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华国学语文课本趣读本
3095100000044

第44章 最智慧的奇言妙语(4)

惠施说:“人各有各的本事,要说撑船、游泳,我当然比不上你,但说到治理国家,你又怎么能和我比呢?”

052贼诗

宋朝福建沿海一带,渔民不堪忍受官府重重的赋税盘剥,纷纷逃往海上。官府派人捉拿,渔民就推郑广为首公然和官府对抗。郑广很有才干,数次与官兵作战都把官兵打得落花流水。

郑广率众在海边村寨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由被动反击变为主动出击,声势在沿海一带越来越大。

官府眼看郑广剿灭不得,便改为安抚,派官员和郑广谈判,答应不再像以往那样盘剥渔民,条件是渔民必须放弃对抗官府,郑广也要在官府任职。郑广看官府答应了减轻赋税的要求,他也不愿打打杀杀,想过安定的生活,就接受了招安。

在官场生活中,郑广看到众官员的卑鄙行径,深深后悔自己同这些人为伍。那些当官的也不愿同他来往,当面背后常呼郑广为贼官。郑广很是苦闷,想辞职又不被批准,日日只得以酒浇愁。

一次官宴,有个官员知道郑广没读多少书,想让他出丑,就提出每人酒后赋诗一首。依次到郑广时,郑广推托不会,众官员乘着酒兴哪里肯饶过他?郑广被逼不过,为了把胸中多日的愁闷一吐而出,他说:“好,我就做一首。”他高声说道:

郑广有诗上众官,

文武看来总一般。

众官做官却做贼,

郑广做贼却做官!

说完,他举起酒杯说:“诗做得不好,俱是实话,各位大人,各位贼爷,来,一起干一大杯。”从此,谁也不敢再说郑广是贼官了。

053汉印

南宋末画家龚开隐居苏州,与僧人权道衡相友,时有过从。一日,道衡于市肆觅汉印一颗,见其物古朴可爱,欲购之。主人开价不薄,道衡携银无多,便回寺取钱。

其时,龚开恰路经此地,亦一眼看中汉印。主人告知已售与道衡,然道衡迟迟未返,龚开即以重金买下。归去摩挲赏玩,喜不自禁。

其女闻知此事,忽出一语:“父亲岂可夺人所好!”龚开顿时惊悟,当下持汉印送还道衡,不期相遇道中。道衡笑曰:“既是先生所爱,贫僧自当拱手相赠。”

龚开曰:“不必,此物在你手里等于在我手里。”

道衡推却道:“在你手里也等于在我手里。”两人相让不下,竟成僵局。终将汉印投之深渊,一笑而别。

附注:龚开,南宋末曾供职两淮制置司,入元后不仕。擅画人物、鞍马。

君子行谊,不以物累,此即一例。今人或以为,胶着于区区一物,相让不下,亦欠潇洒。但以古人之见,潇洒乃心无所羁,不是今人所称行为上的放开,着眼处大不同。

谐趣笑语篇

001枪和子弹

民国末年,甘肃乡下一个小贩挑着两筐货物在兰州吆喝叫卖:“卖枪来,卖枪来,长枪短枪盘盘枪,还有子弹!”

有的行人听到,并未引起注意。可是街上的巡警听见后,便大为惊奇,以为卖者是在贩卖军火,于是一拥而上,将他捉拿归案。

这些警察不由分说,打开箩筐一看,只见一只装的是各式各样的香,另一只装的是鸡蛋,这才明白刚才小贩吆喝的是:“卖香来,卖香来,长香短香盘盘香,还有鸡蛋!”

警察疑虑顿消,小贩虚惊一场!

002呆鸟树倒不知飞

有客到人家久住不去,主人甚厌。一日,引客至门前闲望,忽见树上有一鸟大如鸡,主人说:“且待我取斧斫倒树,捉此鸟与吾丈下饭。”

客人道:“树倒时鸟恐已飞去了。”

主人说:“你不知道,这呆鸟往往树倒不知飞。”

主人此话明里说树上之鸟,暗里却是嘲讽客人久住其家而不知离去。

003三人成“犇”

清代江苏巡抚丁日昌有位幕僚擅长弹奏古琴。一天,丁日昌请了俞曲园、潘玉泉、吴介山三位好友到自己家里来欣赏琴乐。

俞曲园是位著名的训诂学家,平生博览群书,著作颇丰,但却不懂音律。他听琴师弹过数曲后,问潘、吴两人:“二位懂得音律吗?”

