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教师如何做好课堂教学设计
30909200000026

第26章 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4)

议,即是不同观点,不同见解围绕共同的问题各抒已见。这样既相互提高,又相互补充,常常能暴露矛盾,走出“山重水复”的困境,开辟“柳暗花明”的新天地。在课堂上让学生多议,引导学生自己提出疑,并依靠师生的集体智慧来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学习,才学得生动活泼,学得主动。比如老师在上课时,提出一些学生不懂的问题或重要之处,多启发学生讨论,读中有议,议不清带着问题再读,读出问题再议,动口又动脑,就会使学生专心致志。让学生多议,相互启发,从中又会发现许多疑难问题。有了疑难问题,就再接着议。如此“疑”“议”又“疑”再“议”,学生就能深入理解,牢固掌握知识。此外,让学生多议,还能使教师了解学生哪些懂了,哪些还不懂,哪些懂得多,哪些懂得少,就可以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这样就能避免讲非所需,答非所疑,解非所惑,造成“多劳少得”或者“劳而无获”。

在启发学生多议时,难免学生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教师不应压制他们,应鼓励他们多提出问题。好问,是学生的一个特点,这是他们求知欲旺盛的表现。教师应当保护学生的求知欲,使之不断提高。无论课内还是课外,教师要鼓励学生仔细思考,及时发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善于解决问题。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一首诗中提倡见疑发问:“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史丰收在小学学算术时,向老师提出问题:为什么加法和乘法非要从低位数算起呢?有没有老师教的更快的算法呢?老师对这个不满十岁的孩子提出的问题,给以热情鼓励:“你可以试一试。”从此,促使他着迷似地研究起速算法来,使他终于创造了《快速计算法》。如果学生的问题越来越多,有的问题出了“格”,提出些“离题”的或“钻牛角尖”的问题时,只要教师引导学生把问题综合归纳起来,分清主次,就能拔“乱”反“正”,抓“干”带“枝”。当众说纷纭时,教师应当好“引路人”,集思广益,当机立断,作出提纲挈领式的开导,使问题获得解决。同时使学生的思维又向前迈进一步。

4“带”而不“背”,培养思维——这是启发式教学法的目的

启发式教学的目的,在于努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宜“带”不宜“背”。

“带”的教学方法是启发诱导的方法。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的教育专著《礼记。学记》就提倡这种方法:“道而弗牵(积极引导学生,而不要牵着他们的鼻子走),强而弗抑(严格要求学生,而不要抑制他们个性的发展),开而弗达(耐心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而不要代替他们作出结论)。”“教学”是包含着“教”和“学”两个方面的实践活动。在这个实践活动中,“教”起着主导作用,“学”则是中心活动。“教”的效果如何,要从“学”这方面来看。动辄就“背”的教学方法之所以不好,就是忽视了“学”这个中心的实践活动,也就是忽视了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如此,即使你是很高明的教师吧,你包办代替,到头来也难免是劳而无功。因为再高明的教师,也不能硬把知识塞进学生的头脑,总得通过学生自己艰苦的劳动,不懈地努力,经过一个人“无知”到“有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的转化过程,才获得的。

启发式教学的宗旨,是使学生养成自己学习,自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的这种精神,从而达到“自得”。“带”的方法不正是“使他‘自得’”的方法吗?“带”的过程,是让学生充分地开动脑筋,去艰苦地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也是思维发展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学”的实践活动,教师传授新知识往往采用讲解的方式而使学生有所“闻”。不过,“百闻不如一见”,所“见”往往比所“闻”印象深刻。可是,“百见不如一试”,要是让学生亲手试一试,做实验、制制模型、采采标本、绘绘图表等等,不仅有利于掌握知识,而且可以训练观察、想象、计算、操作、现象分析、数据处理、记录整理等多方面的能力。

可见,教师的课堂教学,要把功夫放在激发动机,启发思维,积极引导,设疑提问,因势利导,用“带”的教学方式,通过学生“学”的实践活动,达到培养思维和发展智力。

教学方法的最优化并不排斥教师的创造性,而是以教师的创造性为先决条件的。教师应凭借自己的长处,更有效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向鲁迅先生说的那样,会使枪的使枪,会使棒的使棒,可不拘一格。总之,教法的选择,要因文而异,因学生而异,因教师而异,不能搞千篇一律,一刀切。如果离开了这一点,那整个教学活动就成了一潭死水,也就谈不上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发展学生的智力了。

最后,还需指出的是,在教学中任何一种方法,实际上都不能认为是最佳的。因为在实际教学中,常常有几种教学方法同时交替使用,只不过以其中一、二个方法为主罢了。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艺术高低,正是表现在对这些方法综合运用时所具有的准确性和灵活性上。因此,我们在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时,要注意各种教法的相互渗透和相互补充。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全面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而且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可以使学生以各种记忆方式和思维方式去理解教材,提高学习质量。当然,多样化应当遵守一定的分寸,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这正如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所说的那样,“不要使教学变成活动种类变幻多端的万花筒”。

教是为了不教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而教学的本质是教与学的对立统一关系。

不少老师在备课过程中备教学的方法多,备学生的学习方法少。老师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如语言应简明扼要、准确、生动等),注意到实验操作应规范、熟练,注意到文字的表达(如板书编写有序、图示清晰、工整等),也注意对学生的组织管理,但对学生的学考虑不够。从根本意义上看,教师教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学!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因此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探讨极为重要。科学的学习方法,能提高学习效率,能使学生的智慧得到充分发挥,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而拙劣的学习方法(如死记硬背)学习效率低,学生的智慧得不到发挥。老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实验、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一位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表现他对知识的传授,更主要表现在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很显然,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互为对象和前提的。现代教学严格区别于传统教学的最大特点是:教法与学法的统一。教师无论是对教法的选择和运用,还是对学法的指导与实践,无不贯穿着这种统一。两者要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就象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这里“教”是前提,“不教”是目的;要想达到“不需要教”,必须先教,教师教的过程既要传授知识又要教给方法,特别是方法的传授更为重要。教师要将自己的教学方法变成学生的学习方法,才能将二者统一起来。

教法和学法的统一,是现代教学方法区别于传统方法的最大特点,无论是学法的指导实践,还是教法的选择和运用,均需寓学法于教法之中。

教法和学法的统一,提示了教学过程的特殊运动规律,不仅反映了教法有其自身的特色,渗透着学法指导的因素;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的形成与教师的教学方法密不可分。

教法和学法的统一,表明了现代语文教学观念的更新,反映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它将不断推动教学方法系统的完善与发展,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教学方法的发展,首先应注意继承,继承是事物发展阶段性和连续性的联结细节,它客观存在于语文教学方法历史发展全部进程中,没有继承,便没有发展和创造。教学方法的形成和发展,是随着教育的产生和发展逐步形成和完善的,是在此前的教育教学基础上逐步丰富的,因此教学方法的选用,尤需重视继承,在批判的继承中严格选择,不能丢弃传统的精华。

创新是教学方法最重要的特征,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每一种教学方法从来都是在个体或群体的创造中发现出来的。人类智力的开发离不开创造,教学方法的创新又赋予了智力开发以新的形式。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重在继承,贵在创新。我们在重视继承传统教学方法同时,要善于学习中外先进的教育理论,在继承的同时,注意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