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顾非熊咏晋诗
顾非熊,姑苏(今苏州市)人,会昌五年(845年)进士。《全唐诗》有诗一卷,其中三诗属咏晋诗。
非熊滑稽好辩,诗名扬誉远近,但由于他瞧不起势利小人,常陵跞气焰子弟,众怒而排挤,因此,三十年间考不上进士,亦多有为其叫屈者。会昌五年,谏议大夫陈商放榜,帝追榜放令顾非熊及第。时朝廷平息了昭义(今长治市)叛乱,遣使前往宣慰,非熊以诗《送李相公昭义平复起彼宣慰员外副行》(节录)送行:
天井虽收寇未平,所司促战急王程。
……
时逢寒食游人识,竟说从来有大名。
他又有《经河中》诗:
一望蒲城路,关河气象雄。
楼台山色里,柳柳水声中。
思起怀吴客,行斜向碛鸿。
我来寻古迹,唯见舜祠风。
诗中“河中”即“舜都蒲坂”古城,唐为河中府治,“关河”指蒲津关与黄河。由“寻古迹”句分析,知诗人曾遍游河中名胜。其诗有《题平陆县亭》:
孤亭临峭岸,别有远泉来。
山与中条合,河逢一曲回。
夜声多雁过,晚色乱云开。
却自求僮仆,淹留莫谩催。
唐平陆县治在今平陆县茅津渡一带,城临黄河。河岸高崖上曾有古亭,可以登高远眺。诗人留连忘返,僮仆催行而不顾,兴之所至,当即题诗于亭上。
108.张祜咏晋诗
张祜,清河(今属河北)人,以宫词着名,有《张处士诗集》。《全唐诗》载其诗二卷,其中十首属咏晋诗。
元和十四年(819年)秋,宰相裴度为皇甫镈党排挤出朝,任河东节度使(治今太原市境)张祜敬慕裴度,献诗以求入幕,作《献太原裴相公三十韵》。祜往太原,于河中(今永济市境)游伯夷叔齐墓(今永济市长旺村)作《首阳竹》:
首阳山下路,孤竹节长存。
为问无心草,如何庇本根?
诗中以“孤竹节”赞扬裴度高风亮节,以“无心草”斥责皇甫镈之流危害社稷“本根”的无耻行径,借首阳山之竹以见诗人爱憎。
途经汾水关(在今灵石县南关镇)作《过汾水关》:
千里南来背日行,关门无事一侯嬴。
山根百尺路前去,半夜耳中汾水声。
自霍州至介休间,汾河穿山而行,山高谷深,古称雀鼠谷。道路与汾河并行,故诗中有“半夜耳中汾水声”之句。又作《冬日并州道中寄荆门舍》(节录)
圣明神武尚管边,我是何人不控弦。
身着貂裘随十万,心思白社隔三千。
……
却为恩深归未得,许随车骑勒燕然。
长庆元年(821年)李石接任河东节度使,张祜作《投太原李司空》。张祜在太原尚作有《雁门太守行》、《从军行》、《爱妾换马》、《塞上》、《塞下曲》、《采桑》、《塞下闻笛》等诗。
109.《清明》诗与杏花村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清明》诗中“杏花村”地望之争几百年来没有结论,到如今还在争。安徽有杏花村、山西有杏花村,到底哪个杏花村是杜牧诗中的杏花村?
杜牧曾官安徽贵池,贵池杏花村以此为据;杜牧曾经到过并州,汾阳杏花村旁临唐朝并州大道。杜牧《并州道中》一诗便是证据。
行役我方倦,苦吟谁复闻。
戍楼春带雪,边角暮吹云。
极目无人迹,回头送雁群。
如何遣公子,高卧醉醺醺。
《全唐诗》杜牧有《题木兰庙》、《青冢》、《边上闻笳三首》、《赠猎骑》等诗,可证杜牧曾游历并州边塞,北达包头、呼和浩特等地。
研究杜牧的着名专家缪钺先生另辟蹊径,认为《清明》诗可能非杜牧所作。“杏花村”可能是“泛称”。我认为,《清明》诗属杜牧作不可轻易“怀疑”,而“泛称”之说确有见地。这在唐人诗中不乏证据,如许浑《下第归蒲城墅居》:“薄烟杨柳路,微雨杏花村。”薛能《春日北归舟中有怀》:“雨干杨柳渡,山热杏花村。”
110.朱庆余与李司空
朱庆余,闽中(今属福建)人,一作越州(今属浙江)人,宝历二年(826年)进士。《全唐诗》有诗二卷,其中三首咏晋。
会昌三年(843年)宰相李石以检校司空之职镇守太原。一僧人将往太原,诗人作《送僧往太原谒李司空》诗(节录)
……
寺去人烟远,城连塞雪深。
禅余得新句,堪对上公吟。
“寺去人烟远”,当指诗人有诗作托僧人转呈李司空。诗人虽进士出身,但没有权势者引荐,只混了个校书郎的卑职。作者寄诗游塞当有求于李司空之意。下两句或指僧人到太原可与李司空吟诗,或自我解说为如有新诗一定吟与司空。李石亦是进士出身,唐代进士没有不作诗的。诗人游边塞,作《塞下感怀》:
塞下闲为客,乡心岂易安。
程途过万里,身事尚孤寒。
竟日风沙急,临秋草木残。
何年方致主,时拂剑尘看。
诗人游塞不知何处边塞,以前诗分析,诗人所游之边塞当指太原以北边塞。由此诗分析,诗人此次北游并没有达到目的。万里辞家北上,以图改变“孤寒”的处境,秋日的边塞“风沙”摧残着荒野的“草木”,人间的“风沙”像秋日自然的风沙一样摧残着“孤寒”的诗人。说到这里,诗人似乎感到绝望了,但诗还存有绝处逢生之一线希望,一边不断地拂去宝剑上的尘埃,一边向苍天发向:我何年何月才能遇到赏识我的主人?没有靠山的士人想当官无异于白日做梦!
