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心理学研究结果知道,处于抑制状态的学生,是不可能很好地进行学习的。教师应想方设法,将这种抑制状态转化为兴奋状态。实现这种转变的常用方法是启发和解疑。
在讲授知识重点时,教师确定的思维启发点和学生被启发而出现的求知兴奋时刻的结合,往往是教学媒体的最佳展示时机。
例如,小学语文课《奇异和琥珀》,重点是琥珀的奇异。教师采用变序讲读法,先让学生了解琥珀的“奇异”在哪里,然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启发其求知所以然。此时,出现启发点和求知兴奋时刻的结合,教师随之演示一框抽拉复合投影片,呈现“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的黄色泪珠里”的影像,接着是学生在这个直观感知的基础上所引出的联想。
在讲授知识难点时,教师确定的知识点和学生出现心理障碍的时刻的结合,往往也是教学媒体的最佳展示时机。
例如,在小学语文课《少年闰土》中,教师确定“西瓜的危险经历”同人物性格品质的关系作为知识解疑点。当课文中重提“瓜地与少年”时,学生新鲜感即逝,兴趣黯然,这就表明学生出现了心理障碍。此时学生所需要的解疑化难产生的兴奋时机也出现了,教师及时地演示一框有别于课文插图的投影片。新刺激将学生的心理抑制状态转化为兴奋状态,同时,教师结合投影片引导学生认识了在那“危险的经历”中却面无惧色的少年,从而把握了人物的勇敢机敏的特点。
(三)平静状态向活跃状态的转化
在教学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学生对教师的教以及教学的内容既能接受,也不厌烦的情况。但是,由于对教师的教法摸得很透,就会产生“他一定会用老一套方法来教”的想法。然后就是平静地在那里等待,这是一种不良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当采取学生意想不到的方法,打破这种平静状态,使学生的学习心理活跃起来。
(四)兴奋状态向理性状态的升华
学生兴奋起来并不是教学目的,学生处于兴奋状态,只是为学习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心理条件。但是,如果教师不能适时加以引导,不能使学生的认识升华到新的境界,这种兴奋状态就不可能持久,教学目标就不可能更好地实现。这时,教师应当因势利导,采取有效方法,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地将学生的兴奋状态引到理性的升华。
(五)克服畏难心理,增强自信心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心理方面常给学生一种具有新意的刺激,让他们在对新鲜事物的尝试中,增强自信心。从教学方面讲,这种新鲜刺激能够高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亢奋状态,愿意调动自己的全部力量去进行实践。这样做,不但能够克服学生学习时的畏难心理,而且可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各种能力。
(六)满足表现能够胜任的欲望
任何人都希望别人把自己看作有能力、并能胜任某项工作的人,中小学生尤其甚之。如果教师能够把握学生的这种要求和愿望,及时地创造机会与条件,以满足学生的这种愿望与要求,那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会由此而进一步提高,学习的效果和质量也会更高。
在媒体组合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等因素确定了教学媒体,然后研究了教学媒体使用的目的和教学媒体展示的最佳作用时机问题。如果说教学媒体使用的目的是从教学目标的角度出发研究如何发挥媒体组合教学的优势,那么教学媒体作用的时机则是从学生心理的角度研究如何发挥媒体组合教学的优势。因此,在媒体组合教学设计中,使用教学媒体的目的和教学媒体的展示时机是密不可分的。也可以说,解决好了教学媒体的使用目的和教学媒体展示时机相结合的问题,也就能够解决好课堂媒体组合教学的设计。
在现代教学中,信息化技术正在日益丰富着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有着独特的功能,在这里不再详述,现在附一个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的案例:
《登泰山记》的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学生运用媒体独到体会和质疑
①雪中泰山别有情趣的景物描写。②寓情于景及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课前学生利用计算机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进行自学】
【第二环节:组内交流与讨论】
(第一小组交流讨论实录)
学生1(组长):我们开始交流《登泰山记》的学习情况。还是老办法,每个同学先说一点自己独特的体会,然后再交流一下各自在自学中遇到的困难。
我最喜欢“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这句描写,它用拟人化和比喻、夸张的手法把泰山的雪之厚雪之亮非常形象地呈现在我的面前,那种冰清玉洁的世界真是令人向往。
学生2:所以嘛,作者就不远千里奔波,不顾风雪严寒了。我还是觉得第三段写日出美。日出时那种色彩缤纷,变化多端真是如梦如幻,你们猜,我想到了什么?
学生3:想到泰山寺庙来当方丈,然后成仙?(众大笑)学生2:什么层次!我想到了西方的油画。这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中国的山水画,惟独看日出这幅,只能是油画,而且是重彩油画!
学生4:第三段写日出确实很美,我也有同感。第二段里有精彩的景物描写,但我读了很多遍,总也理不清思路。
学生5:我也深入地思考过这个问题,觉得这一段的思路有些不合理。作者写到与姓朱的知府“由南麓登”后,所写的是总的路程及路况:“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随后又写到“泰山正南面有三谷”,根据下文的意思,从南麓登山有三条路:东谷、中谷和西谷。那么,这“四十五里”是指那一条路呢?石阶都是七千有余?因此我认为,应该把“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这句话移至“余始循以入”后,这样大家就一目了然,作者交代的是从中谷上山的路程,路况也是描写中谷的。
学生3:哇……高见高见,我同意!
