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小张村大解放
31051700000004

第4章 推翻封建制度、支持进行辛亥革命的20年--从封建剥削与神权愚昧中解放出来(1)

一、坐落在蟠龙身中的小张村

小张村是山西省闻喜县城西十多公里处的一个村庄,它位于我国名山稷王山东麓的岭根下,又处于闻喜县高台地大北塬的西南角顶端,依岭面坦,地理条件优越。正因如此,这里就成为我们中华民族农耕始祖后稷教民稼穑的发祥地。后稷本姓高名弃,后自立姓姬名弃,是古代五帝之一的帝喾之子,是尧王的兄弟。他因教民农耕有功,后被舜王封为后稷,敬称为稷王,并把他出生和发祥地的槐山改为稷王山(《山海经》载)。他去世后,仍安陵于出生地稷王山东麓的冰池村附近。其母姜嫄的陵墓就安落在我们村西庙沟居民组的后岭上,在墓前,我们村还参与建筑了姜嫄庙,即姜娘娘庙,成了庙社一主。还参与在稷王山顶并排建筑了宏伟气魄的稷王庙和姜嫄庙,还建了稷王塔,现在还矗立在山顶,上曾刻有“后稷明堂”之额。为了祭祀方便,在我们村北百步之遥的地方又和我们周围的五个村合建了稷益庙,有稷王殿、献亭、舞台和厢房,我们又为庙社一主。每年2月12日,都有大型祭祀活动,到时将唱大戏3天,以感恩后稷并祈愿来年丰收。从此看来,我们村的先民可谓是后稷亲授的贤弟子了。

据传说,我村先民在为建村选择村址的时候,曾跑遍岭上岭下,平垣沟洼,反反复复都难以定夺。此时于一晚间,因我村民的虔诚,姜嫄娘娘就特意托梦给我村人说:“我现在放出一条龙,从我墓旁由西而东蟠踞于你们村南,你们可在它的身中居住,以保佑贤民安宁。”翌日清晨,人们奔走相告,随即勘定村中心就定在蟠龙弯的最顶端。现在我们村还留存着许多与龙有关的实物和名称。如我们村东的制高点叫龙似(龙头)疙瘩;再往东走就叫龙山鼻(龙鼻子);龙山鼻往北下叫龙目珍(龙眼睛),泪流滴水潭;龙山鼻往南的岭下叫龙泪眼,泪水从此流向龙王沟、龙王泉;从龙山鼻再往东,龙一停蹴了个大平塬就叫蹴塬;再往东就停止了,叫龙到头;再从龙头往后走是脖领壕、脖顺;再往后是龙口斜,是从龙沟(东沟)为龙口而上来的一条斜纹(路);再往后是一大片地,名叫赤地(是龙身);再往后是龙撅起的后尾,叫龙坡(南坡)。为此我们也参社和相关的村庄合建了龙王沟的龙王庙,又成为庙社一主。这些足以证明我们是居住于龙身中的村落。

有了村庄就要有个名字,究竟叫个啥名字为好,经过反复议论,后来我们村的贤士就提议说,我们的村址是姜娘娘赐给的,我们住在蟠龙弯的顶端,就像弯弓一样,越到顶越小越短,可离龙越近,所以就叫个小弓长村,于是大伙异口同声说好,就定下来了。此地就是现在的南窑巷。后来住在我们村北不远的村子就叫大弓长村(这在1960年代大张村还发现有碑文记载),再后来由于文字的变化,弓长合成为张了,所以人们就习惯把小弓长村简化为小张村了,把大弓长村也叫大张村了。这真是有来有源、有文有趣的一个好村名,可不是猜测的所谓的张大、张小分住两村而叫大张村、小张村的。

从上述既有实物,又有传说的情况看来,我们村确实是一个从三皇五帝的农耕时期就有的一个村庄。现在从科学的角度来看,2008年11月运城市和闻喜县文物普查考古人员,在黄河晨报上宣布,我们村周围的冰池、下庄、史家坡和我们村庙沟、东沟相连的地界内,都发现有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绝对年代都在4000余年前,正处于尧、舜、禹、后稷发迹的时期。尤其这又是官方正式宣告的科学考察结果,所以更充分证明我们村是一个古老而神奇的村庄。

近年来,还听县上有识之士在探讨闻喜县的豢龙文化的起因和流传,我看是否应从姜娘娘放龙于小张村的传说来考察呢!