潘、吴都摇了摇头说:“不懂。”

俞曲园笑着说:“俗语云:‘三人成众。’今天我们三个人合成一个‘犇’了。”

潘、吴两人有点疑惑不解,俞曲园说:“有句俗语,叫‘对牛弹琴,牛不入耳’。今天我们都不会欣赏这么高妙的琴乐,不是三头牛是什么?”

004江心贼

古时一人不甚识字,行至江心寺,见壁间写有《江心赋》一篇,便急忙走出来说:“这里有江心贼,不可惹他。”

寺里僧人对他说:“此是赋,不是贼。”

那人摇头说:“你虽说是富,我看他终是有些贼形。”

此乃有意借“赋”“贼”形似和“赋”“富”同音的关系,揭露那些为富不仁而近乎贼的人。

005三角三角几何几何

新中国成立前,北京某大学考试,有如下一道数学题:

三角几何共八角三角三角几何几何?

此题看似以古文做文字游戏,实则是以一词多解法考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若加上新式标点符号,小学生也能做出来。

即《三角》《几何》共八角,《三角》三角,《几何》几何?答案是:《几何》五角。加书名号的“三角”“几何”是书名,没加书名号的“三角”是价格,“几何”是疑问代词,即多少钱。

006错死了人

有一个官员请了一个老师教他的孩子读书。据说这位老师很有学问,无书不晓,官员对他很敬佩,平日里不时向这位老师求教,老师讲起书来也滔滔不绝。

有一天,这个官员的岳母去世了,官员要去祭奠岳母的亡灵,就想起了这位有学问的老师,让他写一篇祭文,一定笔下生花,会使自己在妻家大出风头。

这位老师接受了官员的委托,就照古书上的祭文抄了一篇送给官员,官员也未及细看便匆匆上路。

官员到了岳母灵前,展开祭文就读。也许这位官员对文理根本不懂,也许他的心根本就不在祭奠之事上,他得意扬扬地念完了一篇辞采华丽、情调哀婉的祭文,却发现人们的神色不对。有一个姻亲问:“这祭文不是你写的吧?”

官员支吾着说:“怎么?写得不好吗?”

那姻亲说:“不是好不好,只是你祭错了人。这是祭岳丈之文,你怎么来祭岳母呢?”

官员出了一身冷汗,忙说:“这文怕是我拿错了。”

官员回到家中把祭文掷给老师说:“你看你写的什么文章,让我当众出丑。”

老师看了看祭文说:“文章没错,是我照古本刊定文字抄录的,只怕是他家错死了人吧?”

官员这才知他家老师是一个腐儒。

007互冻儿子

艾子有个孙子,很贪玩,学习也不用心,艾子经常用棍子打他。

艾子的儿子就这么一根独苗,因此,每当艾子责打孙子,儿子必会哀求父亲放他一马。艾子总是很生气地说:“我是替你管教你的儿子,你应该感谢我。”反而对孙子打得更厉害了。对此,艾子的儿子感到很无奈。

一天早晨,天下着鹅毛大雪,艾子看见孙子在外面堆雪人,不由分说,就把他的衣服剥光,让他跪在雪地里。

艾子的儿子见了,心如刀绞,他赶忙脱掉衣服,跪在儿子的身边。

“你儿子有过错,该当受罚,你为什么也跪在这里?”艾子不解地问儿子。

“你冻我的儿子,我也冻你的儿子。”艾子的儿子泪流满面地说。

艾子听了,无言以对,只得饶了孙子。

008教书合同

从前有家富人很吝啬,没人愿意到他家教书。有个秀才听说了,找到富人家说:“我没什么特殊的要求,你们吃什么我就吃什么。我可以立个字据。”

说完,他就写了一个字据:

无鱼肉也可无鸡鸭也可青菜萝卜万不可少不得工钱。

富人乍看之下,认为这秀才不吃鱼肉鸡鸭,光吃青菜萝卜。他于是答应了,签字画押。

从此,富人天天给秀才吃青菜萝卜。吃了两天,秀才生气了,说:“我说了,不爱吃青菜萝卜,你怎么天天给我吃这个?”

富人说:“不对呀!你字据上明明写着‘青菜萝卜万不可少’。”说完,拿出字据说:“你自己看!”

