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齐桓公接到一个惊人的消息:齐国发生内乱!
顿时,这一消息不胫而走,沸沸扬扬传遍了齐营、燕营和孤竹城的大街小巷。齐军人心惶惶,思归心切。
救乱如救火,齐桓公再也无心恋战,也顾不上助燕国讨伐冷支了。安抚了一下孤竹君臣,而后率领齐国大军仓皇撤离孤竹城,日夜兼程,过双子山,渡卑耳河,经山戎部落,出葵兹谷口,回到燕地。顾不上进燕国都城,就地稍事休整,便分兵数路,向南开拔。
燕庄公也率领燕国疲劳之师,悄悄地返回都城蓟。
征战厮杀,喧闹了数十日的北方战场,顿时沉寂了下来。
但这沉寂只保持了两日,便风波再起。突然有大队冷支铁骑在山戎残兵的引导下旋风般出了葵兹谷口,一进入燕土便开始烧杀抢掠,气势汹汹,直逼燕国都城蓟。
燕国人的劫难又开始了!
原来,当初冷支国国君见山戎部分残兵来投,方知山戎已全军覆灭。他对此不屑一顾,答应出兵为山戎报仇雪恨。但还没有来得及出兵,又闻孤竹国与齐、燕结盟,大怒,口吐狂言:“吾不将齐军杀个片甲不留,誓不为人!”
他知道齐军下一个要讨伐的必是冷支国了,于是一边派人到孤竹国方向打探消息,一边调兵遣将,在所有的险要关口重兵布防,严阵以待,只等齐军自投罗网。
冷支君正密切关注齐军动向,忽有探子来报,齐国发生内乱,齐桓公被迫率大军草草撤离孤竹城,返回齐国去了。冷支君一听大喜过望道:“真乃天助我也!”
冷支君稍一停顿,又狂妄道:“本公一直想与齐军一较高低,看看齐桓公这个中原盟主是不是三头六臂!可惜,齐军撤走了,这实是本公的一大憾事。齐军既撤,只有拿燕国出气啦!”
冷支君当即命各要道、隘口设防的人马全数撤回。而后,倾巢出动,率领八千骑兵,风驰电掣般杀奔燕国。
冷支铁骑出了葵兹谷口,果然见到一片清寂,只有齐军留下的破残营寨和锅灶。冷支君环顾左右,哈哈狂笑道:“为白芦花君报仇的时刻到了。”
冷支君当即下令:见人即杀!见物即抢!
此令一下,数千铁骑顿时变成一群强盗,呼啸着冲进燕地,开始了劫掠和杀人。
冷支铁骑片刻功夫,已深入燕境三十余里,来到一座山下,已是中午时分。冷支君命稍事歇息。骑兵已跑得累了,一听命令,纷纷下马,横七竖八躺了一地。有的在饮水,有的在查点战利品,一片零乱。
突然间,周围鼓角齐鸣。接着,伏兵四起。齐国大军犹如自天而降,呼啸着掩杀过来。燕国军队也乘机杀回。数路大军将毫无戒备的冷支军和山戎残兵围在核心,犹如砍瓜切菜一般。冷支军和山戎残兵登时大乱,来不及上马,便四窜奔逃。
冷支君由几名大将保着,杀开一条血路,逃到一荒僻之处。冷支君环顾左右,见八千铁兵已所剩无几,不由得仰天大恸。这时齐、燕追兵已渐渐逼近,冷支君再不敢在燕地久留,率领残军败将,向着来路方向逃窜。
眼看到了葵兹谷口,后面追兵已远。冷支君惊恐的心才稍稍安定下来。只要过了此谷,就是自己的天下了。冷支残兵逃命心切,纷纷夺路进谷。
突然,谷口两边呼呼啦啦旌旗招展,齐国大将鲍叔威风凛凛地站在旗下,山头上乌压压排满了齐兵,擂鼓高呼:“冷支昏君速速下马投降!否则死无葬身之地!”