我们村地处南岭北坡,保墒稳产;村北是一大片平坦地,聚风聚水,耐旱高产。人们喜叫硕地(即大片地)和发里(能保证发财)。村东地势高,村西地势低,利于光照,禾苗自然生长得好。

总之,我们村的地理优势,有山有水,有沟有涧,依岭面坦,左水右塬,可谓是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真是天地爷赐给我们的独特的宜于人类从史前就居住至今的美丽富饶的风水宝地。

二、农耕社会时的古典文明村庄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经济的发展,我村的先民逐渐从沿沟沿水的西沟堡子一带和东沟的沟底一带,搬迁到较平坦的地段,建成了村落,这大约是从上古到中古的漫长岁月中完成的,最早的小弓长村落就是现在村中的南窑巷。当时的选择首先是有一定高度的崖势夹沟,切成院子,打了窑洞再居住,后又逐渐再盖房屋,这样阴阳结合,相当宜居。多数户还在院旁另辟牛院、场院,有的还有园子种果种菜。村的南北直通一条巷道,两头建有村(巷)门,东西两边各自另选地势,开辟了两个小崖坡,通向巷道两侧野外,并也安装了小门,自成一个村落小单元。在这个小单元村落的北门外的高崖上,建造了5间深8米、宽3米的牛王庙,殿内塑了牛头人身的牛王神像,它象征着神农炎帝--太阳神,人们敬奉它是为了保佑五谷丰登、丰衣足食;在巷内上段的泊池内院,还建造了洞王庙,内也塑神敬奉,据说这是道教神仙居住的洞天福地,是专为村民圆梦之所,专为村民启智解惑的;在巷的北端,还顺路开辟了广场,在广场南北还垒起了高台,建造了高禖庙(俗称女娲庙、娘娘庙)和过路戏台,据说高禖庙娘娘是古代造人的女娲,是为人间送子送女的。在早期的小张村,即南窑巷建造的3座神庙,极富有特色,反映了人文环境的多姿多彩。这3座庙宇,虽说有迷信成分,但崇拜的偶像还是建立在和村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精神需求上,它是我村古代先民的对一种图腾的敬畏,还是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色彩的,是我们中华民族古文化的积淀和反映。过路戏台,也可能是后期配建,台口4米,进深9米,石台砖墙,设计精巧,建材精良,做工精细,三州五县少有,大大超过现存的解州关帝庙的过路戏台。

大约经过近古、中古直到明清时期,我们村又由小到大逐渐地发展起来,村落由老小张村即南窑巷,向巷外的北东西扇形扩展,南北主道延伸,在路的东西建了樊家巷、樊家场院巷、原家巷和南头巷;到了清朝后期,才合并了张家庄(即庄上)和北李家庄(即上北头),又扩展两条东巷;到了清朝末年,才又新发展了下北头巷和杨家巷以及崖上巷,这样就形成了民国初年我们村九条巷的村落布局。

我们的先辈,看来是富有文化底蕴的,既懂人文,又通堪舆,当时搬迁基本是以家族为单位的,在选巷道和家户院址上,也都适宜风水,错落有致。在公共建筑和全面建村上更显匠心独具,别出心裁。家户的建造,依据经济实力,有阴阳院、四合院、三合院、独窑独房院,大门有搭架造型的大门楼,有连依墙体的门楼,有简易单扇门。老巷道都建有巷口门和更房,还值夜打更,以保平安。全村周围都打有围墙,包围严实。根据道路通行,村子周围还建有大村门楼9座,号称是学北京九凤朝阳的九门村,各村门都有专人看管,白天开放,晚上关闭,确保安全。

