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边功何不立?汉家中外自相疑。
诗中“关门南北杂戎夷”指雁门关南北民族杂居,“草木秋来即出师”指自古敌人南犯,多在秋高马肥之秋季,唐世便在秋季增兵防边,史称“防秋”。“落日风沙长暝早”指塞北黄昏风沙弥漫,昏天黑地。“穷冬雨雪转春迟”指气候寒冷,春天来得极晚。“堠火”指边塞烽火,用以报警,至今晋北烽火台到处可见。“自古边功何不立?汉家中外自相疑”,是诗人对于战乱不息原因的见解。因将军守边,朝野多疑,不能专务一方,故李频怜戍卒之苦,以诗作替边将陈情。
130.曹邺送李殷游晋
诗人曹邺,桂州(今属云南)人。大中四年(850年)进士。
约在大中四年,曹邺高中进士,李殷榜上无名。曹邺替故人惋惜,借李殷游晋时作《送进士李殷下第游汾河》(节录)鼓励他:
上国花照地,遗君向西征。
傍人亦有泪,况复故人情。
……
边士不好礼,全家住军城。
城中鼓角严,旅客常夜惊。
……
殷勤说忠抱,壮志勿自轻。
诗一二句语意双关,京城春天的花好与进士得中的花好相映,更衬托出李殷落第时伤感心情。“折桂”无望的李殷打算去汾河一带去排解郁闷。三、四句是说,别人都为李殷落榜鸣不平,更何况是老朋友呢?五、六句是说边塞军镇将士不尚礼节,不会给李殷以同情与接待。可能是李殷的家眷住在太原。七、八句是说太原逢战乱,极不安宁。九、十句是说鼓励朋友要有信心,千万不可自轻自贱。
131.高骈中伤王铎
高骈,渤海(今山东)人,《全唐诗》有其诗《闻河中王铎加都统》:
炼汞烧铅四十年,至今犹在药炉前。
不知子晋缘何事,只学吹箫便得仙。
高骈自谓四十年“炼汞烧铅”,劳苦功高,但到头来成仙的却是别人“王铎”。此诗以炼丹成仙刺王铎。
史载乾符六年(879年)宰相王铎带诸道行营都统之职讨伐黄巢义军。其年,王铎兵败。帝又命宰相高骈代王铎讨伐黄巢。高骈拥兵自重,阴图割据。黄巢攻陷京城,朝廷又以王铎代高骈为都统。高骈大为不满,怨朝廷用人不当,骂王铎败军之将,遂作诗讥刺王铎。高骈同时参与嗣襄王之乱,受伪职中书令,彻底背叛唐朝。高骈叛唐不得人心,众叛亲离,最终为部下所杀。其诗讥王铎纯属恶意中伤。
王铎出自太原王氏,进士出身,其父辈三人皆进士,伯父王播、叔父王起均官宰相,王起曾任河中(今永济市境)节度使,居家河中郎君谷。可能是王铎父王炎早亡,王铎依叔父王起于河中,故高骈诗有“河中王铎”之语。中和二年(882年)王铎两度出任都统,颇立战功,宦官田令孜知贼必破,欲使功出于己,极力排斥,使王铎功败垂成。中和四年(884年)就任义昌(今属河北)节度使。王铎世贵,出入裘马鲜明,妾侍且众,过魏,乐彦祯子从训看中王铎财物。其从事李山甫因咸通四年(863年)王铎知贡举而不录李山甫及第而生怨恨,为从训出谋划策,伏兵高鸡泊,王铎及家属吏佐三百余人皆遇害。朝廷微弱,不能治其冤,天下为之痛惜。
132.许棠边塞会友人
许棠,宣州泾(今属安徽)人,咸通十二年(871年)50岁时才考中进士,为“咸通十哲”之一。《全唐诗》有诗二卷,其中10诗属咏晋诗。
咸通十年(869年)许棠尚在为功名奔波,听说当时“词宗”马戴在大同(今大同市)军幕供职,便慕名前往拜谒,以文会友。二人相见如故,留连数月,朝暮以诗酒相欢。马戴深知许棠家境艰难,暗中派人以许棠名义接济其家。一日,马戴设酒宴会客为许棠送行,席间,命使者将许棠家书面交许棠,读之方知朋友义气。《唐摭言·义气》载其事,士林传为美谈。
许棠此次大同之行,于晋境作诗多篇,并在河中(今永济市境)作《过中条山》诗:
徒为经异岳,不得访灵踪。
日尽行难尽,千重复万重。
云垂多作雨,雷动半和钟。
孤竹人藏处,无因认本峰。
于代州(今代县)雁门关作《雁门关野望》:
高关闲独望,望久转愁人。
紫塞唯多雪,胡山不尽春。
河遥分断野,树乱起飞尘。