冷支君见断了退路,正仓皇无计,背后齐、燕大军在王子成父率领下又尾随而至,将冷支残军团团包围。
冷支君眼见大势已去,知道今日决难生还,突然豪气大发,环顾左右道:“诸位且看,齐兵能奈我何!”说罢,将坐下马一拍,呼喊着单人独骑冲进齐阵,将手中开山大斧,舞得风车一般。齐兵被他的神勇一时惊得呆了,纷纷退避,竟也被他连连劈死劈伤数人。待齐兵清醒过来,又呼啦啦拥上来时,冷支君已满身鲜血,拍马跃回阵中,仰天大喊数声,拔剑自刎而亡。
冷支残兵见国君一死,纷纷下马投降。
齐桓公钦佩冷支君神勇,令冷支降兵将其厚葬。
这便是管仲设下的连环大计。
原来,在荡平山戎之后,管仲一边谋划攻打孤竹,一边派人秘密潜入冷支国打探消息。知道了冷支君臣欲凭借险要地势,与齐军决一死战,防范甚严。便以为冷支只可智取,不可力战。否则齐军即使取胜,也必伤亡惨重,得不偿失。从那时,管仲就开始谋划智取冷支之策,于是想出了这一套连环之计。
为了做到以假乱真,在收服孤竹国后的庆功筵上,故作撤军姿态。接着,假传谣言,说齐国发生内乱,仓促撤军。而管仲已打探清楚,冷支君刚愎自用,好大喜功。料定这样的人听到齐军已撤,必定坐立不宁,迫不及待向燕国报复。那时,管仲便可大施手段,一举荡平冷支。
齐军按管仲之计,始终摆出一副仓皇的样子,到了燕地,即分兵数路,白日南行,夜晚又在夜色遮蔽下掉转回头,绕个大圈子到预定地点埋伏。又命鲍叔在葵兹谷口两边树林中潜伏,只等冷支铁骑一过,即封锁谷口。
管仲严令埋伏的军队不准大声喧哗,不准随意走动,不准狩猎,不准生火造饭,只以干粮充饥,以免走漏风声,暴露行踪。只要冷支铁骑一通过葵兹谷口,即成为瓮中之鳖,插翅难飞,只有任凭宰割了。
管仲奇谋,连齐桓公、燕庄公等都料想不到,冷支君又如何识得透?果然中计,迫不及待地倾巢而出。结果,白白送了自家性命不说,也葬送了八千铁骑,国家遂亡。
冷支国灭亡了,燕国北部、东部的祸患也全部平息了。
燕庄公见祸患已除,松了一口气,感激之余,再三邀请齐桓公率齐军回到燕国都城,好好尽一下地主之情,以答谢桓公救危之恩。但齐桓公离开齐国已数月之久,正归国心切,便婉言谢绝。燕庄公甚不过意。
齐桓公大赏三军,命在葵兹谷外安营扎寨,就地安歇,对受伤生病的士卒加紧疗伤治病,三日后班师回国。
燕庄公无法,只好命燕军就地向百姓买得数百头牛羊,尽数宰杀,以款待齐军。
这次北征,由于管仲的奇谋,齐国兵将损伤极微,但收获颇丰。夺得了大片土地,缴获了大批牛羊牲畜和奇珍异宝。在归国之际,齐桓公与管仲商讨如何处置这些土地和财物。桓公问:“仲父以为,冷支、山戎两地疆土,该如何处置才好?”
管仲对此早有思索,对桓公道:“遂国覆辙,不可重蹈。”
管仲指的是当年齐国占领了小国遂国,尽派齐国戍卒守卫该国,后来戍卒全部被遂人杀死的事件。
桓公何等精明!当即会意,并与管仲商定了处置方法。
这时,虎儿斑前来辞行。齐桓公予虎儿斑及其部下以厚赏。并将夺得的山戎土地五十余里尽数拨归无终,由无终首领统一管辖山戎部落,以答谢无终首领的慷慨助战。虎儿斑大喜,满载而归。
齐桓公又置酒款待燕庄公。席间,齐桓公对燕庄公道:“赖天相助,托君之福,总算平定了山戎和冷支,又与孤竹结盟,燕国从此当可无外患之忧,寡人也可安居中原啦!所得冷支二百里土地,全部归属燕国,由君侯来整顿治理吧。”
燕庄公诚惶诚恐,连连摇头道:“燕国屡屡惨遭戎夷蹂躏,正是凭借大王的威严,管相国的谋略,齐国众将士的神勇,才得以保全燕国社稷和边塞的安宁,寡人已心满意足,感激不尽,绝不敢再有丝毫奢望:齐国大军远征千里,拼命厮杀夺取来的土地,自当归于齐国。大王可留下一支齐兵戍守,燕国定当鼎力相助,决无二心。”
齐桓公已受过管仲点拨,遂国惨事亦记忆犹新,遂国靠近齐国,尚且无力顾及,更何况千里之外的北地?此事正该做个顺水人情。想到这里,便恳切说道:“大王不必推辞。北部边陲,是兵家要地。戎患消除之后,以大王的贤德才能,燕国必然大治。北地有强盛的燕国作为屏障,寡人在中原亦是解除了后顾之忧,这岂不是一件天大的美事!更何况,齐国、燕国本就亲如手足,此次共同讨伐山戎,更是亲上加亲,寡人又何必舍近求远?大王只管收下好啦。”
燕庄公见齐桓公一片诚心,只好拜谢领受。
齐桓公班师回国,燕庄公为齐桓公送行。二君经数十日联手平夷,已引为知己,一路上推心置腹,谈论国事、天下事,越谈越是投机。路也是送了一程又一程,不知不觉已进入齐国纵深五十多里。
管仲对燕庄公道:“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大王就此留步吧。”
燕庄公方才恋恋不舍地挥泪告别。
这时,齐桓公猛然记起周室延续下来的一项礼节,对燕庄公道:“古礼有约,国君相送,不能越境。”
燕庄公道:“您我情同手足,何必拘于古礼?”