为了村民生产生活的需要,村内也相应的建造了许多公共设施。各巷各族都首先选址打井,保证基本生活吃水的需要,全村共计打土深井13眼,一般深都达60米,用轱辘双绳搅水。为了牲畜吃水,全村在村北部的南、东、西水流交汇的地方,挖造三亩大的泊池,中间放有石雕双鱼,由于这里能聚集全村以及村南大部田间的雨水,储水量大,因而泊池常年不缺水,为全县最大的泊池。有的巷为了就近方便,还在巷内选址,全村还建有南窑、杨家、下北头三个小泊池。

在村内选择醒目的地方,大建庙宇。在三个北门的村外分别都坐北朝南建造一座规模很大的庙宇。在正泊池的正北门外约30米处,填起高于村内地面的高台,在约5亩大的高台上,建造了三神庙,每个神庙三间,每间面宽4米,进深9米。正中一座是玉皇庙,也叫祖师庙,内塑有玉皇大帝坐像,和侍从站像;东殿是关帝庙,内塑有红脸关羽坐像和黑脸周仓、白脸关兴站像;西殿是观音菩萨庙,内塑观音老母坐像和侍从站像。这三座神庙的安排本身,就反映了我村先民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既有我国神权中的神中之最,又有村民敬重信赖的关老爷,还有从国外交流引进的佛教文化之神,观音菩萨是帮人脱灾救难的,所以大庙院门上的匾额就书是“至尊神庙”,一语就道明了该庙的位阶和价值了。在西北门外约30米处又起高台,约3亩大,建造了一座道观,即三清观,俗称三观庙。高耸的正殿宽12米,深10米,内塑有玉清、太清、上清三仙道人,它们是我国古老道教的象征,神坛桌上还设有签筒,旁边还放有立体木屏,上面写有我国周易六十四卦的签文,这是专供民人占卜问计、消灾避难时用的。这庙对众人很实用,所以,平时庙内祭拜红火,特别是每年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村民为感谢神灵,连放3天烟火,规模宏大热闹,烟花新颖独特,周围十村八里的民众都来观看。

在下北头巷的北村门处,跨路建造了一座过风楼,楼体全为砖砌,中间走路。楼上中间建造了地藏王庙,内塑佛教地藏菩萨,并在背墙上悬塑众多小人像,象征是从人的主观内心上来救恶的。东间建造了药王庙,内塑中医鼻祖孙思邈的坐像。西间建造了马王庙,内塑黄帝册封的牧政官马师皇的坐像。这在全村庙宇建造中,都是独一无二,体现了全村建庙布局的缜密安排。

在村东门直通村西处,还建造了一座较大规模的财神庙,内塑福禄寿三尊神像,院内并立有多通村史碑。在西村门外,还建一座小型财神庙,内塑刘备、关羽、张飞三座神像,这些都是村民期望自己发财致富而建的。在西村门处,还建了一座小型土地庙,是期望村民逝后平安而建的。

在村中心围绕水景泊池南的南北路东,还建造了一座综合大庙,计有摩天阁、大戏台、大戏场、大献厅、行神殿以及学校村公所融为一体的系列建筑群,又名为行神祠,是专为我们村参与姜嫄庙、稷益庙、龙王庙等大型神社,而轮流每年接到社下各村祭拜诸神时使用的。每到接送神时都是用红轿来抬,抬到村内就安放在行神祠内来祭拜一年。行神祠西面三间大殿以安放神轿来用。紧挨殿台,建造一座大于神殿的献厅,以供祭祀之用。献厅比大殿低一个台阶,献厅前是一条宽一丈多的小院,小院又比献厅低一个台阶。小院前是一排砖砌的砖花墙,中间有一条通道,通到墙东的大场院,大院东边建有一座宏大精致的戏台,台下的大院是男人看戏的场所,上面花墙以内的小院是专供妇女看戏之用,小院后的献厅除了祭献使用外,便是村上主事人员、贵宾和老人看戏的地方,因地势高自然也成了孩子们看戏的好去处。大院的南边建有1排10间厢房。大殿的西边、戏台的南边也都建有配房。大院北边建有谯望阁,也叫摩天阁,阁体跨围墙外东西大道,高达10米以上,外皮全用砖砌,阁顶约有60平方米之大,上面能看到全村内外,在战时能起了望作用。为了方便,在院西南建造大门,供车轿人马通行,在院东北建造仪门,在西北还建有角门,实属四通八达。这一建筑群结构奇妙独特,令人赞美不已,驰名全县,堪称一流。现在这一综合建筑物,只剩戏台完好,其余都已成别样了。

