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排尿困难
尿路结石可能引起尿道梗阻,因此可能出现尿线变细、分叉及射出无力等症状,有时会伴有尿频、尿急和尿滴沥。如果结石骤然嵌入尿道内,多会骤然发生排尿中断,并有强烈尿意及膀胱里急后重之感。
3.血尿
一般情况下,结石对尿路粘膜的刺激损伤很轻微,仅在显微镜下可见到血尿。但是当患者活动较多时,结石对尿路造成的损伤就比较大,临床上表现为血尿较重,肉眼能看见尿中有血。
4.发热
当上尿路结石引起尿路梗阻,并发感染,引起肾盂肾炎时,才会出现发热症状。此时,患者体温一般在38.5℃以上,经治疗后体温可以转为正常。
(四)预防
大学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预防尿路结石:
(1)多饮水,多运动。每天饮水2000ml以上,饮水后做适当的运动,如跳绳、体操等。
(2)平时少吃动物蛋白、草酸、钙等含量较高的食物,如菠菜、海带等。
(3)积极治疗甲亢、尿路感染等原发病。
(五)治疗
尿路结石的治疗要根据结石的大小、部位、数目、形状,以及肾功能受损程度等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大学生在发现有腰部疼痛、尿液混浊或血尿等情况时,就应及时就诊检查。若查出患有尿路结石,可采用中草药治疗、体外冲击波碎石、手术等方式进行治疗。
五、多汗症
多汗症是由于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引起汗腺过多分泌的一种疾病。多汗症多开始于青少年,可持续数年,但在25岁以后会有自然减轻的趋势。
(一)病因
多汗症的发病原因主要有3种。一是由于全身性疾病造成的,如内分泌失调、神经系统疾病、部分感染性疾病和长期生病造成体质虚弱;二是精神性出汗,由于高度紧张和情绪激动造成;三是味觉性出汗,如吃某些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大蒜、生姜等)引起的多汗。
(二)临床表现
多汗症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全身性多汗和局部性多汗两种。
1.全身性多汗
全身性多汗者皮肤表面经常是湿润的,而且有阵发性的出汗。全身性多汗既可能是一种异常的生理反应,也可能是某些疾病(如甲亢、糖尿病等)的症状之一。
2.局部性多汗
局部性多汗多见于手掌、足底、腋下,其次为鼻尖、前额、阴部等,患者常伴有末梢血液循环功能障碍,如手足皮肤湿冷、青紫或苍白、易生冻疮等,严重者可能引起脱皮、糜烂,妨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三)预防
大学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预防多汗症:
(1)保持情绪放松,且不宜做剧烈运动。
(2)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勤换衣。
(3)忌辛辣、刺激性食物,戒烟戒酒。
(4)衣着要透气凉爽,出汗后及时擦干,破坏细菌生长环境。
(四)治疗
多汗症患者应根据具体的发病原因选择适当的治疗方式。如果是由其他疾病引起的,只要这些疾病得到有效控制,多汗症就能得以缓解;如果是精神性出汗,则可内服一些镇静药,以暂时缓解高度紧张的情绪;如果是味觉性出汗,一般不必治疗,只需忌口即可。
第二节常见皮肤科疾病
皮肤覆盖全身,可以使体内各种组织和器官免受物理性、机械性、化学性和病原微生物性的侵袭。此外,皮肤也参与人体的代谢过程,在生理上起着重要的保护功能。因此,预防皮肤科疾病,保持皮肤健康,对大学生来说极为重要。大学生常见的皮肤科疾病有以下几种。
一、足癣
足癣俗称香港脚或脚气,是一种发生在趾掌面的真菌性皮肤病,在大学生中发病率极高。
(一)病因
足癣主要由真菌感染引起,多通过公用或合用的浴巾、脚盆、拖鞋而传染。脚汗较多以及常穿不透气的胶底鞋的学生,更易染上足癣。
(二)临床表现
根据病情的不同发展阶段,足癣的临床表现有水疱型、糜烂型和鳞屑角化型3种。
水疱型:多发生在夏季,主要症状是趾间、足缘、足底出现分散或成群的水疱,庖壁较厚,不易破裂。数日后,水疱干燥脱屑,相互融合形成多房性水疱,撕去庖壁,可见蜂窝状基底及鲜红色糜烂面,奇痒难忍。
糜烂型:主要表现为局部表皮角质层浸软发白。由于走动时不断摩擦,表皮逐渐脱落,露出鲜红色糜烂面;严重者可累及趾缝间、趾腹与足底交界处皮肤,瘙痒剧烈。
鳞屑角化型:主要表现为足底、足缘、足跟部皮肤增厚、粗糙、脱屑,鳞屑成片状或小点状,反复脱落;冬季时脚跟可发生皲裂,有痛感。
(三)预防
大学生可从以下两个方面预防足癣:
(1)保持脚部的清洁与干燥。洗澡时将脚清洗干净后擦干;白天穿易吸汗的纯棉或棉毛混纺的袜子,尽量穿透气性较好的鞋;勤洗脚,勤洗鞋袜,保持鞋内的通风干燥。
(2)防止交叉感染。注意个人卫生,不与他人共用鞋袜?fffffe51拖鞋、浴巾、脚盆等。
(四)治疗
足癣常在夏秋季节加重或复发,用手搔抓可能引起体癣、股癣,甚至甲癣(灰指甲)。因此,大学生在患有足癣后,应积极治疗。
患有足癣者可用达克宁软膏、孚琪乳膏等涂擦,或用足光粉浸泡,但趾间有糜烂、渗液时,不能马上外用霜剂或软膏,应该先将创面收敛干燥再用药。治疗足癣的关键是按疗程规则用药,同时勤洗鞋袜,并在阳光下暴晒。
二、鸡眼
鸡眼又称肉疔,也是大学生常见的一种足病,其形状像鸡的眼睛,通常长于足底前端、小趾外侧或拇趾内侧。
(一)病因
鸡眼是由长期摩擦或受压引起的圆锥形角质层增厚,鞋子过紧、鞋底过硬或不平是引发鸡眼的常见原因。此外,足骨畸形的人更易患鸡眼病。
(二)临床表现
鸡眼一般如豆大或更大,表面光滑与皮面平或稍隆起,界限清楚,呈淡黄或深黄色,中心有倒圆锥状的角质栓,嵌入真皮。由于其尖端压迫神经末梢,故行走时会引起疼痛。
(三)预防
大学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预防鸡眼:
(1)坚持养成每天晚上用热水泡脚的习惯。
(2)选择合适、宽松的鞋子,避免造成脚部畸形。
(3)当感觉到脚部某一部位受到摩擦或挤压时,应及时选用鸡眼垫、顺趾器、分趾器、护趾套等足科支具来减轻摩擦和挤压。
(四)治疗
治疗鸡眼最简单的方法是贴鸡眼膏。先用热水泡脚,擦干后用钝刀片把泡软的硬皮刮去,再贴鸡眼膏,1~2天后去除鸡眼膏,再用热水泡脚,同法,但刮去的必须是松软变白的组织,动作要轻柔,尽量不要引起出血。万一出血,可用蘸有碘酒的棉签压迫片刻即可。如果经过上述治疗不愈,可以去医院用电灼、冷冻、激光或手术等方式治疗。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去路边挖鸡眼的地方治疗,否则触及到血液会引起某些疾病的传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