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路梆子传统名剧《下河东》,又名《龙虎斗》,事见《杨家将演义》第一回。
在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阿Q正传》中,阿Q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唱词“我手执钢鞭将你打——”,即出自描写宋太祖赵匡胤与呼延赞之间恩怨的“龙虎斗”。
《下河东》是《龙虎斗》的前半部分。
老本《下河东》讲的是宋太祖赵匡胤出征北汉,因听信欧阳方谗言,把兵部尚书呼延寿廷处死军前,造成一起天大的冤案。
《龙虎斗》写呼延寿廷之子呼延赞,听到父亲噩耗,带领人马与赵匡胤兵戎相见。呼延赞一鞭将赵匡胤打下马来,即“我手执钢鞭将你打——”。跌落马下的赵匡胤头上现出龙形,致使呼延赞受到惊吓战败。而赵匡胤要杀呼延赞时,呼延赞的头上又现出虎的形状。赵匡胤收服了这员虎将,也点明了“龙虎斗”的原委。
新中国成立后,因剧中迷信色彩较浓,显然已不适应舞台演出。
1962年,许石青先生根据传统剧目《下河东》和《龙虎斗》,合并改编为十场大戏,由晋中青年晋剧团首演,许石青导演。
1978年,许石青、张正申、刘德茂等,又在新本的基础上进行了再次整理改编,定型为今天的舞台演出样本。山西各剧团及内蒙古、河北、河南、陕西等省区剧团,均纷纷移植上演,流传广泛,影响深远,堪称样板。
整理改编本《下河东》,讲述了宋太祖赵匡胤为完成统一大业,率兵亲征河东刘钧。
朝中奸相欧阳方,早与河东刘钧暗中勾结,此事为先行官呼延寿廷发觉。
欧阳方恐其阴谋败露,利用赵匡胤偏听偏信之心,诓其在危难关头杀死先行官呼延寿廷,欧阳方投敌,赵匡胤后悔不已。但此时的他,已被内奸外敌困于河东。
呼延之妻罗氏闻夫命丧痛不欲生,又闻欧阳方投敌,宋军被困。深明大义的罗夫人顾全大局,毅然率领女儿呼延金莲与儿子呼延赞,发兵河东解围。
两军阵前,呼延赞挥鞭打驾,被其母劝阻。
解围中,赵匡胤追悔莫及,跪拜呼延寿廷在天之灵,以示谢罪。
面对赵匡胤的真心悔过,君臣修好,共同除奸杀敌。
不难看出,新本对原剧脱胎换骨的改造,是非常明显的。
全剧通过赵匡胤知过能改,呼延赞敢斗敢拼,罗氏夫人深明大义等角色塑造,把一出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传统剧目,整理改编为一出首尾完整、场面恢弘,又极富新意的大本戏,实属不易。
较之旧本,新本中最突出的一点是增强了呼延寿廷之妻罗氏这个角色的分量,可谓点睛之笔。
在罗氏的身上,改编者不但赋予她鲜明、果敢的性格特征,而且还赋予她顾大局、明大义,以国家利益为重,以百姓安危为重的高贵品质。正是由于她的种种大义之举,感动了赵匡胤这位开国之君,使全剧矛盾得以解决,立意得到升华。
如剧中“兴兵”一场,虽为一过场戏,但经改编者的妙手处理,成为展示罗氏夫人性格中最为光彩的一场好戏。
丈夫被杀,本应替夫报仇。但想到国家的安危,罗夫人还是决定兴兵救驾。
大段的唱腔,似排山倒海,激荡人心。在体现演员非凡唱功的同时,也给观众带来很高的艺术享受。
自上世纪60年代至今,经几代人演唱,《下河东》已成为晋剧舞台上的一个经典。
对旧剧的翻新改造,大浪淘沙,仍将任重而道远。
许石青、张正申、刘德茂整理改编本,侯玉兰(饰罗氏)演唱《下河东·兴兵》中之唱段——
罗氏(介板)旌旗飘号角鸣山摇地动,
(十三咳)罗家山——
军士含悲愤,
战马嘶长空。
白盔复白甲,
儿女们怒冲冲。
罗氏女怀血书正气在胸,
为国家且按下一己私情,
解围救驾举哀兵。
(平板)祭夫灵不由我阵阵隐痛,
暗地里祷上苍助我成功。
(夹板)在校场我传下一道将令,
沿路上需奋勇昼夜兼程。
有人问从何发来人和马,
(二性)咱本是边关重镇罗家兵。
兴兵不向别处去,
铁流千里下河东。
若是有人来拦道,
原原本本说分明。
【二流水】一不为讨封,
二不为功名,
为只为驱除贼寇灭奸佞。
生死为一统,
呼延代代忠。
忍痛赴国难,
星夜发救兵。
四方忠义齐响应,
义旗共举勤王兵。
(流水)催动人马向前进,
儿啊!
【二流水】再叫金莲、赞赞听:
儿们年幼初出阵,
临阵千万要小心。
金莲女,需谨慎,
河东之敌不可轻。
赞赞儿,莫恃勇,
胜败还靠众三军。
此去倘若能得胜,
重设灵堂再祭灵。
一时疏忽遭不幸,
呼延永世断了根。
为娘嘱咐牢牢记,
回身再拜众弟兄。
助他姐弟旗开得胜,
呼延代代不忘恩。
(流水)众将马上齐激奋,
排山倒海下河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