另外,各巷也都建有小型观音庙,全村约有十多处。据说还有白脸观音菩萨,大多是泥塑的,只有下北头最后新建的观音菩萨是木雕的,精致奇特,十分美观。不过这些都是佛教传入我国后的文化现象。

以上林林总总的庙宇算下来,全村总有20座之多。

同时,各较大的宗族还建了祠堂,在南窑巷、樊家巷、柴家巷、庄上、泊池北、泊池西等处,建有南樊、北樊、东李、西李、柴、张、原、杨8大祠堂。这些祠堂还是我们村各族早年的私塾之地。

总之,村中的建筑极为古典、壮观,更显文化特色。

三、封建社会后期农村兴起的工商业

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都是典型的农业社会,在农村更是以农耕为主业。但在封建社会后期,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科技的进步,产品增多,自足有余,因而逐渐出现了商品交换,也逐渐出现了多种产业的发展。在农村首先是围绕农业生产和村民生活需要而出现在当地的商业和手工业、小工业。在我们小张村,在封建社会后期,小张村的工商业还是非常兴旺的,是周围村的经济中心,有木匠四家,小型木场一座,铁匠一处,银匠一家,染房二座,榨油坊一座,熬酒坊一座,鞋铺三家,药铺二处,杂货铺一处,荆条、秸秆编制五家,弓弹花、机弹花十多家。另外,常年肩挑贸易的也有十多户,临时肩挑贩运的更是普遍现象,少则也有几十户。衣食生活,各家各户都能自理,如家家妇女都从事纺线织布、绣花制衣、磨面碾米、蒸馍做饭,有的还搞养蚕抽丝,有的还搞农产品的深加工。各家的男士,围绕田间种植,还搞畜牧业、养殖业、林果业以及一些加工业,除自给自足外,还生产出很多商品,如我们村妇女生产的土布和土布制衣,曾经远销县外、省外,收入可观。我们村的林果白霜柿饼,曾销往省外、国外,是我们村的一项传统支柱产业。

特别是由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剩余劳力增多,所以外出经商务工的现象,成为一种潮流,几乎家家有人出外常年经商,全村约有百人之多。过河走西口,到西安、赴银川、上甘肃、下四川,甚为多多;也有南下到周口、住徽州的;也有上北京、闯天津的;在本地本省经商的更有多多。这些在外经商务工的人,因为当成一种职业,所以大都有很好的发展,成为经营能手,并能参股的人达20多人,当掌柜、搞连号的也有十多人,收入颇丰,为我们村经济发展的一大财源门路。这也是晋商现象在我们村的体现。

我们村这些工商业现象的出现,是封建社会后期的必然产物,它说明封建社会已经完成其历史使命,将要由新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工商业来替代,将要产生新的社会形态。

四、封建剥削的残酷性

从春秋战国以来2700多年,我国农村的土地制度一直实行的是封建地主和自耕农的土地私有制。直到新中国成立时,我们党中央制定的“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决议”中称:“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就一般情况来说,占乡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农,占有约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残酷地剥削农民。”

地主剥削农民的首要方式就是出租土地给佃农,一般是地六佃四来分配收成,甚至还有的高于这个标准。有的是采用固定租金,不管收成丰歉,这种出租方式是封建社会的一种土地剥削制度,非常残酷,我们村的大多数贫雇农都是因此而倾家荡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