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益考中进士后,初授郑县(今属陕西)尉,同辈多有升官者,益久不升,颇感不平,于是弃官“北游”,在太原作诗《北至太原》(节录)
……
南厄羊肠险,北走雁门寒。
始于一戎定,垂此亿世安。
唐风本忧思,王业实艰难。
……
诗中“羊肠”指今晋城市南达河南省间山道,称太行道,为太行八陉之一,自古称险要。“雁门”指今代县北山雁门关,古称勾注塞,为先秦九塞之一,太原北部屏障。今晋祠有唐太宗贞观御书“晋祠铭”和杜甫“风尘三尺剑,社稷一戎衣”诗句碑刻,全诗对大唐发迹太原的历史功绩给予高度评价和赞扬。《诗经》有《唐风》篇。
李益在太原参加了诗友举行的“晋祠同声会”诗会,作诗《春日晋祠同声会集得疏字韵》:
风壤瞻唐本,山祠阅晋馀。
水亭开帟幕,岩榭引簪裾。
地绿苔犹少,林黄柳尚疏。
菱苕生皎镜,金碧照澄虚。
翰苑声何旧,宾延醉止初。
中州有辽雁,好为系边书。
晋祠是集山、水、林、泉和名胜古迹为一体的旅游胜地,唐人认为太原既是唐尧的故地,又是晋国的初封,亦是李唐的圣地,泉名难老,柏有周名,槐历千载,碑系御书。而李益“晋祠同声会”诗堪与晋祠相映成辉。
67.唐人咏万固寺
万固寺在今永济市西南15公里的中条山北麓。该寺创自西魏(535-557年)唐代为河中名刹。今寺周茂林修竹,清泉细流,石阶萦回,曲径通幽,古貌犹存。
贞元间(785-805年)大历才子卢纶任河中判官,陪同崔侍郎游万固寺,崔作诗《游万固寺》已佚。卢纶和诗《和崔侍郎游万固寺》(节录)
闻说中方高树林,曙华先照啭春禽。
……
石路青苔花漫漫,雪檐垂溜玉森森。
……
首句既赞山中树木高大,又赞万固寺高深。按:佛教以僧徒聚集地为“丛林”。二句写日出鸟鸣,第三句写野花遍地,“石路”古老。第四句写出万固寺初春特有的自然景观。由于寺在山北,背阴处春来雪消,故而诗人有“雪檐垂溜”句。
大历十才子之耿湋有《宿万固寺寄严补阙》诗(节录)
晓随樵客到清冥,因礼山僧宿化城。
钟梵已休初入定,有无皆离本难名。
云开半夜千林静,月上中峰万壑明。
……
前两句诗是说诗人随樵夫进山礼拜佛祖,住进万固寺。后四句是说钟声过后,僧人默坐“入定”,四大皆空。到了半夜时分,诗人走出户外,见云开月出,山林寂寞静,万里月明。后人诗句“未离海底千山黑,才到天中万国明”似本此。宰相徐商,少穷,隐万固寺读书,大中十三年(859年)进士,后任河中节度使,咸通四年(863年)升任宰相。
据碑文,万固寺创自西魏。
68.畅当咏晋诗
畅当,河东(今永济市)人,大历七年(772年)进士、《全唐诗》有诗一卷,其中三诗咏晋。
畅当父畅璀曾任户部尚书、河中尹之显官,因此,建中四年(783年)畅当不得不“以子从军”山南。临行,同乡诗友卢纶送别于黄河岸边,作《送畅当》诗:
四望无极路,千里流大河。
秋风满离袂,唯老事唯多。
诗中虽未见悲秋离愁之辞,但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老年别友的惆怅情怀。
畅当答诗《别卢纶》:
故交君独在,又欲与君离。
我有新秋泪,非关宋玉悲。
在畅当看来,朋友中只剩下卢纶一人,但连这唯一的朋友也要别离,怎能不令诗人放声痛哭。其实这里无须说“非关宋玉悲”,我们也已知诗人悲伤的原因不是悲秋,而是为朋友离别而悲。这一悲可令天地为之叹息。
畅当又作《蒲中道中二首》:
其一
苍苍中条山,厥形极奇瑰。
我欲涉其崖,濯足黄河水。
其二
古刹栖柿林,绿荫覆苍瓦。
岁晚来品题,拾叶总堪写。
前一首写中条山高峻苍茫,奇石危峰参差。“濯足黄河水”,取古人清水洗头缨,浊水洗脚之古训,黄河水浊,只可洗脚,此处以浊水喻浊世,表现出诗人遁世离俗的愿望。
第二首写中条山下柿子树成林,古寺深庙藏在柿林中;又言,即使没有纸,用晚秋红柿叶题诗也未尝不可,表达出作者对此处岁晚美景的赞美。
69.冷朝阳赞红线女