秀才拿起字据,又念了一遍:

无鱼,肉也可;无鸡,鸭也可;青菜萝卜万不可,少不得工钱。

富人听了,目瞪口呆。

009落地与及地

从前,有个读书人带着书童进京赶考。路上,他的帽子被风吹落在地上。书童对他说:“相公,帽子落地(第)了。”

书生听了很不高兴,叮嘱书童说:“以后东西掉在地上,不许说落地,要说及地。”

书童依从了,挑起行李,准备上路。书生关照说:“要小心地挑。”

书童顺口答道:“相公放心,无论如何也不会及地(第)的。”这位书生听完哭笑不得。

010三友酬答

北宋金山寺有一和尚,叫佛印,能诗文,是著名文学家苏东坡和黄庭坚的好朋友。他们常欢聚一处,每聚必饮,每饮又必以诗联酬答唱和。但佛印放荡不羁,不拘小节,只赴别人的宴,自己却不请别人。

有一次,正值隆冬,苏东坡邀约黄庭坚泛舟赏雪,有意撇开佛印这个白食和尚。二人正酝酿诗作,只见顺江漂来一只大缸,缸内还有急促的呼救声,苏、黄急忙要船家救人,谁知救上来的竟是佛印。

原来,佛印踏雪走访庭坚,不见其人,却在书案上发现东坡致庭坚的手柬,一时间寻船不着,便以缸作舟,赶来相会。

苏、黄苦笑,只好邀请佛印入席。佛印正端杯举箸,东坡赶忙制止道:“且慢,须按老章法,以联语对答,合格者方得饮酒进食!”

佛印道:“以何为题?”

东坡道:“题材不拘。”说罢,指着白雪覆盖的大地,率先吟道:

天上的云,糊糊涂涂;

地下的雪,明明白白。

云变成雪,容易容易;

雪变成云,难得难得。

黄庭坚接着蘸墨急书:

墨在砚中,糊糊涂涂;

字在纸上,明明白白。

墨变成字,容易容易;

字变成墨,难得难得。

佛印听完二人的联,不慌不忙,一面进酒食,一面吟道:

我在缸里,糊糊涂涂;

上得船来,明明白白。

我吃你的,容易容易;

你吃我的,难得难得。

佛印自称吃别人的“容易容易”,吃他的则“难得难得”。通过重叠的形式,反映出了佛印的质朴、坦诚,诙谐有趣!

011你是君子,我是小人

一次,国画大师张大千和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共赴宴席。席间,张大千对梅兰芳说:“你是君子,我是小人,我敬你一杯酒。”

梅兰芳和众人都莫名其妙。张大千解释说:“你唱戏,动口;我画画,动手——君子动口,小人动手。”

众人听了大笑。

012王次公借驴骂僧

建安南陵王次公,一日放驴,不慎误入贵安寺和尚的麦园,踩伤和尚不少麦子,和尚大骂不已。王次公的仆人听到了,回家告诉了王次公。

第二天,王次公便跨上毛驴,带着仆人找到那和尚。王问僧人:“夜来秃驴吃了和尚多少麦?此驴在家本无事,才出家便无理!”

随即叫他的仆人过来,说:“去却鞍辔,牵那秃驴进来打,且看我打它下唇和上唇也动。”

王次公话中的“秃驴”明指毛驴,暗骂和尚;“出家”明指毛驴离开王家门,暗指和尚出家为僧;“和上唇也动”的“和上”,谐音指“和尚”。

013止风药

有僧人、道士、医生一同渡河,中流遇风,舟楫甚危。船夫叩求僧人和道士说:“两位老师,各祝祈止风何如?”

僧咒曰:“念彼观音力,风浪尽消息。”

道士咒曰:“风伯雨师,各安方位,急急如律令。”

医生也复咒道:“荆芥、薄荷、金银花、苦楝子。”

船夫问:“这些都是什么东西?”

医生答道:“我这几味都是止风药。”

舟人请僧、道“止风”,“风”的含义是一种自然现象;医生所谓“我这几味都是止风药”,“风”指的是中了风湿、风寒等外邪。一个“风”字,在船夫和医生的话中却是相距千里。

014解画

一位画师向观众炫耀他的作品,他指着一块空白的油画布说:“我这画是一头牛在吃草。”

观者愕然,问:“这画上怎么不见草?牛又在哪里?”

画家说:“草被牛吃光了,牛吃光了草,自然是到别处去了。”

观众大哗!

画家真能无中生有!按他的逻辑,一块空白的画布,岂止画的是“牛在吃草”呢?纯属诡辩!

