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多姿风情:民俗卷
31057900000004

第4章 人生繁衍的礼数(4)

听窗根。听窗根即听新人的私房话,因听者站在新房的窗户墙根,故称“听窗根”。新婚的第一晚上,一对新人花烛锦衾,难以入睡,难免要倾露心声,多事的婆姨和姑娘小伙们于是悄悄贴在新人的新房窗下,偷听他们的“私房话”,或拍窗打墙打搅他们的美事;或编造出新人想说而未说,想说而难说的话从窗缝里吹进去,惹来一阵嬉笑声。你听一会,他听一会,换来换去,听到鸡叫鸣为至。大家把他们说的私房话和自己编造的话连缀在一起,作为“笑料”第二天传开去。

新房窗下如果没有人听“窗根”,主家就在窗子下立一把扫帚。表示有人在听。传说邪恶在新婚之夜,也偷听新郎新娘的“私话”,然后在他们的一生中寻找一切机会,祸害其幸福美满的日月,有“人”听,邪恶便不敢来了。第二天一早,主家盛情款待了娘家人(送亲人),娘家人到新房看过新娘,并将嫁妆箱子的钥匙交给新娘,新娘开始启箱、分箱。

娘家的人由主家和新女婿陪送出村,新女婿一直往前送行,直至娘家人给了“送路钱”之后,方可告别。

启箱。即打开嫁妆箱,取出妆奁盒,嫁衣,由伴娘为新娘上头(盘头)、破脸、换衣,准备拜“花堂”,“拜花堂”就是为前来贺礼的众亲戚、亲属、房下行磕头礼。

上头。上头就是将做姑娘时的长辫子盘在脑后,束成纂纂,别上银簪子、银钗子等头饰。姑娘挽起纂纂,表示已经嫁人——为人之妻了。

破脸。破脸就是修眉,净脸毛。之后,穿上大红绣花鞋,换上绿绸裤子,红缎袄子,一夜间由一个黄花闺女变成一个风韵飘逸的少妇。

分箱。分箱就是分送给公公婆婆一双由自己亲手衲做的布鞋,凡见面的姑姑、姨姨等长辈,都要分送一些头巾、手帕、包头之类的东西,表示认亲的见面礼物。

梳妆打扮毕,由伴娘端来早饭,劝新娘吃饱之后,要准备一整天的磕头劳累了。

由婚礼主事安排,以亲戚大小、辈分依次坐席,喝酒,并准备承接新娘新郎的叩头礼。首先是舅爷家,(公公舅家),下来是舅家(新郎舅家),这两家尊贵亲戚“盛”了头,就要为新娘新郎“挂红”(8尺红布),给“锁儿钱”,新人叩头谢礼。

再下来就是“拜高堂”。公婆双双坐在堂上,新郎新娘叩头,跪在毡上面不起来,直到将“锁儿钱”掏到儿媳满意(实际是主持人满意)为止。有些地方兴“耍公婆”风气,即将公婆强迫坐在桌子上面的板凳上,给公公婆婆画上大花脸,公公戴上纸糊的“相公帽”(表示年轻),脖项上挂上牛铃,手持阴阳扇子,强迫做出各种丑相。婆婆两耳挂对用萝卜坨坨做的大耳环,嘴里叼一杆长烟袋,头顶牛角尖,一付“妖婆”的刁态。由众人抬上桌子满院转,一会上桌子,一会儿钻桌子,一会搂抱媳妇,表示亲近儿媳,一会儿“打”媳妇,表示严厉的家教。有时配上吹响,活像演一出丑角戏。

耍过公婆,就开始耍“阿伯子”,就是兄长,有几个耍几个,亲堂属都耍。耍法和耍公公婆婆的内容大同小异。

亲属大小辈分的叩头礼行完毕,就到嫡亲了,如姑姑、姑夫、姨姨、姨夫,至姐姐、姐夫。最后就给庄家叩头,以表示对众庄家为他们的婚姻大事的操持、祝贺的谢意。

凡是“盛”(接受)新娘磕头礼的人都要赏她“锁儿”,否则,新娘跪在羊毛毡上不起来,(是伴娘不让她起来),这种“吝啬”,会当场受到“指责”。

每一轮叩头礼结束,新娘由伴娘领回洞房休息,每一次都被背毡的小伙挡在门外,多占新娘的磕头便宜。

拜花堂的仪式,从早上一直到傍晚,热热闹闹大半天。

试手面。第3天,新娘就要下厨做饭,把新娘第一次入厨做饭,叫做“试手面”。众亲戚和亲族人都要品尝新娘食水的手艺。试手面是以“长面”为最高“试手”的标准,一看面细,二看面长,三尝汤香。如果面细面长汤香,众人吃个不够,皆会异口同声地称赞新娘“食水”好,试手一次,享誉终生。

