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多姿风情:民俗卷
31057900000003

第3章 人生繁衍的礼数(3)

相亲。选择吉日,媒人带男方到女家见面相亲。俗称“瞅亲”或“瞅对象”。有时,由媒人领女家父母带上女儿去男家相亲。无论哪一种相亲方式,做主的一家要热情接待,做出上等的饭菜来款待贵客。

主家首先将屋里屋外洒扫清洁,设摆上香案,备上好酒好菜好茶,燃旺火炉,洗净茶盅,熬上罐罐茶,等相亲者的到来。

客人来到,媒人一一介绍,相互认识。客人在主人和媒人的陪同下,首先要行祭祖礼;烧香、叩头、奠酒之后,作揖起立。主家让客人坐到上炕,递上烟、茶,然后就随便拉家常。凡主家的亲族都要来陪“新亲戚”,见见未来的女婿(或媳妇)长得俊丑、个子大小。

相亲时的饭食有一定讲究,必须先吃“长面”,意味着“长”而“久”的亲事。接下来是酒席,菜碟必须上六盘,表示“顺”,敬酒要双盅,表示“双喜”或“好事成双”的意思。酒过三巡,男女双方见面,在媒人的催促下,双方不好意思地互相赠送早巳准备好的礼物——准亲,即定亲之物。互赠互接,说明双方“瞅上”,如果一方硬是推辞不接受,或叫媒人、家里大人强说劝下接受赠礼,说明“瞅不上”,意味着婚事不成。相互看上了,则乘大人喝酒吃菜中,在主家的有意安排下,悄悄儿溜出主房,到另一个房间,说一阵私情话,相约二次见面的时间。

酒席结束,主家还要端上“浆水长面”,客人表示意思地吃一碗,即告别。再次行告祭礼,然后由主家陪送一段路程,相互告别。相亲结束。

试亲。相亲男女双方接受准亲后,还有一段“试亲”,试亲就是试验,或检试这门亲事顺当不顺当,顺心不顺心。在相亲之后一段时间内,双方家里若无发生意外的事,诸如丢物,跌打损伤,或生病害疮,甚至人畜死亡的不祥事,就算有“缘”,可商议定亲时间。如果“不顺劲”,便退掉准亲,了结此事。

定亲。定亲,也叫“喝酒”。选择吉日,男方备办上相当数量的彩礼(钱、布、衣服、鞋袜、头饰、化妆品等),去女方家。凡带给女方的衣物等都要“成双成对”,钱要带吉利数字。视社会经济整体状况,各个年代的彩礼价不等,比如上世纪四十年代,有拿60块—80块银元做聘礼的;1960年前后,甘肃大部分地区发生饥荒,娶媳妇一分聘金也不花,10多斤粮食或几十斤菜叶就换来一个,有句顺口溜唱道:“60年媳妇贱,10斤燕麦换一个半”。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彩礼猛涨。

除了彩礼之外,定亲时还要带上1副大馒头(每副12个,两个做退礼用)和贴着红双喜字的酒。酒必须要掺一点水,俗言:酒辣,娶来的媳妇嘴狠、嘴辣。男方长者(一般是男方爷爷、父亲,如爷爷、父亲因故去不成,或无亲人,就请男方旁系血统的长者,或伯、叔去)要带“锁儿钱”,锁儿钱是给女方的,亦是双数,或20元,或40—60元不等,也有挂百元以上的,那要根据男家的经济情况而定。给锁儿钱,意味着这女子被男家“锁”定了,再不能给另一家说去。订婚去的人也必须是双数,或2个,或4个,媒人多顶女家的人数,两家必须凑齐一席8人。

女家要准备丰盛的酒席,请来家族中德高望重的老人来陪客人一同吃“喜面”,喝“喜酒”,认亲议亲。议亲事,实际上是议定彩礼,适当的让女家少要一点。定了的亲事,两家都要相互尊重,信守婚约。

订婚时,女方桌子上要设摆香案,供祭祖先(家谱或神案),同样也要举行祭祖礼。

送节。定亲后,女方算是男家的一口人了。每年端午、中秋节,女婿(或男家父、兄)要备办一定的礼物,如衣服、布匹、鞋袜去女家,这叫“送节”,或叫“追节”。送节就是分期送彩礼,因为定亲时协定的彩礼(钱、布、衣)一时全拿不出手,便利用送节,分批送够数字。但是,这两个节日送的衣服或其他礼物,是额外的,不能往彩礼数里算。

