师范5个学院及农学院一部分及附属医院设在南京四牌楼,称为校第一部;医学院、农学院及全校一年级与先修班设在丁家桥,称为校第二部。

10月,吴有训出国参加联合国文教组织会议,校务由医学院院长戚寿南代行。1948年8月,周鸿经继任校长。1949年1月,国民党政府制定"国立院校应变计划",欲将中央大学迁往台湾,遭到进步师生坚决反对,周鸿经不辞而别。校教授会组织"校务维持委员会"主持校务,迎接解放。

纵观中央大学及其前身之历史,均把广揽具有真才实学的教师作为办学之根本。数十年来,学校人才荟萃,名家云集。柳诒征、刘国钧、竺可桢、陶行知、茅以升、孙本文、徐悲鸿、马思聪、胡焕庸、马寅初等著名教授均先后在该校执教。半个世纪的办学中,培养学生逾万人,在每个时期均不乏出类拔萃之士。

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5月7日,南京市军管会派军代表赵卓接管中央大学。同年8月8日,国立中央大学改名为国立南京大学。

皇姑屯事件

皇姑屯事件,是日本关东军在沈阳近郊皇姑屯车站制造的炸死张作霖的事件。

张作霖是日本帝国主义一手扶植起来的奉系军阀首领。但是随着奉系军阀集团势力的不断扩大和日本索取东北权益胃口的加大,加之英美势力的渗透,日本与奉系军阀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尤其是1927年张作霖不但未能满足日本要求修建铁路和自由租借东北土地等要求,反而引进英美资本,修建了大通(大虎山到通山)、沈海(沈阳到海龙)等铁路和葫芦岛,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奉日间的矛盾。

4月,蒋介石联合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等国民党各派军阀,发起了对张作霖的"二次北伐"。在北伐军的锐利攻势下,奉系军队连遭败绩。不到两月。保定、张家口、德州等地相继失守。至5月下旬,北伐军直逼京津,奉系的安国军政府岌岌可危。此时,日本出于其在华利益,一面增兵华北,意在阻止北伐军北上;一面趁火打劫,继续向张作霖索取东北特权,并派来特使向张作霖施压:如不从命,兵败后回东北,"日军当解除其武装"。但张作霖不为所动。张作霖的行为不为日本所容,日本关东军决定伺机谋杀张作霖。

5月30日,鉴于军事上的失败和内外的压力,张作霖决定退兵关外。6月2日,张作霖发出通电,决定退出北京。通电声称:为避免"同室操戈","喋血京畿,祸延中外",决意本"息争本旨","爰率本部退出京师,此后政治问题悉听裁决"。6月3日夜,张作霖偕安国军政府要员潘复、张景惠、王荫泰等30余人,出京返奉。张作霖等乘坐的火车有22节车厢,为安全起见,张的车位居列车中间,在张的专车前还有一列压道车先行。

其实,日本关东军此时已布置了周密的谋杀张作霖的行动计划。谋杀张作霖的行动由关东军参谋河本大作负责。在张作霖返奉前,河本早已派人到北京调查了张作霖的行迹,并到山海关、锦州等地侦察,最后选定了南满铁路和京奉铁路交会的皇姑屯车站。日本关东军在那里安置了30袋炸药,在500公尺以外的了望台上安置了触发爆炸的机关。

月4日凌晨,当张作霖的专车行至沈阳近郊皇姑屯车站南满铁路和京奉铁路交会处时,日本关东军引爆了埋在南满铁路吊桥下的炸药。张作霖的六太太和黑龙江督军吴俊升当即炸死。张作霖本人身受重伤,被急救回沈阳"帅府",于当日上午九时三十分毙命。这就是皇姑屯炸车事件。

日本制造皇姑屯事件,旨在乘列车爆炸和张作霖的死亡而引起东北动乱,然后趁乱出兵占领东北,以其达到"彻底解决满洲问题"的目的。未料东北当局在张作霖死后,秘不发丧,对外仍说张作霖"身受微伤,精神尚好",使得日本不敢轻举妄动。直至张作霖长子张学良秘返奉天就任奉天军务督办后,于6月21日才正式公布张作霖死讯,致使日本关东军的阴谋未能得逞。

