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唐诗与山西
31052900000006

第6章

诗中写谗言三及薛彦辅,蒙冤遭贬,林氏为儿子遭贬而悲愤不平。但母亲视儿子为“明珠”,视小人为“青蝇”,鼓励儿子不要沉沦,仍须“但将忠报主,何俱点青蝇”。果然,薛彦辅不久又上任河南尹,终礼部侍郎。

林氏四子为薛彦辅、薛彦国,薛彦伟,薛彦云,林氏夫弟三子为薛擂、薛据、薛搃。

45.李白咏郭泰

介休市城东有郭泰墓与碑,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郭泰,字林宗,世誉为郭有道。东汉介休人,太原望族郭氏之后。他是当时着名士人,太学生首领之一,拒绝高官厚禄,立志“优游卒岁”,又闭门讲学,受业弟子数千人。郭泰死,天下名士千人送葬,着名文学家、书法家蔡邕作碑铭。并说:我为天下人作碑铭太多了,常因为言过其实抱愧,只有为郭先生的碑颂无愧于人和己。

李白作《赠郭季鹰》诗,借赠郭季鹰而颂郭泰:

河东郭有道,于世若浮云。

盛德无我位,清光独映君。

耻将鸡并食,长与凤为群。

一击九千仞,相期凌紫氛。

郭季鹰,其人不详。李白的经历与郭泰有极相似之处。郭泰不仕东汉,李白不仕唐明皇。两人都喜欢“游”。另外李白尚有诗吟咏郭泰:

敢献绕梁策,思同郭泰船。

李商隐咏郭泰:

登舟惭郭泰,解榻愧陈蕃。

武元衡咏郭泰:

神仙惭李郭,词赋谢曹刘。

诗人诗中的“郭泰船”、“神仙李郭”是引用这样一段史实:郭泰辞京还乡,京城里有很多官员和儒生为他送行。送行的车马就有几千辆。郭泰只同李膺同船过黄河,众儒生站在河岸上目送郭泰,只见船上的郭泰好像神仙一样。

46.李白与郭子仪

郭子仪祖籍太原西河(今汾阳县)后世徙家华州。早年从军太原,因犯法当罪,适逢李白客游太原,李白见郭子仪仪表不凡,竭力相救,子仪获免。子仪亦敬服李白的才学,所谓英雄惜英雄。唐至德二载(757年)永王璘谋叛失败,李白时在永王璘幕府,论罪当诛死。时郭子仪贵为尚父,汾阳王,天下兵马副元帅。他念太原时李白恩救之情,出于为国惜才的心情,向唐皇表示,愿以自己的官爵赎免李白参与叛乱罪行,于是,皇帝下诏“免死”。

郭子仪与李白这段不平凡的经历最早见于唐裴敬《翰林学士李公墓碑》。另外,《太白全集》、《新唐书》、乐史《李翰林别集》、《才子传》以及戏剧《打金枝》均有记载。今人詹瑛认为:“子仪天宝以前实未任职并州,李白客并州时子仪已三十九岁,官爵已高,不得谓行伍间,可知太白解救汾阳之说纯属伪托。至汾阳之以官爵赎翰林,确否虽不可必,然其决非报德明矣。”

詹瑛此说并没有郭子仪早年未从军太原的证据,不能排除李白救子仪的记载。而李白太原之游亦不止开元二十三年(735年)一次。“纯属伪托”的结论不妥。

宝应元年(762年)郭子仪平绛、冀四镇之乱,加封为汾阳王。永秦二年(766年)郭子仪在河中,杜甫作诗《承闻河北诸道节度入朝欢喜口号十二首》赞郭子仪:

十二年来多战场,天威已息阵堂堂。

神灵汉代中兴主,功业汾阳异性王。

47.唐人咏尉迟将军

初唐大将尉迟恭,字敬德,朔州善阳(今山西朔州)人。隋末为刘武周将,后降唐,深得李世民器重,为大唐开基屡建战功。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四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尉迟恭为主要将领。高祖李渊说他“有安社稷之功”。李世民当上皇帝后,委以右武侯大将军,封吴国公,图形凌烟阁。显庆三年(658年)死,享年七十四岁,赠司徒,并州都督,谥忠武。

唐太宗李世民当上皇帝以后,夜里常梦鬼扰,难以安眠,遂让虎将秦琼、敬德守护宫门。后人遂以二将军充当镇邪门神。至今,每到春节,农户大门多贴二门神以驱邪镇宅。今晋祠奉圣寺原为尉迟恭别墅。寺内两大柏树传为尉迟恭所栽。西廊下“挂甲松”已枯,传为公习武挂甲处。唐诗人咏尉迟恭者甚多,其中刘威作《尉迟将军》云:

