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遇见另一个台儿庄
31034800000001

第1章 序 古城水乡,战地台儿庄的新名片

2008年前,台儿庄古城还是名不见经传的。此后几年却有点儿“横空出世”之势了,让人吃惊不小。短短两三年间,她被评为“21世纪齐鲁文化新地标”榜首、首个国家文化遗产公园、国家5A级旅游景区,被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推荐为“中国最美的四大水乡之一”。

水乡古城,这是你不了解的台儿庄。你知道台儿庄是缘于那一场大战。教科书上这样记载:台儿庄战役,又称台儿庄大捷,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以来,正面战场取得的第一次巨大胜利。公元1938年春,中国军队在台儿庄击溃侵华日军第5、第10两个精锐师团的主力,歼灭日军1万余人,粉碎了日军“3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企图,严重地挫伤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振奋了全民族的抗战精神,坚定了国人抗战胜利的信念。台儿庄一战扬名,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一个著名小城。“历史上作为转折点的小城的名字有很多——滑铁卢、葛底斯堡、凡尔登,今天又增加了一个新的名字——中国京杭运河岸边一个有着古老城墙的小城台儿庄。”著名战地记者罗伯特·卡帕这样说。

战争使这个小城名扬四海,一夜之间,“台儿庄”传遍中国、传遍远东、传到太平洋战场,载入了历史,传到今天。战争也使这个小城变成了一片废墟,在这个仅两平方公里的城池上,数万名中日军人反复争夺了半月有余,“无墙不饮弹,无土不沃血”。记者盛成战后进入了台儿庄西门,他看到的只有两栋完整建筑:一处是邮局,一处是峄县政府驻台儿庄办事处。

一座城市的覆亡,使这里的人们失去了家园,也激发起人们保家卫国、救亡图存的信念。城市,不仅是人们的栖身之所,也是人们寄托精神的地方。土耳其诗人纳其姆·希克梅特说过:“人生有两件东西不会忘记,那就是母亲的面孔和城市的面孔。”

所以,1939年9月,希特勒发动了对波兰的进攻。他首先就要彻底摧毁波兰的首都华沙,使华沙从地球上消失,从而在精神上打垮波兰人。

所以,战后华沙人重建家园的时候,他们决定按照战前的样子恢复华沙古城。1945年,也就是华沙被毁后6年、战后1年,他们开始重建华沙古城,1963年完工。又过了17年(198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重建的华沙古城为“世界文化遗产”——这开了一个先例:重建的古城也是古城,也是遗产。

战后的台儿庄,面临同华沙一样的问题。我们后来在发黄的《中央日报》上看到,国民政府曾经承诺战后要重建台儿庄新城。可一直没能兑现。2006年,大战已经过去整整70年。硝烟早已散去,这里再看不出战地的痕迹,但昔日废墟上建起的栖身之所变成了“棚户区”,显露出岁月的沧桑和生活的艰辛。百姓也早没有了历史的荣光,只有对改善生活环境的期盼。此时,政府正启动规模庞大的“棚改”计划,一家上海的开发商也看上了这片傍依着运河的地块,计划投资6亿元进行改造。一个蓝图不久将实现,一群高楼将崛起,从而永远告别战地古城。许多古城、古街都是这样的结局。

这似是这座英雄古城独特的宿命。这年10月,新到任的枣庄市市长陈伟来到台儿庄。他开始在全市着力推动资源性城市的转型——作为华东地区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正面临资源枯竭、发展方式粗放的严峻挑战——转型的突破口就是发展文化旅游,以此带动工业为主导的产业升级。经过详细的调查发现,台儿庄还保存着6华里的古运河、3华里的古驳岸、13座古码头,被世界旅游组织专家称为“唯一一段活着的运河”;城区还保留着战前的清真寺、关帝庙,墙壁上、古槐树上的弹孔历历在目。传说中的古城有72庙、72汪,有“燕尤赵万”四大家、“陈王袁骆”四小家。县志记载:“入夜,一河渔火,歌声十里,夜不罢市。”乾隆南巡看到这里“商旅所萃,居民饶给,村镇之大,甲于一邑”,赐她“天下第一庄”之称号。康熙来到这里则感叹说:“和江南水乡无异。”

经过周密的分析,枣庄市领导层做出了这样的判断:台儿庄古城可以成为一个国际旅游目的地。于是叫停了那个房地产项目,并开始了长达3年的调研论证和策划规划。2008年4月8日,也是大战胜利70周年时,台儿庄古城宣布重建,次年全面启动了古城重建工程,又过了3年的时间,昔日被战火摧毁的台儿庄古城重现人世。她不仅成为著名景区,拉动了枣庄的旅游服务业,而且作为大陆第一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增进了两岸的政治认同、文化认同,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弘扬着民族大义和英雄主义精神。她迎来了贾庆林、李长春、王兆国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迎来了连战、吴伯雄、郁慕明、刘兆玄等海峡彼岸的政界要员;迎来了仇保兴、谢辰生、单霁翔、舒乙、阮仪三等建筑界文物界的专家学者;迎来了波兰大使、世界劳工主席、环球小姐;迎来了来自世界各地四面八方的客人。

来到这里的客人们都会有一样的感受:意想不到。想不到昔日的战场上会崛起一座这样经典的古城,想不到江北还有如此美丽的水乡。怀着这样的感觉,有一位朋友在《羊城晚报》上发表的文章说得最好,文章不长,摘录如下:

不少人听说过台儿庄,但去过的人不多。台儿庄的扬名,是源于75年前那场抗日战役……台儿庄大捷的代价,是把一座也曾繁盛并由乾隆赞誉为“天下第一庄”的古城彻底摧毁了。1938年以后,台儿庄就成了抗战的一个说辞、一个符号,但在城区形态中,它事实上是不存在的。近年来,当地政府“决心恢复和建造一座古城”。我原本对人造景观没有好感,可能也是被现时中国遍地蹩脚的假、伪文物所刺激,那种有如殡葬化妆的修复令人十分恶心。但任何人看到如今台儿庄的古城面貌,相信都会感叹,工程之巨大肯定是世界第一。在还未被文明污染的鲁南田园深处,在世界闻名的大运河黄金河道旁,居然拔地而起出现了一座让世人折服的古城,城内南北园林风格争奇斗艳,在高耸的城墙内,流水、石板萦绕满城经典的建筑。且不说建筑种类之多堪称中国古建筑博物馆,就以古城提出的建100座庙和100座博物馆的口号,已足以让世人兴奋……

随着古城的开放和繁荣,不仅迎来了世界各地的游客,天南地北的投资者、创业者也陆续到此会聚。他们自称是“新台儿庄人”。其中有古城重建之初就被决策者的理念所打动前来参与投资的福建佬、东北客,有参与建成一个大院后不舍得离去进而租赁经营起这个大院的南粤工程师,有路过一次就留下来打理一间特色客栈的北京姑娘,有原本是回乡祭祖却选择在此定居悉心整理着古城文脉的台湾作家……这些新台儿庄人和这里的老住户、古城建设者一样挚爱着古城,他们演绎着战争之外的英雄故事,打造着战地古城的时尚生活。

水乡古城,还有这里的故事人物,这是一个让你意想不到的台儿庄。《遇见另一个台儿庄》写的就是这样一个台儿庄。作者以独特的视野、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这座英雄之城不同凡响的美丽和感动。而我,作为一个亲历古城重建全过程的人,受命把古城重建的一些背景写了出来,作为此书的序言,又觉全是赘词,放在开篇唯恐连累全书,惶恐之至。

乐城

台儿庄古城管委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