商量话。男女双方到了成婚的年龄,男方的彩礼如数送清了,两家约定出嫁、迎娶的时间,这叫“商量话”。

旧时,孩子长到十六七岁,男家请阴阳先生选择黄道吉日完婚,婚期确定后,由媒人拿上四张帖子去女家。女家收下两张帖子,两张仍叫媒人带回男家,表示同意如期结婚。媒人将婚帖送去,女家执意不肯接受,说明女家要反婚、赖婚了。许多男家花了钱财,又娶不到人,常常人财两空,一气之下,便组织一帮人搞突然袭击,到女家抢亲成婚。抢亲往往闹出人命事来。

商量话时,男家和媒人带上丰厚的礼品,(大都是所剩余的彩礼)去女家,女家准备酒席,邀请亲属,一起商量送出迎进的事。席间,叫来女方,由媒人问其结婚所需要的东西。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往来和接触、了解,女方憎恶、讨厌、反感、彻底不愿意嫁给男方,那就会随意“复”(追加)很多彩礼,难住男方,以达到退婚的目的。

迎娶。迎娶俗称“引亲”、“娶亲”。在选择的吉日里,男女双方都要准备和操办嫁出、迎娶的事。嫁出叫“发落”、“打发”。结婚前两三天,大户人家叫媒人把宫装头面(做新娘时穿的衣服和装饰品,内有生丝兜纱、包头、手巾、红缎子棉袄、红裙子、绣花鞋、簪子、手镯等)拿到女家,农村贫寒人家发落女子,只选3尺红丝布的包袱面就好了。

引亲前一天,男女两家都要备上酒席饭菜,邀请房下、亲属、商量“给女子”、“引儿媳”的事务。男家推选出办事公道、细心、并有一定婚事操办经验、懂得婚礼常识的人做“总管”,主持整个婚礼仪式。同时,两家还要以相合的相属选出送亲娶亲的人、背箱(嫁妆箱)的人,引亲的轿子、轿夫、或马、驴、鞍辔等。还要安排接待、司礼等诸事。

迎亲这天,男家装饰花轿或一匹大红马(忌骡子娶亲),驮上礼物(馒头、点心、喜酒以及还没有送清的彩礼钱、布匹、衣裳等)。另外,还要多拿几十元钱,以防女方刁难——如索要伴女钱、上轿钱、梳头钱、拉驴钱等。钱要兑成零钱,到时给他们撒散。

上世纪五十年代后,花轿娶亲的习俗已很少见,在陇东、陇中山区多以驴、马驮亲;上世纪七十年代,随着农村手扶托拉机的普遍使用,亦用于娶亲事务上。

迎亲的时间,多以路途远近而定,路远起程时间早,路近,起程时间晚。总之,新娘进门的时间要掌握在太阳快落山的时候,农村流传一种说法:太阳为天,高山为地,太阳落山寓意“天地结合”、“天长地久”。当然,也有上午迎娶的。

娶亲人到了女家,行过大礼,由女家亲属或房下请到另一家吃“坐饭”,一般是长面和两小碟胡萝卜丝。客人只是礼节性的吃一两碗,即被请到主家吃坐席喝喜酒。席毕,女家端来红筷子,给送亲人每人1双,各插在衣兜里,另留一双给新娘子。筷子,寓快生贵子之意。新娘出门前,偷偷揣一把(10双)红筷子,出大门时有意丢在门槛内,意思是不要把娘家的子女带去。另外,筷子在民间称为“红火将”,可辟邪,引亲者每人身上别一双筷子,既可护身,亦可防止邪恶冲了婚喜。

由迎亲者一人,拿上衣服、伴女钱、木梳子,在女方亲戚的陪同下进入闺房,象征性的为新娘梳一下头,披上衣服,插上红筷子,搀上新娘(旧时,由女方长兄抱出门)佯装出门。这时,陪伴新娘的姑娘们拦住他要伴女钱,双方取闹一会,迎亲人撒了伴女钱,方才搀上新娘出门。伴女钱,古时叫“春钱”,是男方特意为娶亲而铸造的钱币。旧社会,男女结婚年龄太小,不知道结婚之后的性爱,故在“春钱”上铸以男女做爱的简单图形,引诱教导。伴女钱由引亲中的长者携带,到时,撤在女家闺房炕上,伴女们一抢而空,据说多抢者多得儿女。