回门。“试手面”吃过,由新郎领上,带上简单的礼品,就要“回门”了。“回门”是不允许住在娘家的,要早去早回,不要等黑进门,否则会“望瞎公婆眼”的。

谢媒妁。亲事说成,成婚之后,男家得酬谢媒人,正是“说成一门亲,跑烂一双鞋,吃油一张嘴,换成一身新”。庆阳在酬谢媒人时有段说唱词:“媒人红叶嘴儿巧,说的好,把客说到主家了,两家合成一家了,荒山跑成平路了,一双新鞋跑烂了。家道贫,礼儿薄,一双靳鞋和衣料,就算把你道谢了,娃娃(新郎新妇)给你磕头了。”

媒人在说亲事时,为了说成得一笔酬礼,往往不如实传达男女两方的实情,把黑说成白,把坏说成好,造成婚姻上的悲剧不胜枚举。

婚姻禁忌

婚姻,古时“立于礼,成于乐”,是传宗接代的大事。积几千年婚礼俗套传下来的应时派生的各种忌讳,是十分繁琐而庞杂的。陇东庆阳主要禁忌有:

相属八字忌讳。相属是十二生肖相合相克,进而与天干地支融合推算,把婚姻定为三等九级,即上、中、下婚,每等又分上上、上中、上下。如:“白马怕青牛”、“牛鼠一日休”、“蛇虎如刀断”、“鸡犬泪双流”、”猪猴不到头”、“龙虎难幸福”,等等。还有“鼠忌马、牛忌羊、虎忌猴、兔忌龙、龙忌狗”,等等。“八字”忌讳是迷信的人们编撰的,并没有多少科学成分。

忌无礼(聘礼)之婚。“无礼难成婚”,这个忌讳,从古代延续到今。无礼就意味被嫁之女不值钱,等于白送人。因之形成六礼,六礼,即纳采(送礼求婚)、问名(询问女方名字出生年月庚辰)、纳古(送礼订婚)、纳征(送聘礼)、清期(双方议定婚期)、亲迎(迎娶)。这六礼仅是征求成婚期间的大项目,每项又有诸多忌讳,见《礼记·昏义》《士昏礼》诸书。以后,各朝代都纳入律例。

婚嫁禁忌年和属相本命年。男婚女嫁有年份的禁忌,如你属鼠,如果在娶亲这—年是子午,子年忌蛇,蛇忌本身,这是违禁年,是不能娶亲的,要避开子年。如女嫁子年忌免相,丑年忌虎相。按此类推。除此,本命年忌婚,如牛年,属牛不能结婚。当然,这都是迷信,今天没有多少人信这骗人的鬼话。

忌“青龙”“白虎”。有些地方把石磨寓白虎,碌碡寓青龙。《淮南子》云“青龙为天之贵神。”或为太岁异名。《协纪辩方》:“太岁为百神之统。”岁有三:年太岁、月太岁,旬太岁。“白虎”西方七星宿之名,常称为“岁中凶神”。结婚下轿时,得用红布红纸把所有大点的石器石料遮严,不能让新人看见,以防“冲婚”。

娶、送人的女性忌讳。娶新媳妇,婆家来一女人称“娶人的”,娘家去一女人称“送人的”。据说这两个女人对新娶娘子日后生儿育女有直接关系,因此要慎重选择:一忌怀孕妇女;二忌寡妇;二忌恶名的女人;四忌在百日之内不能连娶送两人;五忌不生儿女之妇;六忌病妇。

