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教师如何做好课堂教学设计
30909200000028

第28章 教学媒体的组合运用(1)

扬长避短,优化组合

“媒体”:媒体一词来源于拉丁语“Medium”,音译为媒介,意为两者之间。它是指从信息源到受信者之间承载并传递、加工信息的载体或工具。媒体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承载信息所使用的符号系统,如文字、符号、语言、声音、图形、图像、软件程序等,媒体呈现时采用的符号系统将决定媒体的信息表达功能。二是指存贮和加工、传递信息的实体,如书本、挂图、投影片、录像带、微缩胶片、计算机磁盘等以及相关的采集、播放、处理设备。

教学媒体:以传递教学信息为最终目的的媒体被称为教学媒体。教学媒体用于教学信息从信息源到学习者之间的传递,具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

教学媒体包括语言媒体、文字媒体、印刷媒体和电子媒体。

1语言媒体

语言媒体作为一种最古老的传播媒体,具有简单、快捷、通俗、反馈等优越特性。即使在具备多种多样的现代化媒体的今天仍具有其他媒体所不能取代的优点。语言媒体具有以下教学功能:

(1)符号的功能;

(2)促进思维、表达思想的功能;

(3)具有交流传播的功能。

但是语言媒体的缺点也很明显,比如,语言符号比较抽象,常常需要手势、表情、体态去辅助,而且转瞬即逝,难以保存;语言媒体的传播距离有限,只能在有限的距离内实现交流。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语言媒体应与其他教学媒体相互配合使用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文字媒体

从语言的产生到文字的出现,其间经历了几万年。据考究,人类最初采用文字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由古老的图画经验中演变而来,如古埃及的图画文字、苏美尔人和巴比伦人的楔形文字和中国的象形文字等。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我们使用的文字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目前世界上大约有500种文字,主要的文字体系有西方世界的拼音文字体系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国家的表意文字体系。最早的文字主要刻写在龟甲、兽骨、竹简、锦帛之类的物品上,从发明了造纸术并生产出第一批良纸开始,纸便成了人们书写和记录文字最方便的工具。

文字媒体的出现,引起了教育方式的第二次重大变革,使教育将文字书写与口头语言作为同等重要的教育工具,人类除了口耳相传又可以利用书写文字来传达信息,引起了教育史上的又一次重大革命。

3印刷媒体

在印刷术发明以前,文字的传播主要靠各种形式的“手抄本”。公元1041年~1048年间,我国宋代的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大大地节省了雕版的费用,缩短了出书时间,提高了效率,使得信息可以大量复制、存储并广泛流传。对人类社会保存文化、传播思想和发展教育起了重大作用。

印刷媒体引进教育领域,教科书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媒体。学生的知识信息来源不仅来自教师,也来自教科书。学生不仅向教师学习,也向书本学习。教师利用统一的教科书,可以面对一班学生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导致17世纪产生了学校教育的班级授课制。引起了教学方式、教学规模的又一次重大变革,产生了教育史上的第三次革命。文字印刷媒体是教学活动中传送教育信息的重要媒体。其应用于教学的主要优点有:

(1)易于携带,使用方便;

(2)制作成本低,易于分类保存修改和分发;

(3)教科书、学术著作的出版,通常经过严格的审定,一般具有较高的水平,值得信赖;

(4)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

(5)学生可以按照自定步调组织学习。

但由于它是采用文字符号去描述事物和现象,过于抽象,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中小学生难以理解接受。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运用各种直观教具进行讲授,也是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4电子传播媒体

19世纪末以来至今天,是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年代。以电子技术新成果为主发展起来的新传播媒体即电子传播媒体大大提高了人类信息的传播能力和传播效率。并由此引发了教育领域中教育方式与规模上的一个根本性的变革,从而产生了教育史上的第四次革命。

电子传播媒体阶段也被称之为即多媒体阶段。现代教育媒体虽然具有强大的优势,但它却不能代替传统的教学媒体,更不能代替教师的言传身教。教师的语言、教师的音容笑貌,仍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字与印刷媒体始终仍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媒体。

各种媒体各有其自身的特点与功能,又有其局限性,媒体更代替不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把多种媒体优化组合,取长补短,才能充分发挥各种媒体应有的教学功能,以真正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很显然,不同的教学媒体可以起到不同的指导作用。在实际教学中,往往需要从多个角度来考虑媒体的选择,所以,教师要根据教学的整体要求选择最佳媒体,而不能根据某一项指标来作出决定。每一种教学媒体都具有其自身的特性,应根据教学的需要来选择媒体,而不能简单地断定那一种媒体比另一种媒体强。