冷朝阳,金陵(今南京市)人,大历四年(769年)进士,一度为潞州(今长治市)节度使薛嵩从事。他在潞州节度使的宴会上为冷朝阳在薛嵩送行红线女时而作《送红线》诗:
采菱歌怨木兰舟,送客魂消百尺楼。
还似洛妃乘雾去,碧天无际水东流。
红线女本是薛嵩婢女,以手纹如红线而得名,善弹奏乐器,又通经、史,且有飞檐走壁之绝技。薛嵩十分器重,引为红粉知己,令掌管文书及章奏。红线女感激节度使的养育之恩,竭尽忠诚。
薛嵩与魏博节度使田承嗣本是安禄山叛将,后改投朝廷,朝廷委以方镇,令其联姻。两家来往密切。后田承嗣患热毒风,遇夏剧增其痛,闻上党夏季凉爽,便积极准备攻打上党。潞州薛嵩十分担心,闷闷不乐。红线女为之献计,愿亲往魏博城窃取田承嗣床头金盒以为警告。于是,红线女深入魏博节度使衙门,深夜潜入田承嗣床头,将其心爱之物金盒窃走交予薛嵩。嵩发使呈田承嗣书:“昨夜有客从魏中来,云自元帅头边获一金盒,不敢留驻,谨却封纳。”田承嗣床头失金盒,万分恐惧,全城搜捕而一无所获。心中思忖何以勇士三千守宅,竟失了金盒?及见到潞州书信及金盒,惊倒于地,急忙修书认错,两镇重结于好。因为他知道,床头可以失金盒,同样也可以丢失脑袋。
红线女以此报答薛嵩之后,向嵩辞别。嵩苦苦挽留不住,又以千金酬谢。红线女分文不取,于是潞州设盛宴为红线女送行,诗人冷朝阳以诗《红线女》送行。这个故事,唐代已传为佳话,《太平广记》有详细记载。唐人袁郊则创作了传奇《红线传》,明代梁辰鱼又据以编成《红线女》,红线女的大名遂遍传天下了。而最早赞红线女的作品,恐怕就是冷朝阳的这首诗了。
70.三相张家
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河中(今永济市蒲州古城)节度使张弘靖入为刑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职(宰相)着名诗人王建作《上张弘靖相公》诗以求受知于张相公:
传封三世尽河东,家占中条第一峰。
早岁天教作霖雨,明时帝用补山龙。
草开旧路沙痕在,日照新池凤迹重。
卑散自知霄汉隔,若为门下赐从容。
诗第七句“散”字当系“微”字,是作者自谦之语。据《晋阳记》记载,唐太原“使院有大和中(832年前后)王建院记”。说明王建曾任职太原。唐元和十一年(816年)张弘靖任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使。王建任职太原,也许和这首诗有关。史载张弘靖的父亲张延赏原名宝符,唐玄宗赐名“延赏”,取“延赏于世”之意。乾元二年(759年)张延赏任太原少行军司马,北都副留守。唐德宗贞元三年(787年)正月,又以尚书左仆射升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职。弘靖祖父张嘉贞,进士出身,深得武则天赏识。唐玄宗开元八年(720年)正月,以并州(今太原市境)大都督府长史之职升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之职。张嘉贞、张弘靖祖孙三代相继为宰相者,唐朝仅此一家,在当时就有“三相张家”之称誉。
“三相张家”系蒲州猗氏(今临猗县)人,张嘉贞、张弘靖名见《全唐诗》。史云:“张嘉贞虽贵,不立田园。有劝之者,答曰:‘吾为相国矣,未死,岂有饥寒忧?若以谴去,虽富田产,犹不能有也。近世士大夫务广田宅,为不肖子酒色费,吾不取也。’闻者是之。”
71.蒲女崔徽
蒲(今永济市境)女崔徽,貌美且善歌舞。兴元府吏裴敬中奉使蒲州,一见钟情。二人相爱数月,敬中还兴元,崔徽以不得相随为恨,并相思成疾。敬中好友白行简(字知退)由东川幕来蒲,见而怜之,请名画师丘夏为崔徽画像一张。崔徽持此画谓知退曰:“为妾谢敬中。崔徽一旦不及卷中人,徽且为郎(敬中)死矣!”敬中一去不返,崔徽遂成疯病,因此而死。时在唐元和九年至十二年(814-816年)间。大诗人元稹闻而赋长诗《崔徽歌》以纪。其诗今存八句:
崔徽本不是娼家,教歌按舞娼家长。
使君知有不自由,坐在头时立在掌。
有客有客名丘夏,善写仪容得艳姿。
为徽持此谢敬中,以死报郎作终始。
晚唐诗人罗虬见元稹长诗亦作《崔徽歌》咏叹云:
一首长歌万恨来,若愁漂泊水难回。
崔徽有底多头面,费得徽之尔许才。
崔徽故事亦为宋代文人所喜爱,苏东坡有“空唱崔徽上白楼”句。秦观《崔徽》诗云:
蒲中有女号崔徽,
轻似南山翡翠儿。
……
《崔徽歌》是元稹继《莺莺传》之后又一篇杰作。长诗虽没有完全流传下来,但崔徽的故事却因此广为流传,成为《西厢记》的姊妹篇。
72.唐人咏精卫填海
精卫填海为中国古代着名神话故事。故事发生地在我省长子县境。《山海经·北山经》:“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鸟,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是炎帝之女,名曰女娃。女娃游於东海,溺而不返。化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埋于东海。”《水经注·浊漳水》:“浊漳水出上党长子县西发鸠山。”宋《太平寰宇记》潞州长子县发鸠山条则引《山海经》文于下。
唐诗人对此持褒贬两种态度。
一、贬义,王建《精卫词》(节录)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
王诗以为精卫填海不仅无益且有害,损鱼害己。李白有:
西飞精卫鸟,东海何由填
区区精卫鸟,衔木空哀鸣。
李白嘲笑精卫不自量力,自讨没趣。
二、褒意,韩愈《学诸学士作精卫填海》:
鸟有偿冤者,终年抱木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着报仇名。
韩愈是针对别人嘲笑精卫“造次”而言,肯定其不畏困难的精神,王叡有句云:“愿持精卫衔石心,穷取河源塞泉脉。”
聂夷中有句云:“精卫一微物,犹恐填海平。”
千百年来,精卫填海是中国人民移山填海意志的象征和精神财富。
73.鲍防赴太原
唐代宗大历十一年(776年)十二月,河东节度使(治太原今古城营一代)薛兼训病逝于太原任所。时值“安史之乱”后,边镇将帅多有跋扈不臣之武夫坐镇,唐皇心不自安,有意选儒臣代替武夫。大历十二年(777年)三月,太原少尹、进士鲍防镇抚太原。鲍防走马上任,大历十才子之卢纶、钱起以诗送行。
卢纶《送鲍中丞赴太原》(节录)
白草连胡帐,黄云拥戍楼。
今朝送旌旆,一减鲁儒羞。
钱起《送鲍中丞赴太原军营》(节录)
宠兼三独任,威肃二师营。
将略过南仲,天心寄北京。
汉月随霜去,边尘计日清。
渐知王事好,文武用书生。
诗中“三独任”系指“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使”。卢、钱以“鲁儒”、“书生”盛赞同志并非过誉,史云鲍防“善属文,尤工诗,与中书舍人谢良弼友善,号鲍谢。”(所指同于南朝诗人鲍照、谢灵运)但说他有大将南仲那样的将才“将略过南仲”“边尘计日清”却未免言过其实。大历十三年(778年)正月,回纥入侵太原,大兵压境,鲍防不听良将李自良之计,派大将焦伯瑜御敌,结果兵败柏井(今阳曲县柏井村)导致唐兵伤亡万余人。
74.于鹄咏塞北
于鹄,里籍不详。《才子传》云:“大历(766-779年)中,尝应荐历诸府从事,出塞入塞,驰逐风沙。”诸名诗人张籍有《伤鹄诗》:
野性疏时俗,再命乃从军。
依《才子传》于鹄的“诸府从事”生涯是在大历年间;从诗人对太原北部的了解程度,于鹄极有可能曾在对太原幕府充任幕僚。其《送张司直人单于》诗云:
若到并州北,谁人不忆家。
塞深无去伴,路尽有平沙。
碛冷唯逢雁,天春不见花。
莫随征将意,垂老事轻车。
