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唐诗与山西
31052900000002

第2章

1.唐太宗与山西

“龙跃晋水,凤翔太原”。太原乃李唐王朝发祥地,山西又是大唐一统的开基地,故而唐太宗对山西有着特殊感情。

开元十一年(723年)蒲州城将唐太宗题蒲州(今永济蒲州古城)消遥楼诗悬于楼上,今仅留两句:“昔乘匹马去,今驱万乘来。”

贞观十一年(637年)黄河冲坏河北县城(治今平陆茅津渡东侧)贞观十二年(638)二月,太宗巡视河北县城,游三门峡,命魏徵勒铭于砥柱:“仰观砥柱,北望龙门。茫茫禹迹,浩浩长春。”

贞观十五年(641年)五月,并州父老赴京请太宗幸太原,帝赐宴于武成殿,云:“飞鸟过故乡,犹踯躅徘徊。况朕于太原起义,遂定天下,复少小游观,诚所难忘。”贞观十九年(645年)十二月十四日,李世民达太原,这年春节在太原设宴与群臣父老欢度新春,作诗:

于太原召待臣赐宴守岁

四时运灰琯,一夕变冬春。

送寒余雪尽,迎岁早梅新。

贞观二十年春正月,御书《晋祠铭》碑,今碑在晋祠。又归京途经灵石,作《谒并州大兴国寺》诗,今灵石回銮寺有太宗御制诗石碑。至洪洞,游广胜寺,作诗。今寺中有《广胜寺太宗御制赞石刻》。

2.唐太宗咏傅说

平陆县政府驻地圣人涧,为商代贤相傅说故乡。圣人涧,古名傅险,又名傅岩、隐贤社、圣人窟,是昔日傅说佣工版筑的地方。

相传三千多年前的商王武丁时期,奴隶傅说出身卑微,怀才不遇,版筑(即打土墙或筑古盐道)为业。商王武丁欲振兴国家,四处求贤人辅佐,以梦求贤,得傅说于墙下,任为宰相,商朝得以中兴。武丁择贤成为历代帝王效法的楷模,而傅说建功亦成为历代臣子学习的榜样。

唐太宗李世民所作咏傅说的诗为:

《春日登陕州城楼俯眺原野回舟碧缀烟霞密翠斑红芳柳即目川岫聊以命篇》

迹岩劳傅想,窥野方莘情。

巨川何以济,舟楫伫时英。

太宗皇帝为一代英主,他站在城楼上隔河远望傅岩,思念傅说。由于他思贤若渴,善于识别任用贤人,出现了像房玄龄、魏徵这样的贤相,换来了振兴初唐的“贞观之治”。

宰相李峤有《舟》诗,其中云:

何当同傅说,特展巨川才。

诗句表达了这位四朝宰相自比傅说的非凡抱负。然而,他除了诗写得好以外,政绩平平,难免志大才疏、言过其实之讥。

胡曾也有《傅岩》诗:

岩前版筑不求伸,方寸那希据要津。

自是武丁安寝夜,一宵宫里梦贤人。

诗人胡曾是一位擅长写史的作家,看问题比较客观,以为只要有贤才,就必然会受重用。

郑启有的诗句:

在野傅岩君不梦,乘轩卫懿鹤何功。

春秋卫懿公轻才爱鹤,身败名裂,郑公以此讥刺昏君不识贤才,只会用些像鹤一样无用的庸才甚至有害的奸佞。

3.唐高宗咏栖岩寺

唐咸亨三年(672年)十一月八日,唐高宗与武则天皇后由东都洛阳归长安,途中游观栖岩寺(今永济县栖岩寺)作诗:

过栖岩寺

旋騼登雪岭,飞旌驻香城。

路盘高下骑,峰回出没旌。

……

岫馥炉烟合,岩悬叠溜萦。

空结笼檐网,虚谷响台铃。

……

散望长林外,方弘拯溺情。

唐高宗名李治,太宗第九子,四岁封晋王,六岁授并州都督,贞观十七年(643年)立为太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太宗死,高宗继位。贞观十九年高宗曾随父皇太宗巡太原,显庆五年(660)正月,与则天皇后由娘子关入山西达太原,与群臣登上太原西城飞阁,观赏了规模空前的阅兵仪式。之后,由太原达潞州、长平(今高平市境)南下至东都洛阳。龙朔二年(662年)又从河北县(今平陆县茅津渡东侧)达蒲州(今永济市蒲州古城)