而且,媒体组合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保证良好的硬件、软件、潜件的互补性,就要求媒体的组合符合正确的规律,要有基本的组合的原则:

(1)媒体组合系统化。系统论告诉我们,系统内部各要素决不是数量上的复合与叠加,而是要由最优化的各要素形成彼此之间的最优化关系。因此,在教学媒体的组合运用中,当确定一个主体性媒体以后,便要选择辅助性媒体,以构成优化的媒体教学系统。

(2)媒体组合的简化。在媒体组合的系统观确立之后,媒体系统越简化越好,当然,这种简化是建立在最优化的基础之上的。这是因为在同一媒体系统中,选择的媒体数量越多,在设计编制方面就越复杂。所以一般来说,简化利于优化。

(3)媒体组合的统一观。媒体的组合要从教学总目标出发,各个媒体要根据不同的分工完成各自的任务,决不能强调自成系统,这样才能使各媒体之间组成既相互联系又相互补充的多层次的信息结构。

教学媒体组合有法,但无定法。无论怎样组合,都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

使用教学媒体,优化教学效果

针锋相对的“学媒无关论”与“学媒有关论”

“学媒无关论”是科拉克提出来的,1983年美国洛杉机南加州大学教育心理与技术系教授、系主任科拉克在《教育研究评述》刊物上发表了一篇名为“从媒体中学习的再思考”的综述性论文。在这篇文章中他提出以后颇为人们争议的论断“媒体仅仅是传播教学的工具,它对学习结果的影响比汽车一年送食品引起营养变化的影响还要小。”他解释说,当然教学传播工具的选择会影响到传播的费用以及程度,但只有所传播的内容才会真正影响学习的结果。

考兹玛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国际SRI学习技术中心的主任。他在1994年第二期的《教育技术研究与发展》刊物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媒体会影响学习吗?——对讨论的再定位”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考兹玛结合瓦特(White)的研究成果向科拉克的学媒无关论发起了挑战,由此引起的一场更大的学习于媒体的关系的再讨论。考兹玛指出,“如果媒体与学习之间目前还没有什么关系的话,那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去做这个工作。”这就是考兹玛针对“学媒无关论”提出的“学媒相关论”。在提出各自理论的同时,两位学者都做了大量的实验,分别验证了各自理论的正确性。

这使得我们看出,两个理论都有正确、可取的地方,在不同的情况下,都可以指导实践。下面,本书就两位学者的观点,提出自己折中的学媒观。

教学媒体的作用是:

1有利于教学的标准化;

2有利于形成兴趣化教学;

3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4有利于实施个别化学习;

5促进教师和学生的作用发生变化;

6有利于开展特殊教育。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无论是使用单一的媒体还是组合的媒体,都是为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服务的。具体地说,教学媒体的使用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突出教学重点

正确运用教学媒体,不但能突出教学重点,而且还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如初中化学《碱金属》一章根据教学目标,这一章有二十多个知识点,其中需要理解、应用的知识点正是本章的重点,我们可以制作一张投影片列举出这些重点内容,着重讲解或小结复习。

(二)解决教学难点

使用教学媒体,可以有效地解决教学中的难点。例如,太阳、地球、月亮三颗星球的运行规律是我们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如果利用录像教学或计算机辅助教学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展示出三颗星球的相对位置和运行轨迹。

(三)提供教学资料

根据教学需要,可以提供背景资料,如图片、历史镜头等。如在讲授小学语文课《周总理,你在哪里》时,播放《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教学录像片,提供历史性事实材料。

(四)创设教学情境

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声形并茂的特点,可以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比如影视是动态的视觉与听觉的结合,这种耳闻目睹、多种感觉器官的综合作用为学生提供了身临其境的感性的替代经验,有助于在教学中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语言实验室也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语言交际和学习的环境。

(五)提供教学示范

利用现代教学媒体的再现性,可以给学生提供优秀教师的教学录像、艺术类课中示范性的动作、语言教学中的标准读音以及规范性的实验操作等。

(六)启发学生思考

教学中应用媒体时要与各种启发方式相结合,启发有激疑启发、类比启发、联想启发等。

例如,生理卫生循环系统的教学可以先向学生展示心脏的结构及工作原理的投影片,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人体是如何得到氧气供应的”?观察投影片与提问相结合,激发学生认真思考,这种方法称为激疑启发。