中央研究院成立

创立中央学术研究机关,是孙中山先生的宿愿。1924年冬,孙中山就拟设中央学术院为全国最高学术研究机关,曾委托汪精卫、杨杏佛等起草学术研究院计划,后因孙中山逝世未能如愿。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蔡元培和李石曾在1927年5月召开的南京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会议上联名提议设立国立中央研究院。会议采纳了蔡、李的提议,决定设立中央研究院,并推举蔡元培为筹备委员。同年10月,南京政府大学院成立,蔡元培任大学院院长。按规定,大学院为全国教育学术最高行政机关,筹备中的中央研究院隶属大学院。蔡元培在《大学院公报发刊词》中,明确把设立中央研究院作为大学院的一项重要任务。

以蔡元培为院长的大学院的成立,加速了中央研究院的筹建过程。1927年11月27日,蔡元培主持了中央研究院的筹备会议。杨杏佛、曾昭抡、王小徐、胡刚复、张溪若、高鲁等30余位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通过了《中华民国大学院中央研究院组织条例》,确定中央研究院为全国最高学术研究机关,并推举大学院院长蔡元培兼任中央研究院院长,大学院教育行政处主任杨杏佛兼任中央研究院秘书长。会议还决定先设立理化实业研究所、社会科学研究所、地质研究所和紫金山观象台等4个研究机构。会后,中央研究院在南京筹设总办事处和观象台,在上海筹设理化实业、社会科学和地质3个研究所。1928年3月,又设历史语言研究所于广州(不久迁北平)。

4月,国民政府公布《修正国立中央研究院组织条例》,改"大学院中央研究院"为"国立中央研究院",并明确职责是"实行科学研究"和"指导联络奖励学术研究"。

6月9日,经近一年的筹备,中央研究院在南京东亚酒楼召开了第一次院务会议。会议由蔡元培主持,丁西林、陶孟和、竺可桢、李四光、杨杏佛、高鲁等出席了会议。会议制定了1929~1930年中央研究院施行计划,讨论了如何统一及整理全国研究机关和加入国际学术团体等问题,并规定了院务工作细则。这次会议实际宣告了中央研究院正式成立,故6月9日后被中央研究院确定为纪念日。

此后,中央研究院机构日趋完备。至1935年,中央研究院相继建立了物理、化学、工程、地质、天文、气象、历史语言、心理、社会等研究所,还建立了紫金山天文台和自然博物馆,已初步具备国家科学院的规模。

中央研究院成立后,在院长蔡元培"兼容并包"、"学术自由"思想指导下,吸引了一批国内外很有声望的学者,并很快组织了较为广泛的科学研究,在某些领域中获得了显著的成就。

在天文、气象学方面,1934年9月建成了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它拥有包括600毫米反射大赤道仪、135毫米超人差自动子午仪在内的现代化设备,是中国第一座现代意义的天文台。天文所还担负了全国授时、测量经纬度、编制历书等任务。气象所成立后,在全国各地,近自上海,远至新疆、西藏,普遍建立了气象测候所,同时举办培训班,培养气象人员。

在地质学方面,地质所组织人员调查研究了湖北、安徽、江西、江苏、浙江等省的地层结构与矿物,还调查了广东海岸岩石现象与海岸的变迁等。尤其是地质所研究员李四光于1930年撰写的《冰期之庐山》一书,不仅对地质学,而且对古人类学都有重大价值。

此外,物理学方面关于重力、高频电波的测量;化学方面关于中国药料、油脂的分析;212程学方面关于瓷釉、冶炼技术的研究;生物学方面关于中国动植物分类的划分;心理学方面关于神经系统及智能的研究;考古学方面关于殷墟的挖掘和"北京人"的发现等,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中央研究院成立后还广泛地开展了与国内外学术机构的协作和交流活动。

抗战爆发后,中央研究院先后转迁长沙、重庆等地。至抗战胜利前夕,在重庆设有物理、地质、气象、心理、动物、植物、医学等研究所;在南溪设有历史语言、社会、体质人类等研究所;在昆明设有化学、工学、天文、数学等研究所。抗战胜利后,中央研究院返迁南京,部分研究所迁设上海。1947年10月建立院士制度。1949年迁台湾。

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为了全面总结大革命失败以来的经验教训,正确分析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和形势,统一党内的思想,中共中央根据共产国际指示,决定1928年6月在苏联莫斯科召开党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