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孙安动本》中,太师张从吞没赈粮,草菅人命。时任曹州知府的孙安上本参劾。皇帝偏听偏信,反将孙安重责。孙安回家,缚绑家人,抬棺二次动本,以死谏君,被打入监牢。阁老沈理出面,保本孙安,也被削职。后经定国公徐龙出面,执皇祖所赐黑虎铜锤,大闹金殿,方保得孙安性命,使张从受到应有惩罚。
徐龙与海瑞,都是明朝有名的清官。
而偏偏徐龙的后辈不争气,让清官蒙耻,父辈们犯难,为戏曲舞台留下了一出《徐公案》。
《徐公案》,系上党梆子传统剧目。上世纪50年代,洛林根据上党梆子传统剧目《金环计》中《徐龙铡子》改编而来。
明时,定国公徐龙被贬汉阳为官。
其独子徐猛娇惯成性,江边游玩调戏渔女,失手将其父推入江中。渔女愤而投江。
御史海瑞保幼主千岁云南安民归来,船至江中,救起渔女。
听渔女讲述,海瑞恨徐龙家教不严,携渔女至汉阳堂告状。
徐龙无奈,不顾老母、夫人讲情,怒铡其子徐猛。
作为花脸、须生唱做并重的一出清官戏。该剧妙就妙在,戏中的两个对手都是扬名天下的大清官。
杀人可不是小事情。如何处理这一棘手的问题,徐龙与海瑞心里都在盘算着,相互应对着。
无疑,该剧留给剧作者们可供挖掘和发挥的余地还是很多的。
近年来,就有葛来保先生的改编本《汉阳堂》问世,影响较大。
舞台演出时,徐猛为三花脸扮相,鼻子中间画一个白色的豆腐块,一脸纨绔子弟的神态。想着自己乃徐家的独苗,上有奶奶护着,下有母亲疼着,即使父亲再铁面无私,也不至于把徐家的根给绝了吧。
都是不识相的海瑞惹是生非地找上门来,才弄得举家不得安宁。
果真如此。
年迈的徐母为救小孙孙又哭又闹又表功,贤惠的夫人为救儿子也不管不顾地一再求情。铁面无私的海瑞则在一旁冷眼看着。
喧嚣的舞台,哭哭闹闹。
徐龙为难了。
杀不合亲情,赦不合王法。左右不是,左右两难。
眼看事情僵在那里,海瑞又使了一招激将法。
徐门世代忠良,执法如山,不能因此落下一世的骂名。
激将法起了作用。徐龙秉公执法,铡了儿子徐猛。
改编本重在强化矛盾和人物间性格的冲突,在行当设置上则赋予了各个角色一定的表演空间,将该剧拓展为一出集花脸、须生、老旦、青衣、小旦及三花脸各个行当唱做并重的大戏,增加了该剧的可看性和戏剧性。
上世纪60年代,还有一出因政治而闻名全国的大戏——京剧《海瑞罢官》。
1965年11月,姚文元发表《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在全国掀起轩然大波。该剧被诬陷为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大毒草,作者吴晗蒙冤,海瑞题材的戏曲也随之淡出舞台。
1978年底,《海瑞罢官》得以平反昭雪。
洗去政治的阴霾,海瑞身上特有的刚直不阿、秉公执法、不畏权暴、大义凛然的优秀品质,同样在我们今天这个时代应该大力弘扬。
洛林改编本《徐公案》中唱段——
渔女忽听大人一声唤,
不由渔女心发慌。
为父申冤报仇恨,
刀山火海闯一场。
舍生忘死把堂上,
见贼子不由恼心肠。
你把我父打入江中死,
又逼我无奈投江亡。
徐千岁你把良心丧,
养子不教恶名扬。
爹爹执法儿不守,
你坐的什么汉阳堂?
擅抢民女该何罪?
打死我父应把命偿。
恨起来我把公堂闯——
千岁、大人,
快快与我作主张!
海瑞渔女大堂破口骂,
你父子为何不应答!
她的诉状是真假,
还劳徐千岁细盘查。
或问罪,或拷打,或用刑罚判斩杀,
你为何一言不敢发?
你常在人前把口夸,
铁面无私赛包家。
十六岁坐过定远县,
断案如同理乱麻。
看起来,你只晓执法把民管,
碰见自家你没了法。
我劝你先扫门前雪,
管了自家再管旁家。
怪不得常言官无罪,
想世上为官该活民该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