齐桓公说:“寡人不才,为中原盟主,如率先破坏古礼,何以约束众家诸侯?”他一时拿不定主意,与管仲耳语一番后,方对燕庄公道:“就依仲父之见,把此地定为齐、燕的国境。大王走过的这五十里土地一并割让给燕国,就由大王您来治理吧。”
燕庄公苦苦推辞,无奈桓公执意而行,只好接受下来。为了答谢,燕庄公命在此地筑一小城,定名“燕留”,意指要将齐桓公的恩德永留燕国土地上。
自此,燕国东北方增土地五百余里,南部增加土地五十余里,成为北方疆土辽阔的大国。燕庄公又深受齐桓公、管仲的影响,勤修内政,富国强兵,国家日渐强盛。
齐军再向东南行,已接近了鲁国边界。
齐桓公对管仲道:“果不出仲父所料,鲁侯口出大言,说要出兵相助寡人讨伐山戎,却哪里见到鲁国一兵一卒?寡人自以为与鲁侯交好,却偏偏是交好的人背信弃义,有负寡人,实是令人着恼。此番大军途经鲁国,寡人想乘机率师问罪,以示惩戒。且看鲁侯何以面对寡人?”
管仲摇头道:“不然。臣当初的用意并非为了今日与鲁国兵戈相见。大王千里迢迢北征戎夷,为的何来?不正是为了讨伐楚国时,免除后顾之忧吗?刚刚平定了山戎,却又和鲁国反目为仇,这岂不是舍近而求远吗?俗语说。远亲不如近邻。大王对远燕尚且那般宽容大度,对近鲁又何必太过苛求呢?”
齐桓公仍愤愤不平,道:“如仲父所言,难道寡人就这样甘心被戏弄不成?”
管仲微微一笑道:“正好相反,臣正要大王扬名天下呢!”
桓公道:“何以扬名天下?”
管仲道:“大王此次讨伐北方夷戎,获得珍奇珠宝无数,多是中原极为罕见之物。大王分出一半珠宝,送与鲁国,以作为进献给周公庙的祭品,岂不是再好不过!”
桓公没想到管仲会出此下策,眉头一皱,冷哼一声道:“仲父何出此言?鲁侯背信弃义,有负于寡人,不加惩戒倒也罢了,反倒给予馈赠,天底下哪有这般道理!”
管仲道:“这便是臣常常提及的以德报怨之法。鲁侯本来有负于大王,大王非但不罪,反而另有厚赐。此举必使鲁侯羞愧交加,自此以后,臣保准鲁侯死心塌地尊奉大王为盟主;再者,这些珍奇珠宝虽为稀贵,却是身外之物,以身外之物,换取紧邻大国的诚心,岂不妙哉!”
桓公思索了一下,终于点头赞同管仲意见。
果然,在济水二君再次会面时,鲁庄公面带愧色,言谈举止十分拘谨,生怕惹恼了齐桓公。但齐桓公的心结已被管钟所解,言谈举止很是坦然,非但没有丝毫责怪鲁庄公之意,反而送上一批珍奇珠宝。
鲁庄公原以为齐军此时气势正盛,以鲁背约为由,一鼓作气攻下鲁国也并非难事,所以才小心行事。他做梦也没有想到会因祸得福,得此厚赐。乍然见到这一堆金光灿烂的宝物,他的眼睛为之一亮。随即想到这是无功受禄,顿时又诚惶诚恐,感激涕零。
确如管仲所言。鲁庄公终归不是反复无常之君,为了赎罪感恩,次年齐军伐莒时,鲁庄公下令征召全国男丁充军,连五尺童子也动员起来,援助齐军伐莒。这就是管仲对中原诸侯施以德政所结下的丰硕之果。
鲁庄公后来知悉,齐侯所以没有向鲁国兴师问罪,正是听了管仲的力劝,方才化干戈为玉帛。于是对管仲愈加感激和敬重,特意征召鲁国的能工巧匠,在管仲的私邑小彀建筑一座美轮美奂的小城,以表感激之情。
中原诸侯先是听说齐桓公仅率齐国之兵,剿灭山戎,平定冷支,结盟孤竹,势如破竹,威震北方。夺得大片土地却不留寸土,尽数归于燕国。因燕侯入境,为循古礼,毅然割地。对鲁侯以德报怨……这一连串壮举美谈,在诸侯中引起巨大震动。一些距离齐国较远,或尚与齐国存有嫌隙的诸侯,纷纷派遣使者向齐桓公表示修好结盟,齐国威望大增。
百余年后,孔子谈到管仲劝齐桓公对鲁国以德报怨的事,还十分感慨地道:“人们说圣人能够转祸为福,以德报怨,说的正是管子所做的这种事情啊!”
燕国也一心一意地加入了与齐国的联盟。至此,整个中原诸侯联盟日渐强大,齐桓公的霸主地位也越来越牢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