《过栖岩寺》诗见《山右石刻丛编》,为“御制”诗。知为高宗作,可补《唐史》及《唐诗》之阙。

4.唐玄宗与北都太原

唐开元十一年(723年)二月十四日,唐玄宗在潞州庆贺了一番,二月二十五日到太原。以太原龙兴之地立为北都,《置北都制》曰:“……我国家以神武圣德应天受命,龙跃晋水,凤翔太原,建万代之模,为亿兆之主,犹成汤之居亳,有周之兴岐……叶时卜狩,始经此都,事本因心,情兼惟旧……今王业所兴,宫观犹在,列于边郡,情所未安……其并州宜置北都,改州为太原府,刺史为尹……官吏品第视京、河南府。”太原初建北都时在武则天天授元年(690年)神龙元年(705年)又罢之。此次开元天子亲临太原以置北都,其宠幸当非武后时所比。这以后,太原或称北都,或称北京,一直延续到五代之末。唐玄宗于太原立起义堂碑,记载中大明城太液池亭子上曾有玄宗手题诗。今节录《全唐诗》之《过晋阳宫》诗句:

缅想封唐处,实惟建国初。

……

井邑龙斯跃,城池凤翔余。

林塘犹沛泽,台榭宛旧居。

……

习俗问黎人,亲巡慰里闾。

永言念成功,颂德临康衢。

……

艰难安可忘,欲去良踟蹰。

着名诗人张九龄、苏颋、张说以重臣身份随驾北巡,并作《奉和圣制过晋阳宫应制》诗,开元二十年(732年)十月十二日,唐玄宗再次到太原,史云:“二十年冬,勒兵逾三十万,旌旗亘千里,校猎上党,至于太原,赫威武于朔陲,濡展义于南夏……”开元二十九年(741年)裴宽为太原尹,唐玄宗又赠诗云:“德比代云布,心如晋水清。”寄予殷殷期望。

5.唐玄宗与潞州

光绪《山西通志·金石记》载:“《上党宫宴群臣故老诗谒》开元十一年(723年)行书。《上党宫述圣颂》开元十一年正月。张说撰,裴正书。碑阴萧行书。”

唐景龙二年(708年)四月,李隆基任潞州(今长治市)别驾。先天元年(712年)八月,李隆基登帝位,是为玄宗,亦称唐明皇。唐玄宗是由潞州别驾登上王位的,故而视潞州为“丰邑”。开元十一年(723年)正月,李隆基巡幸至潞州,以当年旧居为“飞龙宫”,张灯结彩,大宴群僚故老,兴之所至,作《巡省途次上党旧宫赋并序》:

朕昔在初九,佐贰此州……嗟乎!向时沉默,驾四马而朝京师;今日逍遥,乘六龙而问风俗。因巡省途次旧居,山川宛然,人事无间,忽其鼎革。周游馆宇,触目依然。虽迹异汉皇,而地如丰邑,击筑慷慨,酌桂留连,空想大风,题兹短什。

三千初击浪,九万欲抟空。

……

长怀问鼎气,夙负拔山雄。

不学刘琨舞,先歌汉祖风。

……

如何夕朱邸,今此作离宫。

……

即是淹留处,乘欢乐未穷。

诗以大鹏搏击万里之势,项羽拔山移鼎之力,刘邦大风吞吐之气一展平生抱负,可谓唐玄宗其人其诗!诗中“雁诏”、“猿岩”、“桂香”,述其锦绣山河与太平盛世,于此“欢乐未穷”诚有所由。诗人苏颋、张说并有《奉和圣制因巡省途次旧居应制》诗存世。

开元二十年(732)唐玄宗再次到上党巡视,表明他对这处发祥地的特别眷顾。

6.明皇坠泪《汾阴行》

李峤,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县)人。二十岁中进士,武则天朝官至宰相。武则天死,又在中宗朝依附武三思、韦后及太平公主而享高位。玄宗立,以罪被放逐。大约在贬官漂泊之后作了一首令唐明皇两度垂泪的《汾阴行》(节录)

……

河东太守亲扫除,率迎至尊导銮舆。

五营夹道列容卫,三河纵观空里闾。

……

箫鼓哀鸣白云愁,欢娱宴洽赐群后。

……

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

不见至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

全诗以汉武帝祭汾阴为背景,以汾阴的盛衰比喻社会的盛衰和人生“富贵荣华”的短暂。

李峤曾经富贵一朝,最终沦为罪人。他的诗既是对社会人的哀叹,又是顾影自怜。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禄山于范阳(今北京市)起兵叛乱,河北郡县望风瓦解,东京(今河南洛阳)陷没,战祸遍于全国。唐明皇惊慌失措,一日,玄宗乘月登勤政楼,命梨园弟子歌,有唱李峤诗者:‘富贵荣华能几时?山川满目泪沾衣。不见至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问是谁诗,对曰李峤,因凄然泣下,不终曲而起,曰:李峤真才子也。”天宝十五年(756年)“玄宗幸蜀,登白卫岭,览眺久之,又歌是词,复言:‘李峤真才子。’不胜感叹。时高力士在侧,亦挥涕久之。”

