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70年秋天,鲁庄公娶哀姜,齐鲁两国再添联姻之好,盟约更加巩固。齐桓公、鲁庄公二位颇有作为的国君,集两个大国的军队,联手征伐不服,威势大振。这才渐渐地收服天下,连最不驯服的郑国也见齐国势大,开始真心实意地考虑结盟之事了。
此时,郑厉公突已死,郑文公即位。最初,郑文公对于是否与齐国结盟之事举棋不定。这也是大国之君惯有的一种矛盾心理:如主动请求结盟,齐人肯定以为郑国人胆小如鼠,而小觑了郑国,郑国到底也是个曾称雄一时的大国啊!如不请盟,齐侯对郑国背盟与楚国交好一事耿耿于怀,决不会善罢甘休,有朝一日势必兴师问罪。如果大军骤至,郑国国势不振,兵无斗志,无力抗拒齐军乃至诸侯联军,除了请降之外别无他路。如若被逼走投无路而屈辱请降,还不如现今请盟……
郑文公正在左右为难之际,齐国使臣到来,送来齐桓公的一封书信。郑文公不知何意,忐忑不安地展开观看,却原来是一封表示修好的书信。文公见书信中言辞恳切,有理有节,字里行间没有一丝一毫盛气凌人的霸气,确实表现出一副中原盟主的风范。郑文公大为感叹,对群臣道:“素闻齐侯心胸博大,更有满腹韬略的管仲辅佐,将齐国治理得有声有色,颇有称霸天下的气势。今日只见一书信,便可窥见全豹,确是非同凡响。郑此时不与齐结盟,等待何时!”当即修书一封,让齐使带回,表示深怀结盟之心。
齐桓公得到郑国愿意结盟的消息,非常高兴,当晚摆下酒宴,与管仲、鲍叔、隰朋好好庆祝了一下。几个人正喝着酒,有陈国的书信送到,陈宣公也表示愿重修旧好。
齐桓公大悦,道:“寡人今日双喜临门啊!”管仲等纷纷向他道贺。
君臣几人当即商定,当年夏天在幽地会盟诸侯。此时的齐桓公,已非北杏会盟时的齐桓公了。他经过千锤百炼,又耳濡目染地受着管仲的影响,处理内政、外事都越发老练、达观了。
对于会盟的地点,管仲认为,不要设在齐国的土地上,选在宋国为好。就在幽地吧。
齐桓公本来想借机展示一下齐国的兵威,听管仲这么一说,就问为什么。
管仲说:“这次会盟与宋国无关,但仪式选在宋地举行,宋君是东道主,必定参加会盟。可借此机会调解郑、宋两国的新仇旧怨。”
桓公连连说好。又问道:“爱卿以为,当约请哪几个诸侯国?”
管仲略一思索,道:“约请鲁、陈、宋、郑四国诸侯可矣。”
桓公问:“陈、宋、郑三国参加,是理所当然之事,为何要约请与会盟毫无关系的鲁国呢?”
管仲道:“所以请鲁国参加,则是因为现今齐、鲁两国关系亲善。那三国之君多反复无常,请来鲁侯也算是做个见证人吧。”
桓公赞道:“还是爱卿想得周到。会盟之事就这么定了!”
君臣的心沟通了,行起事来更加顺利、快捷。周惠王十年(前667),在幽地的会盟果然十分简捷,只有齐、鲁、陈、宋、郑五国。齐是主盟国,郑、陈是请盟国,宋是东道主。鲁为见证国。这次会盟参与的国家虽不多,但意义绝非往昔的会盟可比。这次才是既不凭借王命,又没有大军威逼,是真正意义上的结盟。五国君侯谈笑风生,席间觥筹交错,管弦丝竹,气氛融洽。总之是一次成功的大会。
正当各国诸侯在酒筵上皆大欢喜、其乐融融之时,竖刁进来向齐桓公禀报道:“大王,天子陛下使臣召伯廖到了。”
齐桓公大为惊讶地啊了一声,扫视了众君侯一眼,忙道:“快请!快请!”
管仲站起身来,将周室上卿召伯廖迎进帐来。召伯廖上前拜见各君侯。
桓公见周室使臣乍然而至,不知发生了什么事,脸上本来带着些许的惶惑和不安,但见召伯廖进来时一脸的喜悦之色,立时放下心来,问召伯廖道:“本公召集中原诸侯会盟,以示修好,天子陛下可有旨意?”
召伯廖解下书简,向齐桓公施礼道:“特来向大王报喜。”
“噢?喜从何来?”桓公忙问。
召伯廖道:“天子陛下赐名您为‘方伯’,继承太公的职位,并执掌对天下诸侯的征伐大权。这还不可喜可贺嘛!”
“啊!”齐桓公一听,顿时喜形于色,眼睛大放异彩。
众君侯也一齐看向齐桓公,纷纷道贺,但目光中更多的还是羡慕。
齐桓公立即命重新设筵,留下各国君侯一并盛情招待召伯廖。席间,气氛更加喜庆了。
齐桓公打着“尊王”的旗号,足足折腾了十几年,“盟主”称号也叫得滥了,这却是首次获得周王室正式承认。到今日方称得上是上应天时,下顺民心,四野归服,整个黄河下游地区的大小诸侯国,在齐国“尊王”旗帜下,结成了一个庞大的集团。齐桓公也才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原霸主。
当然,这大多是管仲的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