洞房忌讳处女等入内。洞房在成婚两日内(过去结婚过两天喜事)禁忌处女入内。除此之外,孕妇、寡妇、丧服在身的人,不能入内。这是防止“冲婚”。

洞房忌空。新人未进门时,要把洞房门锁住,其他人不允许进去。新人入房后,出外拜客离开时,里面要留人看管,意味房不空。这两者都是怕不正的邪魔鬼怪趁机入内。

此外还有许多禁忌,这里不再一一表述。

祝寿

祝寿,即生日之庆。俗称“做寿”、“做生日”,因人而异。天增岁月人增寿,甘肃各地普遍重视生日之庆,尤其是老人和孩子的生日。小孩子谓之“过岁”;成年人谓之“过生日”;老年人谓之“过寿”。人生,除了一周岁生日最为隆重外,就是10年一次的大生日了。孩子10岁生日叫做“长尾巴”,由外公外婆或舅父舅母送米馃和衣物鞋帽以示庆贺。中、青年生日,没有请客庆贺之例,俗谚“不三不四”,是说20、30、40不庆寿,逢这样年庚,只增加一些荤菜而已。40岁不做寿,还因“四”与“死”谐音,做寿不吉利。寿庆通常从50岁开始,50岁为“大庆”,60岁以上为“上寿”,两老同寿为“双寿”。儿女们在寿辰日要给父母做寿。谚云“三十、四十无人得知,五十、六十打锣通知”。又有“做七不做八”之说。80岁寿辰多沿至下年补行。俗称“补寿”、“添寿”,也有提前一年庆寿的。凡成年人寿庆,男子“做九不做十”,不计足龄;女子则“做足不做零”;有的地方是男女皆“贺九不贺十”。旧俗还因百岁嫌满,满易招损,故不贺百岁寿。旧时凡大办寿庆,多是富室且有社会地位之家,贫穷人家则不做寿。

寿礼。庆寿之家,先期为寿翁蒸制米粉或面粉“寿桃”(寿越高,桃越大)分送亲族好友,同时告知为家中某老人几十寿庆之喜,祝寿以女婿女儿为主,儿子媳妇陪衬。

贺寿礼一般在本人生日的前一个晚上举行,盛庆者,杀猪宰羊,接礼宴客,热闹程度不亚于婚嫁之喜。

贺寿时,张贴寿联,悬绳结彩,用鞭炮迎送来宾。贺礼多赠匾帐、中堂之类,也有的送寿款、布料、寿面、蛋糕。直系亲戚还要蒸十个又大又白的寿桃送来,以祝老人家寿比南山,福如东海。“寿”要过得隆重,最重要的几件事要办好:一是寿事须请一位大总管和两位礼宾,算是寿事中的核心主持,即高层人物。大总管由本村的有威望,有能力的人来出面担任。礼宾则请方圆有名气有学问懂礼仪的文士担任;二是请大厨师;三是请乐工,不下三人,多至十几人;四是请“大客”,必须拜请其父的舅家人和其母的娘家人。

寿宴。先招待鸡蛋、茶点、长寿面。有不少地方,请全村、全族吃寿面,未到的还送上门。吃寿酒,寿星本人一般不在正堂入座,而是找几个年龄相仿的老者作陪,在里屋另开一席。菜肴多多益善,取多福多寿之兆。寿宴过后,寿翁本人或由儿孙代表,向年高辈尊的亲族贺客登门致谢,俗称“回拜”。

寿庆形式。寿辰前一天晚上,寿堂红烛高照,寿翁焚香拜告天地祖先后,端坐上座,受子孙叩拜礼,俗称“拜寿”。寿诞日为正日,清晨,鸣放鞭炮,亲族好友登门祝贺,俗称“拜生日”。至时,寿翁回避,堂上虚设空座,贺客向虚座行礼,儿孙侍立一旁答礼。

这天,鼓乐齐鸣,亲朋好友,次第登门祝贺。先吃便饭,或面或馍炒菜。再摆宴席若干桌,每桌8人,桌上摆碟子12个,按辈分高低,分上席下席坐完之后,便看酒。酒过三巡,孝子进客房磕头致谢大家登门道贺。再下来就是吃饭,吃饭要上十几道菜,从上菜开始到撤席起坐,中间要上四回馍,称为“双端十全席”。当然,也少不了酒,其间吹鼓手吹奏各种乐曲助兴,锣鼓伴奏。

富有人家还于晚上请戏班坐棚清唱(不化妆、不表演、不登台)。但有鼓乐伴奏。大多唱喜庆戏文,如《打金枝》、《九锡宫》等。

入夜,举行隆重的拜寿仪式。这时,灯火齐明,“上寿”即包含对二老双亲的良好祝愿,也存在一定的迷信色彩。礼宾在这种时刻的作用就显得异常重要。院中设一香案,上摆香灯、神位,供祭的物品,什么南极寿星牌位、大衣麻姑神位,等等。礼宾上看奠酒,行三拜九叩首的大礼,读祭文。祭祀完毕,便是给老人祝寿。这时由乐人在前面吹乐引路,儿女扶着老人到准备好的寿堂上坐下。乐手报鼓献词之后,退出寿堂,在乐棚大吹大擂,堂内便开始拜寿了。从“火客”到儿子、孙子、女儿、外甥、外孙轮流行三拜九甲大礼,或“四头”拜寿之后,吃“长寿面”,其意思是祝老人长命百岁。