111.雍陶咏晋诗
雍陶,成都人,大和八年(834年)进士。《全唐诗》有诗一卷,其中十二首诗咏晋。
大和二年(828年)殷尧藩任永乐(今芮城永乐)县令,雍陶赴永乐拜访,作《永乐殷尧藩明府县池嘉莲咏》(节录)
青苹白石匝莲塘,水里莲花带瑞光。
……
不独丰祥先有应,更宜花县对潘郎。
诗以赞永乐莲花繁盛比喻殷尧藩有德。
殷尧藩得雍陶诗,乃作《酬雍秀才二首》(选一)
卧病茅窗下,惊闻两月过。
兴来聊赋咏,清婉逼阴何。
殷氏赞誉雍陶诗“清婉”。得到这样一位名流及长者的称誉,对于奔走科场的书生是非常必要的。之后雍陶又有《寄永乐殷尧藩明府》诗。
大和八年,雍陶科举成名,北游晋地。又过了十年,约在会昌四年,844年)前后,雍陶再次游晋,于崞县(今原平市境)天涯山作《再经天涯地角山》诗:
每忆云山养短才,悔缘名利入尘埃。
十年马足行多少,两度天涯地角山。
《嘉庆一统志·代州》:“天涯山在崞县东南四十五里,形类芙蓉,亦有小五台之称,俗名莲花峰。唐雍陶有诗云云。”雍陶以才自负,但风尘“十年”未见升迁,故诗中有“悔缘名利”之叹。
灵石县(今灵石县)阴地关有公主手迹,系大历四年(769年)崇徽公主北上和亲时遗物。雍陶游经此地,作《阴地关见入蕃公主石上手迹》诗:
汉家公主昔和亲,石上今馀手迹存。
风雨几年侵不灭,分明纤指印苔痕。
“和亲”之策出自汉代,唐时几度送公主出塞和亲并未能得到“和”的结果。雍陶欲有所言又多顾虑,故托“汉家公主”以避嫌。诗中的“风雨”、“苔痕”可见诗人深意。
112.项斯咏河中
项斯,江东临海(今属浙江)人,会昌四年(844年)进士,《全唐诗》有诗一卷,其中五首咏晋。
项斯考中进士后东还,途经河中(今永济市)游赏了舜城,作《舜城怀古》:
禅禹逊尧聪,巍巍盛此中。
四隅咸启圣,万古赖成功。
道德去弥远,山河势不穷。
停车一再拜,帝业即今同。
诗人赞誉舜继尧“禅禹”的“万古”“道德”,并借以歌颂唐朝的“帝业”像“山河”一样“万古”“不穷”。永济市古蒲州城传为帝舜所都,唐宰相张弘靖镇河中时曾上书朝廷修建舜城。
日本国和尚日东在中条山长期修行,诗人前往看望,作诗《日东病僧》:
云永绝归路,来时风送船。
不言身后事,犹坐病中禅。
深壁藏灯影,空窗出艾烟。
已无乡土信,起塔寺门前。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远涉重洋而来的日本日东禅师的尊敬和对他孤苦零丁处境的深切同情。日东禅师在哪座寺院修行已不可知,但他在中条山修行却是有据可考的。唐司空图有《赠日东鉴禅师》:“老禅方丈倚中条。”
项诗题中有“日东”而无“鉴”字,这一点与司空图诗不同,可能是项诗有遗字,从司空图诗句“故国无心度海潮”与项诗“不言身后事,犹坐病中禅”句对照分析,项诗“日东”僧很可能就是司空图诗“日东鉴禅师”。
113.两才女的怀夫诗
唐会昌中(841-846年)盂县籍戍边将士张睽妻侯氏,因丈夫从军十余年不归,思夫心切,遂作诗一首,并将诗文组成龟形,绣于织锦上,不辞风尘千里,到京城长安皇宫献诗。唐武宗为侯氏之良苦用心所感动,敕赐绢三百匹,以彰其美才,并命张睽回乡,夫妻得以团聚。
《绣龟形诗》
睽离已是十秋强,对镜那堪重理妆。
闻雁几回修尺素,见霜先为制衣裳。
开箱叠练先垂泪,拂杵调砧更断肠。
绣作龟形献天子,愿教征客早还乡。
此诗并见于《太平广记》引《抒情诗》、《唐诗纪事》和万历《太原府志》等书。除《太原府志》记为“盂县”者外,诸书不记侯氏与张睽籍里。其余情节与诗文大致相同。侯氏家族在宋代有进士侯道济及子侯可。《宋史》有侯可传。侯道济之女为宋代二程之母。