又如生物课,每讲完一门动物,可将该门动物与上一门动物对应的器官、系统等制成幻灯片或投影片进行分析比较,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异同,通过类比,让学生自己发现生物不断进化的规律,这种启发方式称为类比启发。

再如,学生在观看菜豆种子发芽、成长的录像片的同时,让他们思考有那些植物的种子与菜豆类似,通过联想,最后归纳出双子叶植物种子发芽、发育的特点,这种启发称为联想启发。

恰当地选择教学媒体

一、选择教学媒体的依据

在选择教学媒体前,应对教学目标、内容、对象、策略等做分析,选择时应注意不应只注重性能或价值,还要注意媒体的实用性与教学环境之间的适用性等问题。

1依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贯穿教学活动全过程的指导思想,它不仅规定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指导学生对知识内容的选择和吸收,而且还控制媒体类型和媒体内容的选择。以外语教学为例,让学生掌握语法规则和要求学生能就某个情境进行会话,是两种不同的教学目标。前者往往通过文字讲解并辅以各种实例来帮助学生形成语法概念;后者则往往通过反映实际情境的动画和语声使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掌握正确的言语技能。不同的教学目标决定不同的媒体类型和媒体内容的选择。

2依据教学内容

学科内容不同,适用的教学媒体也不同;即使同一学科,各章节的内容不一样,对教学媒体的要求也不一样。以语文学科为例,散文和小说体裁的文章最好通过能提供活动影像的媒体来讲解,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以加深对人物情节和主题思想的理解。对于数理学科中的某些定理和法则,由于概念比较抽象,最好通过动画过程把事物的运动变化规律展现出来(或把微观的、不易观察的过程加以放大)以帮助学生对定理和规律的掌握。同是化学学科,在讲解化学反应时最好用动画一步步模拟反应的过程;而在讲解分子式、分子结构以及元素周期表等内容时则以图形或图表的配合为宜。总之,对教学媒体的选用和设计应依据教学内容来进行。

3依据教学对象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其认知结构有很大差别,教学媒体的设计必须与教学对象的年龄特征相适应,否则不会有理想的教学效果。按照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小学生(6~11、12岁)正好处于认知发展的第三阶段即“具体运算阶段”

,其认知结构属“直觉思维图式”;而初中学生(12~15岁)则处于认知发展的第四阶段即“形式运算阶段”,其认知结构属“运算思维图式”,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思维能力有了较大发展,且抽象思维占优势地位。但是对初中学生来说,这种抽象思维仍属经验型,还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而对高中学生(16~18岁)来说,其抽象思维能力已得到进一步发展,逐渐由经验型过渡到理论型,即能在有关理论的指导下分析处理某些实际问题,并能通过对外部现象的观察归纳出关于客观世界的某些知识。

在进行教学媒体的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上述不同年龄段的认知特点,绝不能用某种固定的模式。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各学科媒体设计的重点应放在如何实施形象化教学,以适应学生的直观、形象思维图式,因而应多采用图形、动画和音乐之类的媒体使图、文、声并茂;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则要把重点放在如何帮助学生完成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因而这一阶段的形象化教学可适当减少;在中学阶段则应着重引导学生学习抽象概念,学会运用语言符号去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逐步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初中阶段尽管形象化教学仍不可缺少,但是只能作为一种帮助理解抽象概念的辅助手段,而不能象小学那样以形象化教学为主。否则将会喧宾夺主,达不到教学目标的要求——从形式上看很生动、很美观,而内容却无助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

4依据教学条件

教学中能否选用某种媒体,还要看当时当地的具体条件,其中包括资源状况、经济能力、师生技能、使用环境、管理水平等因素。录像教学具有视听结合、文理皆适的优点,但符合特定课题需要的录像片是不是随手可得呢?语言实验室是一种极其有效的外语教学媒体,但并非每个学校都有能力置备,因陋就简采用录音机代替也是可以的。事业计算机辅助教学前景看好,但除了需要资金购买计算机,还得培训使用人员。若教室不具备遮光设备,连“价廉物美”的投影仪、幻灯机都用不上。有的单位管理混乱,结果使不少已经购置的现代化教学媒体也无法选用。

5根据教学媒体自身功能和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