娶亲大马或花轿到门前,喜娘要给新娘装新(即梳妆打扮),这时新娘总是装出一副很不愿意的表情,经亲戚、母亲的多次劝说,才让梳头打扮,换上宫装头面。这时,母亲坐在女儿身边哭,一边哭一边叮嘱女儿到婆家后一些事情,这叫“坐床压帐”。母亲哭时,长嫂端来一碗小米饭,在新娘嘴里划三划,新娘抱住嫂子哭,俗称“哭嫁”。“哭嫁”,主要哭父母的养育恩情;“哭嫂嫂”就是要叮咛她自己今后要是有个“七长八短”,就要娘家人抛头出面,主持个理,撑个势。哭娘,哭伤心;哭嫂,是哭心事。

当新娘娶回到男家大门外,还未下轿时,先要举行“迎花”仪式。由伴娘(喜娘)从新娘头上取下一朵头花(旧时为银制头花),交给引新娘的一位男人,新郎随其后,围绕新娘的花轿左转三圈,右转三圈。然后,由新郎向花轿作揖后,接过花交给伴娘,原插在新娘头上,表示新郎对娶回的新娘的欢迎,亦有互敬互爱之意。

给压轿钱。花轿内除新娘外,还有一个小男孩也伴新娘坐在轿前,俗称压轿娃娃。迎花仪式一结束,必须要给压轿娃娃零钱,称压轿钱。不然,压轿娃娃不下轿,新娘也就不会下轿。压轿娃娃收了钱即下轿,新娘便由男方事前指定的人,身揣馍馍,背新娘下轿。

新娘下轿前,男家提前指定背毡人在地上铺好毛毡,在大门门槛上放一铡草用的铡墩,铡墩上面再放一个鞍子。新娘一下轿就由伴娘陪着,踩着毛毡向前行走,双脚不能踩土地。进大门时,要从铡墩和鞍子上跨过。放铡墩表示凡有邪恶到大门口时,被铡刀铡了,邪气不会随新人进院内,鞍子则表示新娘夫妇平安吉祥。所铺毛毡一般为4页,新人边走,背毡人前后移毡,一直移到院子里拜天地的香案前。拜完天地,背毡人又把毛毡移到洞房门口,使劲堵住门,不让新娘进入洞房,必须给他们叩了“背毡头”之后,方可让她进洞房。

新娘到门前,还要举行简单的“下马仪式”。“下马”是陇东娶婚中古老而寓意吉祥的习俗。新娘一下马(车、轿),就有一个下马先生端着盛有谷草节、核桃、枣、麻钱的木升子,边走边撒升子里的东西,(现在演化为撒花),同时唱着下马歌,一直边撒边唱到院子里拜天地的香桌前。新郎新娘拜过天地后,又一直边撒边唱到洞房门口,下马仪式才算结束。下马歌多有固定的唱词:在大门外唱“新人来到大门前,红鸾天禧紧相连,凶神恶煞皆退位,有福有禄万万年。”进入大门后唱“一撒挑窑吉时开,二撒新禧迎门来,三撒草料与牛马,四撤铜钱与猪纳,五撒五子连登科,六撒新人到香桌”。这时,新郎新娘一同走到拜天地的香桌前。拜罢天地,下马先生又伴随新人向洞房走去,边撒边唱“七撒百年永同偕,八撒八卦护身边,九撒室内多清静,十撒新人人洞房,红鸾天禧坐中堂”。此时,新人即进入洞房,下马仪式到此结束。

拜天地。拜天地,是把新娘娶回来后的一项中心仪式。男女新人由喜娘陪同一直走到院子里的香桌前站定。香案上有提前放好的两个盛满麸皮的升斗,一个斗面上放有4个带面花的大馍馍,并插有用大红纸书写的天地神牌;另一个斗内插有一杆小称,称上挽上镜子、尺子、剪子、红布条等辟邪之物。新郎新娘在香案前站定,下马先生(主持人)首先喊一声“新人立就”,接着喊“鞠躬”、“上香”、“鞠躬”、“跪”、“叩首”、“再叩首”、“三叩首”等礼词,新娘新郎要随着下马先生的口令,一一行礼,表示拜天地。新人跪定时,主持者便打开提前用表写好的放在香案上的《合卺文》,高声朗读,读完后由新郎连同神牌子烧掉。主持人再喊:“叩首”、“平身”。礼毕,新人站起后,主持人再喊:“新人退位!”这时,鼓乐唢呐齐鸣。由提前指定的两个小伙子,抱起新郎新娘,在众人的呼拥下走进洞房。

洞房里点着“长命灯”,新羊毛毡铺在烫手的炕上面,里面坐着一位占房的女人(多儿女的中年妇女)。房门扣着,门前挂一串鞭炮。背毡的小伙抢先来到洞房门口,铺开毡,准备“盛”背毡头。这时,鞭炮燃响,在推搡嬉闹中,新郎新娘叩了背毡头,在大家的哄抬中走进洞房。

