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教师如何做好课堂教学设计
30909200000031

第31章 以人为本发展情景创设(1)

创设教学情景,增进学习兴趣

教学情境就是以直观的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现的实际事物或者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的关系和矛盾。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又说,“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应尽量地放在感官的跟前,一切看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在视官的跟前,一切听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到听官的跟前……假如有一个东西能够同时在几个感官上面留下印象,它便应当用几个感官去接触。”虽然这种论述未免有绝对化之嫌,但的确也反映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形成,并促进理性认识的发展。

例如在小学阶段,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教师更应该注重创设情境。如:

有位教师在教面积单位时,为了让学生初步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面积概念,便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的大小约为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学生基本上知道了一张饭桌面的大小约为1平方米,一个小学生的手掌面的大小约为1平方分米,一个小学生大拇指的指甲面大约为1平方厘米。

教师在教学中将面积单位与学生比较熟悉的物体相联系,使学生对这三种面积单位有了深刻的认识。

“境”是情境教学的一个维度,“情”则是另外一个维度。教师必须用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从山泉里流出来的是水,从一位充满爱心的教师的教学里,喷涌出来的则是一股股极大的感染力。它可以使学生产生同样的或与之相似的情感。

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奶”字时,亲切地对学生说:“看,左边是女字旁,右边像个驼背的人,这就是奶奶的‘奶’字。奶奶年纪大了,走路时背弯弯的,还要拄个拐棍。”

这种充满亲情之爱的教学,把本来死板的、不会动弹的文字,变成了有生命的东西,钻进了孩子的脑海里。相反,“如果照着教学法的指示办事,做得冷冰冰的、干巴巴的,缺乏激昂的热情,那是未必会有什么效果的”(赞可夫语)。这是因为“未经人的积极情感强化和加温的知识,将使人变得冷漠”。在教学中,如果教师上课冷漠,那么学生听课也必然冷漠;教师无激情讲课,学生必然无激情听课;教师无真情讲课,学生必然无真情听课。没有激情,课堂教学就像一潭死水;没有真情,师生即使面对面,也犹如背对背。只有激情和真情才会在师生间产生一种互相感染的效应,从而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诱发学生进入教材学习的欲望。情感激发的目的在于为课堂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情绪背景,学生兴致勃勃、兴趣浓厚、兴高采烈。

情感性还指教学情境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功效。第斯多惠说得好:“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赞科夫也强调指出:“教学法一旦能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一次,一位语文教师教《凡卡》一文时,讲到凡卡给爷爷投出求助信后,满怀希望进入了幸福的美梦之中,然而这位天真的孩子却不知爷爷是收不到这封信的,因为他连地址也没写上。即使收到了,这位穷苦的守夜人也不可能让凡卡跳出火坑。对于这位九岁的孩子来说,属于他的幸福只有在梦中!讲到这儿,这位教师再也控制不了自己了,眼泪涌了出来,甚至无法讲下去,全班学生竟然在寂静中伴坐了很久,连平时管不住自己的学生,也在这无意创设的情境中被无声的语言“管住了”。

教师入境入情,带来了学生的心动情发,起到了见作者之所见,思作者之所思,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心灵共鸣的作用。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案例,看案例中的教师在《冷水和热水》一课的开课阶段创设了怎样的教学情景: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你们见过喷泉吗?

生:见过。(大多数同学)

师:你们在哪里见过喷泉呢?

生1:我在公园里见过。

生2:中山公园里就有,而且是音乐喷泉,那些喷泉随着音乐起伏,可壮观了!

师:老师也看过,的确像你说的那样。不过,这节课呀,老师能在教室里给大家做一个人工喷泉,你们信不信?

生:(有的信,有的不信,但都期待着我的下一步行动)

师(神秘地拿出一个烧瓶,上面连接一个尖嘴玻璃管,连接处用橡皮塞密封。):我就用它来制造喷泉。

生:(急切想知道的样子,有的甚至站起来看)

师:我只需要把它放进这个烧杯里,喷泉就会出来了!(师将装置慢慢放入事先准备的装有冷水的杯子中)

生:怎么没有喷泉呢?(大生质问)

师:(抱歉的样子)非常对不起,老师刚才拿错了烧杯,应该放进这一杯里才行。(拿出事先准备的装有热水的烧杯,并将装置放入。)这一次你们一定可以看到了。

生:哇!(生见到喷泉后异常兴奋)

师(喷泉持续10多秒后)人工喷泉好看吧!可是,在刚才的那个烧杯里为什么不能形成喷泉呢?

生:(很快作出反应)因为前面一杯是冷水,我估计喷泉只能在热水里才能形成。

师:你真是一个善于观察和总结的同学。同学们,同样是水,一杯冷水,一杯热水,在冷水中不能形成喷泉,在热水中却可以,看来,冷水和热水真值得我们去研究研究。(板书冷水和热水)

当教师板书完“冷水和热水”后,就顺理成章地进入后续教学。

此案例中的教学情景的创设,该教师主要是立足儿童的观察生活,贴近生活的知识背景,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喷泉为载体,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较强的吸引力,学生兴趣高涨。在此过程中教师逐步在学生心中把人工喷泉的形成与冷水和热水建立联系。利用学生急于想看到的喷泉的心理,在其中设置一个小小的障碍,让学生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满足学生的需要之后,又不失时机地用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寻找形成喷泉的原因,并为后续进一步探究冷水和热水的特点留下悬念。

课堂情景要讲究随机应变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有时会有出现一些不可预知的因素,扰乱了准备好的课堂教学设计,影响到了正常的课堂教学活动,这时候就应该顺势而为,因势利导,随机应变。下面我们来看明正英(四川省自贡市沿滩小学)的一堂课:

美国攻打伊拉克的战火在2003年3月20日北京时间10:36分正式引燃,全世界沸腾了。那天下午,第一节课,我还没跨进教室就听到孩子们在高谈阔论。看到我来了,有同学就大声告诉我:“老师,美国向伊拉克开战了。”“知道了,你们正谈论这件事吗?”上课铃已经响了,他们还没有闭嘴的意思,我心里早就窝了一肚子气。还好,我克制住了,因为我知道了他们是被这场战争激活了思想。我大声宣布:“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谈论伊拉克战争问题,好吗?”当然是满堂喝彩。

“关于美伊战争,你最关心的是什么?”我抛出了问题。

“我关心这场战争会不会引起第三次世界大战?”