时见东来骑,心知近别秦。
于大同军幕作《出塞门》:
步步经戎虏,防兵不离身。
山多曾战处,路断野行人。
暴雨声同瀑,奔沙势异尘。
今时怀万古,白发数茎新。
《将过单于》(节录)
并州去路殊迢递,风雨何当达近畿。
133.李节与太原佛经
《全唐诗》记载了诗人李节《赠释疏言还道林寺》诗三首。诗序记载了845年太原佛经5048卷抄赠江南道林寺一事。
序云,会昌五年(845年)唐武宗恶僧尼耗蛀天下,下令灭佛,史载共毁佛寺4600余区,归俗僧尼260500人,毁招提、蓝若(官赐额者为寺,私造者为招提、蓝若)40000余区,收良田数千万顷,奴婢150000人,杀佛徒数万人。并命令御史分道监督实施。五台僧多亡奔幽州。幽州节度张仲武封二刀付居庸关曰:“有游僧入境则斩之。”于是天下名祠珍宇尽皆毁废,是为唐代着名的武宗灭佛运动。会昌六年(846年)武宗死,宣宗继位,开放佛禁。佛寺、佛僧倒还好恢复,但佛经烧掉是无法复原的。时江南湘川道林寺系江南名寺,地方官知悉佛经无法解决,僧人释疏言献计说:“太原府,国家旧都,多释祠。我闻其帅司空范阳公,天下仁人。我第往求释氏遗文以惠湘川之人。”于是奉命北上太原。河东节度使范阳公卢钧热情接待并收集整理、抄写幸存佛经,“凡得释经5048卷,大中九年(855年)秋八月辇自河东而归于湘焉……”临行,河东节度巡官李节为其送行,赠诗三首。今节录其一:
《赠释疏言还道林寺》
湘川狺狺兮俗犷且狠,
利杀业偷兮吏莫之驯。
系释氏兮易暴使仁,
释何在兮释在斯文。
……
意思是说湘川百姓粗野蛮横,要靠这些佛经去教化“易暴使仁”。
湘川复制太原佛经5048卷,太原到底有多少佛经?据今人杜斗城《敦煌五台山文献研究校录》一书中“往五台山行记”一节记载,太原大安寺经藏院有藏经5600卷。城内大寺一十五所,大禅十所,小院百余,僧尼二万余人。
134.唐人咏长平之战
战国长平之战,是中国乃至世界史上着名战役。唐代诗人多有吟咏。
着名诗人李白游览长平,留下了《赠常侍御》诗句:
传闻武安将,气振长平瓦。
又《系浔阳上崔相涣》:
邯郸四十万,同日陷长平。
诗中“武安将”指秦将白起,他因功封“武安君”。“气振长平瓦”,出自《史记》“武安屋瓦为之振动”语,极言战争规模之大和战斗激烈。
诗人胡曾也有《长平》诗:
长平瓦振武安初,赵卒俄成戏鼎鱼。
四十万人同下世,元戎何用读兵书。
此诗旨在赞颂白起赫赫战功,讥刺赵括无真才实学,只会“纸上谈兵”,葬送了四十万将士的性命和军事强国赵国的命运。
第一位署名大愚公的诗人也作《长平》诗:
长平埋碧血,千古思悠悠。
哀壑青磷出,雄风浊水流。
断山吹旧雨,残苇泣新秋。
何处搀枪没,悲凄若解愁。
此诗旨在写长平之战的哀、悲、冤。“搀枪”古代指彗星为妖星,出现即有兵乱。
着名诗人李贺作《长平箭头歌》:
漆灰骨末丹水沙,凄凄古血生铜花。
白羽金杆雨中尽,直余三脊残狼牙。
……
此李贺对战场遗物的歌咏。
着名诗人陈子昂作《登泽州城北楼》诗云:
……
坐见秦兵垒,遥闻赵将雄。
武安君何在,长平事已空。
……
写诗人坐在泽州(今晋城市)北城楼上向北远眺长平战场的所见所闻。
长平四十万降卒之冤为天下第一大冤。诗人沈佺期有句“为伸冤气在长平,”刘长卿有句“岂令冤气积,千古在长平。”李益有“东征长吊长平苦”句。
135.唐人咏豫让
豫让,春秋末年晋卿智伯家臣。
前453年,智伯兵败晋阳,身死凿台,豫让忠于主子智伯,决心为主人复仇,叹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今知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第一次于厕所行刺赵襄子未遂,襄子以豫让是个讲义气的人,把他放掉。第二次又伏于桥下,襄子将过桥,马惊,豫让被搜出,襄子将外衣脱下,让豫让以剑斩衣以成全其报主行刺之志。之后,豫让伏剑自杀。唐人以豫让为忠君报主的义士,吴融作《豫让》诗:
韩魏同谋反复深,晋阳三版免成沉。
赵襄当面何须恨,不把干将访负心。
诗记智、韩、魏三家联兵攻打晋阳赵襄子。韩、魏在水灌晋阳的关键时刻,背叛智伯,与赵联合反灭智伯,故诗有责韩、魏“反复”无常之意。赵襄子不杀刺客,不使义士有负于智伯,成都市全了他的忠义之节。唐人胡曾又有《豫让桥》一诗:
豫让酬思岁已深,高名不朽到如今。
年年桥上行人过,谁有当时国士心。
豫让桥在今太原市赤桥村,桥西庙内祀豫让,石壁大书“古豫让桥”。另外,定襄邢村亦有豫让桥,洪洞县、襄垣县各有豫让桥。真正的豫让桥应当是太原豫让桥。吴融、胡曾咏豫让还有另一重深意:二诗人生活在唐朝末年,他们已预感到大唐将亡,但又不忍心看到亡国的到来,故借豫让以激励自己,激励世人效忠唐朝,宁可成仁取义。
136.方干与王龟
方干,睦州清溪(今属浙江)人,《全唐诗》有诗六卷。干才学过人,名满天下,只因为相貌丑陋而误了一生前程。《鉴戒录》云:“干为人唇缺,连应十余举,有司议(方)干,才则才矣,不可与缺唇人科名,四夷所闻,谓中原鲜士矣。”后来方干求医修补兔子嘴,又被戏称为“补唇先生”。方干这个兔子嘴不仅害了自己,还要担个误国的丑名。
咸通十三年(872年)王龟以御史大夫衔任浙东(今属浙江)团练观察使,王龟曾举荐过方干,故方干感激王龟,作《献王大夫》诗:
都缘声价振皇州,高卧中条不自由。
早副急征来凤阙,常陪内宴醉龙楼。
……
之后,又作《献王大夫》诗:
高情不与俗人知,耻学诸生取桂枝。
诗言王龟门第显赫,虽耻于科第,藏在中条山(在今永济境内)深处,皇帝还是请出来给大官。相形之下,方干才学出众,连续十几趟跑到京城考进士,未求得一官半职,反落个“补唇先生”之讥。《旧唐书·王龟传》云:“龟字大年,性简谈潇洒,不乐仕进,少以琴书自适,不从科试……其从父(王)起在河东,于中条山谷中筑草堂,与山人道士游,朔望一还府第,后人目为‘郎君谷’。”王起曾任河中节度使,王龟前亦曾任河中副使。王起一门后来似定居河中。
王龟为名门望族太原王氏之后,其父王起、伯父王播、堂弟王铎均进士出身、官至宰相。王起四主科考,桃李满天下,这才是王龟与弟王式不求官而官自达的原因所在。方干三拜王龟,王龟为国惜才,上表举荐。方干因作《谢王大夫奏表》:
非唯言下变荣衰,大海可倾山可移。
……
便杀微躬复何益,生成恩重报无期。
感恩之情,溢于言表。
137.罗隐落第游晋
晚唐着名诗人罗隐,新城(今属浙江)人。《全唐诗》有诗十一卷,其中六诗咏晋。
罗隐热衷功名,生逢乱世,十次赴考,未中一第。约在大中十三年至咸通十年间(859-870年)罗隐落第游晋,于河中(今永济市)适逢孟中丞(官五品)赴任晋州(今临汾市)献诗《途中献晋州孟中丞》:
……
昨日隼旟辞阙下,今朝珠履在河中。
楼移庾亮千山月,树待袁宏一扇风。
……
全诗皆为赞颂之词。“隼旟”言其军旅仪仗雄伟;“珠履”言其功名富贵;“楼移庾亮千山月”是用晋代庾亮赏月典故,誉孟中丞风流儒雅;“树待袁宏一扇风”是用晋宰相谢安赠扇袁宏典故,誉孟中丞当有惠政于州民。
罗隐到夏县(今夏县,诗中记为夏州,读全诗始知“州”为县无疑,又罗隐有《送卢端公归台卢校书之夏县》)作《登夏州城楼》诗:
寒城猎猎戍旗风,独倚危楼帐望中。
万里山河唐土地,千年魂魄晋英雄。
……
夏县为尧舜禹故地,又是春秋晋国近畿;而夏州在今陕西北部,不得言“晋英雄”。
罗隐北游雁门关(今代县雁门关)作诗《边夜》:
光景漂如水,生涯转似萍。
雁门穷朔路,牛斗故乡星。
句尽人谁切,歌终泪自零。
夜阑回首算,何处不长亭。
此为诗人夜登雁门关楼亭的一番感慨。光阴如流水而逝,身世似浮萍漂流不定,远别故乡,未遇知音,报国无门,泪滴雁门,大有英雄末路之叹!
