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个体学习目标客观上存在不同的层次,不同的目标,实现目标过程应遵循从较低层次逐步达到较高层次。我们以一次探究活动为例,教师设计不同的目标层次,让每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能力,确定自己的目标,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体验探究过程中的乐趣,收获探究过程中的成果,培养并强化目标意识,实现学生潜能的可持续发展。接下来我们再以《观察蚯蚓》为例来分析如何进行分层次的教学目标设计:
有位教师在探究教学学习目标设计过程中,考虑到初一学生第一次被要求系统而科学地观察、探究蚯蚓的外型和生活习性,而他们对蚯蚓的原有认知肯定存在很大的差异:生活在农村的部分男生已经接触过蚯蚓,会比较熟悉蚯蚓的外型和部分生活习性;大部分的女生可能从来都没接触过蚯蚓;而有一部分学生可能只是看见过有关的一些图片等。另外,有些学生观察细心,有些粗心;有些动手能力特强,有些逻辑思维特严谨等等。针对这种差异,教师将知识、技能、策略和情感四种学习目标都设计成为具有递进层次关系的三种类型供学生选择,并向每个学生说明他们可以根据自己对蚯蚓的了解程度以及自己的思维特点、动手能力来选择自己的探究目标,并根据自己的弱项来选择自己的合作伙伴进行自主探究,最终目标是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基础上有一定的提高,并能体验到探究过程中的快乐。
在教学活动中,每堂课都有必须完成的教学目标,教师应在具体落实时,就制定好、中、低各个层次学生应达到的目标,同时在此基础上,鼓励和帮助班级里不同层次的学生向高一层次目标迈进。教师上课前说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选择意识和达标意识。
我们来看这样一个案例,这是一位教师对《春》一文,进行的有层次教学目标的设计,分为如下高、中、低三个不同层次的目标:
高层次:
1学会生字和词语,读音准确,会写会运用,并理解词义;
2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3能够完整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
中层次:
1学会生字和词语,读音准确,大部分会写会运用,并理解词义;
2理解课文内容,能把握作者的感情;
3能够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4能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基本上能背诵课文。
低层次:
1学会生字和词语,读音准确,会写,初步了解词义;
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能了解作者的感情;
3学习复述课文内容;
4能读课文,并能背诵精彩的段落。
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目标,然后展开教学活动,通过这样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有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也提高了。正如布卢姆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类,这三类又从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各分为若干层。
又如《背影》的目标可作如下分层:
(一) 认知目标(其中渗透技能目标)
知识:了解朱自清的简况与主要著作,掌握本文16个生字新词。
理解:陈述本文细节描写的精妙。
评价:体会本文借助父亲背影串联情节的技巧。
运用:掌握本文行文的思路。
(二) 情感目标(其中渗透技能目标)
知识:了解本文表达的父子深情。
理解:掌握本文细节描写的美感。
评价:体味并准确理解用细节串联情节表达情感的美妙。
运用:掌握本文以真情、真感著真文的特点。
以上的教学目标的分层只是从内在心理变化的角度所作的分层,这要比原先的“体味并准确理解文章所表达的父子深情;学习平实的语言和传神的细节描写”具体和清晰多了。但是由于这个目标只是从心理变化的角度所作的描述,不便于观察和测量,所以,还要将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结合起来表述。学习的实质是内在心理的变化,即内在能力和情感的变化。而内在心理的变化,如感受、领会、理解、欣赏、体验、热爱、尊重等等,不能直接进行测量和评价。对此,教育心理学家格朗伦提出的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方法很有借鉴意义。这种方法是列举反映内在心理变化的行为目标,以对内在心理目标的具体变化进行观察和测量。
如《背影》的教学目标可以这样表述(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技能目标渗透整合):
1知识:了解作家、作品,掌握生字新词。(内在心理变化)搜集阅读有关资料,陈述朱自清简况与其主要作品,其中包括“民主战士”、《欧游杂记》等;会解释文中16个生字新词。(外显行为表现)
2理解:理解生动传神的“背影”细节描写的美感(内在心理变化)诵读课文,找出描写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对重点动词美感的理解。(外显行为表现)
3综合:体味并准确理解文章所表达的父子深情。(内在心理变化)诵读、默读课文,依据课文顺序找出最令你感动的文字,并描述你被感动时的真实心态,其中应有“父亲”怜子亲子的至诚无私和作者善解人意人情的真实真切,尤其是作者面对“父亲”背影,“泪很快地流下来”的深层原因。(外显行为表现)
