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在整顿居民编制的同时,层层设置了各级官吏,形成了与“三国五鄙”相适应的官吏系统。官吏是国家行政的主体,足各级政权机构的实际操作者,因此,吏治是国家兴衰的关键因素之一。吏治是否整肃、清明,是国家能否振兴的决定性条件之一。管子深知其中的道理,所以他在“定民之居”的同时致力于整肃吏治。
管子认为整肃吏治的关键是君主应该正人先正己,以身作则。这样上行下效,官吏们才不至于胡作非为。在管子的眼里,礼义廉耻是关乎国家生死存亡的根本。但是,这些道德规范要真正变为人们行动的准则,发挥其维护统治的功能,就要求统治者首先要做到,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管子认为统治老百姓的秘诀就在于想让老百姓做什么,君主就应该先做什么,把老百姓往哪条路上引,就看君主喜欢什么、厌恶什么。君主的言行对于老百姓具有很大的示范引导作用。
在《立政》篇中,管子论述了君主在用人的问题上应当慎重对待的三种情况:德操不能与其位置相当,功劳不能与其俸禄相当,才能不能与其官位相当。这三种情况都是社会动乱的根源,而这三种情况大多都是由君主造成的,人们在抱怨的同时自然会联想到君主的用人不当。对于那些德行笃厚而地位卑微的人,人们会说这是君主的过失;对于那些德行浅薄而地位很高的人,人们会认为是君主的失误。这样一来,那些德行操守人们还不清楚的人身居高位,品质优良的官吏就不会为君主尽力;那些功绩不大的人享受较高的俸禄,勤勉辛劳的官吏就不思进取;那些无能的人做了大官,才能超群的人就不会为君主服务。因此,君主在用人时必须慎重从事,对于那些德行不厚的人不能将国家大权交给他们;见到比自己贤能的人不能谦让虚位的,不能让他处于高位;不能公正执法的人不能让他带兵;不重视农业、趋利胡为的人不能让他做地方官吏。
君主在任用官吏时必须举公废私,选拔那些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人,“任公不任私”、“无私者可置以为政”(《牧民》)。君主与天下同心,以天下万民为重,社稷就会稳固。对于各级官吏来说,爱民无私同样重要。各级官吏上代表君王,下面临平民百姓,上令下达,下情上传,是君主与平民之间联系的纽带。如果他们心中没有国家社稷,没有为民谋利的意识,想到的只是谋取私利,投合君王的所好,尽量地搜刮民脂民膏,想尽一切办法往上爬,那他就不可能受到老百姓的欢迎与爱戴,对于这样的官吏必须清除。
管子认为,如果国君举公废私,那么各级官吏就会望影随形,尽忠职守,不怀二心。对于各级官吏来说,不要侍奉君主左右的宠臣,要听从君主的任用升免毫无怨言,想国家利益之所想,勤勉尽力,遵循法制,明辨顺逆,推荐贤人,能使邪佞之人不敢猖獗;侍奉国君有义,任用部下有礼,贵贱相亲,忠于国家,使上下之人各得其所。无论身处朝廷还是供职荒蛮之地,都尽心尽力完成职责,以义交人,以谦处事;执行公务,恪尽职守,遇到危难,九死未悔;不诽谤国君,不隐瞒观点;国君有过,直谏不疑;国君有忧,勇于承担。如此,则吏风清明,国家繁荣。
围绕整肃吏治,管子采取了不少措施。首先,注重提高官吏的工作效率,特别是在反映民情民意上,要求迅速解决,决不允许扣押或者拖延不办,否则官吏就要受到严厉的惩罚。管子主张,凡是平民要到乡里去陈诉事实的,官吏不准他们前往,扣押超过七天,官吏就要受到囚禁。士要与上面交往,官吏不准他们前往,扣押超过五天,官吏就要受到囚禁。贵族子弟要与上面交往,官吏不准他们前往,扣押超过两天,官吏就要受到囚禁(《大匡》)。
其次,管子主张建立严格的官吏考核制度,由鲍叔负责对各级官吏的考核。对于那些劝勉国事无功而有过的,从政没有政绩缺乏能力的,原野荒废、办案骄横轻慢的,这三种官吏要严加惩处,决不姑息。在定期考核的同时,建立督导、儆戒制度,宫廷对官吏、上级对下级,层层督导,严加儆戒,使那些平庸者受到鞭策甚至丢官(《大匡》)。
再次,坚持以法治吏与民众监督相结合,广开言路,鼓励民众畅所欲言,发表意见,以补为政之失(《国语·齐语》)。管子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整肃吏治,形成了奉公守法、清廉自律的官吏队伍,这对于富国强兵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