“我关心美国到底要达到什么目的?”

“我关心战争上的伊拉克难民去向何方?”

“我关心伊拉克油田会不会被全部炸毁?”

……

孩子们对伊拉克如此关心,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料,因为他们毕竟还是小学六年级的孩子。

“孩子们,老师跟你们一样,十分关心伊拉克战事。我们谴责美国侵略者,同情伊拉克人民。伴随着美英联军空袭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的爆炸声,你们想到了什么?”

“我想到美英联军的残酷。伊拉克是一个富足的国家,巴格达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却在英美联军的炮火中毁灭了容颜。”

“我想到伊拉克人民的痛苦。炮火使无数伊拉克人民失去了安乐的家园,流落异乡,甚至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我想到布什的可恶。美国是世界上的经济、军事强国,布什你应该利用自己国家的强大的优势支持弱小的国家,帮助那里的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然而你却去侵略人家小国家,真可恶!”

“我想到的是落后就要挨打。伊拉克以石油出产量大而闻名于世,近几年来,由于各种原因而使国民经济严重滞后,随之带来的是军事、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削弱,跟强大的美国比起来,简直是天壤之别。所以它要被美国打,就如当年落后的清政府被帝国主义要挟,侵略,割地赔款,人民被任意宰割一样。”“老师,我还想到全世界一切反战的国家都勇敢地站出来,制止美国的暴行,维护世界和平,还世界人民一片蔚蓝的天空。”

……

多么可爱的孩子,我为他们可爱而真实的思想感到惊讶没想到这一群平日里嘻嘻哈哈甚至淘气得让人心酸的孩子心中装着这么多美好的东西。

“孩子们想得真丰富!那么,你认为我们应该从伊拉克战争中吸取什么教训呢?”趁热打铁,我继续启发。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自强不息,努力壮大自己的力量,才不敢有人侵略他。”

“做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建设祖国,让中国比美国更强大,我们就可以制服美国,不让他为所欲为了。”

“老师,我想给布什打电话,批评他恃强凌弱,算不得英雄好汉。”这是平日爽直的小刚。

我大吃一惊,“打电话?给布什?”

“对。我太气不过了。”小刚气冲冲地说。

“你懂英语吗?”小刚平时上英语课爱讲话,我决定抓住这个机会教育他。

小刚低下头,摇了摇。我发觉话头没对,连忙说:“所以,学好英语重要吧?你以后就应该……”

“老师,以后我一定上课认真听讲,多动脑筋思考,扎好基础,争取将来到美国去,把他们的尖端科技学回来,武装我们中国。”嗬,这是那个平时学习不太用功但脑子挺机灵的孩子,没想到伊拉克战争触动了他要学习的神经。

“老师,以后,我再也不欺负人了。美国打伊拉克,以强欺弱,可恶。我个子高大,常欺负小同学,我也……”

我真没想到张扬,这个平时被同学们称为“打架专业户”且屡教不改的顽童,居然会在这时候如此良心发现。也许是这场战争的爆炸声击醒了他本就聪慧的头脑吧。

……

“叮铃铃……”下课了,可同学们还在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意见,都不愿意下课。这节语文课虽然没按计划进行,但我和孩子们的收获却很多很多……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意想不到的情况要随机应变,合理引导,这也充分考验了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

注重情景创设的生活性

教师在进行教学情景创设时,还要注重情景创设的生活性。强调情境创设的生活性,其实质是要解决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关系,新课程呼唤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

为此,创设教学情境,应该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其中的问题应当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遭遇的一些问题,只有在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才能切实弄明白知识的价值。第二要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陶行知先生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接知如接枝。”他说:“我们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部分。”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包括认知经验和生活经验。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可以说这段话语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这样一个教学理念。

当前课程改革中特别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知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生活有多么广阔,学习的天地就多么广阔。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策略之一,就是把教学与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起来,使他们感到“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到处有知识”。

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这样在教师恰当的引导下,学生就会乐于参与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

请看下面的案例:

我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课始我出示的不是形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教具,而是出示的是形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生活实物,如酒盒子、麻糖盒、化妆品盒、魔方、茶叶盒等。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并说说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结合实物观察演示说明)学生的注意力立刻被生活中这些熟知的事物所吸引,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看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生倍感数学的情趣,一个个不但会说,而且乐于上台演示述说,以展现自我,课堂气氛活跃。

这样创设导入情境,有这样几个好处,其一让学生能初步意识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学会在生活中提炼数学做数学,在数学活动中学会用数学眼光去看待生活;其二让学生将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的方法(从“点”、“线”、“面”三方面入手)迁移到对圆柱特征的认识活动中来。当教师出示圆柱实物时,学生在能识其物时思维便会延伸到去探究认识圆柱的特征,因有了前面的铺垫迁移,学生就能主动地开展观察、操作,交流等有效的自主探究学习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无疑是学习的主人,他们的好学情感是积极的、主动的。

围绕问题展开教学

教学情境有多种类型、形式,其中特别要强调的是问题情境和问题意识。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所以说,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学生学习同样必须重视问题的作用。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尽管学生学习是需要感知的),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

所以现代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