祝寿后第二天,最重要的事情是上礼悬牌。酒席招待,更不消说。上礼即订一礼簿,录下来人的姓名及礼物。悬牌时,鼓乐齐鸣,鞭炮之声不绝于耳,把果糖、香烟、硬币洒向空中,很是热闹。先由礼宾拜牌,悬至中庭,由老人的子孙再次甲拜,就算大礼告成,祝寿圆满结束。从此,寿牌高悬于堂,以示纪念。

在武威,有“留须庆花甲”的过寿习俗。老人到了60岁生日这天,儿孙们恭敬地把老人请进上房,并换上礼服,打扮成寿星模样,端坐在炕的正中央。寿礼开始,先是由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致祝寿词。接下来是请来的客人给老人贺寿,献寿礼,老人赐给他们每人一颗麦面做的寿桃。再下来内外儿孙辈依次行祝寿大礼,先各自献上寿礼,然后依次排定位置,磕头并念颂词。礼毕,便是“留胡子”仪式。寿星从炕上下来,在供桌前面跪下来,就留胡子的事告天地、祖宗,并燃香三柱,化纸若干,磕头祷告,祈求神灵保佑全家幸福,人人长寿。然后在供桌前面坐下,面朝屋门,由刚才致祝寿词的老人给他净面修须。“留胡子”后,就意味着进入老年了,家事交给后人,可以安心颐养天年了。

此外,还有一种情况。当老年人的儿子或孙子结婚时,老人不到自己的生日,却也可以借此机会给自己过寿。农村称之为“带生”。这样,亲朋好友在给婚礼上礼时,有的人还给老人送来衣料、鞋帽和寿桃,以表孝心。

来自《礼记》的丧葬礼俗

在甘肃许多地区,年老人一般到60岁的时候,做子女的就开始为老人准备“寿终”的事了,诸如老人死后的穿戴、棺材、墓地以及随葬品等等。

年龄较高的老人,卧床不起,叫“害老病”或“害床”。“害床”期间,儿女们一方面要精心照料病人,以表“孝心”。另一方面要收拾穿戴(寿衣),准备棺板(寿材),选择墓地(坟墓),以示“福葬”。

老人离世时,首先是不吃不喝;第二个是身体严重虚弱,动弹不得;第三个是“后山”(即后脑部分)极度干枯,话说不清或喘不出话来;腰桥部位塌床。也有“回光返照”的现象。比如突然神志清晰,话多话絮要吃要喝等。但这都不应视为“病情好转”的祥兆。

有经验的人或其子女,乘此时机,就请远亲近朋,轮番“探视”,以增强老人延续生命的信心,并征求老人喜欢的穿戴和死后随心的安葬地以及“遗嘱”。

寿衣准备。

寿衣,亦叫“老衣”。一般由亲生女儿来做。要求男单女双,穿3件、5件、7件或4件、6件、8件,根据家庭条件而定,穿多穿少按时令来加减和按家底穷富决定。家底殷实富有的就穿好穿多,困难的则穿得简单。能花起钱的家庭,男亡人一般是5件或7件。老人殁在冬季,挨身穿衬衣,下来是夹衣,再下来是棉衣,外边裹个棉袍,在棉袍外再罩一个比较好的单袍衣。家庭困难的人家,一般穿一件衣服,冬天是一件棉衣,夏天是一件夹衣,外面一个罩衣。也可以加穿两套单衣两套罩衣。有些公务人员殁了,还有穿9件的,不论单的棉的,凑够九件就行,只要棺材中能放下为限。女亡人一般穿4件,即衬衣、夹衣、棉衣、罩衣。如果穿两套衬衣、两套夹衣、两套罩衣,够6件就行,下身也是这样。农村八九十岁的老太婆殁后,还要穿花色裙子和有颜色的绣花鞋,头上包青丝包头。90岁的男子殁后,一般戴的是红顶子的八牙帽。在旧社会,有功名的人殁后穿戴更讲究,头顶顶子,足穿靴子,身着长袍马褂。寿衣都是由子女亲手做的。在老人死亡前都要准备好,临咽气前要穿得整整齐齐,一个钮子都不能系错。意思是说衣服在活着时穿好,死了以后也就衣冠整洁。有的提前半天或三、四天就穿好了。一般人在临终前,水火(大、小便)也就少了,寿衣穿好后也用不着再脱。寿衣忌穿斜布做的,入葬后,恐家中出“邪”事,对家不利。