天仗拥门希授钺,重臣入梦岂安金。

江河定后威风在,社稷危来寄托深。

扶病暂将弓试力,感恩重与剑论心。

明妃若遇英雄世,青冢何由怨陆沉。

长庆二年(822年)义成军节度使曹华于汴水(今在河南)拾得铁马鞭,上刻贞观四(630年)尉迟敬德字。诗人李昌符作《咏铁马鞭》:

汉将临流得铁鞭,鄂侯名字旧雕镌。

须为圣代无双物,宜逐将军卧九泉。

汗马不侵诛虏血,神功今见补亡篇。

时来终荐名君用,莫叹沉埋二百年。

李昌符,咸通四年(863年)进士。

刘威,会昌时(841-846)诗人。

48.唐人颂大禹治水

河津市禹门口,又称龙门口,传为大禹治水之初功地。此地大禹庙为中国最早的禹庙。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云:“昔者,大禹导河积石,疏决梁山(吕梁山)谓斯处也,即《经》所谓龙门矣。《魏土地记》曰:‘梁山北有龙门山,大禹所凿……广八十步,岩际镌迹,遗功尚存。’岸上立有庙祠,祠前有石碑三所,二碑文字紊灭,不可复识,一碑是太和中立。”龙门因大禹治水而得名。早在531年已见记载。唐代诗人借龙门以颂禹功,诗句极多,尤以李白《公无渡河》为佳:

黄河西来决昆仑,

咆哮万里触龙门。

波滔天,尧咨嗟。

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

杀湍湮洪水,九州始蚕麻。

……

诗写河水之迅猛足见禹治水之艰难。传云,大禹治水,三过其门而不入。大禹以治水功垂名万世,故李白以“杀湍湮洪水,九州治蚕麻”歌颂圣人大禹。

许浑《晚登龙门驿楼》(节录)云:

鱼龙多处凿门开,万古人知夏禹材。

青嶂远分从地断,洪流高泻自天来。

薛能《龙门八韵》(节录)

河浸华夷阔,山横宇宙雄。

高波万丈泻,夏禹几年功。

……

许、薛诗写山高浪大以见大禹治水功着。

又杜审言《奉和李大夫嗣真奉使存抚河东》有:“舜耕余草木、禹凿旧山川。”赵彦超有:“河看大禹凿,山见巨灵开。”

初唐诗人王绩因作《登龙门忆禹赋》而成大名,被誉为“今之庾信也。”陈山甫亦有《禹凿龙门赋》。

唐末周昙有《夏禹》诗:

尧违天孽赖询谟,

顿免洪波浸碧虚。

海内生灵微伯禹,

尽应随浪化为鱼。

诗说尧之所以能免除“洪波”之灾是靠了贤人大禹的治水功绩,天下万民靠了大禹治水才被免成为洪水中的虫鱼之类。

49.岑参游晋诗

着名诗人岑参,南阳(今属河南人)唐太宗贞观宰相岑文本之后,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全唐诗》有诗四卷。

岑参父岑植,曾官晋州(今临汾市)刺史,故岑参曾随父在晋州多年。约在大历四年(769年)前,岑参故地重游,作诗《题平阳郡汾桥边柳树》

此地曾居住,今来宛似归。

可怜汾上柳,相见也依依。

表达了诗人对平阳故居的一往情深。《元和郡县志》绛州正平县(今新绛县)“骊姬墓在县南八里。”岑参于此有《骊姬墓下作》诗:

骊姬北原上,闭骨已千秋。

浍水日东注,恶名终不流。

献公恣耽惑,视子如仇雌。

此事成蔓草,我来逢古丘。

峨眉山月苦,蝉鬃野云愁。

欲吊二公子,横汾无轻舟。

骊姬是一个遭人唾骂的历史罪人。春秋时,晋献公讨伐骊戎,得美女骊姬。献公宠信之。骊姬为了让自己所生的儿子奚齐为太子,多方设毒计离间陷害献公诸子,引起晋国内乱,前655年,太子申生含冤而死,重耳、夷吾被迫出逃。前636年,在外流亡十九年的重耳在秦军的支持下入主晋国,史称晋文公。之后,晋国成春秋五霸之一。岑参本想再去看看晋文公墓和夷吾墓,因为汾河无舟,未能成行。岑参议论骊姬恐与其伯祖父岑长倩被武则天诬以谋反罪被杀有关,明为骂骊姬,实有斥骂武则天之嫌。

50.韦应物咏晋诗

着名诗人韦应物,京兆长安(今属陕西)人,以写田园风物着称,与晋代诗人陶潜合称“陶韦”。《全唐诗》有诗十卷,其中咏晋诗七首。

大历十二年(777年)李抱真以御史中丞充任泽潞留后(治今长治市)时韦应物官洛阳丞,雍聿之将由洛阳赴潞州拜见李抱真,韦应物作诗《饯雍聿之潞州谒李中丞》送行:

郁郁雨相遇,出门草青青。

酒酣拔剑舞,慷慷送子行。

……

前登太行路,志士亦未平。

……

主人才且贤,重士百金轻。

……

诗人青年时代习武,晚年才弃武习文,故诗中有“酒酣拔剑舞,慷慷送子行”句。“主人才且贤,重士百金轻”指中丞李抱真。

史载李抱真与兄李抱玉“以武勇之材,兼忠义之行,有唐之良将也”。李氏兄弟本姓安,因耻与安禄山同姓,至德二年(757年)因功赐姓李。兄弟二人均官至宰相,位列三公。抱真礼贤下士,“欲招致天下贤俊,闻人之善,必会持货币千里邀致之”。

韦应物另一首诗为《送榆次林明府》:

邑传榆石在,路绕晋山微。

别思方萧索,新秋一叶飞。

林明府,其人不详。“明府”系县令之尊称。“邑传榆石在”指《左传》所记“石言于晋魏榆”。时在前534年,为榆次见名最早的记载。意思是说,晋平公修筑虒祁宫,劳民伤财,举国怨恨,连榆次的石头也为民说了话。

51.薛奇童歌平城

薛奇童,生平事迹不详。据其侄薛舒墓碑载,知其为汾阴(今万荣县境)人,出自河东望族薛氏。高祖薛道衡,隋代大儒;曾祖薛收,初唐名臣。祖父薛元超,官至宰相。奇童曾官慈州(今吉县)刺史和河南采访使之职。《全唐诗》有诗七首,七诗中以《云中行》诗最长,亦最具特色。

开元十四年(726年)张孝嵩为河东节度使(治太原)奇童当为张公从事,秋末冬初,张公巡视北部边塞,奇童随行,在游赏了北魏平城故址后,作诗《云中行》:

云中小儿吹金管,向晚因风一川满。

……

忆昔魏家都此方,凉风观前朝百王。

千门晓映山川色,双阙遥连日月光。

举怀称寿永相保,日夕歌钟彻清昊。

……

此时独立无所见,日暮寒风吹客衣。

诗为七言长诗共一百二十六字,全诗以平城废墟为背景,抒发一代王朝兴衰感慨。该诗为唐代诗人正面描写北魏平城的少量诗作。

诗以“云中小儿吹金管”,于平城废墟的现实落笔,以笛声反衬出古城的寂寞荒凉。然而这里曾经是显赫一时的国都所在,人口多达一百五十余万,“千门晓映山川色”;宫阙高大壮观,“双阙遥连日月光”;四海皆服,百国献赋,“凉风观前朝百王”;称觞贺寿、歌舞升平,“举怀称寿永相保,日夕歌钟彻清昊”。后来则乐极生悲,魏国破亡,今非昔比,平城已是“陵上黄尘满路飞”,诗人为之“川上含情叹落晖”。诗人作诗之时正值唐开元盛世,举国乐享太平,故寄寓了居安思危的情怀。

52.张孝嵩歌平城

张孝嵩,籍贯不详,进士。开元十年(722年)张孝嵩出任太原尹,河东节度使。开元十四年(726年)十月,张孝嵩“出玉塞,秉金钺,抚循边心”,巡视并州北部边境。于北魏都城平城(今大同市)作《云中古城赋》。赋后有七言诗十六句,诗云:

魏家美人云姓元,新声巧妙今古传。

昔日流音遍华夏,可惜埋骨委山樊。

城阙摧残犹可惜,荒郊处处生荆棘。

寒飚动地胡马嘶,若个征夫不沾臆。

人生荣耀当及时,白发须臾乱如丝。

君不见魏都行乐处,只今唯有野风吹。

……

“魏家美人云姓元”指北魏皇帝拓跋氏迁都洛阳后改姓元。“昔日流音遍华夏”是说北魏曾辉煌一时。“城阙摧残犹可惜,荒郊处处生荆棘。”北魏自398年建都平城,494年迁都洛阳,此魏平城建都96年时间。孝嵩游平城古迹时距北魏迁都又过去了230余年。经历了东、西魏、北齐、北周、隋几个朝代,战争不断,“城阙”被“摧残”殆尽,到处是“荆棘”。此时虽是开元盛世,边境仍不安宁。十月的平城仍然是“寒飚动地胡马嘶”,边防戍卒仍然有家难归,望乡坠泪,正是“若个征夫不沾臆”。最后作者由平城的兴废想到人生的荣辱,无情的岁月不仅摧残着曾经繁华的平城,使之变成废墟,而且摧残着百姓,白发须臾乱成丝。始悟人生短暂,要“及时”行乐。故最终云:“感时伤古今如此,报主怀恩奈老何。”没过多久,张孝嵩就死在太原尹任上。