138.聂夷中与故乡河中
聂夷中,河东(今永济市)人,咸通十二年(871年)进士。《全唐诗》有诗一卷。
诗人生逢唐末,时乱年荒,人民生活苦到极点,诗人有《田家二首》以万分同情的笔墨,记述了这一时期山西乃至全国下层人民的生活情景:该诗亦见于李绅诗集中
其一
父耕原上田,子斸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其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诗人出身贫寒,长期生活在农村,“奋身草泽,备尝辛楚”,比较接近劳动人民,“知稼之艰难”,故其反映农民遭受残酷剥削的痛苦生活就格外深刻,“锄禾”以下诗句朴素形象,言简意赅,诚为千古名篇。
诗人流落异乡,乡音不改,乡情不断,着诗《闻人说海北事有感》:
故乡归路隔高雷,见说年来事可哀。
村落日中眠虎豹,田园雨后长蒿莱。
唐人喜言河东盐池为“湖”为“海”。河东地区大多处在盐池以北、故诗中有“海北”之语。这也是确定诗人籍贯的证据之一。杜甫有“黄河北岸海西军”句,系指回纥屯军平陆。郭沫若有“盐池古海用途宏”句。诗中“虎豹”系指凶残的官吏、官军,人民生活在虎口里故而“可哀”。晚唐,河东处在梁、晋交兵的冲突地带,往往朝梁暮晋,家藏两面旗子,分别迎接梁、晋。全诗表达了诗人欲归无路,对于故乡田园荒芜的“可哀”之情。
139.司空图与王官谷
晚唐着名诗人司空图,河中虞乡(今永济市)人,咸通十年(869年)进士,《全唐诗》有诗三卷,大多为吟咏故乡风情之作。
司空图生逢乱世,怀才不遇,一生中大多在王官谷(今永济市王官峪)隐居。光启三年(887年)司空图未及僖宗车驾西逃,归返王官谷,作《丁未岁归王官谷》(节录)
家山牢落战尘西,匹马偷归路已迷。
冢上卷旗人簇立,花边移寨鸟惊啼。
……
诗中记述了故乡烟尘弥天,哀鸿遍野,兵匪横行,路断人稀,故乡面目全非。诗人家藏四千七百卷书化为灰烬。国破家亡,山河破碎的残状及无比悲愤的心情。又有《山中》诗:
全家与我恋孤岑,踏得苍苔一径深。
逃难人多分隙地,放生鹿大出寒林。
……
诗人以才学名节为当世推重,时天下大乱,乡民无处藏身,纷纷避难于王官谷,诗人扶危济困,深得乡民敬爱,死后,历代地方官员及四乡民众共同保护修饰旧居,加之王官谷山水秀丽,此地遂成河中名胜。王官谷在永济市虞乡镇(旧时为虞乡县治)东南的中条山中,谷内有天柱峰、挂鹤峰等奇峰。天柱峰两侧有东西二瀑布,昔时曾有“休休亭”、“濯缨亭”、“三诏堂”、“表圣影堂”等建筑,今已无存。在唐代数千名诗人中,像司空图一样有王官谷一隅纪念地者并不多见,恐怕只有另一位山西人王维在渭南的辋川可以媲美了。
140.张乔题诗鹳雀楼
张乔早年闭门苦学,后诗名远播,被时人誉为“咸通十哲”、“九华四俊”。一生竟名于科举,累考不中,广明元年(880年)黄巢起义,天下大乱,乔退隐九华山以终老。
咸通(860-873年)末,张乔最后一次赴考落榜,决计放弃功名东归故里,途经河中(今属永济市境)登楼作《题河中鹳雀楼》:
高楼怀古动悲歌,鹳雀今无野燕过。
树隔五陵秋色早,水连三晋夕阳多。
渔人遗火成寒烧,牧笛吹风起夜波。
十载重来值摇落,天涯归计欲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