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赵世芳:将本土文化铭刻于未来
王良才
一本别具特色的《跟着古志游和顺》,从赵世芳的手中,传递到了我的手上。祝福与欣喜挂在我的脸上,而他,神情仍一如既往地恬淡与宁静。
这本图文并茂的文章结集,从“千年战火万世名”的和顺县名,到一战成名垂史册“的阏与之战,穿越千载,在历史的辉光里品味着自豪;”云龙山,“万壑松声带雨秋”,不尽的浪漫诗情扑面汹涌;寒湖岭,“满林霜叶丽于花”,一缕寂寥清秋弥漫心间;古和城,“南溪北涧总东流”,流走的是历史,留下的是文化;合山灵泉,“旋渴旋流谁使为”,蕴意深远的诘问;太行断裂带风光,“严关千仞古今宜”,纵横千载的探寻;阳曲山,“太行岩岩去天而近”,伏卧在古老与新鲜中,俯瞰沧桑;麻衣寺和石勒村,“每睹残碑惜斜晖”,英雄贤士随风去,徒留感怀;虎谷墓,“要争气节到先生”,一方土地总有精神偶像传颂千古;南天池与天河梁,“纤云弄巧飞星传恨”,千百年来一直传送民间爱情神话;文化和顺,“天和地顺人和事顺”,和谐之城奏响文化强音。
这样挥洒在广袤的和顺土地上的文字,这样飞扬在茫茫史迹中的思绪,正如一只巨手,牵引着我们对于那方土地的文化,增添了无限的渴望;正如春日广场上空的风筝,在和风中带着我们去眺望远处的风景,在历史的云海中翱翔;正如深秋时节南飞的大雁,以一种美妙的姿态向着另一个季节飞舞,那里的风光给予我们向往与梦想……
历史告诉我们,我们来自哪里?文化告诉我们,我们去向何方?赵世芳就在那历史的胜地拉起了我们的手,他挥手一指,未来就在和顺这个县域,呈现出了迷人夺目的神采。
初识赵世芳,是他那篇关于“阏与之战”的稿件发表在《山西日报》“文化周刊”上之后,洋洋洒洒一大篇,文中充满科学考证与逻辑演绎,严谨的文风很让我钦慕。随后,国内的秦史研究专家程步先生以文相和。我便试探着与他联系,希望我们的报纸上也能够转载这两篇文章。赵世芳非常痛快,有一句话很让我感动,他说道:“我与晋中日报渊源很深,你们能够转载,我求之不得!”因此,我觉得赵世芳此人“文气深厚,为人豁达和顺”。
随后,我们的交往便以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的方式开始,他每有佳作发来,我们整个部室争相传阅,常常感叹于他奇崛的文思,钦佩于他深远的思想。在发表关于和顺地名考证的文章后,我们邀约他为我们撰写专栏,他欣然允诺。
于是,关于文学、关于哲学、关于艺术、关于宗教……一个庞大的系列组合拳再次“出击”,他以“照曦”为笔名所撰写的文字,雷打不动地隔周发表在我们文化周刊的八版头条位置。每每品读这些文字,顿觉一股激情充溢胸中,难以自抑,读者也总有来电称叹其文。
私下觉得,不管在什么时候和场所,赵世芳始终抹不去其文人本色。在这些以大文化为基点的系列文章中,他的思维神经是如此的敏感与丰富,他的视野是如此的辽阔与博大;他穿梭于人类的每个角落,他巡游在历史的每个时代,他在书籍中畅游,他在思想中徘徊,他在文化中思索,他的灵魂因此而升华。
曾有一次,在他的邀约安排下,我们周刊的所有成员踏上了“和顺文化之旅”。那次,与他进行了更加密切的接触。云龙山上,他如数家珍地告诉我们开发过程,并指点着远处麻衣寺宏大的修复工程,喜不自禁。他找来车辆,并邀请县新闻办副主任张森林作陪,我们快乐地游览了孤崖天险、走马槽、石佛溶洞,并品尝了许村农家乐的佳肴美味。在他的安排下,着名草根学者、常务副县长杨治国、县委宣传部部长韩亮、县文联主席杨凤歧等,与我们进行了关于和顺区域文化的对话。所有的活动,使我们对这个太行山区的县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由此大开了眼界。
归来后,我们尽己所能,撰写了一系列关于和顺文化与旅游的稿件,以我们的感受,告诉大家,和顺是煤炭与文化都储量极其丰厚的地域。近年来,他们在文化和顺建设中的努力与奋斗,产生了巨大的效应,也必将成为福荫子孙的伟大事业。