学生2:确实很有见解,不过,还是有点拿不准。
学生1:时间差不多了,刚才关于第二段的思路问题确实值得争论,就作为我们小组须要征答的问题,还有,对本文写景的“山水画”和“油画”的阅读体会就作为我们小组推荐的阅读体会,等会你(学生2)发言。大家看可以吗?
学生2(有些为难地)我……不行不行……
学生3:锅台背后三张嘴!(方言,指在非正式场合能说会道,而在正式场合却没有出息)我们小组全力推荐你,不说不行!大家说,好不好?
众:好!
【第三环节与第四环节:组间交流与问题征答;教师深度点拨,学生接受指导】
教师:由于时间有限,各小组讨论到此结束。下面请交流一下各小组独到的学习体会,其他同学做好笔记,以便探讨,每个问题一般不要超过三分钟。
学生2(第一小组):见上文,略。
学生6(第二小组):这篇文章详写登山过程和泰山日出,略写泰山文物古迹和自然风貌,这种在组材方面详略安排显著的特点很值得我们学习,因为我们在处理写作素材时,经常该详的地方不详,该略的地方不略。
教师:能结合我们写作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来谈阅读体会,很好。
学生7(第三小组):这篇文章的动词用得非常传神。如第二段中的“乘”“历”“穿”“越”“至于”等五个动词不露声色地就把作者对泰山的神往之情表现得栩栩如生;“苍山负雪,明烛天南”中的“负”和“烛”既生动又传神,形象地表现了泰山大雪覆盖的壮观景象。
教师:能结合具体例子来赏析课文,难能可贵。
学生8(第四小组):我们组跟第三小组相同。
教师:好,英雄所见略同!
学生9(第五小组):文章的表现手法很有艺术。
教师:能否更具体一些?
学生10:“泰山既高又雄壮”的描写。
教师(看到大部分同学还是一脸茫然):能否更具体点?
学生11:文章没有直接写泰山高峻,但“半山居雾若带然”、“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这些句子都从某一角度表现了泰山的这一特点。
(一学生:这叫侧面描写。)
教师:好极了。你是不说则已,一说就充满创意呀!不过,在表述观点时要有理有据,论证充分。
总结:各小组从不同视角交流了对本文的阅读体会,说明大家对本文的自学已经很深入了。
【第五环节:老师利用多媒体当场进行最佳问题的解答】
经过同学们简短的议论,大家一致认为:最佳问题 这篇文章有没有宣传儒家思想?
媒体显示:
这个问题很有深度,它隐藏在文章的字面意思之外。我们读文章不能仅仅拘泥与文章本身。文章本身之外的许多方面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或者鉴赏文章。尤其是一些内涵丰富的文章,肯定不是一下子就能读懂的。
泰山日出图是重彩油画,其它描写是中国水墨山水画。
这个理解非常独到地说出了作者描写雪后泰山日出的美和描写其它景物的美在风格上的不同。阅读中美的享受就在于恰到好处的联系。
由于时间关系,还有一些问题没有在课堂上得到解决,请同学们在课后查找资料,互相请教。
【第六环节:查找资料,深度自学】
在老师的指导下查阅大量有关泰山的诗文,在班级进行交流。
《登泰山记》多媒体课件脚本:
第一幅(取意于文章第一段)
画名 岱宗鸟瞰图(国画)
字幕 杜甫《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配乐 《散楚词》(古琴曲)
第二幅(取意于文章第二段前半部分)
画名一 登岳图(国画)
字幕 苏辙《题灵岩寺》:青山何重重,行近土囊底;岩高日气薄,秀色如新洗。
配乐 《高山流水》(古筝曲)
第三幅(取意于文章第二段后半部分)
画名二 岱顶雪景图(国画)
字幕 姚鼐《登泰山记》:苍山负雪,明祝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配乐 《空山鸟语》(二胡曲)
第四幅(取意于文章第三段)
画名 泰山日出图(油画)
字幕 于慎行《观日记》:赤霞半天,光色媚丽,间以碧绿。熠熠五色,直射衣袂。顷之,平地涌出赤盘,状如莲花,荡漾波面,……
配乐 《蓝色多瑙河》(管弦交响乐)
第五幅(取意于文章第四段)
画名 东岳古迹图(国画)
字幕 冯光宿:庙貌巍峨威镇千山灵佑,神光普遍恩敷万国咸宁。(楹联)
配乐 《广陵散》(古琴曲)
第六幅(取意于文章第五段)
画名 岱岳本色图(国画)
字幕 师生互编:泰山岩岩,藏万仞之石,而不以石显;岱松苍苍,尽千丛脉秀,而不以松著。
配乐 《蕉窗夜雨》(古筝曲)
这堂课环环相扣、逐层递进、水到渠成,每一个步骤都是在设置之中,因而是规范成熟的。问题引领,活动带动,特长显著,是一堂成功的课。
当然,不足之处也是明显的。例如,建构主义教学观中真实环境的设计本案例并没有体现,而泰山这个方面的设计资料是很丰裕的,可惜案例没有在学生的感性认知上做文章,因为这些都是建构主义所看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