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西口在望
30964400000035

第35章 《西口在望》备录(3)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来自于走西口重要发源地忻州的这棵榆树,已经在包头市这块有着厚重西口文化历史的土地上落户,它必将在晋蒙两地人民共同的呵护下茁壮成长,而“西口在望”大型主题宣传活动,在全方位采访和后期精心制作的基础上,不但要在中国黄河电视台国内频道、频率以及山西省忻州市电台、电视台播出,而且将在我台覆盖北美和南美洲的斯科拉台、国际台播出。下一步,我们还将举办“西口在望”大型摄影图片展,《二人台》和民歌大型晚会,出版“西口在望”画册、民歌集、记录片光盘等图书音像制品。我们认为,由数百年来的走西口历史所创造的西口文化和西口精神,是先人们留给我们两省区人民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需要我们共同珍惜并发扬光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无愧于历史,无愧于先人,无愧于时代,并为两省区乃至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接下来请前来参加今天“西口在望树”栽种仪式的所有来宾为“同栽在望树,共叙晋蒙情”大型横幅签名!

大型电视文化纪录片《西口在望》研讨会

(二〇〇九年一月十六日)

张敬民(山西省广播电视局党组成员,中国黄河电视台常务副台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中央、省市新闻媒体的各位朋友们:

大家好!

2008年的9月17日,在举国上下喜迎国庆和隆重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日子里,由中国黄河电视台、忻州市委宣传部、山西宝洁地产联合主办的广播电视大型主题宣传活动《西口在望》,在走西口的故乡忻州举行了隆重的启动仪式。时隔一个月后的2008年10月17日,我们在包头市委宣传部和东河区委宣传部的支持下,成功地将寄托故乡深情和象征蒙汉民族交融的“西口在望树”移植到了包头市东河区湿地风景区;三个月后的2008年12月17日,15集大型电视文化纪录片《西口在望》作为广播电视大型主题宣传活动的重点作品在中国黄河电视台国内台隆重播出;四个月后的2009年1月16日,我们又在忻州举行《西口在望》纪录片的研讨会,回首100多天戮力创作的日日夜夜,感受节目播出后社会上关于走西口现象的热烈反响,真是感慨万千。在这里,我代表主办单位中国黄河电视台对和我们精诚合作的主办方忻州市委宣传部、山西宝洁地产,以及支持我们工作的忻州各市县委、广播影视管理干部学院、包头市及东河区委宣传部表示衷心的感谢,对一直关注、支持节目拍摄和参加我们研讨会的各位专家、中央省市媒体朋友的光临表示热烈的欢迎。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按照中央和省委关于精心组织好改革开放30周年重大宣传报道活动的精神要求,根据省委宣传部的统一部署,中国黄河电视台、忻州市委宣传部、山西宝洁地产联合推出了“西口在望”广播电视大型主题宣传活动,15集大型电视文化纪录片《西口在望》就是这一成果的重要体现。

“走西口”在中国历史上是独具内陆和特定时代特色的社会和文化现象。山西地处中原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的交界地,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下,随着朝代更迭,边境政策时有不同,开边还是禁边,一直是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在不断考虑的重要问题。据记载,山西从元代就已经开始有走口外谋生的现象出现,到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随着清政府“特许沿边贫民出口外种田”的政策出台,晋、陕、冀等地的农民开始大量涌向地广人稀的口外,历史上一次规模庞大的移民潮开启了大幕,“走西口”的概念由此登上历史舞台。

随着走西口的逐步深入,一些头脑精明的山西小商贩抓住机遇,大力开拓边贸市场,逐步发展壮大起来。他们就是明清时期中国十大商帮之首的晋商的前身。于是,民间就有了“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先有敬益老,后有归化城”的说法,在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史上声名显赫的晋商最终成为走西口的受益者和获益者。在500年的走西口过程中,穷苦的中原农民与热情豁达的蒙古民族和谐相处,共同将中华民族的文化发扬光大,锻造了以开放、勤奋、诚信、坚韧、宽容、厚道、和谐、融合等为特点的走西口精神。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走西口可以说是内陆地区农民冲破恶劣环境束缚,闯出去求得生存空间的集体开放行为。走西口是以自觉意识改变自己命运、创造新生活的群体行动。走西口是山西人以勤奋、敬业、谨慎、诚信成就晋商大业的启蒙之路。走西口是汉族与蒙族和谐相处、共存共荣的民族和亲典范。走西口是山西儿女用血泪书写和铸就的文化传奇,流传在这里的河曲民歌和二人台艺术是历史留给山西的独特的文化记忆和精神遗产。走西口所体现出来的开拓进取、坚韧不拔、百折不挠、敢于抗争、勇往直前、诚信和谐的精神品质,是中华民族十分宝贵的精神基因和精神财富。