在唐代,闺中能诗少妇不在少数,但能够以诗献上朝廷,得到赏赐和换得戍边丈夫归家的才女却仅此一例。
河中(今永济市)进士王驾,其诗见重于司空图,《唐才子传》有传。其妻陈玉兰有《寄夫》诗:
夫戍边关妻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
一行书寄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全唐诗》注云:“一作王驾诗,题云‘古意’。”此诗于王、陈二人名下均有记载,究为谁作,已难定夺,好在夫妇之间,不会闹版权纠纷。此诗感情真挚,具有催人泪下的艺术魅力,堪称唐代巾帼诗作之上品。
114.宰相李德裕
唐大中元年(847年)宰相李德裕被贬为潮州(今广东潮州市)司户,离开东都(今洛阳市)平泉别墅,作诗《离平泉马上作》:
十年紫殿掌洪钧,出入三朝一品身。
文帝宠深陪雉尾,武皇恩重宴龙津。
黑山永破和亲虏,乌岭金坑跋扈臣。
自是功高临近处,祸来明灭不由人。
诗前四句是说德裕曾在文宗、武宗、宪宗三朝中任宰相十年,曾得到文宗与武宗二帝赏识。第五、六二句是自己一生主要政绩。
“黑山永破和亲虏”是说由宪宗女太和公主归朝引发的一场战争,李德裕令河东节度使(治今太原晋源镇一带)刘沔与部将朔州(今朔州市)刺史石雄大败回纥,救公主还朝事。“乌岭全坑跋扈臣”是说昭义(治今长治市)刘稹十万兵叛,最后,河中(今永济市)节度使石雄率兵七千由乌岭(今翼城与沁水交界处)进入上党夺取胜利,诛灭叛军事。李德裕,赵郡(今河北赵县)人,宪宗宰相李吉甫子,元和十二年(817年)任河东节度使张弘靖掌书记三年,德裕虽不以诗名世,但才学与元稹、李绅相当,时号“三俊”。他有条件中进士却“不喜科试”,一生瞧不起朝野进士,故有“抑才”之嫌。世称其“破虏诛叛”之功,但对其“不能释憾解仇,以德报怨”于牛党,固执于朋党之争,故被时人多所指责。
115.许浑咏晋诗
着名诗人许浑,丹阳(今属江苏)人。大和六年(832年)进士,曾官太平(今山西襄汾)县令。《全唐诗》有其诗11卷,其中十八诗属咏晋诗。许浑以登楼诗见长,其《咸阳城东楼》诗有“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为古今所推崇。
约在唐文宗开成年间(836-840年)许浑任太平县令,往游龙门(今河津县禹门口)作诗《晚登龙门驿楼》:
鱼龙多处凿门开,万古人知夏禹材。
青嶂远分从地断,洪流高泻自天来。
风云有路皆烧尾,波浪无程尽曝腮。
心感膺门身过此,晚山秋树独徘徊。
龙门传为大禹治水所凿,吕梁山由此中开,黄河自山中倾泻而出,故诗人云:“青嶂远分从地断,洪流高泻自天来。”
唐代以鲤鱼跳龙门为科举之喻,士子为搏一第不惜千辛万苦,如鲤鱼“曝腮”龙门一般,“风云有路皆烧尾,波浪无程尽曝腮”。全诗雄壮奇伟,令人叹服。
许浑自东都洛阳乘舟西上,夜宿永乐(今属芮城)又作《夜泊永乐有怀》:
莲渚愁红荡碧波,吴娃齐唱采莲歌。
横塘一别已千里,芦苇萧萧风雨多。
诗人的好友殷尧藩曾官永乐县令,许浑诗中有4首诗是酬答寄赠殷尧藩的。此诗写许浑泊舟永乐,可能正是前往拜访诗友殷尧藩的。
116.唐代诗人笔下的冯小邻与北齐
北齐隆化元年(576年)十月,周师兵临平阳(今临汾市)齐平阳城危在旦夕,频频报急齐主。齐主不思解平阳之围,却带着宠妃冯小邻行猎天池(今宁武天池)以取乐。平阳城陷之后,小邻猎兴未尽,劝齐主继续行乐。着名诗人李商隐以为平阳兵败罪在小邻,其《北齐二首》之二:
