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教师如何做好课堂教学设计
30909200000016

第16章 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2)

第三,要坚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是为了学生学会学习。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会做学习的主人,能自觉主动地学习,成为自我发展的主体。教学策略的运用应以此为根本指导思想,应通过采用各种有效的形式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积极的智力活动去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完善人格。

第四,要寻求教学策略的多样化配合和变通运用。教学过程是具体而复杂的,教学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教学要完成的任务又是多方面的。因此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有多种策略,不可能一种策略从头到尾用到底,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学情境、不同的教学环节,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从学生方面而言,必须根据学生的学习准备、认知风格、学习进度、学习技能等方面的个别差异来作出相应的变化和调整,以适应在班级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的需要,要给每个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因此,教学策略应呈现动态可调的结构。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组织教学,融会贯通地理解和运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为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有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并选择运用恰当的教学媒体所使用的方法或方式的总称。它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为提高教学效率,依据教学的计划、学生的身心特点,有意识地对教学规律、教学原则、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进行选择、筹划和灵活处理的过程。有效的教学策略能较好地发挥教学理论具体化和教学活动概括化的作用。因此教学策略是教学活动过程结构和教学方法的灵魂。教学策略的选择集中地反映了教学设计者的教育思想和主张,教学过程结构和教学方法组合运用的流程总是教学策略选择和运用的体现。最优的教学策略是在特定的教学背景下达成特定的教学目标的方法论体系。

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起很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情况下,教学策略体现于教案和教师在课堂上的发挥。教学策略分普遍性教学策略和具体性教学策略。从适用范围角度,普遍性教学策略是指不与具体的学科知识和技能教学紧密相联的策略,如学习动力激发、课堂组织等策略;具体性教学策略是指针对某一具体知识和技能教学的策略,如语文学科的识字教学策略、作文教学策略,英语学科的听说教学策略、词汇教学策略等。

教学策略选择与制定的依据与原则

一、教学策略选择与制定的依据

从前面论述的有关教学策略的内涵、特征、结构可以看出,教学策略是复杂多样的,影响因素也是众多的,这就涉及到教学策略的有效性问题,要求教师在教学策略的制定、选择和运用时,必须有一定依据,坚持一定的原则。

制定出恰当的教学策略还必须依据一定的科学理论。

第一,依据教学的具体目标与任务。不同的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需要不同的教学策略去完成。教学目标不同,所需采取的教学策略也不同,即使是同一学科的教学也是如此。

第二,依据教学内容。一般来说,不同学科性质的教材,应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而某一学科中的具体内容的教学,又要求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策略。

第三,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的“教”最终是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学”,教学策略要符合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和个性特征。所以,选择和制定教学策略要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能力、智力、学习态度、学习气氛诸方面的条件水平,要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依据教学策略的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每种教学策略都有各自的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同时又有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某种教学策略对于某种学科或某一课题是有效的,但对另一课题或另一种形式的教学可能是完全无用的;某种教学策略对于某些认知水平或具有某些学习习惯的学生是有效的,但对于另外某些学生可能是完全无效的,甚至会产生不好的学习效果。如传授新知识的谈话策略,是以学生的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为前提条件的,离开了这个条件,用谈话策略去传授新知识是困难的,不会收到满意的效果。

第五,依据教师本身的素养。教学策略的运用是要通过教师来实现的,每个教师在选择和制定教学策略时都要考虑自身的学识、能力、性格诸方面条件,尽量扬长避短,选择那些自己所熟悉、能够灵活运用的、能施展自己聪明才智的教学策略。

第六,依据教学条件和教学效率的要求。已有的教学条件是短期内难以改变的,尤其是在选择媒体时,尽量选择在教学条件允许的范围内,能够实现教学最优化的媒体。教学策略研究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在实际教学中,制定和选择某种教学策略,还应考虑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到省时高效。好的教学策略应是高效低耗,至少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实现具体的教学目的,并能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二、教学策略的选择与制定原则