当然,我们的采访旅程决不能落下赵世芳,他的“跟着古志游和顺”系列,曾经被我们反复阅读,并深深赞叹。坐在我们面前的赵世芳,恬淡而宁静,谦逊而热情,他抱着他的笔记本电脑而来,从打开电脑的那一刻起,他的谈话就没有终止过,一气呵成两个小时,可以说出口成章。他从小时候文化生活的贫瘠,谈到盲艺人们给自己留下的不灭文化印记;他从自己曾写过一篇云龙山游记,谈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参与创立的叫响晋中的和顺云龙文学社,从未曾谋面的晋中报编辑一直误以为他是美女的幽默典故,到自己与晋中日报的长久渊源及深厚感情……谈到和顺文化,他更是滔滔不绝,精彩不断。牛郎织女相会的胜境,秦赵交战的险地,黄巢练兵的武场,石勒孕育崛起的基地,抗日硝烟弥漫的战区……
在他眼中,和顺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其山水文化绿意盎然,其避暑文化清凉自然,其民间文化浩如烟海,其寺观与祠宇文化独具特色,其文学艺术光芒夺目。
常常在感叹他对于和顺文化的精研细究,渊博而深刻,心中暗想,这样的赤子之情可谓难得。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他竟然是河北邢台人。他在谈话中,曾为我勾勒过一幅画,他站在走马槽上,左面是山西,右面是河北,前方是邢台,后面是和顺。他心中翻滚着关于故乡的欣慰与喜悦。他说,我的根在河北,可是我长在了和顺。这正如扎根在晋冀边界上的一棵棵树,两方都是故乡。
如今,身处和顺的河北人赵世芳,对和顺文化做出了更大的贡献,由他撰写的《跟着古志游和顺》即将正式结集出版,为和顺的明天与未来做着历史性的回顾与引导。同时,他的关于“阏与之战”的文章在山西日报等报刊发表后,被多家网络媒体转载,最终促发了河北邯郸一家旅游公司的极大兴趣,他们把开发目标锁定了阏与之战的主战场——和顺县东的石家庄这个村庄。村里的百姓听到这个好消息,无不欢欣鼓舞,奔走相告。于是,村里的干部来到县城,给赵世芳送来了锦旗,以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
赵世芳就是这样,以自己精雕细刻的文章,为这方土地以及这方土地上的父老乡亲,坚持着自己的努力。
(原载《晋中日报》二〇一〇年二月十八日;本文作者为《晋中日报》“文化周刊”编辑)
3、游而有道游而有方
马逸
读赵世芳君的《跟着古志游和顺》系列文章,顿觉清风扑面,雅趣盎然,谁能想到这小县山城僻壤故土竟然如此幽静,如此雅致,如此凝重,如此瑰丽,文化气息如此浓郁。
赵世芳君揭示了太行山之巅和顺县的古与今,景与情,由景生情,融情于景。古景与今景辉映,今人与古人交流,拓展了空间,延伸了时段,别开了生面,另辟了蹊径。虽然古人不见今时月,但是今月曾经照古人。时尚不是凭空想象,传统乃见博大精深,数典岂能忘祖,根深才能叶茂。怀古绝非思维倒退,念旧恰是为了创新,长江后浪推前浪,人类社会是这样进步的,是踩着往圣先贤的肩膀攀登的,所有的文明文化概莫能外。
赵世芳君跟着古志游,游出了美妙的境界,游出了高雅的品味,不仅仅为游和顺揭示了门径,也为所有出游者游任何所游的地方提供了方向和方法。获取真知,不外静动二途,即读万卷书,行千里路。赵世芳君的跟着古志游不就是一个二者结合的良“方”吗?
现在旅游已经成了时尚,每逢长假到来,市场火暴。和顺县已成功举办了消夏避暑旅游节、牛郎织女文化节,着力发挥她自身优势,凭借天时、地利、人和,打造生态避暑旅游名县。赵世芳君不仅勾画出了一幅幅绚丽的图景,而且把县志上已作古的文人墨客和历朝县令,以诗文为通行证,在他的妙笔勾勒中跃然纸上,以历史的厚重印证了现实的恢宏。和顺气候宜人,山雄水奇,风淳俗朴、文明久远,几乎每一个村名,每一座庙宇,每一块山石,每一株古树,都有一段神奇的故事。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可消胸中块垒,云龙、合山、阳曲、南天池同样可以神游万仞予你惊喜。孔老夫子长歌逝者如斯,东坡居士高唱大江东去,你和我引吭太行濯足天池,岂不也同样舒眉吐气!赵世芳君最后深情引述了陆机的“笼天地于形内,错万物于毫端”名句画龙点睛会通今古。我不揣固陋曾经给一位画师奉赠一联“慧眼观天地,妙手写山河”,在这里也拿出来作为笼天地于形内错万物于毫端的引申。要笼天地于形内错万物于毫端是需要慧眼于妙手的,赵世芳君的《跟着古志游和顺》,其实是跟着古人游和顺,他写下这篇文章也是颇具慧眼于妙手的。
(原载《晋中日报》二〇一〇年二月十八日。本文作者为老一辈教育家、史志编纂整理工作者,书法、诗文自成一家。着有《佘生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