4运用:掌握本文借助父亲背影串联情节和以真情、真感著真文的特点。(内在心理变化)反复朗读、默读、齐读课文,找出四处“背影”的描写和作者三次“落泪”感情之间的内在联系,其中应有“朴实无华的语言”、“细致入微的细节”、“情感的真挚”、“事情的真实”、“观察的仔细”等。(外显行为表现)这样将内在心理过程与外显行为结合起来表述,目标就非常具体明确,既能发挥教学目标对教学实践的具体引导作用,又便于对学习结果进行观察、测量和评价。但是,这些目标只局限于对课文的解读,还很难对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生命发展起到创生作用,所以教学目标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教学目标,按照新课程理念可分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是显性、短期目标;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隐性、长期的目标。假如出示的是显性的、短期的目标,学生遭遇的只能是一堆“死”的符号型的结论,势必造成单纯的知识传递,造成死记硬背和封闭僵化,使教学缺乏“人气”,缺乏生命活力。好的教学目标应是显性和隐性、短期和长期、预设和生成等目标的完美结合,既有知识、技能的增长,又有智慧、情感、信念、意志、价值观等的发展和生成,具有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生命的内涵。这“结合”最能体现出教师教学的功底,也是一位教师成熟的标志。上述《背影》的四个目标都局限于课文本身的理解,因此,还应设立发展性和创生性的目标:
5活动:体验感人至深的亲情美和真情真感著真文的写法。(内在心理变化)选读一篇或几篇写“父亲”的散文,从情感内容和写法方面比较体味,或课后以笔记形式书面完成。选择父亲和自己的生活片段,自拟题写篇文章表现父子深情的文章。(外显行为表现)选读、体味一篇或几篇写“父亲”的散文,可以将上面学得的知识和技能付诸运用。此时师生若能在一起回忆各自父亲对自己的关爱,并满含着情感进行讲述,将会使师生沉浸在浓浓的父子深情中,然后再选择那些铭记于心的生活片段记叙出来,则能达到认知、情感、技能都得到发展的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再如学了《卖炭翁》让学生写《炭被抢走了以后》,学习郦道元的《三峡》写《郦道元2008年再游三峡》,续写《皇帝的新装》,改编《麦琪的礼物》为剧本等,都能使学生得到较大程度的发展。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没有目标或是目标不正确的教学是无的放矢。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关注课堂动态,随机地调整目标
教学目标是通过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在上课前制定下来的,但课堂上出乎教师意料的情景时有发生,使原来设计的教学目标出现偏离。所以,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预留有一定弹性空间,不能过于死板,便于进行随机的调整,有时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下面看一位教师的具体做法:
一位教师在课堂进行《科学》七年级第二册《植物的一生》教学,在讲“探究种子萌发条件”时,一个学生突然问:种子如果没有种皮能不能萌发?根据教学参考书的要求,只需让学生探究出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即可,所以备课时我也没有设计这个问题。怎么办?是搪塞过去,还是置之不理?这可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好机会啊,想到这里,该教师放弃原有的教学设计,坦然地告诉大家我暂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用实验证明吧。在这个实验过程中,学生考虑得非常细致,不仅把种子萌发的内部条件——种子具有活的完整的胚,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探究出来,而且还扩展到“土壤、光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同时也解决了“没有种皮,种子很难萌发”这一教科书上没有的知识点。
这个案例说明了在实施教学目标的教学中,当教师遇到特殊情况,以特殊情况为契机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才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不是机械完成预定教学目标,而是教师把课时目标作些微调,使教学目标在动态中生成。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时时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关注学生即时表现,并加以适当影响、引导,既帮助学生增加知识,提高能力,又保护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的自主精神,最终达到教学高效的目的。
名言警句之修养篇
奢则妄取苟取,志气卑辱;一从俭约,则于人无求,于己无愧,是可以养气也。
——罗大经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易卜生
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不故加之而不怒。
——苏轼
让自己完全受财富支配的人是永不能合乎公正的。
——德谟克利特
谁在平日节衣缩食,在穷困时就容易度过难关;谁在富足时豪华奢侈,在穷困时就会死于饥寒。
——萨迪
奢侈总是跟随着淫乱,淫乱总是跟随着奢侈。
——孟德斯鸠
礼仪的目的与作用本在使得本来的顽梗变柔顺,使人们的气质变温和,使他尊重别人,和别人合得来。
——约翰·洛克
善气迎人,亲如弟兄;恶气迎人,害于戈兵。
——管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