走西口,是一部活着的中华民族交融史,是一部活着的中华文化演进史,更是一部活着的和谐共荣发展史。近年来,走西口的这段独特历史随着晋商热和全社会倡导的诚信热兴起,逐渐成为文学艺术作品和社会关注的热点,并有进而成为一门显学的端倪。特别是山西文学艺术界创作的话剧《立秋》、舞剧《一把酸枣》、电视剧《乔家大院》、京剧《走西口》、电视剧《走西口》以及原生态民歌《走西口》的走红,使走西口题材的创作成为轰动一时的文化景观,影视作品所带动的文化和社会层面上的对走西口的关注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而以忻州代表的走西口沿线这片热土上孕育的“西口文化”和“西口精神”,也被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赋予了新的内涵,在我省文化强省的建设中展示出崭新的文化魅力。

纪录片以其独特的见证和记录历史的电视本体特征在电视文化的发展中受到社会的亲睐。本着回眸历史、审视现在、展望未来的创作原则,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我们注重了五个结合:即将改革开放30周年的时代变迁与走西口几百年的历史变迁结合;将媒体反映现实宣传成就的功能与纪录片记录历史的功能结合;将对当下的现实纪实与对历史文化的梳理和思辨结合;将媒体积极投身文化产业与纪录片深度开发市场结合;将纪录片沉静的历史价值和使命与当前相对沸腾的文化思潮和现象结合。通过这五个结合,我们力求从历史的角度来观照绵延数百年的“走西口”现象的真正意义,从文化的角度来解析“西口文化”和“西口精神”的传承演变,从人性的角度来探究古今走西口过程中生命和情感的跌宕起伏。

纵横晋、陕、蒙地感受古今西口路,情动黄河两岸解析西口文化魂。在历时半年的筹备和拍摄中,我们和忻州市委宣传部、忻州走西口研究会多次召开了研讨论证会、搜集阅读了大量关于走西口的历史、文学、影视作品,摄制组前期专门对走西口的路线进行了实地采访和选点工作,历时半年,行程20000多公里,辗转山西、陕西、内蒙古、北京、天津等地,采访各类专家学者以及民间人士500余人。在后期制作中,我们特别邀请了我国著名歌唱家牛宝林演唱主题曲、山西籍著名演播艺术家、央视播音指导任志宏担任解说。该片首次在电视纪录片中集结十多位土生农民及乡土歌手倾情演唱原生民歌和片尾曲,首次披露民国时红极口外的晋剧名角“水上漂”的生世,首次对盛行于晋、陕、蒙等地的二人台艺术进行系统的电视解读,首次以电视摄制组的名义从走西口的故乡山西忻州移植榆树到内蒙古包头黄河古渡口,是迄今为止国内外全景式反映走西口这一历史题材的唯一的文化纪录片。

电视是遗憾的艺术,走西口却是永恒的题材。纪录片《西口在望》虽然画上了句号,但我们对走西口精神和文化的探究却没有穷尽。我们的影像出版物纪录片《西口在望》已经由中国广播影视音像中心出版,《西口文化》、《西口民歌》等系列丛书也即将出版面世,“西口在望”大型美术、摄影、图片展览也将随后举行,今天借这次机会,我们恳请大家畅所欲言,见仁见智,共同把走西口的文化唱得更响、做得更大。

谢谢大家!

卢渝(山西省委宣传部文化强省规划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这部片子最大的特点就是全方位、多视角、立体化地来阐述西口文化,跟过去一般的作品不一样的就是它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包括艺术各个侧面来看西口文化。这样使西口文化有了一个更清晰的轮廓。

《西口在望》这部纪录片中,最突出的一个方面就是我们现在经常说的以人为本。它的主题思想是关注人的命运,关注人的生存,关注人的发展,这是它的一条主线。不管是从哪个角度来表现,这条主线是非常突出的,所以这部片子有品牌价值,它可以说是为山西文化品牌的打造又做了一个贡献。今后在山西著名文化品牌,也就是山西的对外“名片”上可能要增加一个新“名片”就叫“西口文化”。

崔晋宏(山西国际文化交流协会执行会长)

这部片子的现实意义就在于一个是能鼓励人勤劳、战胜困难,走西口需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顽强生存的勇气,在现在很有现实意义。另一个现实意义就是和谐,口内和口外的民众,汉民和游牧民相融以后,至今几百年来没有什么大的战乱,这种和谐的现实意义现在提出来非常到位。

郝本廉(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