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谚语中有:“看了《明公断》,一辈子不嫁汉。”足见陈世美的忘恩负义在民间影响之深。
《明公断》,又名《铡美案》、《秦香莲》,系山西梆子传统名剧。
事见《秦香莲鼓词》、《琵琶计》弹词及《陈世美宝卷》。京剧、评剧、河北梆子、秦腔、豫剧及我省的蒲州梆子、北路梆子、上党梆子等,均有演出。
宋仁宗时,民妇秦香莲之夫陈世美进京赶考,一去3年,杳无音信。
适逢家乡遭灾,公婆饿死。香莲万般无奈,领一双儿女上京城寻夫。
陈世美当年考中状元,隐瞒家室,被召为驸马。其寿诞之日,香莲闯宫,陈世美拒不相认,反将其母子赶出宫门。
三朝元老王延龄同情香莲的遭遇,二次以唱曲人的身份将香莲带进宫去,让香莲诉说原委,以其打动陈世美,认下香莲母子。
陈世美再次将香莲母子赶出京城,为灭口,派家将韩琪追杀。
三官庙中,香莲告之实情,韩琪不忍杀之,遂自刎而亡。
香莲怀抱钢刀,到开封府包相爷处状告陈世美杀妻灭嗣之罪。
包拯面对皇姑、国太的压力,最终不畏权势,将陈世美处死。
作为一出在民间流传甚广,为广大老百姓所熟知的剧目,该剧运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将陈世美的无情无义,皇家的仗势欺人,包拯的凛然正义,香莲的刚毅善良,做了深层次的刻画。
该剧为须生、青衣、花脸应工戏。其中的《杀庙》、《见皇姑》常以单折出演,经久不衰。
《杀庙》一场,情节跌宕,节奏紧凑,特别是扮演韩琪的演员,唱做的要求难度很大。
随着紧张的锣鼓点,韩琪一脚踢开庙门,二话不说,举刀就杀。
手执钢刀,武艺高强的韩琪,与手无寸铁,带着一双儿女的秦香莲,显然是不能成正比的。
香莲母子的命运,掌握在韩琪身上。
随着秦香莲的诉说,韩琪明白了实情。
韩琪有心放香莲母子远走高飞,但陈世美要钢刀验血,难住了韩琪。
舍生取义,成为韩琪最终的选择,也使其流芳千古。
舞台上,韩琪的杀、悔、同情,到下决心赴死,其心理层次的变化,均要通过演员的身段、动作表现出来。特别是韩琪自刎时,其“僵尸”特技的运用,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动作。
常言道:会看戏的看门道,不会看戏的看热闹。老戏迷们看戏,其更多的关注点放在演员身上。要看演员是不是技艺全面,动作和情感是否一致,是否到位。
《杀庙》可以说是一出全面衡量一位好须生的硬功戏。多年来,一直作为教学剧目,被学生们学习和演出。
同样,《见皇姑》也是一出优秀的教学剧目。
《见皇姑》中有大段的唱,借以表现秦香莲面对威风凛凛、来势汹汹的皇姑时的不卑不亢,据理力争。
从《杀庙》到《见皇姑》,秦香莲的性格完成了质的飞跃。
韩琪的死,使秦香莲彻底地醒悟了。她已由一名柔弱的女性转变为一名同不公正命运抗争的坚强的女性。
人们看《明公断》,除痛恨陈世美的丧尽天良外,更多的是同情秦香莲的不幸遭遇,赞美秦香莲的不屈与坚强。
王辛路整理改编本,王爱爱(饰秦香莲)演唱《明公断·见皇姑》中之唱段——
秦香莲(导板)包相爷他与我讲说一遍,
(平板)秦香莲放大胆走出堂前。
为申冤顾不得抛头露面,
到如今出入公衙好不艰难。
站立在大堂口用目观看——
(十三咳)见一驾,
五彩金车辇,
皇姑坐内边。
宫娥两旁站,
声势好威严。
她与那庶民百姓大不一般,
(平板)皇家女真好比锦簇花团。
就因为(夹板)皇家的权势赫显,
陈世美才为她变了心肝。
想到此止不住一腔愤懑,
贼强盗(二性)你可有半点心肝!
(垛板)想当初结发成亲眷,
也曾经相依伴共渡艰难。
孝公婆育儿女我别无所愿,
盼只盼你功成名就早回家园。
谁料你贪图富贵把心肠变,
一朝得势昧前言。
反目成仇将我赶,
追杀逼命在古庙前。
亲生骨肉全不念,
恩情一旦化尘烟。
包相爷作主把冤枉辩,
当堂判了无义男。
皇姑仗势来翻案,
我今天要与她据理交言。
别看她锦衣盛装多娇艳,
转眼间春日去柳败花残。
(二性)别看我荆钗布裙衣素淡,
(垛板)恰好似雪里梅花耐岁寒。
她富,富的为什么贵?
我贫,贫的为什么贱?
她富的饱暖,我就该受贫寒?
她强的把人家丈夫霸占,
我弱的被遗弃历尽颠连。
她虽然施脂粉乔装打扮,
遮不住杀人刀蛇蝎心肝。
我虽然衣衫褴褛蓬头垢面,
敢说是心地清白可对天。
(二性)你休道人多势重威风八面,
这威风吓不住我秦香莲。
今日里我两家是仇人见面,
管什么帝王家的礼法尊严。
含悲忍愤一旁站,
(流板)她问我一声答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