015风马牛不相及

马子春尝撑舟入剡,访其友人牛舜初。渡曹娥江,遇逆风,舟不得前,停了一天一夜。等到了剡地,不巧牛舜初因访友已于前一天外出,遂未得相见。

马归,对他的夫人说:“此真所谓‘风马牛不相及也’。”

此借成语“别解”。“风马牛不相及”,语出《左传·僖公四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风:牲畜公母相追逐;及:碰头。此句意指两方距离很远,马、牛发情追逐也不会碰到。

马子春借此说“因逆风阻遏,误了舟行,使我马某与牛舜初未得相见。”可谓风趣之极。

016吃饭和睡觉

有书生二人相坐闲聊,奢谈日后发迹之愿,一个说:“我平生没有吃过一顿饱饭,也不曾睡过一宿好觉。待将来富贵之日,我当吃饱饭了便睡,睡醒来再吃。”

另一个说:“依我之见,该是吃了又吃,吃了又吃,哪里有工夫再睡呢?”

017侉声侉调

民国初年,涞水地方来了一团士兵,民众对此都感到一种压力。城里的买卖商号从来怕兵。听说团部安在城里,忙推举了五个大户去拜见团长。

团长倒很随和,他把五人迎进客厅后,便叫勤务兵倒茶。勤务兵缺心眼儿,没点人数,把茶碗一放下就走了。

团长是个南方人,说话不但侉声侉调,还是个咬舌。他看了看,对来客说:“来了五过(个)盈(人),只有四过(个)杂种(茶盅),缺一个杂种(茶盅)咋办?”

不多时他亲自拿来一个大花碗,递给那个没有茶碗的说:“你似(使)这过(个)大王(碗)八(吧)……”

那大户一听,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余下一个个都闷笑于心。

018刘大请客

有个叫刘大的人,因不善于说话,无端得罪了好些人。有一次,刘大过五十岁生日,特意请了张善、李石、王武、赵启等好友前来欢聚。

快到开席的时候,刘大见赵启还没有来,便站在门前懊恼地说:“该来的还不来!”

张善正好站在他身旁,听了这话,心想:“我可能是不该来的。”于是袖子一甩生气地走了。

李石从客厅里赶出来问刘大:“这是怎么回事?”

刘大也感到莫名其妙,急着说:“哎哟,不该走的又走了!”

李石一听,思忖道:“看来我是该走的。”于是不告而别。

刘大见李石又走了,不明究竟,摊开双手向王武解释道:“你看,我又不是讲他的。”

王武心里盘算着:“既然不是讲他,那一定是说我了!”于是气呼呼地拔腿而去。

刘大越发糊涂,望着满桌菜肴和空空的客厅沮丧不已。

恰在这时,赵启来了。刘大惋惜地说:“你来的真不是时候!”

赵启一听,觉得既不是时候,还何必停留?当即转身而去。

刘大呆呆地站着,好一会儿,才感叹地说:“啊!为什么都走了?”

刘大请客弄得个不欢而散,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说话的语调而引起的:“该来的/还不来”中,强调重音是“该来的”与“还”,“不该走的/又走了”也一样;“我又不是/讲他的”和“你来的/真不是时候”中,重音落在谓语上。

另外,伴随着重音,还有一个逻辑停顿问题。刘大说话使用的不是平调,随情绪或升或降或曲,这也会引起对方的疑惑。

019项羽拿破仑

清末以前,科举考试盛行,考试时都要出题写文章,参加考试者的水平也参差不齐。相传有次出了个“项羽拿破仑合论”的题目,要考生比较比较这两位中外名人。

有位考生连拿破仑是谁也不知道,误以为拿破仑就是手拿破车轮,便这样写道:“项羽力能拔山举鼎,焉有遇破轮而不拿者乎?”成为科场一大笑话。

还有一次考试出了个“李广程不识治军宽严论”的题目,要考生比较汉代名将李广和程不识两人不同的治军方法。考生中仍有孤陋寡闻的人,把题目理解为李广程这个人不懂得治军方法,并据此胡乱解释一通,同样留下一个大笑话。

020二百两银子

乡里某富户定亲,往女家抬送聘礼,从迂公门外经过。

迂公夫妇在门口看热闹。迂公问其妻:“你说这些彩礼值多少钱?”

妇人称:“也就二百两银子。”

迂公说:“我看有五百。”

妇人说:“肯定没有!”

迂公说:“肯定有!”

双方争执不下,继而出语相骂。

妇人不得不让一步,说:“我不跟你啰唆了,就算三百两银子行了吧?”

可是迂公仍气势汹汹,不肯罢休。吵骂声惊动四邻,众人劝言:“莫为这等小事伤了夫妻和气。”

迂公却道:“还有二百两银子未弄明白,哪里是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