与其说唐明皇赞李峤“真才子”,还不如说是李峤的诗说到玄宗的痛处。唐明皇明为赞才子,实为自责。唐明皇晚节实不“明”也。

汾阴后土祠在今山西万荣县庙前村。

7.田园诗人王绩

王绩,字无功,龙门(今万荣县通化村)人,隋大业十年(614年)进士,两唐书有传,以《东皋子集》三卷行于世,家世儒门,少年时作《登龙门忆禹赋》,被大儒薛道衡举为“神仙童子”。

《新唐书》誉之为“斗酒学士”。观其诗文,三句不离酒字,如:

题酒店壁

昨夜瓶始尽,今朝瓮即开。

梦中占梦罢,还向酒家来。

简直连做梦都离不开酒,除酒之外就是游山、养鸟、弹琴、钓鱼、吟诗、作文,不关心人间事务,逍遥于河汾之间,与青少年时代的王绩,判若两人。

晚年叙志示翟处士

弱龄慕奇调,无事不兼修。

望气登重阁,占星上小楼。

明经思待诏,学剑觅封侯。

弃繻频北上,怀刺几西游。

中年逢丧乱,非复昔追求。

失路青门隐,藏名白社游。

……

是什么原因使王绩放弃了青少年时代的“待诏”“封侯”的“追求”?

社会的现实决定着人生的去就。腐败险恶的生存环境如同污秽的粪坑,那是苍蝇、蚊子、瘟疫、野狗的乐园,人厕其间,若不甘变成苍蝇、蚊子、野狗,那就只有死路一条。大业三年(607年)高颎、贺若弼等议隋炀帝奢侈,以诽谤朝政罪被杀。大业五年(609年)第一位赏识王绩的诗人薛道衡因上《高祖文皇帝颂》被炀帝视为嘲讽于已而被害。网罗起处,鱼鸟皆思躲避,而况人乎!有鉴于此,王绩退避草野,终老林泉,既是必然的,也是明智的。

8.朱仲晦答王绩诗

贞观元年(627年)龙门(今河津市)人朱仲晦游京师。“他乡遇故知”,王绩见乡人倍感亲切,设酒款待朱仲晦。席间互为问答,遂成长诗。

王绩诗《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遂以为问》(节录)

旅泊多年岁,老去不知回。

忽逢门前客,道发故乡来。

敛眉俱握手,破涕共衔杯。

……

旧园今在否,新树也应栽。

……

经移何处竹,别种几株梅。

……

院果谁先熟,林花那后开?

……

行当驱下泽,去剪故园菜。

据康金声《王绩集编年校注》:王绩在京六年,这次交谈后,决心返乡,“行当驱下泽”。贞观二年(628年)王绩回归龙门,终老田园。

朱仲晦诗《答王无功问故园》(节录)

……

子问我所知,我对子应识。

朋游终强健,童稚各长成。

华宗盛文史,连墙富池亭。

独子园最古,旧林间新垧。

柳行随地势,茅斋看地形。

竹从去年移,梅是今年荣。

……

语罢相叹息,浩然起深情。

归哉且五斗,饷子东皋耕。

王、朱问答诗寓意虽深而文字浅显易读。朱诗反映了唐初龙门一带田园风光,意为东皋可耕,故乡可醉,何必仰人鼻息,斗酒折腰。

朱仲晦,其人事迹不详。《全唐诗》仅存此一诗。

9.刺史与隐士

大约在贞观五年(631年)蒲州刺史杜之松请王绩到州署讲《礼》,绩作《答刺史杜之松书》予以谢绝。杜之松大失所望,作《答王绩书》云:“辱书,知不降顾,叹恨何已……仆凭藉国恩,滥尸贵部,官守有限,就学无因,延颈下风,我劳何极……”

大约于贞观七年(633年)崔善为任蒲州刺史,亦礼敬王绩,请与相见而不得,作《答无功冬夜载酒乡馆》:

颁条忝贵郡,悬榻久相望。

处士同杨郑,邦君谢李强。

讵知方拥彗,逢子敬惟桑。

明朝蓬户侧,会自谒任棠。

诗用陈蕃悬榻待徐稚的典故期待能与王绩一会,最后将王绩比作东汉隐士任棠,表示将去“蓬户”拜谒求教。

九月九日为重阳节,王绩作诗赠崔善为:

九月九日赠崔使君善为

野人迷节候,端坐隔尘埃。

忽见黄花吐,方知素节回。

映岩千段发,临浦万株开,

香气徒盈把,无人送酒来。

崔善为见诗即作《答王无功九日诗》:

秋来菊花气,深山客重寻。

露叶凝涵玉,风花似散金。

摘来还泛酒,独坐即徐斟。

王弘贪自醉,无复见杨林。

王绩用东晋刺史王弘于重阳节赠酒陶渊明典故,崔善为亦为州刺史,回诗自比王弘,因贪杯自醉,失去了一见陶渊明(王绩)的机会。此所谓“官高不以势凌人,身贱不以贫亏节”。

10.杜审言咏晋诗

杜甫的祖父杜审言,京兆人(今西安市)咸亨元年(670年)进士,曾一度为汾城(今汾阳县)尉。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合称“文章四友”。《经行岚州》为其五言诗代表作之一。

北地春光晚,边城气候寒。

往来花不发,新旧雪仍残。

水作琴中听,山疑画里看。

自惊牵远役,艰险促征鞍。

此诗当为审言任汾城时行役至岚州(今岚县岚城镇)作,时当在永昌(689年)年前后的早春时节。审言有《和李大夫嗣真奉使存抚河东》(节录)

……

稍观汾水曲,俄指绛台前。

姑射聊长望,平阳遂宛然。

舜耕余草木,禹凿旧山川。

昔出诸侯上,无何霸业全。

……

隐隐帝乡远,瞻瞻肃命虔。

西河偃风俗,东壁挂星躔。

井邑枌榆社,陵园松柏田。

……

诗中“汾水”即今汾河。“绛台”即今侯马市晋国新田遗址。“姑射”即今临汾西姑射山。“平阳”即今临汾市西南金殿村,古为尧都。“霸业”指春秋五霸之晋文公。“井邑”、“陵园”指文水境内武则天祖坟。《唐会要》“诸使”上:“天授二年(691年)发十道存抚使,以右肃政御使中丞,知大夫事李嗣真为之。”《新唐书·李嗣真传》:“永昌中(689年)以御使中丞知大夫事……命巡抚河东……出为潞州(今长治市)刺史。”此诗当为李嗣真巡抚河东至城时,杜审言所赠。

11.张九龄送裴光卿

张九龄,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万岁通天二年(697年)进士,唐玄宗开元宰相,以诗闻名于时。

唐开元十一年(723年)张九龄以中书舍人之职随帝北巡,由东都洛阳北上太行道(今晋城市南通河南之山道)作诗《奉和圣制早登太行山率尔言志》。经潞州(今长治市)再到太原,作诗《奉和圣制幸晋阳宫》。南返至雀鼠谷(今灵石县至霍州市汾河峡谷)作诗《奉和圣制同二相南出雀鼠谷》。至汾阴后土祠(今万荣县庙前村)作《后土赦书》,“对御为文,凡十三纸”。至河中(今永济蒲州古城)作诗《奉和圣制早渡蒲津关》。除此之外,张九龄在晋境尚留有一首不属应制诗的作品:《和裴侍中丞恩拜扫旋辔途中有怀寄州县官僚乡国亲故》

嵩岳神惟降,汾川鼎气雄。

生材作霖雨,继代有清通。

天下称贤相,朝端挹至公。

自家来佐国,移孝入为忠。

霜露多前感,丘园想旧风。

扈巡过晋北,问俗到河东。

便道思华降,还乡礼教崇。

野尊延故老,朝服见儿童。

诗中“裴侍中”指何人?作诗时间、地点亦不明。据《新唐书·裴光庭传》:“开元十八年(730年)正月,裴光庭为侍中。开元二十年(732年)唐玄宗再次北巡太原,返京经闻喜。”闻喜乃裴氏故里。裴光庭与张九龄时为宰相,当扈从北巡。唐玄宗特恩准光庭衣锦还乡以荣耀乡里。临行前,张九龄以此诗送行。

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裴光庭卒,年58岁,谥“忠献”,又是张九龄为其撰写墓碑。

12.宋之问思乡诗

着名诗人宋之问,山西汾州(今汾阳县)人,上元二年(675年)进士,《全唐诗》有诗三卷,其中三首咏晋。

宋之问父宋令文,善文辞,工书法,有勇力,人称“三绝”,之问兄弟三人分别以文辞、骁勇、书法着称。之问善文辞,其诗与沈佺期合称“沈宋”。

大约在景龙年(707-710年)间,其弟宋之望将回汾州老家,之问于蓝田(今属陕西)山庄送行,作《别之望后独宿蓝田山庄》(节录)

鹡鸰有旧曲,调苦不成歌。

自叹兄弟少,常嗟离别多。

尔寻北京路,予卧南山阿。

……

愁至愿甘寝,其知乡梦何。

诗中喻兄弟,《诗经》有“鹡鸰在原,兄弟急难”句;“北京路”,指太原道,唐代为北京所辖。诗叙兄弟情深,离别之苦。之问诗中最受人推崇的诗为《渡汉江》: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仅用二十字即反映了诗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