在了解了教学策略的特征与结构的基础上,教师要制定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还需遵循以下原则:

1学习准备

学生为了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必须具备一定的认知水平,熟练一定的知识技能,这样才能保证他们有可能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学策略中应该包含对学习准备的测验等相关程序。

2学习动机

学生有学习动机才可以促进学习。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确认掌握教材的意义和价值,以及通过制定他们期望达到的目标来进行激发。所以,提供的学习内容和采取的教学方式,应当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并且要使学生有自信能够成功,同时要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

3目标范例

在制定教学策略时,不但要考虑到教学目标,而且应当尽量展示给学生一些典型例子,这些例子能表现出学习活动结束时能产生的结果或完成的行为,使学生对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有理解的方向和模仿的榜样。

4内容组织和分块

较为恰当的教学内容呈现顺序能够使学生更容易地完成教学任务,并能较容易的理解知识和保持长久的记忆知识,这个过程可以根据相关的教学流程图来完成。还应将教学内容进行分块,分块的大小应根据内容的复杂和困难程度,以及学生的特点、学习的类型而定。

5适当指导

教师应该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和提示。而且这种指导或提示应该随着教学过程的进展逐渐减少,即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决策权,使他们最终在没有教师指导或提示的情况下也能完成该学习任务。

6积极反应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引发学生对所呈示的教学内容以各种方式作出反应。可以用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采用各种方式引起学生积极发生反应。

7重复练习

在制定策略时,应当考虑到尽量提供给学生各种练习机会,以重复表现其习得的知识和技能。不断地或定期地练习新学的知识技能,促进记忆和迁移,锻炼其应用能力。

8及时反馈

学生应该及时地或经常地了解自己的理解或反应是否正确。为了强化学生的行为,必须让学生知道成功反应后能够得到的好处。可以给学生提供一种效果标准,以评定自己反应的正确性。当学生的理解或反应不正确的时候,则应适时告诉他们正确的理解或反应。

9个别差异

人类个体的心理特征不同,所以学习的速度和方式不同,教学活动的安排需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制定教学策略时要设身处地以学生为出发点,尊重学生的独特的认知、情感和人格特征,尤其是对于学习较差的学生,应更加注意理解和尊重。

对于教学来说,若要成功地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需要解决“如何教”的问题,所以掌握一定的教学策略是必要的,但是没有任何一种策略能够适用于任何教学情境中。好的教学策略应是高效低耗,能够使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实现教学目标,并能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能愉快地进行。

三、教学策略的层次

教学策略是对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模式、方法、形式、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通过教学策略这一中介桥梁,教师把教育教学观念具体化为可以理解、把握并真正实施的日常教学行为,教师可以把教学策略划分为三个层次:

(一)宏观的教学策略

宏观的教学策略指与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直接对应的教学策略,如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以及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1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

自主学习是指个体自觉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或能力;它强调个体学习的主动性,与被动学习相对。

自主学习的教学程序和策略一般为:

①确定学习目标;

②学生自学;

③自学检查;

④集体讨论;

⑤教师讲解;

⑥练习巩固;

⑦课堂小结。

2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

合作学习是在教学中运用小组形式,使学生共同开展学习活动,以最大限度地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强调学习的协作与交流,与孤立的学习相对。如在教学中,促进学生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和策略一般表现为:

①选定课题;

②小组设计;

③安排课堂;

④呈现学习材料;

⑤开展学习活动;

⑥提交小组的学习结果。

3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载体、以主动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它强调以探究、发现的方式学习,与接受学习相对。

目前,只有在高中课堂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较多,一般可以按照如下模式和策略进行:

①创设问题情境;

②界定问题;

③选择问题解决策略;

④执行策略;