该诗及诗人张孝嵩不见《全唐诗》,此诗从《全唐文》中摘录而出。

53.杜甫歌颂李光弼

李光弼为唐代名将,平安史之乱,功与郭子仪比肩,官至太尉,封临淮王,图形凌烟阁。唐天宝十五年(756年)授户部尚书,兼太原尹,北京留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光弼率河间、景城兵五千赴太原任,御史崔众拖延不交兵权,傲慢无礼,光弼怒,令兵绑起。此时,朝廷派使者至,告光弼,除崔众为御史中丞,问崔众所在,答曰:“系之矣!”中使以帝敕示光弼,光弼曰:“今只斩侍御史;若宣制命,即斩中丞;若拜宰相,亦斩宰相!”中使怀敕而还。明日,斩崔众,威震三军。

至德二载(757年)正月,安禄山将史思明,蔡希德、牛廷介、高秀岩将兵十万围攻太原,时太原兵不足万人,皆为乌合之众,部将皆惧。光弼指挥若定,出奇制胜,前后守城五十余日,斩敌七万,叛军败走。李光弼太原之战的胜利,大大提高了唐兵战胜安史叛军的信心。杜甫怀着崇敬的心情作《故司徒李光弼》诗:

司徒天宝末,北收晋阳甲。

胡骑攻吾城,愁寂意不惬。

人安若泰山,蓟北断右胁。

朔方气乃苏,黎首见帝业。

……

引诗中叙述了收复太原,等于截断安史乱军的“右胁”,使大唐基业,从此得以复兴,可见李光弼取胜此役的重大意义。又史云光弼御军严肃,天下服其威名,每申号令,诸将不敢仰视,又轻财好施,性亦孝悌,为唐代不可多得的名将。

54.杜甫游郇瑕

运城市西约5公里有一个杜甫村,若问村人,何以叫杜甫村,大多能说出:“杜甫来过此村,仅此而已。老年人说上辈子人传下来的村名。”传言是难以让人相信的,杜甫是否来过这个村子,姑且不论,然而,杜甫到过临猗却是有诗为证的。《全唐诗》有杜甫《哭韦大夫之晋》诗:

凄怆郇瑕邑,差池弱冠年。

士人叨礼数,文律早周旋。

……

乾隆《蒲州府志·识余》引《几山说杜》:“则是之晋尝官于此,而子美弱冠时过之,蒙其礼遇,相与文字为酬接,然则少陵盖亦尝至河中。”又云:“(杜甫)又酬寇侍御诗:‘往别郇瑕地,于今四十年。”郭沫若亦云:唐开元十八年(730年)杜甫十九岁时游晋,至郇瑕。郇瑕为春秋晋邑。《左传·成公六年》云:“晋人谋去故绛,诸大夫皆曰:必居郇瑕氏之地,沃饶而近盐,国利君乐,不可失也。”杜注以郇瑕为古国,杨伯峻注郇在解池西北,瑕在解池南。解池即今盐池。后言郇瑕指今临猗一带。杜甫到郇瑕,极可能看看盐池,杜甫村近临盐池,到过这里是极有可能的,故此认为杜甫村的传言或许并非妄言。又杜甫有诗《过宋员外之问旧庄》:’

宋公旧池馆,零落首阳阿。

枉道只从入,吟诗许更过。

淹留问耆老,寂寞向山河。

更识将军树,日暮悲风多。

《蒲州府志》云:“(宋)之问有庄在首阳之间。”宋之问系太原汾阳人,故《太原府志》《汾阳县志》皆引此诗以为乡里之荣。不过汾阳没有首阳山,蒲州却有首阳山,大概蒲志见诗云“首阳”二字引为荣耀。

但是,河南省亦有“首阳”,这首诗属晋属豫还很难说。而由上面引诗说杜甫来过运城、临猗一带却不会有误。

55.秦晋之好与玉人之喻

远在2500年以前的春秋时代,五霸之中的秦国和晋国既是毗邻,又世为婚姻,后人因称两姓联姻为“秦晋”。

杜甫有诗:“颇谓秦晋匹,从来王谢郎。”

句中“王谢郎”指东晋望族王氏和谢氏。卢照邻有句:“潘杨称代穆,秦晋忝姻连。”

诗题为《哭明堂裴主簿》,是因为诗人卢照邻与裴氏有姻亲关系。李百药有句:“秦晋积相匹,潘徐有世亲。”

卢储有句:“今日幸为秦晋会,圣教鸾凤下妆楼。”

皆以“秦晋”喻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