挑盖头。旧时新娘出嫁临走前,头上顶3尺红绸(或红布)头巾,即盖头,用来遮掩新娘脸面。新娘进入洞房后,上炕面向炕壁上提前贴好的坐帐帐帖子坐好后,新郎的弟弟或堂弟马上进入洞房,用擀面杖从新娘头上挑下盖头,挑出洞房,一直挑到早候在院子里的新娘婆婆面前,婆婆立即用衣襟把盖头包在怀里,抱回灶房,表示儿媳进门后会一直孝顺婆婆。

挑揭了盖头,新娘露颜。接着开始喝交杯汤吃合婚饭,“换盅”。伴娘端来一小碗或一小盅汤,汤是用清油、蜜糖、甜枣、酱等调合而成,叫交杯汤。先叫新郎喝一口,再由新娘喝一口,俗说:喝了交心汤,夫妇能永远相亲相爱,甜甜蜜蜜,新娘婚后也易怀孕,“枣子”谐“早子”。陇东有些地方叫“开心汤”,说喝了开心汤,小两口皆忘掉一切不顺心的事儿,心明眼亮,胸怀天地。喝交心汤后,就吃“合婚饭”。

“合婚饭”是新娘从娘家揣来的八个小饺子,新郎新娘各吃四个。吃了合婚饭,幸幸福福好百年。

闹洞房。庄家小伙们、姑娘们拥到洞房,用种种邪招儿刁难新娘。如点烟、喂菜、咬糖、捏手、捏脚、往新娘脖子里灌糜子颗(戏曰“揣虱”)、滚毡、舔牙、亲嘴……

闹洞房多以逗笑、取乐、嬉耍为主,越热闹,主家越高兴。新人入洞房后,还有“挑盖头”,“换盅”,“暖床”等仪式。

喝换盅酒。由伴娘端来2小碟胡萝卜丝菜,提来一壶酒,2个小酒盅,一条长6寸或8寸的红线,两头拴2个麻钱,置在两个酒盅内,添上酒,并将公鸡冠割破,酒盅内滴上少许鸡血,新娘新郎各端一盅,脸紧挨脸,各喝半盅,再相互换过来喝完。换盅时,红线系的两枚麻钱一定不能提出酒盅外,要用手指头巧妙地压在酒盅里。

陇东传唱的“红线牵就一对好姻缘”的民歌,就指的是换盅时拴着2个麻钱的红线。

吃红心菜。端上来的两碟胡萝卜丝菜,即为“红心菜”。新郎新娘各拿起一双红筷子,挟一筷头菜,表示性地吃一下,之后,相互喂进口里,寓意婚后心心相印,肝胆相照。顺口溜唱道:“一口红心菜,爱你到头白。”

然后,新娘将剩下的菜、酒,喂给、敬给闹新房的客人品尝。俗言:吃一口新媳妇菜,好运年年来;喝一点新媳妇酒,月月财帛有。

搅娶书。娶书,即婚帖。是迎亲前3天,由男方家专程给女方家中送去的用红纸书写的折迭式的婚书,内容是一些吉利话和迎娶时间、时辰、上下轿方向等内容。新娘离别娘家的当天,把娶书塞进新郎的新被子的一个被角里。新娘入洞房后,新郎悄悄从被角取出娶书,放入污水盆或污水缸内,用擀面杖左搅3下,右搅3下。搅罢不要看,把擀面杖放在盆沿或缸沿上,转身就走开。接着由伴娘从污水中捞出,揉成一团扔掉。俗传,搅了娶书,意味搅散了矛盾,夫妇双方婚后不争嘴,不吵仗,和和气气一生。

暖床。换盅的仪式结束,耍房的人就要自觉离开新房,由伴娘主持,开始“暖床”。“暖床”意味着新郎新娘即要铺床暖被合欢了。伴娘拿一把新糜芒笤帚,把一斤核桃一斤红枣撒在羊毛毡上,扫来扫去,口里唱上:“双双核桃双双枣,生下的娃娃满地跑”;“左一扫,右一扫,明年就养个娃娃抱”;“一笤子,二笤子,养下的娃娃挣票子”。暖床仪式是古代流传下来的新婚性爱习俗,庄严而神圣。

唱罢,由伴娘拉开新人的被子,并在被子的四角各压上2个核桃,2个枣,然后离开新房。

暖床仪式结束,在夜深人静时新郎新娘吃着代表自己多子多女的核桃、枣儿,互吐衷肠,甜甜蜜蜜。真是:“洞房红枣甜,新婚无限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