⑤结果评价。

以上三种学习方式可以相互补充、搭配使用,以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其中一个可以参照的程式为:首先鼓励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如果自主学习过程中产生疑问,就鼓励个体开展探究性学习;如果个体研究还不足以解决问题,就开展小组或集体合作的探究学习,直至把问题解决。

(二)微观的教学策略

微观的教学策略指针对自主、合作和研究性学习中比较共性的核心问题而采取的相对具体的微观策略,如问题设计策略、自我效能感激发策略和认知策略的教学策略等;

1问题设计策略

在新的课程方案的要求下,教师如何设计或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将成为教学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并且在一定意义上,它也将成为衡量教学是否成功的主要标准之一。

问题设计的原则:

①教师设计的问题的内容应该适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应该以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为起点;

②教师设计的问题应该包含着几条线索,能够激励学生沿着这些线索展开研究;

③教师设计的问题最好与学生的职业发展联系在一起;

④教师在设计的问题情境中应该提供相关的基本性的概念,以激励学生整合这些知识;

⑤教师应该能够通过鼓励学生生成学习问题和查阅文献,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⑥教师设计的问题应该能够引发学生讨论、探询更多的答案,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

⑦教师设计的问题应该与一项或多项学习目标相对应。

问题设计的方法:

在新课程方案的实施中,教师可以更多地设计结构不同的问题。而根据问题在学习过程中所起作用的不同,可以分为如下5类:

①用于引发学生兴趣的问题;

②用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

③用于检验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的问题;

④引导迁移、应用的问题;

⑤用于激发生成、创新的问题。

2自我效能激发策略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某种或某类工作和任务,是个体的自信心在某些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它不仅影响学生对学习任务难易程度的选择,完成某项任务时努力的程度,还影响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绪体验,沉着、冷静还是紧张、焦虑。很多研究证明,自我效能感低下是导致部分学生缺乏内在学习动机,导致学习不良的重要原因。如果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过低,那么,无论教师的问题设计多么巧妙,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都会因为缺少了内在动力而无法进行。这就像汽车少了发动机,再好的司机也无能为力。

可供参考的激发策略主要有这样几点:

①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成功的机会;

②为学生树立合适的学习榜样;

③对学生的学习进步给予适当的归因反馈;

④言语说服。

3认知策略的教学策略

认知策略泛指一切有利于增强学习效果的认知程序和方法。结合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提供如下的一些教学策略作为参考:

①激发学生学习认知策略的内在动机;

②按照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规律教学;

③在具体情境中教授认知策略;

④每次只教少量的策略;

⑤指导学生监控认知策略的使用;

⑥让学生与同伴一起练习学习策略的运用。

(三)反思性教学策略

1理论思考与教学研究

①理论思考

对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和思考有助于教师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奠定教学活动的理论基础。在理论的指导下,教师的教学实践水平才能不断提高。同时,对理论的思考也有助于教师积极将外部教育教学理论转化为现实的教学实践。

②教学研究

反思性教学致力于消解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二元分离,教师既是教学实践的主体,又要对教育教学理论的发展做出贡献。进行教学研究是教师理解前沿的教育教学理论,反思自身的教学实践并提出新的教学理论和观点的重要途径。

2观摩与讨论

观摩与讨论的目的在于通过教师之间的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来提高教学水平。教师在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时往往局限于个人的视野而难以发现问题和缺陷,而同事之间的观摩和讨论可以为教师反思个人的教学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鉴。

3体验与撰写反思札记

体验意味着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对教学行为的自觉体悟和反省,体验使得反思型教学超越单纯的技术或方法论层面,而成为教师的存在方式和专业生活方式。为了进行有效的体验和反思,教师可以通过撰写反思札记帮助自己进行教学反思。反思札记的撰写比较随意,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记录下来,以帮助自己重新审视和认识自己的教学行为。

在此,以高中课程为例,针对高中各科教学的特点我们尝试分别设计了一些具体的教学策略。

下面选取其中几种来介绍。

一、中学化学探究性实验设计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