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认为,人民是国家的基础,是根本,所以他说士、民、工、商四民为“国之石民”。认为民心向背关系到国家的兴亡,治国安邦的根本问题在于政顺民心,以人为本。有一次齐桓公问管仲,我想把自己的国家先治理好然后再去谋求天下,行不行啊?管仲说:当然可以。桓公问治理国家应该从什么地方开始?管仲回答道:“始于爱民。”爱护老百姓是占往今来有作为的政治家都必须遵循的原则。
管子认为,爱民并不是喊喊口号,做做样子就行了,而是要踏踏实实地行动,要为人民办好事,给人民以实实在在的利益。因此,爱民的根本就是推行仁政,实现富民、利民、政顺民心的目标。管子说:“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上犯禁,陵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必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这显然是从富民与巩固统治秩序的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的。管子深知无论是对国家还是老百姓而言,只有丰衣足食才能使一切都好办。百姓富有了,才能吸引他国的百姓前来投靠,国家贫穷、民生凋敝,百姓就只能往外逃,所以,治国必先富民。
那么,如何富民呢?管子认为富民必须重本抑末。管子所讲的“末”和后世的“末”含义不同,后来的“末”是指商业与手工业,而管子的“末”是指追求豪华、奢侈的刻镂、修饰之类。管子为相之初,齐国国力衰弱,民生凋敝,大量人口外流。管子最忧心的就是人民能否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富民的首要任务就是发展农业,粮食是国家的根本。所以管子坚决反对动辄剥夺农时,反对在农忙时节抽调老百姓去服劳役,强调让老百姓安心地按时耕作,这样百姓自然会逐渐地富裕起来。同时,国家要坚决反对奢侈、华靡之风,“工事无刻镂,女事无文章,国之富也”(《立政》)。除“重本抑末”之外,管子还主张“取于民有度”,尽量地减轻农民的负担。他认为有节制地征取百姓的财富,有限度地征募百姓的劳役,这样,即使国家很小也会安泰;无限度地搜刮百姓的财富,差遣百姓服劳役,即使大国也最终会走向灭亡。
管子爱民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利民。管子认为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于四方无择也”(《形势》)。利民是争取民众的重要途径,“得民之道,莫如利之”(《五辅》)。为民众谋利益,这是自古以来治国平天下的关键,所以他强调要为百姓兴利除害。《正世》说:“夫五帝三王所以成功立名,显于后世者,以为天下致利除害也。”《治国》说:“先王者,善为民除害兴利,故天下之民归之。”由此可见他对百姓利益的重视程度。
当然,富民、利民实质上都是为了争取民心,因此,在富民、利民的同时,还要使各种政令顺应民众的要求。管子认为,百姓一定要得到他所需要的,然后才能听从上面的;百姓能够听从上面的,然后国家的政事才好做(《五辅》)。政令必须顺应民心,才能得到民众的拥护,从而真正做到令行禁止,所以《牧民》说:“令顺民心,则威令行。”
那么从哪些方面给百姓以利益呢?在《五辅》中,管子将惠民、利民政策概括为六项德政:一是开垦土地,建造房屋,重视种植,勉励士民,鼓励耕作,修缮墙院,这些是为了丰富百姓的生活物资。二是开发潜藏的财源,搞活积滞的物资,修筑道路,便利贸易,热忱欢送商客,这些是为百姓输送财货的重要手段。三是疏浚积水,修通壅塞的水沟,排除泛滥的洪水,清除淤积的泥沙,开通堵塞的河道,修筑渡口的桥梁,这些都是为百姓提供便利。四是薄收租税,轻征田赋,宽减刑法,赦免罪犯,宽恕小过,这些都是对百姓实行宽大政策。五是赡养老人,慈爱幼孤,救济鳏寡,问候疾病,吊慰祸丧,这些都是为百姓解救急难。六是寒冻之人给他衣穿,饥饿之人给他饭吃,帮助贫寒百姓,赈济衰落人家,资助面临绝境的人,这是救济百姓的穷困。
这六个方面,无一不是真心实意地从百姓的生计考虑,每一项德政措施都是非常具体的。项项落实,老百姓就会脱掉贫困的帽子,走上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道路。百姓人人安乡重家,国家自然就容易治理了。当然,管子爱民、富民、利民的最终目的还是要“牧民”,就是使百姓容易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