诗题“张司直”,可能是张籍。然张籍未见仼司直之记载。山西南北古道乃历来通往漠北最重要孔道。“平沙”“雁”“天春不见花”乃雁门关外特有的自然景观,穷兵黩武乃历代帝王共同嗜好。将士军功封侯,图形凌烟成为时尚,故诗人说:“莫随边将意,垂老事轻车。”“轻车”指西汉轻车将军李蔡。李蔡以轻车将军从大将军(卫青)有功,封为乐安侯。后用“轻车”代称边将。书生们大多有“投笔从戎”之抱负。李贺有“若个书生万户侯”之感叹。诗写出太原以北边塞凄冷荒漠的景况,游人至此自然会生出“忆家”返家的念头。全诗如同朋友忠告,劝张司直不可留恋边塞,轻信边将建功封侯的诱惑。
诚然,并州北疆不及苏杭烟花更合才子情趣,但是没有边防将士的浴血沙场,暴骨荒野,又哪里会有天下太平?故诗人“莫随边将意,垂老事轻车”的忠告没有积极意义,是不可取的。
75.吕渭题诗太公庙
芮城县东吕村旧有齐太公庙,已毁。庙内残碑碑阴载有唐诗一首:
《齐太公庙》
不忍逢殷季,藏愚八十年。
待时屠钓里,怀道废兴前。
鼎鼐资邦国,芳香间圣贤。
恭惟清庙享,宗祀永绵绵。
诗作者署名“大唐州吕司马”。
东吕村有村民两千余人。以吕姓为多,吕氏称为齐太公吕尚之后裔。
齐太公本姓姜名尚,从其封姓,故曰吕尚。吕尚佐周文王武王灭商立周,因功封齐。到了春秋时代,齐国雄踞五霸之首。吕尚又名姜太公、姜子牙,古今无人不晓。诗叙吕尚生逢殷商末年,“屠钓”、“怀道”、“藏愚”八十年,周文王遇之于渭滨,礼聘为师。太公佐文王武王灭商兴周,吕氏引以为荣,世代祭祀。山东齐太公何以出现在山西芮城?这要从诗作者身上找原因。吕司马者,吕系姓,司马为官职。唐代吕姓任司马之职者有吕渭。《旧唐书·吕渭传》载,吕渭字君载,河中(今芮城,芮城旧属河中府)人,父延之,越州刺史,浙江东道节度使,渭举进士,累授婺州永康(县)令、大理评事、殿中侍御史、舒州刺史、驾部郎中、知制诏、中书舍人、湖南都团练观察使等职。
唐德宗建中(780-783年)初,吕渭妄奏李涵官讳,德宗帝贬其为歙州(今属浙江)司马。吕渭贬官,心中自然不平,于是借故在齐太公庙赋诗以道胸臆。诗中“藏愚”,“待时”既是颂太公,又是自喻。吕渭祖籍东平(今山东泰安)后移家河中,以其父吕延之官属节度使之显职,而立齐太公庙于东吕以崇族望。吕渭四子,温、恭、俭、让皆有名于时,相传其孙吕洞宾为“八仙”之一,道教号为吕祖。
76.崔元翰咏开化寺
崔元翰,博陵(今属河北)人,建中二年(781年)状元及第,《全唐诗》有诗七首,其中一诗咏晋。
建中元年(780年)名将马燧以宰相之职坐镇太原。马将军仰慕崔元翰文名,礼聘其为河东节度使府掌书记。清明时节,诗人应诸公之邀游山赏春,因病未能前往,作《清明节郭侍御、孔校书、王秀才游开化寺卧病不得同游赋得十九韵兼呈马十八郎丞公》:
山色入层城,钟声临复岫。
乘间息边事,探异怜春侯。
曲阁下重阶,回廊遥对溜。
石间花遍落,草上云时覆。
钻火见樵人,饮泉逢野兽。
道情亲法侣,时望登朝右。
执宪纠奸邪,刊书正讹谬。
……
诗前五联写太原西山春景和开化寺状貌。开化寺位于今太原市西南17公里蒙山脚下,在唐太原城西北处,寺建于北齐天宝二年(551年)依山崖雕造佛像,高约60余米,当时“燃灯万盏,光照宫内”。唐代曾多次扩建,规模空前。加之唐高祖李渊、高宗李治及武则天大驾光临,使开化寺名气大增,香火极盛。后二联为诗人自抒胸臆。诗人50岁中状元,虽身在太原,而心在京城“登朝右”,并有“纠奸邪”、“正讹谬”之非凡抱负。后来,诗人曾两度官至知制诰之要职,但由于性刚直,不能取容于时,孤傲自恃而终未能一展平生抱负。
77.武元衡咏晋诗
武元衡,河南缑氏(今属河南)人。德宗建中四年(783年)进士,《全唐诗》有诗二卷,其中八诗咏晋。
武元衡既是一位诗人,更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官至宰相。元和十年(815年)因与裴度坚持武力削平藩镇叛乱,遇贼人行刺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