巧笑知堪敌万机,倾城最在着戎衣。
晋阳已陷休回顾,更请君王猎一围。
诗中将“平阳已陷”说成“晋阳已陷”属超前夸张修辞格,事实上“晋阳已陷”是“平阳已陷”的必然结局。平阳是晋阳的南部屏障,平阳城陷则晋阳难保。晋阳为北齐别都,北齐赖晋阳而存,平阳已陷说成晋阳已陷更能加深世人对亡国之痛的深刻认识。
罗虬《比红儿诗》云:“陷却平阳为小邻,周师百万战长川。”诗人将周师攻占平阳是为了争夺美人小邻,借以衬托小邻的貌美。吴融《闻歌》云:“落尽梁尘肠不断,九原谁报小邻知。”诗人歌颂小邻歌声动人。史云小邻“慧而有色,能弹琵琶,尤工歌舞”。所有这些都成了小邻亡国的罪证,其实聪明漂亮,能歌善舞并非小邻过错,充其量也只能说小邻把姿色和才艺用错了地方,没有齐主的荒淫骄奢就不会有小邻的放纵。诗人韩翃以为致北齐败亡罪在齐主。
韩翃《北齐二首》(节录)
任道骄奢必败亡,且将繁盛悦嫔嫱。
几千奁镜成楼柱,六十间云号殿廊。
117.节义村与义门姚家
唐会昌四年(844年)李商隐寓居永乐县(今芮城县永乐村)见姚孝子结庐守孝,作《过姚孝子庐偶书》诗:
拱木临周道,荒庐积古苔。
鱼因感姜出,鹤为吊陶来。
两鬃蓬常乱,双眸血不开。
圣朝敦尔类,非独路人哀。
据《宋史·孝义姚宗明传》与宋蔡绦《铁围山丛谈》,知永乐姚栖云,父死边关,子庐坟旁,终身不离。永乐县令苏辙刻石表之,河中尹浑瑊呈报,唐德宗帝赐其乡为孝悌乡、节义社、敬爱里。到了宋代庆历年间,其十代孙姚宗明时,宋仁宗旌表为“义门姚家”,史云其孝行“求之天下未或有也”,可谓天下第一大孝之门了。
姚氏孝行为唐、宋两朝帝王旌表,三百余年间,百余口曾不分居,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且唐代赐号留传至今,今芮城县汉渡乡南临黄河处有南、北节义村,村中姚氏为唐、宋“义门姚家”之后。
节义村在中条山阳坡,此地曾是古代舜耕历山的地方。舜为姚姓,姚孝子之事表明舜孝之风源远流长。
118.裴旻舞剑
乔谭《裴将军舞剑赋》云:“元和(当为开元)秋七月,裴公献捷京师,上御花萼楼大置酒,酒酣,诏将军舞剑,为天下壮观。”
裴敬《翰林学士李公(即李白)墓碑》:“又尝心许剑舞裴将军,予曾叔祖也,尝投书曰:如(李)白愿出将军门下……会昌三年(843年)二月(裴敬)过公墓下……”
翰林学士李翰见到裴旻之子所藏其父“射虎图”,作《裴将军射虎图赞》云:“开元中,山戎寇边,玄宗命将军守北平州(今属河北)北平连山旷野,多虎患……群老为之请将军除虎。将军单骑入山,群虎应弦而倒,一日内射虎三十一头。时人比之汉飞将李广。北伐为奚(少数民族)所围,舞刀立马上,矢四集,皆迎刃而断,奚大惊而逃。胡人服艺畏威,不敢南牧,愿投诚将军麾下者五百余人。”
裴旻将军葬母,以重金求着名画师吴道子为亡母作画。吴道子久慕舞剑,无由一见,便要求将军舞剑顶替画资,且以助笔意。将军不去孝服,当即为之舞剑一曲,舞未毕而吴道子画已成,遂成千载佳话。
唐文宗开成五年(840年)诏定“李白诗歌、裴旻舞剑,张旭草书为三绝”。其中裴旻将军系山西闻喜县人。
着名书法家、诗人颜真卿在观看裴将军舞剑后,作诗《赠裴旻将军》(节选)
……
战马若龙虎,腾凌何壮哉。
将军临八荒,烜赫耀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